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甘南结婚习俗

  • 婚俗
  • 2022-01-22 17:2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说起结婚,人们脑海里面可能都是这种场景: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挽着新郎,从两边摆满鲜花的小廊道里随着婚礼曲的曲子缓缓走到舞台中央,祈愿、互换戒指,接受所有亲朋好友的祝福。这是现代人最普遍的一种婚姻礼仪。但是你们知道吗,除了这种我们最常见的婚礼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且特别有趣的婚俗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等。礼仪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甘肃,少数民族比较多。按民族、地域的不同,人们在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中都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人生礼仪。就婚礼礼仪来讲,甘肃有裕固族婚俗,甘南藏族婚俗、天祝土族婚俗、东乡族婚礼等,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婚俗也会截然不同。其中多项婚俗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就走进甘南藏族婚礼,带大家仔细了解甘南结婚习俗。  
一、甘南结婚习俗传统篇  
一般甘南藏族的未婚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是正式结婚要聘娶,要双方父母同意。通婚范围,父系亲族严禁通婚;母系亲族经过几代以后方可通婚。藏族婚姻恋爱,虽然也讲究门当户对,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一般说来,较为自由。青年男女在交往中,产生了爱情,准备结为伴侣,一般情况下家庭是不加阻拦的。对象如果是父母选择的,通常也要和子女商量,很少包办。求婚的办法通常是由男家请媒人带上哈达和若干牛羊肉以及酒茶叶之类的礼品,前往女家求婚。如女方正式接受了礼物,就算同意婚事。接着媒人要按预定的时间,带上商议婚事用的酒肉和男方送给新娘的衣物、装饰品等到女家,女家请来父系近亲和姑娘的阿舅,共同商定婚期等具体事宜。结婚的前一天,新郎由媒人陪同,骑马前去女方家迎亲。夜晚,在女家举行庆贺迎亲的隆重宴会,宴会上男女歌手要赛歌,往往是通宵达旦。举行婚礼那天清晨,女方派出庞大的送亲队,陪同新娘、新郎、媒人等一行人马迎着朝阳出发。新郎家则派迎亲队带着礼酒分批前往中途迎接,双方相遇后,互相介绍相认,向送亲的娘家人敬酒,唱祝贺歌。途中再遇迎亲队,送亲队又要停下来,履行同样仪式,这样时走时停,边走边唱。到了新郎村庄附近,新娘下马,由新郎村里的姑娘们簇拥着,缓缓步行走进房屋。在牧区,送亲的男青年进帐房以前,有意快马加鞭向四处奔驰,迎亲队的小伙子紧紧追赶,追逐嬉戏一番。接着正式举行婚礼,新人双双向佛像和父母行跪拜礼,然后新娘手捧一杯用哈达襄着的奶茶向公婆敬献,以表示美满幸福生活的开始。礼毕,男女老少围坐在摆满美酒佳肴的一排排炕桌边欢宴.席间,男女歌手对唱酒曲,一曲方罢,一歌又起,宾主频频祝酒,并用生动的比喻;诙谐的言语,互致婚礼祝词,随后再举行由娘家人给新郎迭腰带的仪式。酒曲对唱至夜阑时,年轻人向长辈提出唱情歌的要求,得到允许后,男女青年就开始对唱情歌。这时老人们和有近亲关系的人要离座回避。往往唱到天亮,青年们才尽欢而散。有的地方,在迎新会上只唱酒曲,不准唱情歌。  
有时,婚前女方父母不同意,而男方又要坚决迎娶,女方还可以暂时逃离私奔,待其父母同意时再议婚礼,但男方需迭女方父母各2头牛,家庭其他成员1只羊。  
抢婚是又一种婚姻形式。男女青年相爱,但女方父母不同意,男方便约好伙伴3—5人,夜间在女方的家门或帐篷柱上悄悄挂上一条哈达,瞒着女方家长把姑娘领走,第二天清晨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待女方父母应允后,再举行结婚仪式,这就叫抢婚。招女婿也是甘南藏区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有一些家庭,在女儿相中对象后,便托媒说亲,经对方父母同意,招为女婿。赘婿,不论在家庭和社会上,都受到尊重。  
甘南藏族在婚姻形式上,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解放前,少数上层阶级多为一夫多妻。家庭多是3—5人的小家庭,大权掌握在男子手中。如别无男性尊长,则由女子掌权。父母亡故,儿女均有继承财产权,唯赘婿或儿媳没有。女儿出嫁后也可以回娘家继承财产。男孩长到17~18岁,即可结婚另成一个小家庭,可以带走部分财产,小儿子一般留在父母的身边生活。婚后,如女方真不愿意,可以跑回娘家,社会并不歧视,男方一般也不再追求。解放后,随着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婚姻法的贯彻,甘南藏族在婚姻方面的陈规陋习逐渐革除,具有民族特色的欢乐又富于情趣的嫁娶习俗则被沿用下来。  
二、甘南结婚习俗现代篇  
(版本一)  
提亲  
在我国西部的一些藏区中,各种习俗往往不尽相同。其中尤以藏族婚俗最为别致。  
生活在卓尼县洮河沿岸半农半牧区和周围农区的藏族青年,至今仍遵循着古老的婚俗习惯。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藏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虽然也有自由结合的习惯,但大多数还是沿袭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制。  
按照当地习俗,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愿为儿子娶来作妻时,首先要请一个女媒人,去女方家父母处探询。女方家要是同意,便正式请男媒人拿着一铜壶酒,壶颈系一条“哈达”(有些地方系红布带,有吉祥之意)去说媒。媒酒一般是当地人自酿的青稞酒,以此为“透话”礼。当双方同意结亲后,媒人就到男方家复命。这时候,女方家要给媒人一支箭带回去,表示女方家正式答应了婚事,愿意结亲,自此两家成为姻亲,完成了订亲或订婚程序。这支名为“女儿箭”的信物男方家一般要保存很长时间。自订婚后,男方家每年须向女方家送礼两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结婚后为止。送的礼物第一年每次12个馍、1瓶酒,俗名为送酒。  
到了需要商议迎娶大事的时候,媒人要亲自去送礼,表示对婚事的重视。之后,由女方家长报说女儿的陪嫁品,实际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礼的要求,男方根据女家陪嫁的多少,相应地提出给女方的彩礼,新娘的衣物饰品则需男方一次或分几次送足。贵重的金银饰物在订亲时承诺,成亲后逐渐补置。  
据卓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结婚的那天,媒人要提前牵一匹骏马同时带着一名马夫送到女方家,以供新娘骑乘。结婚时新娘乘骑的马匹,也有很多细节上的要求。马的毛色、性别都要经萨里哇(当地占卜的喇嘛)的推算。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后,要对神位尊辈行过礼后,背着一双新娘的绣花鞋返回,表示新人随后就来。男方家见了鞋,就派预备好的迎亲妇到村外去迎接,接亲时迎亲妇手中端碗,碗里盛着青稞酒或牛奶,碗边还要抹上3点酥油,有时候迎亲妇手里还拿着一束火把。  
当地习俗非常重视迎亲和接亲仪式,一般情况下女方家前来送亲的亲朋多则39人,少则26人,女方家亲友主要以新娘的舅舅为主,其中也包括左邻右舍和新娘的兄弟等,当地人叫做“尚欧”,其重视程度和汉族人娶亲时的“稀客”大致相同。在送亲队伍中还有两名伴娘,当地人称作“巴饶”。  
在卓尼当地藏区,很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着唱“哭嫁歌”的习俗。当接亲队伍要出发时,在新娘上马前,由新娘的母亲和女眷将其团团围住,头对头的唱哭嫁歌,称为“打巴欧”。各地民俗不同,哭嫁歌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包括梳头程序、答谢养育之恩、表达依恋之情、祝愿生活如意等。整个过程气氛压抑、悲哀,特别那如诉如泣的歌声和新娘呜咽的抽泣声(藏族人特忌大声哭嚎),使软心肠的宾客也会动容流泪。  
迎亲路上  
迎亲时,送亲队伍全部乘马前往,在快到男方家时,送亲者还要举行简短的赛马表演。年轻的“尚欧”(送亲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扬鞭赛马,来显示马匹的优良和骑手的剽悍,也显示女方娘家势力的强大。一般情况下,男方家的乡邻们也参与进来,增加婚礼的热闹气氛。等迎亲队伍走到村口时,新娘要在村头下马。这时候迎亲的妇人便将手里准备好的青稞酒或牛奶请新娘用手指蘸一下,以敬天地。有的新娘要把迎亲妇手里的火把拿过来举过头顶。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老藏区人对火的一种传统崇拜,但现在这种习俗渐渐消失了。  
卓尼藏区的婚俗最热闹的还是在接亲路上。当新娘子进入村口时,这时两家事先请好的几个老年妇女,就开始围着新娘和新郎相互戏谑,唱歌嬉闹。妇女们一边讽剌新郎如何不好,一边称赞新娘如何美丽、俊俏。到最激烈时,各不相让。在没法“停火”时,男方家就要各献哈达一件,方可言和。  
(版本二)  
甘南藏族婚礼从唐朝一直延续至今,有着很古老的历史。自唐朝广德元年(763年),甘南藏族先民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婚姻规则,吐蕃时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婚姻礼仪。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征。2008年,甘南藏族婚俗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甘南藏族婚礼中实行一夫一妻制,婚恋的最大禁忌,就是禁止近亲婚配。受旧社会封建制度影响,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些偏远地区至今还有残留。但甘南藏族这一带,对儿子姑娘没有亲疏之别,儿子婚娶和女儿出嫁都一视同仁。听一位甘南藏族老人说,过去如果家里有兄弟好几人,除了长子操持家中事务外,其余诸子便会出家或者到别人家入赘。  
甘南藏族的婚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提亲、定亲、娶亲。他们实行恋爱自由,小伙子看上哪家姑娘之后,就会找一个村里德高望重且能说会道的人当媒人,提上哈达、酒等礼物,去女方的家里送礼提亲,如果女方的家长接受了这份礼物,就被认为这门亲事算是定下来了。随后则到寺院卜卦,选黄道吉日,在女方家举行定亲仪式。此后便可以协商婚礼的相关事宜了。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则会设“女儿席”招待为新娘送行的亲友,此时,男方迎亲队伍也会出现,女方家的姑娘们有向新郎及娶亲人泼水的习惯,以示涤污去晦、吉祥如意。新郎要是走得慢些,肯定会被淋得透湿。欢快的一天结束后,新郎和阿舅们(阿舅,此指送亲人,凡送亲去的人都被尊称为阿舅)便会离开,留下一匹明日供新娘乘骑的白马。  
次日大清早,新郎和阿舅们便会带上哈达以及礼品去接亲。新娘在出发前,会请喇嘛为新人诵经祈福,亲友会唱哭嫁歌《打巴顾》。女方送亲的队伍里除了两位伴娘其余的都是男性。女方送亲队伍一出发,双方剽悍英俊的小伙子们便开始赛马,互相追赶。到了男方家门口,由迎亲队伍为阿舅敬酒,阿舅们则迎接新娘入门。  
婚礼开始,由长者主持,举行剪绳子(黑白毛绳各一条,黑的由新娘牵着,白的在阿尼手中,剪断黑绳与施食一起投入火中,冲走邪气;白的挂在门上,表示女的已成男方家的一员)。然后长者,左手拿碗酒,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天空连弹三下,开始吟唱祝婚词。此后,人们便享受美味、载歌载舞。按照区域的不同,庆祝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跳类似锅庄的舞蹈;有的地方女客跳“阿加”,男客唱“山巴”;还有的地方跳“罗罗舞”。汉族人婚礼中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些礼仪,在藏族婚礼中是没有的。  
新娘当晚不进洞房,由伴娘们陪至天亮。第二天,要领着新娘返回娘家,暂住一段时间。新娘回娘家前由男方长辈往新娘的额头上抹酥油,祝福长命百岁,白头到老,并给各位抬交哈达、钱物等纪念品,婚礼仪式才算基本结束。新娘在娘家住上一段日子后,选定吉日由娘家人陪同或由婆家人接回婆家,新郎新娘才开始一起过夫妻生活。  
三、甘南结婚习俗问答篇  
甘南结婚习俗:甘南尼巴村有着母系氏族的婚俗,有什么特色之处?  
回答1:甘南自驾游,这一天我们离开卓尼县,沿着洮河逆流而上,行车大约八十公里后,到达偏僻的尼巴藏寨。这处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藏族村落,村中房屋皆依山坡而建,从低到高,层层叠加,且每户之间,均由架空的栈道相连,从远处眺望,错落而有致,极具特色。  
据说这样户户相连的建筑方式,在旧时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试想一下,雄踞山坡之上的村寨,视野极佳,山脚下又有河流阻拦,形成一个自然天险,且因户户相通,组合成一个严密的防御整体,所以在遭受流寇入侵或者防盗防匪上,颇得地利。  
早在2013年,尼巴藏寨就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尼巴”为藏语音译,意指“朝向阳光的山坡”。整个村落坐北朝南,阳光充沛,清澈的车巴河从村前穿过,直奔洮河而去。密密麻麻的藏式传统房屋,布满了整个山坡,远看好像悬挂在山坡之上,由无数根木头在支撑,有点藏版吊脚楼的感觉。  
如今的尼巴藏寨,被车巴河一分为二,河流南岸地势平坦,一幢幢新式的藏家大院拔地而起,许多房屋正在修建中,和对岸山坡上的百年藏寨俨然已成为两个世界。  
我们走进山坡上的老村寨,村中格外古朴、安静,近距离可以看到这些老房子均为厚厚的夯土外墙,而院落和连接各户之间的栈道,则由一根根圆木依山势架空支撑着,这些悬空而建的栈道,不仅解决了人、畜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的交通问题,还扩大了藏寨的有效生活面积。  
尼巴村早前是一个以游牧民定居形成的藏族聚居区,生活习俗上,还保持着古老的游牧民传统,比如这里至今还有着独特的婚俗,嫁出去的姑娘新婚第二天就要回到娘家,住满三年才能去男方家里。  
在此期间,丈夫可以随时来女方家,三年内生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要留给女方家。这样的婚俗,有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更有利用游牧民的后代繁衍。  
回答2:可能就是近亲结婚吧偏僻的地区才会有这种习俗  
回答3:因为每个民族的习惯和风俗都是不一样的,说法也不一样  
回答4:就是很符合他们甘南尼巴村的风格呗,所以特别。  
回答5:那个是因为他们祖先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这样子的规矩了  
回答6:这只是一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回答7:女子结了婚后,第二天回到母亲家住满三年,三年内生的孩子都要留给女方家。  
回答8: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同各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回答9:就是母亲的姓氏可以这会到该有的继承,不会让母亲的姓后无来人。  
回答10:他们都是近亲结婚母亲家的孩子可以跟姨家的孩子在一起。  
甘南结婚习俗:我请问一下网上的朋友们甘肃甘南定亲习俗和礼金是怎样的  
不是很高,元以上,也要看家里条件,没有什么复杂的习俗,现在这个社会习俗已经忽略了很多,有钱就可以旅行结婚.放心。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