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古称枹罕,又称为河州。现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区共有七县一市,其中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黄河和洮河横贯其南北,面积7983平方公里。至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已达到全州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伊斯兰文化也随着伊斯兰信仰已渗透到当地信教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对本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产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我独感兴趣的却是临夏市区的回族婚俗。因为就同样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来说,临夏市区的回族婚俗更多的保留了汉文化的特点,在回族婚俗中,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几乎各占一半。整个婚礼的全过程,都带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氛围。不绝于耳的一声声“色俩目”,及一群群头戴白号帽的男性和一群群头戴纱巾和盖头的妇女的出现,告诉人们这是个穆斯林的婚礼。但它细腻而有章程的一个个礼数,却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礼多人不怪”,一个“礼”字。并且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之后,两种文化已水乳交融,从而珠联璧合,难分彼此。使得临夏市区的回族的婚俗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个性。下面一起来看看传统色彩丰富的临夏结婚择日却不合八字习俗。
一、临夏结婚习俗传统篇
一订婚(提提贺)
回族青年到了婚嫁的年龄(男满18岁,女满16岁),经过媒人的介绍,如两家父母认为条件相当,便会选择时间地点让男女青年见面。初次见面之时若小伙子对姑娘中意,就会给姑娘送一个小礼物伙是小红包。见面之后,若双方都觉得满意便由双方家长告诉媒人,开始婚姻的第一个正式序曲—订婚。当地俗语称为“提提贺”。一般是由媒人,准新郎及其父亲等人择日去女方家,订婚所需的礼品一般是给新娘买一套衣服,一枚戒指(一般要求是金子,大小随经济情况)及简单的化妆品,另外还要准备“四色礼”。(如茶叶,冰糖,桂圆,瓜子等各一到两斤,必须用红纸包装,半只羊,(约20斤左右的新鲜羊肉)。女方家呢,则会摆上丰富的菜肴来招待男方家的客人,并且会给准新郎一套衣服作为回赠。
二聘礼
订婚后,双方家长及媒人要商议“送礼”(即聘礼)之事。这是婚姻的第二个序曲。聘礼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的财物。第一是“麦海雷”(译音,既为彩礼,此处指的是现金),随家庭情况而定。第二部分是给新娘的衣服和首饰。一般要八套衣服,首饰必须是金子或是钻石。一般都是送一套,如项链,耳环,戒指,手链等。还有给新娘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要求是质量较好的成套的。第三部分是“水礼”。水礼是什么呢,就是上面所述的茶叶,冰糖,果品等必须要六到八样各样一到两斤,分别用红纸包装,称为“六色礼”或“八色礼”。这样的“礼”不但要给准新娘家里准备一份,还要给准新娘的相关亲属,如伯伯,叔叔,舅舅,姑姑等各家一份,作为认新亲戚的必要铺垫和礼节。第四部分也是最有地方特色的则是,在送礼的当天要准备一头活(公)羊,把羊洗刷得雪白,在羊角上扎一个用红绸做的大红花,以示喜庆,吉祥。以上所有东西备齐后,就要择日去准新娘家。新娘家呢,会准备更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客人.(一般要请专业的厨师到家里来做)等吃完了席,女方家里要给男方家回礼,对象只限于新郎本人和“陪女婿”(多有新郎的已婚哥哥来担任,好做些婚外指导),礼品一般也是一套衣服,质量较好的,包括鞋帽等。而新郎还会得到一件由新娘亲手做的手工,如毛衣毛裤或是毛背心等。以显示新娘的针线。这大概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的留风遗韵在现代婚俗里的影子吧。
三开典
聘礼送完以后,就要选择婚期。选择婚期在当地叫做“开典”。还是由媒人带领男方家长,及新郎,新郎的叔伯等人去女方家里商议。婚礼多在“尔德节”(即开斋节)或“古尔邦节”(即宰牲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举行。如不在节日期间,则多半会在每年秋冬季节。本地的回族认为所有的“主麻日”(即每个礼拜五)都是吉日,没有汉族的生辰八字及属相是否相投等讲究,只以两家方便为宜。日期定好后,双方家庭会于婚期的前一个礼拜给亲戚朋友分发请帖。
四婚礼
传统的回族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第一天称作“接认亲”,这天专门接受贺礼,主人家则会根据礼物的价值给送贺礼的亲朋10%的回赠,或是小礼物或是钱。第二天称作“尕筵席”,这天也是婚礼的核心部分:新娘要被娶走,婚礼的宗教仪式要完成。这天早上9点多,娶亲的人员,(包括新郎,新郎的父亲,叔叔伯伯,姑姑姐姐妹妹等,男性和女性亲朋约20人)准备好3-5斤核桃和红枣到新娘家。到达后,要将核桃和枣盛到盘子内,摆放于院子中央的备好的桌子上。而此时,完成婚礼神圣使命的宗教人员(当地清真寺内的阿訇也已就坐),等待“念你卡哈”这是最最重要的。这也是所有穆斯林婚礼中的头等大事。因为只有顺利的念完了“你卡哈”,这个婚姻才算是合法有效的。“你卡哈”的第一项是阿訇请双方父亲介绍自己孩子姓名(此时介绍的是经名,即阿拉伯语名字,俗称家名),第二项是由阿訇问女方父亲是否愿意将女儿嫁给给新郎,请新娘父亲大声说:我的女儿今日将嫁给某某,然后由阿訇问小伙子是否愿意,是否从今以后好好工作养活妻子,新郎也要大声回答是,并点头。表示他从此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第三项,便由阿訇讲讲“哈嘎比”钱。是什么意思呢?伊斯兰教认为,处女是无比珍贵的,新郎应在新婚之夜拿出一定的金钱来给新娘。方显女儿的尊贵。此时会由女儿的父亲提出具体数额,而由新郎父亲回答是否愿意接受,据说,念出来的数字越大越好比如一万,两万。难道新娘真的会在新婚之夜要这笔钱吗?其实,一般都是不要的,但新郎必须要得到新娘的“口唤”(即同意)。第四项,便由阿訇张手年“杜瓦”(即祈祷词,请求真主承认这一对青年的婚姻,并为他们赐福,然后众人随同阿訇接“阿米乃”。最后,由阿訇把眼前的核桃和枣抛撒于空中,参加婚礼的人要争着去抢,据说,吃了婚礼上抢来的核桃和红枣(核桃代表生儿子,红枣代表生女儿),就连难以怀孕的妇女也会很快怀上孩子呢。至此,宗教仪式结束。穿着红衣裙(多半会是中式的旗袍),带着红盖头的新娘便被来娶亲的妇女搀扶送上车。送亲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门陪新娘的,要求是女性包括4个未婚少女,称为“压轿子”,6个已婚妇女,所有人必须是和新娘同辈份的人。第二部分人员是其他所有亲戚,不管男女,(只有新娘的母亲除外)都去送亲,由男方家负责招待。浩浩荡荡的娶(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后,所有来送亲的人员会被立刻安排入席就坐,并开始倒茶(盖碗茶,又称为“三泡台”)上菜,第一个上的则是“下马点心”,(以前是小花卷馍,现在多半以小巧可爱的西式甜点代替)。和一小碗醪糟。然后上菜。一般要上够八个凉菜,八个热菜,糖肉包子等,也是请专业的厨师来做,菜的特点是肉食居多,席上不上酒,因为伊斯兰教禁止饮酒。接下来的主要节目就是“闹公公”。(各地的闹法大同小异)我所见到的情形是:新郎的父亲被本族人或是朋友中的人强行按住,用油漆或鞋油画上鬼脸,头上戴上破草帽,两只耳朵上各挂上一串红枣,既不许恼火,(要恼火了会接着画)。也不许立刻谢妆,一定要坚持到散席,客人离去。好像把儿子养大娶媳妇是父亲的一种错误似的。打扮好了的公公必须用这付扮相带着新郎,穿梭于各个席间,字正腔圆的道一声声“色俩目”。(阿拉伯语,意为:愿主赐你平安)。并劝客人吃好。这时候呢,新娘的哥哥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他必须亲手把新房里的窗帘,门帘挂上,并且要用自带的钉子和锤子。新婚第二天,被称为“大筵席“。黎明时分,便由娘家派来一位已婚的同辈的年轻女性前来给新娘梳头,基本要求是要把头发盘起,称为“上头”,以表示成为大人。新娘还要在头上戴上凤冠(多半为银质的,上面有翡翠,玛瑙,玉等点缀)和胸前挂上胸壶(也是银质的,样子像小孩胸前戴的长命锁,比较大,直径约10厘米,)凤冠显得富贵,胸壶用来辟邪。(这两样东西已很少见了,多半是从旧时的有钱人家传下来的,通常都是借用。但不管是什么家庭,总喜欢在这一天让新娘作这样的装束。表现出对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追随和怀念。打扮妥当后,美丽的新娘就和新郎一起去见公婆,说“色俩目”,改口,叫爸爸妈妈。并给公婆倒盖碗茶,双手恭敬的端着奉上。大约上午9点多,所有新娘家的的女性亲戚朋友都要到新郎家里来,俗称“婆娘筵席”。这一天的主要节目是“抬抬海”。什么意思呢,就是新娘要给婆家的所有成员分送见面礼。为什么叫“抬海“呢,抬,就是用盘子端着给的意思,海呢,是鞋的意思,是当地的方言。也许鞋子可能是针线活中最难做的,因此就也最能考察新娘针线水平吧。因此,旧时的“抬海”,就是一双双手工做的棉鞋或是单鞋,现在还是称作“抬海”,但现在的礼物除了鞋,还会有手工做的缎子的棉衣,手织的毛衣等,总之就是要证明新娘是个会做针线的巧妇。得到礼物的每一个人呢,也要给新娘回礼,一般会在新娘端着的盘子里放个小红包,表示回赠和感谢。“抬海”仪式结束后,所有来的女性客人,都要安排入席,吃席,菜的内容基本同上。
五回门
接下来的事就是新娘“回门”。一般是在“大筵席”后的第一天,由婆家相关亲属陪同回娘家(约10人),招待结束后新郎先回家,新娘则可以待到当天的傍晚时分,由她哥哥或是弟弟送回。回门两天后,新娘要回“头躺娘家”。由新郎相伴,带上“四色礼”,半只羊。一般要在娘家待三天。3天后回婆家的时候,还要带上20个糖包子,20个肉包子。20个花卷,一只熟鸡,一块熟羊肉等。到婆家待五天后,就可以回“二躺娘家”。新娘可以在娘家待六天,五个晚上。回婆家的时候,礼数同前。这次要在婆家住够八天后,再进行回“三趟娘家”,这次可以在娘家待九天,八个晚上。三趟娘家之后,各种礼节暂告一段落,新婚的各种礼节算是结束了。我不知这个“三趟娘家”的习俗是何时形成的,但它也许是最有人性的一个习俗。因为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各种礼俗,总是以男性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纯粹的男权时代。众周所知,早婚一直是封建社会里的最普遍现象。而少数民族对这个很糟播的传统却钟爱有加,延续的较长久。临夏回族也不例外。因此,在那个时代和现代的某些落后地区,这个“三趟娘家”却很有实际意义,因为新婚之后的年少的新娘(由于包办婚姻)而突然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和一个陌生的男人一起生活,恐怕是从心里上生理上都有一个非常难过的适应期,而这个三趟娘家却极好的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我想,这可以算做是封建社会里面对年少的新娘唯一的仁慈,唯一的人文关怀吧。因为是习俗,所有不情愿的新郎也会无条件的遵从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习俗有了简化和些许的改变。例如,婚期也会定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因为外出务工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而那个“三趟娘家”也基本被“一趟娘家”所取代,因为,自由恋爱结婚取代了包办婚姻,也由于男女青年纷纷参加了社会工作,没有那样多的时间去“坐娘家”了。而对于自由恋爱而结婚的男女来说,新婚蜜月是多么的珍贵…….这就是我所亲历的临夏市区的回族的婚俗,虽然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既将袭卷而来,而强势的西方文化也霸道的全面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这里的一切一切,依然具有自己顽强的抵抗力,就像那个古朴的乌镇一样保持着自己从前的模佯,时时散发着思古之幽情,散发着自己祖国和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幽香。
二、临夏结婚习俗现代篇
1、临夏回族婚礼流程之订婚
临夏回族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商定婚姻大事,男方先请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男女双方父母互相看中后女方收到礼物,然后选择在主麻日订婚。男方要送女方金首饰、现金、服饰等礼物,女方收到礼物后也要给男方回礼。双方父母一起商议结婚的具体日期和需要准备的事项,比如陪亲人数、车辆安排、婚宴场地等。
2、临夏回族婚礼流程之婚前准备
新人的婚期商定后,女方在婚期的前两天到三天,女方要将喜讯告知亲朋好友邻居们,准备美食佳肴等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们。这些来宾也都会准备礼物为女方添箱。婚礼前一天,新娘都会认真的洗大净,又被称为是出阁浴,脸上的汗毛也都会被绞掉,干干净净的等待婚礼的到来。
3、临夏回族婚礼流程之结婚仪式
男方派出接亲的队伍到女方家,并且送给女方上马装备,包含了内外衣服、鞋袜以及纱巾等,女方接到南方送来的上马装之后还是梳妆打扮。在送亲人的陪同下,一起坐上迎亲的车辆。无论是送亲还是迎亲的人员都要有不同长辈的人,比如德高望重的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嫂子等。女方的父亲一般不会跟着迎亲队伍。
将女方迎接回男方的路上要贴“喜”字,并且放鞭炮。快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前来贺亲的亲朋好友分别站成两排,为新人让出主路。按照回族的习俗,新娘一定不能是自己走下车,新鞋绝对不能挨着地,由娘家哥哥或者是新郎抱回新房。
新娘的弟弟收到男方给的礼金之后才能将门帘挂在洞房,新娘在迎亲的嫂嫂以及伴娘的陪同下走进洞房。男方父母招待前来贺喜的来宾,由德高望重的人作为证婚人,聆听长辈的教诲,并且诵念《古兰经》。完毕之后将男方准备好的瓜子、糖、桂圆、花生等寓意美好祝福的食物撒向众人。安排来宾们入座继续参加喜宴。
三、临夏结婚习俗问答篇
1、临夏结婚习俗:宁夏结婚礼节习俗
我老公也是宁夏的,好像没什么礼节,我俩领完证就没事了
2、临夏结婚习俗:临夏结婚为什么晚上接亲?
临夏属于回族自治区,很多风俗和汉族不太一样,晚上接亲应该是和太阳有关系。其实汉族也有很多这种风俗,早晨太阳出来之前必须把新娘接到家,不然不吉利。
3、临夏结婚习俗与汉族结婚习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汉族结婚习俗
在我国汉族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河北结婚习俗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别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四、临夏回族结婚习俗禁忌
回族把婚礼看作是人生的“必然过程”,认为男女需要而结婚是“娲之卜”(意为当然),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孙乃”(圣行),不结婚属于“异端”行为。做父母的都必须为子女完婚,这种行为被称为“卸担子”。
回族坚持民族内部婚姻,也有与其他民族通婚,但必须愿意接受并遵守回族的风俗习惯又在阿訇主持下皈依伊斯兰教。特别反对女子嫁异族,是因女子进入异族家庭后极有可能改变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回族绝对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也限制血亲和近亲结婚。回族择偶不“合八字”。回族男子不要女人,如果连说三声“休了”或“不要了”的话,从教规上讲就等于离婚,已没有夫妻关系了。若要复婚,按结婚仪式必须请阿訇再念尼卡哈。
回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为儿女做主,但在征的男女双方的同意后,有父辈为儿女操办婚礼;也有自由恋爱的,但还要通过“明媒正娶”这一关。
回族的婚礼,各地大同小异,但均婚俗大都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原则来办的。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婚礼形式大致有提亲、订婚、定婚、结婚等几个程序。
回族的婚礼喜庆热闹,但不奢侈。
说媒
也有称“提亲”、“求婚”。回族当中有句俗语:“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有人上门“说媒”。说媒的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相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去说媒。男方家的媒人说媒时,带上糖茶等四色礼品前往女方家向其父母说明来意,详细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包括姓氏、住址、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影响、年龄、品行和文化程度等。
无论如何,第一次说媒,女方家按惯例对媒人,回答一般是“考虑考虑”,而不给明确的答复,但如果认为男方家条件根本不够,第一次就会给了回绝,也叫“断向话”。若给了“考虑”,则说明女方的态度还可以商量。
考虑期间,也是关键时间,女方家要核实男方媒人提供的情况是否实在。在考虑阶段,女方家长一般还要征询其家族长辈们及同辈们的意见,若经了解男方家的条件不适合,或男方的品行不好,或家族的长辈、亲人有意见,就不会同意亲事。但男方家媒人还是要再来说媒几次,不过女方家长还是不会马上给确定的话,对来的媒人依然会以茶相待的。
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的话,便请代表女方家的媒人去给男方媒人“回话”,看家道,择日“相亲”。
相亲
若无反对的话,就由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安排小伙子、姑娘由嫂嫂或同辈姊妹陪同在集市上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小伙子、姑娘见面后,小伙子还要赠送礼品,若姑娘不接的话,表示反对,就不会同意亲事。若姑娘接了的话,表示同意亲事,双方媒人这才各自去回复、商议说色俩目(定亲)之事。
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相亲和“说色俩目”会同时进行,有些女孩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事,不敢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其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或自由恋爱的,也要走个过场,通过“明媒正娶”这一关,否则会受到讽刺。
说色俩目
回族的“说色俩目”,有些地方也叫“定茶”或“定亲”。男女双方或小伙子、姑娘双方无反对意见,男方家一般由父母、哥哥、嫂嫂、姐姐等人,再加上阿訇、媒人,择日(一般都选在主麻日,也就是每周的星期五)带上礼品到女方家“说色俩目”。礼品就是回族常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核桃、葡萄干、红枣、花生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个红纸条,表示喜庆的事。另外,还给女方送一枚戒指和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等。
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接待。宴席后,双方当着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已经定下,一般不在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以适当的回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插花
回族的插花也叫“端开口茶”,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寓意名花有主。插花一般是在说了色俩目之后,媒人根据女方的要求,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族叫“麦哈尔”。通常情况下,聘金按教规不得少于一两纯银,按现在惯例少则几千元人民币,多则上万元人民币,高低不等。并适当购置一些四季服装、化妆品、手镯、耳环、戒指、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缝纫机、微机以及一只羊、一百斤大米、一百斤白糖、若干茶叶等物品。购买物品,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或姐姐陪同购买。
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还有男方如果无理提出退婚,男方所增的聘金和东西不能索回。
送聘礼这一天,也多选在主麻日。女方家在这一天要宰羊、炸油香、炸馓子,准备过“尔麦里”。男方请阿訇并由德高望重者等带领,父母和新姐(嫂子)、奶奶、爸爸(叔叔)、新妈(婶子)等跟随,到女方家去茶花。女方家也请阿訇及德高重者等在家迎客接盒子接礼品。双方见面,互道色俩目然后入堂就坐,开始过“尔麦里”,阿訇先根据《古兰经》有关章节,结合两家情况,讲述婚配和攀亲的贵重意义,再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保佑亲事平安顺利。之后,两家亲戚入宴。宴后,男方家人还要认一下未来的媳妇,以防女方“偷梁换柱”。男方家人认未来的媳妇,均要给“见面礼”。“见面礼”是将钱(数量不限)用红纸包住,以示喜庆。未来的媳妇接受男方家人给“见面礼”时,都要说色俩目。
订婚日
在小伙子和姑娘到成婚年龄的时候,双方商订结婚的日期,以便男女双方做好结婚的准备,并通知亲朋好友。待双方确定婚期后,家长安排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取得合法权益。男方还要到女方家询问送陪亲人数,以便男方家安排车辆迎接。一般订婚的日子选在深秋和冬天,这个季节是农闲的时节,也是收获后的季节,宴席上的饭菜也易于保存的季节。
添箱
婚期定下后,女方家一般提前二至三天,开始过“尔麦里”宰羊,“动锅灶”炸油香、炸馓子,招待宾客。女方家的亲戚、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钱物、礼品,为将要新婚的姑娘添满出嫁的箱子。
开脸
结婚当天一早新娘要洗大净,也称“浣水”,或称“出阁浴”,或称“离娘水”等。并请人“开脸”(即把新娘脸上、额前的汗毛用细线交叉绞掉)等。
上马装
新娘梳妆时,男方还要及时送一身包括外衣、内衣、鞋袜、蒙头的绸巾或纱巾(全为红色的)上马装。女方家接到上马装后,开始装扮新娘。
送亲
男方家派出接的亲人带迎亲车到女方家迎亲。女方送亲的人一般有阿訇、德高望重的人和新娘的爷爷、奶奶、母亲、娘娘(姑姑)、爸爸(叔叔)、新妈(婶子)、兄弟、姊妹、新姐(嫂子)和舅舅等人,父亲一般不去送亲吃宴席;新娘由一位德淑贤惠的媳妇陪同,意即和引路人一样到婆家有德淑贤惠的品德。装扮好后的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乡亲们簇拥上车。
娶亲路上
有的地方,男方家派人要到沿娶亲的路上贴写有“花红盖之”或“喜”字的红纸片,包括沿路的大石头上、大树上、墙头上等。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有的地方邻里、朋友、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公公、婆婆化装并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住车头,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公婆往前拉。这叫往家里拉扯媳妇。
下马洋
接亲车到门口时,新郎要跑步迎上去,向送亲的人说色俩目,并围着接亲车跑一圈。之后,男方家给拉新娘车上坐的人送亲人送下车钱(即下马洋)后,新娘及送亲人才能下车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