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方,其结婚习俗,都体现了这个民族和这个地方的民俗文化特征,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人们对种族家族繁衍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态度,陇南人也不例外。历史遗留下来的民间结婚习俗充满了地方特色,下面一起来看看陇南结婚嫁儿子请阴阳先生推算八字合婚禳解辟邪解灾习俗。
一、陇南结婚习俗传统篇
陇南地区旧时的婚嫁,程序繁琐,也很庸俗,且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以陇南康县为例,有两种婚姻形式,女到男家和男到女家,亦即男婚女嫁和女娶男嫁,无论是哪种婚姻形式,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父母家庭包办,基本上不征求男女双方本人的意见。民间普遍早婚,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要谈婚论嫁,童养媳的现象也比较多。一般讲究门当户对,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能相差得过于悬殊。特别讲究“门户要清”,所谓的“门户要清”,就是男女双方不得患有“恶疾”,例如狐嗅、麻风等。有钱有势的人家可以一夫多妻,少数十分贫穷的人家男丁,也有一辈子打光棍的。
先是相亲。相亲前,由媒人要来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推算是否相合,俗称八字合婚,合八字等,只有相合的才能相亲。实行男婚女嫁的地方,先是由媒人领着男孩去女家相亲;实行女娶男嫁的地方,则相反。相亲是唯一对男女当事人的尊重,但也并不一定以他们的意愿为主。俗话说“媒媒媒,跑三回”,在媒人的反复撮合下,被相中的一方家长同意了,就进入到了定亲的环节。
再是定亲。定亲时,要带上烟酒糖茶(明朝以前没有“烟”,不知原来的礼品是什么)“四色礼品”,每一种礼品必须是双份,寓意好事成双。还要带上聘礼,也就是礼金,数额不定,根据当时当地“行情”和行聘之人的家庭条件,双方家长当着媒人的面交割清楚,受聘方会将一部分礼金(大约是礼金总数的三分之一)退给行聘方,表示收受聘金只是一种规矩,而不是金钱交易,出卖闺女。另外还有给老人送的衣料,给对象的金银首饰、四套、六套或八套衣服布料等,诸样交割清楚。然后,受聘方设宴,款待媒人、行聘方来宾和自家亲戚。定亲仪式举行后,双方就成了亲家,一般不得反悔。倘若行聘方反悔,聘金、礼品一律不退还;倘若受聘方反悔,则如数返还聘金和礼品。
三是认亲。定亲后,男女双方要到受聘方那里“认亲”,首位舅舅,然后是伯叔姑姨。第一次带着礼品去认亲,叫作“开壶”,也叫“酝亲”;第二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送礼,由受聘方提出名单礼单,这次所认亲戚的范围要比第一次大得多,除了直系的,还有旁系的,几乎包括所有常年往来的亲戚。择定吉日,也有选在中秋节、腊八节和春节期间进行的,亲戚家接受礼品后,都要热情款待即将成婚的男女晚辈。
四是结婚。行聘方选定结婚的吉日后,由媒人将吉日通知给受聘方,征得受聘方的同意(主要是看对方有无忌日冲撞等)之后,就算是定下了娶亲的日子。男婚女嫁的,女方娘家要给女儿陪嫁箱子、柜子,将新娘提前绣好的花枕套,搭在箱柜上,作为嫁品。女方家在出嫁女儿前一天设宴待客,亲朋邻里要送被面、布料、枕头、钱物等,叫作“添箱”。男方选请一名子女多的人骑马到女方家,称作“引亲人”,引亲人要给女方家的弟妹小孩发“散姊妹钱”。
出嫁时,娘家要委派若干人陪送,叫作“送亲人”;弟弟妹妹跟着陪嫁的箱子走,叫作“羊客”。到了男方家里,必须给羊客送“羊钱”,收下羊钱才让新娘下马。新娘到来时,男家要在路口设香案,迎接女方“三代祖宗”。晚上,由新娘的弟弟代新娘同新郎拜天地,行“钥匙”礼,给新郎当面交钥匙,新郎要给新娘“钥匙钱”,然后才可以用钥匙打开新娘娘家陪嫁送来的箱柜,验收陪嫁的物品、钱财。
男家大宴待客,一般都是在自家院子里搭喜棚,防止日晒雨淋,喜棚下设酒席,如果是冬天,还要放若干个大火盆,用于宾客取暖。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远近不一,就吃流水席,随到随吃,黄酒、白酒管够。菜品有十大碗的,叫“十全十美”;有十二碗的,叫“月月红”;富裕人家最多还有十八碗的,叫“大喜大发”。有专人在大门口迎客,一来客人就放鞭炮,提醒里边及时迎接,安排入席。八人一桌,娘家亲戚坐主席,有叫作“执客”的专人伺候、劝酒、斟茶、陪吃陪喝,务必让娘家人吃好喝好,大饱大醉,以示款待周到,不得留下埋怨的话柄。老人长者坐上席,妇女儿童有专席,吃一至三天不等。
闹洞房也有讲究。一般是同辈人或爷孙关系的,其他辈分的只能是小孩子,才可以闹洞房。闹房前,邀请一个儿女多的“命大”妇女,给新娘梳头,新娘的辫子从此就成了纂儿,表示由姑娘变成了媳妇。还要由指定的专人,向床上撒粮食谷物,预示着繁衍生育。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然后由新娘给来宾递烟点火,开始嬉闹时,闹房的人给新郎新娘出好多难题,逗一些乐子,但都必须无伤大雅。新娘的公婆,以及其他老辈,都得回避,以免尴尬。
五是回门,也叫回娘家。这个风俗不大统一,一般是新娘出嫁三天后回门,有的新郎陪同,有的则是娘家来接,回门三天后新郎去将新娘接回家。也有出嫁“过门”多少天,回门在娘家就住多少天的,这个有“立不停,打破盆”之说,“立”是居住的意思;“不停”是居住的天数“不对等”的意思。倘若娘家有事,因特殊原因需要多住些天,新娘回婆家时,必须怀揣一个盆子,叫作“禳解”(因为违反了“不停”,所以需要辟邪免灾)。
而流行于陇南康县南部、武都东南部的独特的女娶男嫁婚俗,也要借助于媒妁之言来“穿针引线”,即便是新社会男女自由恋爱,也得找一位名义上的媒人,来帮助完成必要的程序。按照当地的婚俗,有中意的对象后,女方会委托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以媒人的身份,代表女方去男方家提亲,前后要去三次,并有约定俗成的流程。彩礼多是米、面、肉和土酒,并要给男方备好几套新衣物。正式婚礼在订婚后半年左右举行,男方穿戴喜庆,骑着高头大马,跟随女方的迎亲队伍离开“娘家”。婚礼十分隆重,除了款待男方亲戚、女方所有的亲朋好友之外,女方全村子的男女老幼都要来吃酒席,而且也是流水席,全天候连轴转,随到随吃,几十个大茶壶在火盆上温着“二脑壳酒”,喝到大醉方休。“出嫁”了的男子,逢年过节可回娘家去看望生身父母。不过,每年的大年三十,必须在女方家里过,大年初一以后,才可以回家或走亲戚。
请媒人,要给媒人送一个猪头;事情成功之后,除了要送给媒人烟酒,还得送媒人一双新鞋,以答谢媒人的跑腿之功。
二、陇南结婚嫁儿子习俗
甘肃陇南武都区裕河镇余家河村里47岁的农妇马政芳至今没出过大山,如今她守着70多岁老母亲和妹妹的老屋,日夜盼望着在外打工的女儿早日回乡,娶回来一个孝顺的“男媳妇”安稳过日子。
马政芳的儿子几年前就“嫁”出去了,在邻村随女方改名换姓。“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规矩,女儿不娶男人,跟着嫁过去了,那是最没面子的事。”马政芳现今最大的烦恼就是“怕女儿留不住”。
在陇南的康县南部山区、武都东部山区,一直保持着“男嫁女娶”的婚姻习俗,与传统意义上的“倒插门”不同,陇南地区的男嫁女娶,不是少数民族风俗,而是极为罕见的汉族特殊婚俗。
据《康县县志》记载,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军队被清军击败后,部分太平军进入了山高沟深的陇南秦巴山区,化整为零,纷纷以男嫁女娶方式改换名姓隐藏下来,躲过清军追杀,后来,这一婚俗盛行,流传至今。
笔者近日走访裕河镇、阳坝镇等陇南山区村乡时发现,在遵从男娶女嫁婚俗地区,当地老百姓都有缠头、束腰、绑裹脚等太平军将士的遗风。村里的姓氏十分繁杂,甚至有一家六个人姓五种姓,孙子的姓有的随外公,有的随爷爷奶奶,有的随父母。大部分“男媳妇”都有两个名字。
当前,这种颠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特殊婚俗流传至今,却正面临着“儿不嫁、女不留,或儿女都外出不回村”的传承困难。
随着公路修到家门口,交通条件日益便利,曾经徒步七八个小时去赶集的路如今开车仅需要2小时。村里年轻人都涌向城市,上学后有了工作留在城里,很多女孩在打工时恋爱结婚,嫁了外地人。“女儿打电话说她已经谈了对象,不回来。”马政芳说着掉了眼泪,这意味着他们老两口独自守在村里度过晚年,膝下无子陪伴,更重要的是,她认为马家的香火延续就此断了。
33岁的韩望银10年前从裕河镇苦竹园村嫁到郭家湾社,4年前离婚,8岁的女儿留在了女方家。韩望银的前妻通过手机微信聊天,认识了其他村的男人。“和我离婚后,嫁给那个男人了。”现在韩望银在村里开了小超市,随着乡村旅游兴起,生意不错,他计划找个女朋友结婚,不再嫁了。
在陇南这些山村的驻村公务员告诉笔者,尽管大部分村民依然延续着“男嫁女娶”这一老传统,但村里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离乡上学或打工,过去与世隔绝的这些山村日益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互联网的介入、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奇婚异俗“男嫁女娶”正在面临着传承之困。
三、陇南结婚习俗问答篇
陇南结婚习俗:有甘肃陇南的女生吗?大家讨论一下婚嫁问题!
对方能买房可以少出点彩礼,彩礼是你们什么时候决定结婚了再给的;礼品嘛,因为是第一次而且也不常来,得高档一点的,最好是他们那边的特产
陇南结婚习俗:在陇南结婚的习俗是什么啊!详细一点?
我和女朋友快结婚了,女朋友是甘肃陇南的,先前他们家从我家彩礼要十万,由于数额太大我没有同意和她还吵
差不错,一般越穷的省份彩礼越高
真觉得压力大不娶就是了
你因为爱她,哪怕砸锅卖铁都是应该的,但是你爸妈没义务为了你娶老婆倾家荡产
陇南结婚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的结婚习俗你了解吗?
全国统一的结婚的习俗就是所有的东西都要买红色的,水壶、盆、箱子等等,家电什么的如果买也要贴上红囍这就不多说了。有一点可能其他地方没有,家电什么的都要放一根松树枝,避邪用的。新娘下轿前要找两个小孩子,一个用棍挑着一个叫犁铧的东西,就是种地用的,另一个抱着一个叫麻秸火的东西,点着,两人围着车或者轿转三圈,犁铧是用火烧过的,转的时候还要有一个人端着醋时不时的往上面浇一点。结婚时会有一封喜书,上面会写到拜堂的时候克哪些属性的人,然后让他们面朝对应的方向。拜堂的时候要磕头,正前方放的是一张桌子,上面有一斗麦子,里面插了一根大葱,还有一个倒挂的镜子,桌子后面放一张凳子,上面是祖宗的牌位。
每个区域每个城市,针对每个节日每个特殊的时刻都有特定的习俗,我老家是河南周口的,之前上学时每年过年回家都听大人说现在孩子结婚难,要车要房,而且彩礼十几万,有两个或者两个儿子以上的家庭,家里父母都承受不起,当时不在意,现在毕业了,自己也面临着结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女方要车,要房,彩礼十万,最低需要五十万,一般家庭怎么承受的起,而且我还有一个弟弟,父母整天因为没钱娶不到媳妇而唉声叹气,现在我们这边农村的结婚习俗让许多父母都很无奈但是无能为力,现在普遍贷款,借钱去买车买房为孩子结婚做好准备,让父母一辈子负债累累。苦不堪言。
我们这订婚时,男家要给女家送彩礼,也就是“聘礼”。一切礼品由女家指定。订婚当天女方要邀请所有的亲戚好友吃一顿。结婚,又叫娶亲。一般是男家先请阴阳先生选择日期,由介绍人拿上礼物通知女家,一般女家都同意男家的日期。但细心的女家还要另请阴阳先生兑日子,看有无“妨忌”。我们这边到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可以不择日子,任选哪一天都行,所谓之“赶乱岁”。婚期确定之后,双方就着手准备,先通知亲戚朋友,男方要准备结婚当天用到的所有东西,婚车,礼服,婚宴等等。也有的家户要订花轿、请乐队。反正我觉得很麻烦。
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我久居济南,也参加过几次在济南举行的婚礼,山东人结婚,无论是新郎家还是新娘家,都会把自家小区、院子等周围的下水道井盖上贴上红纸。这样新郎新娘,在上/下婚车时,就不会直接踩上井盖,避免“失财、失福”,讨到一个好彩头。新郎到新娘家接亲,经过一系列“考验”后,最后一道难题往往就是“找鞋子”——新娘家的亲戚会把新娘的婚鞋藏到闺房的某个地方,让新郎和亲友来找,找不到,新娘一方就会要红包,给提示,直到找到鞋子,新郎给新娘穿上,才能把新娘子接走。反正是挺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