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民俗学会召开第四届会员大会
宋梅作财务报告、关于修改《徐州市民俗学会章程》的报告、民俗学会会员诚信自律公约;
张文一作第四届徐州民俗学会选举办法、会费收取和管理办法、理事会监事成员建议名单;
会议选举出徐州市民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会选举李春雷为会长,王昌庆、王洪车、宋 梅、张文一、李 松、夏凯晨为副会长,夏凯晨兼任秘书长。聘请胡存英为名誉会长;闫书杰等为学会顾问。
会上,徐州市社科联领导对四届民俗学会会员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民俗学会今后的工作发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徐州民俗学会成立于1993年,是由我市文化艺术界对民俗文化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发起组织的。多年来,民俗学会在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活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显示出民俗学会较强的生命力。
徐州博物馆举办“中国民俗百物展”开幕式
中国网1月19日讯 1月18日上午,由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徐州博物馆、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徐州文博艺术品有限公司承办的“乡俗新岁——中国民俗百物展”开幕式暨“汉风中国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启动仪式在徐州博物馆举办。
此次徐州博物馆联合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推出的“乡俗新岁——中国民俗百物展”共展出各类民俗文物展品150余件组,大多数展品来自韩光友先生的潜心收藏,同时遴选了近年来徐州地区考古出土部分民俗文物精品、徐州民俗专家李世明先生收藏的民俗文物。除此之外,还有徐州籍版画家仇奎训先生创作的数十幅民俗题材版画。这些展品记录和展示的是时代的缩影,弘扬和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中国人的时代心声和对新年的美好夙愿。展览对挖掘文物社会价值、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州博物馆顺应“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现实需求,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汉风”“中国年俗”“鼠年生肖”“缤纷冬日”等主题元素,策划举办的“汉风中国年—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原则,突出原创性、艺术性、特色性和参与性,共举办文博展览、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文创展销、艺术鉴赏、社会教育、研学体验等7大类50余场活动,将极大地丰富广大市民及外地游客的节日文化生活,对培树文化惠民活动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幕式由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主持,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韩如海,中国文物学会民族民俗文物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荣誉教授、山东乡忆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光友分别发表讲话。来自中国文物学会、中国传媒大学、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徐州市社科联、市文广旅局、市文明办等单位的领导,以及徐州市直文博单位职工、新闻媒体的记者共1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献血、捐骨髓、建民俗馆,这位外来小伙——情洒徐州第二家乡
(徐淮网张文一 曹学海 銮翠翠讯)7月4日上午,徐州50位老新闻工作者参观了同心公民俗博物馆。该馆坐落在徐州市奥林匹克体育馆东侧的李庄村,面积600平方米,馆内收藏展示老物件约3000余件(套)。
老记者们走进民俗馆,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直径两米的牛皮“吉庆大鼓”,两个鼓面都用一张整牛皮制作。大家纷纷在“吉庆大鼓前合影留念。
民俗馆馆长康战,是位很帅的70后小伙,今年40岁。他热情地给参观者讲解,对馆内藏品如数家珍:旋转号盘电话机、老款手表、军用水壶、铁匠木匠工具……数千件老物件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十几个房间中,让人们目不暇接。在一杆6.3米长、重90多公斤、用直径12厘米的整根檀木制作秤杆的“称心如意”秤面前,康战介绍说,它的纯铜秤砣重就有50公斤,这杆秤具有实用功能,最多能称1500公斤,一个成年人站在上面是压不起来的。馆里还收藏有磨坊、榨油坊、锅屋、抽水车、压水井、辘轳……康战说,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老物件退出历史舞台而且逐渐稀少,有的物件很难见到了。它们不仅是大多数人的童年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记者在与康战交谈中了解到,他15岁起从安徽利辛县老家来徐州打拼创业,25年的寒来暑往,康战与徐州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事业的成功,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他把徐州看成自己的“第二家乡”。
康战来徐州后,摆过地摊,在文亭街经营炖砂锅,一干就是10年;他也打过工,有过不错的工作岗位和待遇。然而亲历徐州快速发展、城乡共盛共荣的康战,萌发了创办民俗博物馆的念头,把民间民俗物品收藏起来,向人们开放,展示,成为人们留住乡愁,回忆往昔,传播民俗文化的好去处。
为了回报徐州人民,回报徐州这片热土,康战十多年来在民俗物品的收藏上花费了数十万元。其中在3年前花了两万多元订制了那面“吉庆大鼓”, 那座100多斤重的缅甸花梨木长寿轿,也花了一万多元的订制费用。康战还订制了重36.5斤的黄铜锣,名为“鸿运响锣”, 天天敲响该锣,寓意“日日好运”。随着藏品的日益增多,他先后两次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重操旧业,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建馆上,最终自掏腰包在徐州经开区大庙街道办事处李庄村租赁了600㎡的房屋,终于建成了民俗博物馆,供市民免费参观。
康战回报徐州人民的不仅仅建了一座民俗博物馆,20年来,他向徐州人民献血高达20斤!还在中华骨髓库捐献了自己的骨髓!
近些年来,康战依托民俗馆热情举办公益活动,为烈军属、困难低保户、退伍军人、留守儿童等家庭送温暖。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2日凌晨二点,提前忙好市区活计的康战驱车20里路,来到位于李庄村的民俗收藏馆,和李庄村十多名志愿者一起,把自己花费2000余元购买的黑米、红枣、花生米、杂粮等洗干淘净,放进他在民俗馆收藏的一口直径1.8米的大铁锅里,点火熬粥,历时三个半小时把粥熬好,为全村烈军属、困难低保户、退伍军人、留守儿童等家庭赠送500多份腊八粥,让大家过了一个甜蜜温暖的节日。
康战的义举,令徐州新闻界老同志感动,纷纷表示向他学习,并热情地与他合影留念。
徐州民俗博物馆馆长预言:下一个“户部山”即将出现!
千百年光阴流转,久立于大地上的,除了自然生长的万物,还有历久弥新的建筑。徐州,有史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文明在战火蔓延中更迭,建筑在战火里变成残壁断垣,能流传至今的弥足珍贵。
户部山山居,从明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自古以来便是世家豪族的聚居群落。徐州有句俗语:“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在户部山”。户部山是难得的“城中之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往来极尽便捷,可遇不可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体地势高,居所建于此处,不仅背有靠山,前途视野更一马平川,寓意美好。但入主户部山的条件十分严苛,既要是当代的权富,又必须是心怀“仁义”之家。也因此,徐州人骨子里对户部山的向往,更是一种精神景仰。
作为户部山的“守山人”,李馆长对户部山的每一寸土地都熟稔于心,守护这里已经成为一种使命。或许正是这种“使命感”,让李馆长更期待户部山能有“继承者”,让山居不仅是文化符号,而是回归到徐州人的日常里。
随着徐州东区的蓬勃崛起,让李馆长看到了“下一座户部山”的可能。近年来,徐州东区飞跃式发展,高铁商务区成熟,带动整个区域繁荣,多个金融商圈形成围合之势,紧紧包围着徐州东区。与此同时,五山公园兴建,营造约百公顷自然大境。五山公园所在山脉与东区繁华共生,山城接壤相依,“城中有山,山不离城”与户部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什么样的“山居”让馆长由衷赞叹
2020年初,华润置地出品山居大片——《归根》在徐州引起了高度关注,这其中也包括李馆长。视频片唤起了他心底沉积了几十年的山居情怀,一向不关心地产行业的他,开始关注《归根》之后的项目动态,在深入了解之后,李馆长内心笃定,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座“当代户部山”。
2009年,华润置地进入徐州,在第二个十年的启元,【半山悦景】项目重磅面世,《归根》大片即是项目的案名发布之作。半山悦景落址于东区主城,枕于东店子山山脉之上,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山”,与“户部山”地脉如出一辙。而在相似的地缘背后,华润置地的匠心出品,亦给了李馆长坚定的信心。华润置地深耕徐州11载,从悦府到公元九里每至一处皆更新区域人居高度。从徐州人认可华润置地,到认准华润置地,即是其高品质建筑的佐证。
大连半山悦景实景图
而此次华润置地更将“TOP系”产品——半山悦景系引入徐州。在华润置地全国三百余座项目中,迄今只有两座半山悦景,首座大连半山悦景,不仅位列当地豪奢图鉴,更有着传世的恒产价值,可见半山悦景的至高阶品。
徐州半山悦景,比肩前作更有超越之势。在建筑设计上盛邀GAD国际团队领衔园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营造堪比别墅级的约1.3超低容积率,为了保证圈层纯粹,满园仅800余户珍席。半山悦景,正是华润置地基于对城市底蕴的深研,对户部山文脉的情怀,蓄力多年的致敬之作。
玩具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是6块圆形的瓦片,也就是上个世纪儿童最喜欢玩的踢瓦。然而李世明的这几块瓦片,都泛着微微的光泽,很有年代感。这些瓦片是他上世纪90年代在市区几处工地上捡来的,唐、宋、元、明时期的都有。
其中有一块瓦片碎成了大小两半,正面满是黄绿相间的美丽花纹,李世明说这是“明代素三彩”,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三色而烧成。
“明素三彩”瓦片是1998年在马市街工地捡的
“从这些瓦片可以看出,踢瓦这种游戏至少从唐宋时期就开始流行了。”李世明说,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代,徐州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喜欢踢瓦,不过瓦片远远不如这些精致。
陶类的玩具很多都做成了马、牛、狗、羊等小动物的形状,造型简朴可爱,还可以当哨子吹。
陶类玩具造型朴拙,憨态可掬。
哨子可以说是从古到今儿童都很喜爱的玩具,有几个清代的小鱼、小猴都能吹响。这些有历史感的小玩具,都是李世明从户部山的地摊上淘来的。
民国时期的孩子玩具:烟画和纸蛤蟆
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李世明,从小时候就开始收集烟盒中的烟画,那时候最火的是《水浒传》中108将。
李老与孙子一起欣赏民国烟画
“现在这些烟画值钱了,收全108张能卖好几万呢!”李世明说,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收全,只有103张,还差5张。
有一次到户部山的地摊上淘书,李世明买到了一本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回到家打开一看,书里夹着一枚纸蛤蟆,顿时勾起他久远的回忆。幼年时期,他也曾折过这样的纸蛤蟆,放在桌子上吹着玩。
如今的孩子体会不到这些玩具的乐趣
李世明收集的玩具中,也有很多现代的。带轱辘的彩色风车,大风车的背面是一面鼓,只要风车转起来,就带动一根火柴棒将小鼓敲得咚咚响。
庙会上能买到的玩具
波浪鼓,高粱杆编的蝈蝈笼、弹弓、溜蛋……每一个玩具在述说着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童年。
李世明有些遗憾地说,可惜这些玩具中很多都不适合如今城里的孩子玩了,比如踢瓦和溜蛋,都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足够多的玩伴。如今更多的孩子被电子游戏吸引,体会不到这些玩具的乐趣了。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丁开明) 1月27日,“赢在徐州”2016年度“双创之星”评选揭晓,来自贾汪区马庄村民间艺人王秀英名列榜首。据悉,这位79岁高龄的老人传承徐州民俗,创新制作了中药香包,一举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制作香包源于兴趣
王秀英,来自人杰地灵的潘安湖马庄村,她自幼心灵手巧,在其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民间手工艺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就能绣花、制作布鞋、缝制荷包等工艺品。刚开始她做荷包,里面放点棉花、草药,基本上都是自家用来驱除蚊虫、预防感冒,或者送给邻家孩子做装饰。长大后学着做小鸭子、绣球等香包,以及虎头鞋、虎头帽、衣服等一些大的物件,到赶庙会的时候卖钱补贴家用。
成年以后,王秀英对制作香包愈发热爱。在忙完家里的琐事之后就埋头做手工,反复琢磨,经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孩子们担心她身体受不了,经常劝她不要做了,她就偷偷地在晚上做。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王秀英来说,购买中药、布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长时间王秀英制作香包都得不到老伴和儿女们的支持。但是,王秀英凭着满腔热情,从来没有停止对香包的创新。
2006年,王秀英制作的十二生肖香包,每个动物都惟妙惟肖。这个十二生肖香包后来以100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王秀英感到分外惊喜。也是从那时起,王秀英的家人看到了香包广阔的市场前景,不再反对她制作香包,并且逐步加入制作香包的团队中来。
香包红火形成产业
自从十二生肖香包被高价买走后,王秀英和她的香包迅速成为街坊邻里热议的话题,慕名前来学习制作香包的人越来越多。每当别人求教时,从构思画图、剪小样,到挑选布料、配制中药,再到穿针引线、填充棉花的技巧等等,王秀英总是事无巨细,耐心讲解。时间久了,许多街坊邻居也加入到香包制作中来,丰富了日常生活,也增加了收入,生活越来越富裕。
如今,王秀英中药香包成了贾汪区潘安湖街道办事处马庄村的一大特色,跟随王秀英一起制作香包的人,除了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女等至亲、邻里,还有十余位专业制作香包的阿姨,他们共同努力,致力于王秀英中药香包“品牌化”发展。2010年,王秀英的儿子孙建辞去徐州汉纳国际大剧院调音师的工作,回家专职从事香包制作和传承工作,王秀英中药香包从此发展壮大。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王秀英中药香包逐渐成为畅销、甚至是抢手商品,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即便如此,王秀英始终严把质量关,她一直以“确保质量,不求数量”告诫自己和家人。据介绍,近年来跟随王秀英老人学习香包制作的人越来越多,仅马庄村已有100余名妇女因从事、参与香包制作和销售受益。
国家“非遗”中药香包
现今掌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流”。徐州香包传统手工艺已濒临灭绝,有些已被机械工艺替代。因此,对徐州香包这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势在必行。
王秀英在继承传统香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其造型美观、精致,内装有由十几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香料,香气四溢,戴在身上还可以驱毒避邪、防潮驱蚊,又能装饰房间,净化空气。
此外,王秀英还大胆创新,先后创作了布艺《金马腾飞》《牧童短笛》《公子香帽》《鸳鸯戏水》《孙悟空》《猪八戒》、剪纸《喜看新农村》《鲤鱼跳龙门》《祥龙入海》等各类作品300余件,并多次在省、市文化节、博览会展出。2009年12月首届“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大赛,其香包作品《公子香帽》获得银奖、剪纸作品《春牛》获得铜奖。同年王秀英香包作品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2011年10月被评为徐州名特优旅游商品。2013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5月受到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栏目采访并播出,所做作品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