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漳州婚俗

  • 婚俗
  • 2020-11-16 08:4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福建漳州百年灯火店 见证婚嫁习俗演变过程(图)
中新网 漳州7月10日电 (余丹 郑德鸿)福建漳州芗城区香港路167号,是一间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店,店内专售各种嫁娶、宗教等民俗用品。今年80岁的王桂英是这家老店的第三代主人,见证了漳州地方婚嫁习俗的演变过程。
还未走进王桂英的灯火店,就被店外玲琅满目、红红火火的婚俗用品所吸引。店内不仅有婚嫁所需的头花、灯芯、扫帚、畚斗、杯盘、灯火、对联、花帕等,还有礼佛所用的香烛、寿金、香炉、饯盒、神像、佛龛,令人目不暇接。
王桂英告诉 中新网 记者,老店始于其祖母颜香酸。早期颜香酸在香港路190号家门口摆了个小摊,售卖小百货及嫁娶用品,此后王桂英的父亲王水在家开起灯火店,专售各种油灯。
王桂英读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帮家里卖油灯,随着年龄增长,王桂英出落成为漂亮的姑娘,因为油灯的玻璃罩用漳州话称“囱管”,王桂英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囱管西施”。
“这是旧时的铁皮罐头煤油灯,在以前的婚嫁中可是很热销的产品。”在王桂英的店铺里,王桂英向记者介绍早期灯火店主要售卖的商品,只见老人家手里拿着几个老旧的煤油灯,灯座是圆筒形的罐头制成,涂上红色的油漆,虽然简陋但充满时代感。
王桂英说,因旧时电灯未普及,家家户户都需要煤油灯,自己的父亲于是自制煤油灯售卖给顾客。由于父亲所制作的铁皮灯座耐用,且红色代表吉祥,婚庆时红灯座的油灯充满喜气,更受顾客喜爱。
随着电灯的普及,煤油灯渐渐失去了市场。然而,老漳州人依然记得,结婚一定要找卖灯火的“囱管西施”。
“只要是漳州周边地区的婚嫁风俗,我都十分了解。”王桂英告诉记者,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于是对各地的婚嫁习俗了如指掌,只要顾客报出自己所在的村,她就能够为其介绍适合当地风俗的物品。
“红篮十二件”是漳州传统民俗里嫁女必备的东西,所配之物均为吉祥之物,或取其谐音寓意美满。但因许多漳州人不懂,只能慕名来到王桂英的店里,请其帮忙将东西完整地准备好。
“‘红篮十二样’其实远不止12样那么简单,但现在也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沿袭这种传统。”王桂英称,随着岁月流逝,旧时繁琐的婚嫁细节也渐渐被简化,不少婚嫁习俗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例如龙海百花村,目前村里仅有极少数村民延续着一种独特的婚嫁风俗。在新娘新婚出嫁时,嫁妆不仅包含了寓意吉祥如意的物品,还包含有置办红白事时所需的红、白布。
而村内曾流传的在饭锅上盖“饭钵巾”,寓意家庭和睦的风俗,则彻底地消失了。
目前,王桂英的儿子谢天惠作为第四代传人,继承着母亲的工作。然而由于谢天惠的女儿已找到安稳合适的职业,并不打算接受这门生意,百年老店迟早面临关门的结局。
“现在做这行利润太低,没有谁会来接手的。”卖了一辈子嫁娶、宗教等民俗用品的王桂英对这一行有十分深刻的眷恋,所以即使知晓这一行的艰难,王桂英依然守候着这一家百年灯火老店。

漳州一兄弟自建民俗馆,千件藏品展示百年风俗变迁
▲婚俗各种用具
云霄县的谢勤杰、谢勤伟堂兄弟是两位怀旧的“70后”,去年在县城元光路26号大院开了一家500多平方米的雅逸民俗馆,陈列1000多件民俗文化展品并免费开放,让人们在观赏中怀念过去的老时光。春节期间,雅逸民俗馆迎来当地及周边地区一拨又一拨慕名来馆寻找记忆的人们。昨日,笔者也前往雅逸民俗馆参观,并听谢勤杰、谢勤伟讲述有关收藏的故事。
笔者走进婚俗展厅。这里陈列上百件各式婚柜、婚橱、婚箱等婚俗用具,还布置有洞房和各式婚嫁场景,体现云霄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不同婚姻缔结礼俗。当地民间传统婚俗实物“母舅联”“火炉”“镜罩”等夺人眼球。笔者走到“结婚三大件”前,它向人们展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结婚时流行的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三大件”,还有两份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结婚账单。一个个婚柜上放置着喜糖盒,那用红纸剪的“�帧弊郑�让人感觉喜气洋洋。“你看,这个箱子看上去破旧不堪,但铆、钉、锁、角各个部分非常完整。”谢勤杰指着陈列橱窗角落的一个旧箱柜对笔者说。
在农耕展厅,谢勤杰兴致勃勃地向笔者介绍一台扬谷器。“这台扬谷器是旋转式扬谷扇车,这种能产生风的机械,又称风车、风柜,以人力为动力源,其功能是将经过舂、碾后的糠、麸,或经过脱粒、晾晒后的秕、草除去,是粮食加工的最后工序。”说起这台扬谷器的来历,谢勤杰说起一段故事。有一次,他偶然听说云霄县火田镇林老伯要将一台老式扬谷器丢弃,兴奋异常,当即驱车赶到林老伯家,说明想收藏这台扬谷器的来意。林老伯非常支持,当场把扬谷器无偿赠送给谢勤杰。
谢勤杰、谢勤伟从小爱好收藏,小到邮票、钱币、报纸、小人书,大到大哥大、打字机、摄像机,都如获至宝。谢勤杰收藏的时间有20年了,跑遍东山、汕头、龙海、芗城和厦门等地,从其他藏家手中购买藏品。随着藏品越来越多,谢勤杰有了开办民俗馆,把藏品集中起来免费展示给大家观看的想法。他认为,藏品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烙印,通过实物的展示,可以让参观者感受过去的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展望美好的未来。于是,他和谢勤伟堂兄弟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造、装修馆舍。之后,他们更加致力于寻找和挖掘属于云霄本地的民俗文化用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馆藏物品陆续充实,陈列不断更新,经常举办一些民俗展览。
福建省民俗学会会员、云霄县民俗专家方群达在参观时,对谢勤杰、谢勤伟用心收集这么多的民俗、婚俗用品表示惊叹,他说:“收集这些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民俗、婚俗用具,并以主题来展示,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漳州送嫁姆风俗农村仍流行 市区却越来越少
闽南网1月21日讯 农历十二月,有一群人特别忙,从月初到月末,从凌晨到日落。
她们头上插着花,身穿大棉袄,跟在新娘旁,教新娘礼俗,念上几句好听的话。参加过婚礼,特别是农村婚礼的人都会知道,她们是送嫁姆。可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如今,市区很少能见她们的身影了,这是为啥?而即便是很受欢迎的送嫁姆,做这行已经近20年了,可她却说,从没在6月为人送嫁过,这又是为啥?
阿梅讲述当送嫁姆的经历
农历十二月,家住 龙海市 颜厝镇马洲村的阿梅,已经预约赶赴了十多场婚礼。
庄德梅今年52岁。34岁时,就跟着比大她7岁的姐姐庄德叶,学做送嫁姆。现在,她已经从容不迫,看到身边摆着的东西,就能念出新鲜的好听话。
阿梅说,送新娘花轿去新郎家的路上,送嫁姆要放一些铅做的小圆圈,俗称“铅钱”,沿途看着身边的东西,念上几句好听话,“新娘乖,人袂到,缘先到,财主到,要来给大家倌(公婆)真有孝,铅钱放埕底,新娘乖赶紧做娘累(母亲)……”新娘与男方亲人吃会面桌时,送嫁姆要夹一样菜,念一个名堂。入房时,送嫁姆要捧猪腰猪心给新郎新娘吃,念着“吃猪腰心,新娘女婿定同心”等。
漳州石亭镇,64岁的送嫁姆陈芹菜说,每个送嫁姆念的吉利话都不一样。
在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所著的《读史趣扎》一书中,曾对送嫁姆进行采风,送嫁姆必须头插茉莉花或绸缎扎成的花,身穿大袄,跟在新娘身旁,从梳妆开始至拜堂,口唱“送嫁歌”,如同说顺口溜,诙谐风趣。自明、清、民国流行至今,仍有少数地方传唱,在闽南、粤北、台北、台南一带流传。
市区礼俗比农村少
每年农历十一月和十二月,是送嫁姆最忙的时候,阿梅因为好相处,念的吉利话很新式,大家都喜欢找她,平均每月,阿梅要为20多对新人送嫁,而且不仅在漳州,还有三明、厦门。
上周末,她刚去漳州龙文区打山村送嫁,而在农历十二月初十,又有两对新人同时预约。农历十二月,是送嫁姆的旺季。
不过阿梅说,这么多年了,她没有在农历六月为人送嫁过,七月也是淡季。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说,十二月好日子较多,而六月在闽南叫“六月半”,因此,大多会选择成双成对的日子。
“相比农村,市区找送嫁姆的越来越少了。”陈芹菜说。据专为新人摄录像的庄文裕观察,在市区结婚的,很少有拜天地、拜祖先的礼俗,所以也不一定要送嫁姆。而在龙海,各个村的习俗略有不同,如果没有送嫁姆,新娘子不清楚当地风俗,会闹出笑话。(海都记者 方锦燕 实习生 黄晓亮 文/图)


看图解字说民俗 ——读《漳台传统节日》随想
《漳台传统节日》一共200来张图片和照片,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记载、反映漳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漳台两地民间快乐的节日生活画面。张张生动,帧帧精彩,让人浮想联翩。 章图 供图
《漳台传统节日》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昨天,一位朋友送我一本《漳台传统节日》,放进书架之前,信手翻了翻,没想到一下子便被它的新颖吸引住了。只好放下读一半的书,仔细地“翻”下去。
这是一本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12月刚刚出版的新书,洋溢着浓郁的书香,该书由 漳州市 委书记陈家东作序,主编是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阮开森。这本书,以图为主,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通俗明了,赏心悦目。
开篇第一帧图是“过年”,红底红联红灯笼,还有无数的“中国结”,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看着这画面,一首顺口溜从遥远的儿时向我飘来,“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饱,初四吃到饱,初五隔光,拍囝仔尻穿(屁股)……”那个时候,我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平时经常惹事,屁股没少挨打,平时怕挨打,有所收敛,可是到了“新正”的头四天,便有些“肆无忌惮”起来,因为这几天惹事,不会挨打。节日一到,就和几个小朋友到“公爷街”(即南昌路芗城区政府一带,原有清代一等海澄公黄梧的府第,故名)娱春场买风雷,大家一起打,比谁打得花样多、声音大,比着比着,你输我赢,便吵起来,吵得脸红脖子粗,可是再怎么吵得厉害,大人们都很宽容,不打屁股。
印象中,“新正”最自由的是初一到初四,最隆重最神圣母亲最当回事的则是初九的“敬天公”,正如《漳台传统节日》上所说的,“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漳台民间称之为‘天公生’,朝廷有祭天的礼仪,民间就利用这一天来祭天。”我想,许多民间习俗,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皇家礼仪在民间的回声。在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皇家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天公生”之后便是“十一福”,正月十一,在母亲的鼓励下,大鱼大肉,狼吞虎咽,不但把肚子吃得圆滚滚的,还吃出一脸喜气,来年有福。
《漳台传统节日》一共200来张图片和照片,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记载、反映漳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漳台两地民间快乐的节日生活画面。从新正到清明,到端午到七夕到中秋到重阳到冬至到除夕……张张生动,帧帧精彩,让人浮想联翩。
比如,“台湾灯会”和“元宵迎灯”一蓝一红,让我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比如,“清明踏青赏花”一组三张照片,绿色的原野,黄色的油菜花,红色的桃花,美丽的姑娘……读这样的画面,你会不由得想起这样的古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比如,“赛龙舟”这幅照片,红船红衫,黄船黄衫,一远一近,楫飞浪溅,伴随着现代图景在我耳边响起的,是宋代的《端午竞渡棹歌》:“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比如,“沙滩情愫”:蓝天,白浪,黄沙,在两只安静的船头中间,一对情人,手牵着手,走向爱的海洋。在这幅照片下面这样写道:“七月初七叫七夕,又叫‘女儿节’,传说每年这一晚上是牛郎织女在天上银河鹊桥相会的时间……”我的目光在这照片上停留了许久,是的,这幅照片,很有诗意,安静中的浪漫,浪漫中的安静。他们会在海边一直呆下去吗?当夜幕降临,他们的爱情还会像白天一样炽热吗?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的情感能经得起种种考验吗?“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这是白居易的《七夕》,也是古人的七夕。也许我想得太多了,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爱情,阳光灿烂,温馨而热烈。
比如,中秋的“拜月”,比如重阳的“登高““进补”,比如冬至的“搓圆”……
随着手指的掀动,传统节日画面一张接着一张地展现在我的眼前,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传统节日实际上是一种民俗在特定日子的体现。民俗是民间生活的一种模式,一种规范,一种浸透于生活细节之中的文化现象。从《漳台传统节日》一书,我们可以感觉到,漳台两地的民俗极为相似,究其原因,是台湾(特别是台南)民俗大都来自漳州,同根同源。而其中的“陈圣王生”和“开漳圣王巡安”更是别开生面,漳台共有,一座“威惠庙”,一尊尪公——开漳圣王,把海峡两岸信众的心紧紧相连。漳台传统节日所体现的民俗,是漳台文化的投影,是两地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非常值得我们共同珍惜。
细读这本《漳台传统节日》,我不禁为之喝彩,因为它让我轻轻松松地在案头把一年的节日再过一遍,虽然,年近古稀的我,这样的节日过了近70回,但这一回不一样,更文化更精彩更值得回味,因为,我以前过的节日,都是狭窄的,主观的,感性的,而这一次,却是全面的、客观的,理性的。
也许,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体会。(青 禾)


2015年漳州春节习俗一览 来漳州玩转闽南风情!
[摘要]如同闽南语一样,漳州民间过年习俗仍保留着不少的汉唐古风。
内容:当日是土地神也是伽蓝爷的生日,多有禁劈柴、掘土的忌讳并祭拜;多地会有迎神赛会,平和灯会开始。
正月十一 食福
内容:又称十一福,梧桥村檀林社会举行大型的祭祀,将准备宰杀的“福猪”引上福山,开始“食福”。
走水尪(wāng)
内容:有700余年历史,青壮年接力抬起坐着三尊神像的“銮轿”,飞奔在冰冷河水中,场面壮观。
正月十二 磕尪
内容:有300多年历史,两尊将军神像各由4个大汉抬起,相向冲跑,用神轿侧面互相撞击,落地为败。
正月十四 结灯棚
内容:为闹元宵作准备,数家共同绑一个彩棚,将每家的灯集中起来成为一个景点,这就是“结灯棚”。
火烧尪
内容:用一种叫“火梨儿”的特制焰火对抬着神轿的人群喷射,寓意洗礼、淬炼。新婚男子在河水中,激烈争夺巡游后的伽蓝王金身。据说,第一个抢到者会生男孩。
正月十五 闹元宵
内容:有放爆竹、闹花灯、攻炮城、点天灯、猜灯谜、舞狮舞龙、大鼓凉伞和迎神赛会等;芗城古城府埕东山朝圣楼的灯谜会;漳浦 火山岛 景区的跨年花灯节等。
林前岩泼水节
内容:从明朝一直延续至今,青壮年抬着伽蓝王神像下河、互泼河水、人神共浴,祈求新年风调雨顺。
盘古王戏水
内容:“盘古王”“打猎王”“哪吒”“开天大帝”的金身由村民簇拥着,走家串户送喜气和送财运,之后由村民轮流抬着神像到附近的水潭中,翻腾戏水,辞旧迎新。
“龙艺”
内容:两条48节“龙艺”,汇集舞龙及彩车队、彩旗队、锣鼓队,绕县城街道游走,阵容达几千米长。
正月十七 下水操
内容:岩溪镇叶氏宗族举行“三公下水操”活动,再现陆秀夫负君跳海,不甘为俘虏斗争到底的情形,表达族人对陆秀夫民族气节的缅怀和崇敬,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正月廿二 古傩表演
内容:浦南古傩,又叫做浦南“大神尪”,是浦南镇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
正月廿八 岱仙岩(康仙祠)


漳州民俗“炮阵”:万炮齐鸣祈求风调雨顺
炮架上挂满了鞭炮,每条长约1米,一条条向下垂着,犹如瀑布一般,这就是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蔡店村的民俗“炮阵”。昨日,当抬着神像的队伍来到炮阵下面时,众人点燃这些鞭炮的引线,顿时,万炮齐鸣,硝烟直冲云霄。
据村民老蔡介绍,蔡店村的“保生大帝东宫进香”民俗,从明朝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每年举办一次。老蔡介绍说,这项民俗的寓意,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春节习俗完整版,终于找全了,漳州人人手一份,快收藏!
腊月民俗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
干完这几件大事,咱就过年啦!这些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呢?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节俗来讲,过了腊八节,“过年”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和女友游福建漳州,体验民俗风情
我和女友是在老乡聚会上认识的,能在外省读书的时候交上一个老乡女友,每时候想起都觉得很惊讶,因为女友和我都喜欢远远的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探索,去游玩,所以我们能在陌生的城市之中认识然后交往就觉得不可思议。
这次放暑假了,我决定先带女友去旅游几天然后再回家,女友和我一样是很喜欢旅游的,她听了非常的开心,一直把我赞到一脸神气。我告诉女友要去福建漳州,生活在城市里早就想离开这座城市了,所以去漳州去体验一下古镇的风情,这下平时省下来的钱终于有地方花了。
在漳州最有名的古镇就是云水谣古镇了,《云水谣》这部电影我和女友都看过,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来亲自体验一下这古镇过,这次来到云水谣古镇当然要好好的玩玩,体验 电影中迷人的场景,所以找好住处放好行李之后女友就拉着我出去体验这美丽的云水谣古镇了。
女友拉着我转来转去,本来就活泼的她更是比平时活泼了好多,看来她很喜欢这个地方,云水谣古镇是一个很有特色旅游古镇,古朴的街道中有着好多都是看着很有历史的店铺,买吃的卖小玩意的都有,女友早就被这些好吃的好玩的吸引,好不容易有机会来到这肯定是要放开的玩了,所以一路上她叫我买买买,看着她这么活泼,我也乐意给她买上一些。
在云水谣古镇的有一颗非常高大的榕树,我和女友经过时都发现这里充满了古老而沧桑的气息,这里的老街道再加上巨大的榕树,榕树倒映在溪水中非常好看,我和女友都非常喜欢这里古朴贴近自然的气息。
女友拉着看到榕树的时候注意到了溪水中的小船,她拉着我去坐船,在溪中我们慢慢的划着船,欣赏着溪边的古镇,这是在城市里体验不到的轻松体会,我和女友都非常开心,非常喜欢这样的小镇生活。
牵手走在古镇里,吃的东西是有很多的,女友看见了顿时变成一个小吃货,不停地拉着我来到这个摊位看看有倒那个摊位看看,顺便还买了许多吃的,我也跟着她一起吃。古镇的小吃很好吃,不一会就把买来的全吃完了,我和女友都觉得还不够还想要,就继续一边逛下去一边吃下去。
傍晚的云水谣古镇的很美,在夕阳的照耀下,整个古镇都感觉安静祥和,我和女友就好像来到了一处梦幻一样的世外桃源,这是和中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和女友走在这浪漫的古镇街道,看着夕阳下的榕树与溪水,觉得这里真的是一处值得来的美丽地方。
我和女友很不舍的离开这里回到家中了,女友告诉我她很喜欢这次的云水谣古镇体验,我也很开心,能体验到不同于城市的生活,虽然我们离开了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小镇,但是要是有机会我和女友还会再来的。


漳州的婚俗习惯有哪些?
1混 熟后随父母上门提亲;2 双亩轮方父母协商 诸如礼品,礼金,反正是 女方父母开 版口 拉!友耐裂要是碰个没钱 的男朋友 权双方可能会吵起来哦!3协商好后把双方好闭的生辰八字拿给算命先生看日子4男方带上聘金彩礼送日子5女方请客宴席6第二天清晨男方上门迎娶7男方请宴8结束
闽南一带的特色风俗
闽南风俗琐谈
翻阅闽南族谱,追溯闽南人祖先的源流 时,我们会发现史料桥氏升清楚地记载着闽南人的根在中原或北方,闽南人基本上都是从中原或北方迁徙而来的,主要聚居在福建的厦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漳州等市(县)。自明清开始,福建大量向台湾移民,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台湾约75%的人讲闽南话。因此,台湾也是闽南人的主要聚住地。
闽南人有着“东方文明活化石”之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变,其独特的语言和婚俗习惯等等至今仍保留着深厚的唐宋遗风,耐人寻味。只有当你真正的走近闽南,融入其中时才能领略到闽南的神秘,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深邃和悠久的魅力。
怀着对闽南的向往和好奇,还有一份特殊的倦恋之情我曾走近闽南,了解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下面就让我们从节日、民歌与方言、居住、婚俗与祭祖几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闽南人。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除夕之夜,敏老到处灯火辉煌,闽南一带过年习俗与其它城市不尽相同。各家各户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份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接着是求如愿,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有围炉吃年饭的习惯。对于家中尚有外出未归者,家人仍会为其摆好碗筷,并将其喜爱的菜肴盛于碗中,以代表家人团圆。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厦门称之为“过年钱”。数额可多可少,在过去,也可以只是一个小小的铜板,代表是长辈盼望孩子快快长大的心意。这个习俗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过年。家庭成员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设法回来团聚。如果有人没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放上一件他的衣服,并在桌上摆一副酒杯碗筷。围炉时,圆桌中间摆上一个火锅,菜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同时,还讲求寓意,如火锅中滚烫的肉圆、鱼丸,意味着合家团圆;一条完整的大鱼,象核拆征“年年有余”;猪脚芋头,表示来年有奔头;并把中蚶壳放在门后,用这人类最古老的贝壳钱币,暗示钱财不外流等等。在旧社会,贫家和富家过年有天壤之别。现在过年,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这种丰盛的家宴了。“围炉”过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有的还要秉烛“守岁”,直到天亮。
在除夕的年夜饭里,有几样食物是绝对不能少的。长年菜:即菠菜。不可以切根,有头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将吃剩的蚶壳洗净,洒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也许这个习惯与中国古代曾以贝为钱币有关。年糕:以前总是自己磨粉制作,也有用米或面作发糕的,而现在大家都直接去市场购买了,又简便又实惠。当然了,口味可以随自己喜欢。到了大年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名为“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是不能登门拜年的,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正月初九“天公生”,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诚意地敬“天公”。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旋律呈平稳型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漳州地区的民歌色彩比较淳朴,如漳州《做戏歌》与《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开始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大量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尽管如此,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闽南乡土气息,台湾学者统称其为福佬系民歌。福佬民歌在各地流传中不断得到发展,如福佬系人进入恒春后,受客家系影响,创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声无奈》、《牛尾摆》等民歌;进入台北后,创作了《台北调》、《莰仔脚调》、《艋舺哭调》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闽南民歌流传到台湾后,经过数代加工,形成相当完善的调。台湾的闽南话民歌,在旋律进行上多以级进为主,精巧秀丽,朴素流畅,平易上口,亲切感人。闽南语系民歌的歌曲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有童谣、情歌、叙事歌、祭祀歌、劳动歌等。
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战乱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在中原跟当地土著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着绝对优势的,是融合了土著语言的,虽然也吸收了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带领闽、客人士入台,闽南话成为台湾最主要的语言。就国内分布说,闽南方言可分为本土闽南话、台湾闽南话、潮汕闽南话、琼雷闽南话和浙江闽南话五大块。由于所处地区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和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大块的闽南话略有差异,其中本土闽南话和台湾话最为接近,几乎没有差别。全台约有75%的人讲闽南话。其次才是客家话、山地话。
二、居住、婚俗与祭祖
闽南的房屋构造一般是中为正厅,屋顶最高,以二、三进的合院为中心,两侧横向组合对称,布置条形护厝,分别向两旁发展。左为大房,右为二房。左右屋背略低。由正厅延伸建造的房屋像围着一条蜿蜒的龙,故有“围龙”之称。这种横向组合的护厝式民居,最适应于闽南沿海一带炎热的气候条件。泉州城镇的民居中,还有一种纵向布局狭长条形的小屋,因外型很像一条长形的手巾,故俗称“手巾”。厦门则另有一种“骑楼式”的民居,其房屋低小而多门,上用平屋,人可行走。惠安等地盛产花岗石,多有用花岗石建造的完全石结构民居,工艺独特,造型别有风采,成了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民屋的独特风格尤其体现在屋顶上,正脊两端如燕屋飞翘,中间低平,呈现宋代曲线屋顶的传统意味。闽南民居的大门也颇有为考究,门必居中,并向远位进深,形成过堂,产生较大的虚空层次,从而增添了建筑的形体变化。
谈起闽南的婚俗,这里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呢!据民间故事的流传,自古就有“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只要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人的脚拴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做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着,再怎么也不可能成为夫妻。闽南的婚俗中,整个婚事过程都有拴红丝线的风俗,这种风俗,因含有“同心同德,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所以红丝线作为一种吉祥物,贯穿整个婚礼的全过程。首次使用红丝线是在提亲时,男方在随带见面礼中,在包装的外面,要用一条红丝线捆起来,也有用红线条替代。进入女方家时,摆放在大厅的显著位置,以示大吉大利好兆头。当婚事双方满意后,接下去是挑选结婚日子,俗称“择日”。“择日”是由男方选一位双方都尊重信任的亲属当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好“生辰八字”后,要用一张红纸包起来,里面放有一条红丝线,让男方带回“配生时、择日”寓意牵姻缘。结婚当天,双方要在互送的众多礼品上,都系上小红丝线和小红纸。如大到摩托车、冰箱,小到一把小剪刀;从鱼、肉、面等新鲜的食品,到装饼干、糖果、香烟等干果类副食品的礼盒;以至一切双方互送的礼物,其中包括互送的大小红包,都要认认真真,不得含糊。结婚办喜事,双方的房屋厅堂除了要张贴喜联外,也得贴上小红条及红丝线扎成的装饰品,放在大厅及新房的门眉上,以图吉利,真是名副其实的“千里姻缘一线牵”。时至今日,像闽南地区保留的这种拴红丝线的习俗,已不多见了。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闽南、台湾就有敬祖旧俗,谓之“三月节”,敬祖时,人们上山扫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后,要先拜“土地祖”,接着,在祖先墓地上压纸致祭、填土修坟,用丹朱彩上漆,以示儿孙辈不忘先人恩泽。台湾同胞迁台时,把祖家的节俗也带到了海峡彼岸,至今仍在沿袭。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孕育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方言各具特色的民系文化。闽南风俗就是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今,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延续,社会在发展,我们虽然提倡继承,但更为重要的是立足于图新。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民俗习惯的改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闽南文化会一直保持下去的。宁化的伊秉绶和苏东坡“古砚”走进福建省宁化县博物馆大厅,在众多琳琅满目的文物中,老远就可看到在显目的位置上放着一方古砚,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苏东坡“德有邻堂”名砚。借问这方名砚如何“落户”在边远的宁化县城,这还得从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伊秉绶当年如何发现此砚,仿制此砚,将真砚带回宁化老家说起。
伊秉绶(~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宁化县城关人。清乾隆五十四年进士。为官清廉,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字工四体,行书,篆体均精。所作隶书,举世叫绝,名闻全国。作品颇丰,流传中外,有“南伊北邓”(伊秉绶、邓石如)之誉。
嘉庆四年(年),伊秉绶出任广东省惠州知府时,出于对东坡先生的敬仰,曾多次上白鹤峰东坡旧居瞻仰,发现该故居有所破损,时有倒塌的危险,便捐款重修。有一次他在修竣“东坡洗砚池”时,在淘池的泥垢中,意外地发现这一方砚台。伊秉绶欣喜万分。该砚为端石制成,色微赤,长方体,长21厘米,宽11厘米,厚2厘米,砚面稍凹,四周有细边,砚额刻有长方形小水池,砚面无任何花纹雕刻,形制十分古朴。不仅纹理细腻,且锃亮光滑,用气呵之立呈云雾状,移墨即可振笔挥毫。砚底中央刻有行草“轼”字,为东坡亲笔。下方刻有白文“德有邻堂”九回文篆印一方。“德有邻堂”是白鹤峰的客厅匾,是东坡先生引自孔子的一句名言:“德不孤必有邻也。”来表达他晚年受贬时的心境,并把它镌于砚背,以寄托他对人生一种信念,足见他用心之良苦,用情之深沉也。
北宋绍圣二年(年),东坡因持不同政见,被朝廷贬遣广东惠州,定居在白鹤峰,打算从此“长作岭南人”了。而此砚就是他路过端州时带来的。但不幸的是“岭南人”也难做成,第二年再次被贬海南琼州,那真是到了天的尽头,海的边缘,再也无路可走了。去海南琼州路途遥远,前途未卜。起程时,为一切从简,他手抚两方心爱的砚台,留恋再三实难割爱。后在其子苏过力劝下,便留下一砚交予惠州的佣人代管,说好了再回过索迟。
东坡先生在海南生活了整4年,才遇赦北归,因归程匆匆,未经惠州,到了江苏常州之后又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了。此时,留驻惠州的佣人得知东坡先生去世的噩耗,悲恸欲绝,又将其保管的砚台托交给东坡先生前好友翟秀才。翟秀才为了悼念东坡先生,雇人重修白鹤峰,并将砚台沉放在洗砚池中,提笔立碑曰:“东坡先生洗砚处”。以示对亡友的怀念之情。于是,这方宝砚在砚池中埋没了多年。
伊秉绶得到此方砚台,如获至宝,倍加珍惜,还特地召开宝砚鉴赏酒会,请来当时才子宋湘、冯敏昌、翁方纲等人,吟诗题对共赏,成为一时佳话。他亲笔用小隶题上:“嘉庆五年,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得此研于墨沼,汀州伊秉绶记。”并镌刻在砚底左边。砚底右边有诗人冯敏昌(广东钦州人~年)的行书题识:“此坡公所以赍贤守也,观之敬叹。钦州冯敏昌识。”下方刻有诗人宋湘(广东梅县人~年)真书题记:“墨卿太守得此砚,余有诗,自后两人唱和,每用之,余亦有遭,嘉应宋湘记。”冯、宋均系伊秉绶的诗友,宋湘还特地写了一首长达80句,字的古风《德有邻堂砚歌》(载《半湖漫草》),歌咏此砚。次年(年),诗人、书法家翁方纲(河北大兴人,~年)又在精美的红木砚盒上题刻小隶:“东坡先生德有邻堂之研,先生书名在焉,惠州守伊公得之,盖去先生寓此七百有五年,辛酉四月,翁方纲铭。”一方名砚又经四位著名诗人,书家题识,砚铭,做千古论证,这又使这方宝砚锦上添花大增光彩。
这里还得一提的,就是两块东坡砚之谜。我国有家博物馆亦收藏一方与宁化县博物馆收藏的东坡砚一模一样,那块是真,那块是假,难以区分。年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后,才见分晓,藏在宁化县博物馆的东坡砚是真品,另一块是仿品。原来伊公当年得到东坡砚后即请制砚高手,用同样端石仿制一块存在惠州白鹤峰东坡故居作为纪念。后来,伊秉绶送母返乡养老,将真砚带回宁化老家,珍藏于书斋,并把书斋命名为“守砚斋”。伊公不少墨宝均用此砚研墨书成。为此,有人戏称其书法造诣之高是得益于东坡砚,承袭东坡先生的灵气。
伊氏家族将此砚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直至解放前夕,为安全起见,曾一度沉于自家井中。“土改”时此砚被没收,有人不识宝,用它作为钉铁钉的工具,故在砚底留下几处碰击的痕迹。后来幸遇一位姓连的文化干部,才知是珍贵文物,并收归县文化馆保存。如今,此方“德有邻堂”的东坡名砚,却成为宁化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全国名砚中的佼佼者。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