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青海互助土族婚俗,青年男女谈婚论嫁必须明媒正娶
土族是我国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互助县也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据汉、藏文史资料记载,土族是唐时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人后裔,信仰藏传佛教,能歌善舞,服装极具民族特色。
在当地,一般叫土族姑娘为“阿姑”,称小伙子为“阿吾”。阿姑从小就会学习刺绣,到了成年,衣服上的饰品、绣花都是自己一针一钱完成的。
“阿姑”勤劳能干,心灵手巧,自然引得多情的“阿吾”上门表白。虽然是自由恋爱,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还得听从父母意见,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带上哈达和向女家求婚。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把礼品原封不动地送还给男方。
到了结婚这天,男方带着象征吉祥的白毡、白母羊,载歌载舞地来到新娘家。年轻的阿姑们站地墙头,唱着悦耳的"花儿",同时上向来客身上泼水,以示吉祥。
新娘则在自己的房间里一边哭嫁,一边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
选定的吉祥时辰到了,新娘必须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祭拜礼仪之后才能出门。而阿姑们则挤在窗口唱着歌,气氛非常欢快——这种歌舞也一直贯穿在整个婚礼过程中。
穿戴一新的新娘在亲人和送亲人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来到新郎家。
新娘下马后,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前面有两个年轻妇女拉着白毡带路,新郎和新娘跟着毡,缓缓走进新家。
拜天地仪式上的谢媒人环节最为奇特。客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着谢媒歌,一边向媒人嘴里喂炒面、敬酒,并在额头上抹酥油。
一场土族婚礼,就是一场歌舞的盛宴。这一奇特的民俗也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土族的独特婚俗,新娘哭嫁诉恩情,丈母娘却扔掉女儿旧衣物
土族,为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青海和甘肃两省,特别是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土族的主要聚居地。土族相对人口相对较少,全国土族总人口大约29万人。
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土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特别是土族的婚礼颇有意思,在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我就看到了一场精彩的“土族婚礼”。
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土族婚俗源远流长,是土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土族人能歌善舞,他们的婚礼也有一套欢乐的歌舞庆典。土族婚礼仪式隆重热烈,由提亲、定亲、送礼、娶亲、谢宴等程序组成。
而最具看点的娶亲欢节,婚礼前一天,新浪会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礼品和新娘的礼服首饰,以及拉上一只白母羊(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
但新娘家故意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年轻的阿姑唱起"花儿",纳什金需要对歌,阿姑还会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双方唱到词穷,才会打开大门让纳什金进门。随后新郎向岳父母行礼,阿姑们唱起婚礼曲,跳起"安昭"舞,婚礼一直持续到深夜。难怪有人说,土族婚礼就是一场欢乐的歌舞盛典。
次日,结亲队伍启程回新郎家。儿女临走时,丈母娘会把新娘的旧衣服扔出墙外,以示姑娘已经出嫁,就像我们俗语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样。
有意思的是,土族新娘出嫁还有“哭嫁”,通过生动感人的唱词,哭唱祖先的恩典,父母的养育,兄嫂的提携,直唱到三亲六故的关怀,哭嫁委婉动人,感恩亲人,诉说恩情,催人泪下。
土族哭嫁是土族人民在长期的婚俗文化申形成的婚姻形式,它不但反映了婚姻形态的变迁轨迹,也集中地表现了土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在青海,西宁附近的汉族婚礼中,融合了很多汉族传统的古礼和当地藏、蒙、回、土等各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整个婚礼从开始的求媒、说媒……回门、认亲等等有几十道程序要走。其中,最热闹的是迎到婆家后的一系列程序。2011年春节,我和几个朋友在广惠寺悬挂经幡时,就碰到了这个场面,因为当时事出突然,准备不充分,所以没有做更多的记录。以下用图文形式,零散的给大家介绍几个片段。
传统的青海式闹洞房:有用棍子打新郎,用针扎新娘的,有故意刁难的,有“很黄很暴力”的游戏的等等……这些貌似低俗、粗鲁的背后,却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旧时的青海,男女双方成亲的年龄都很小,而且双方都是在洞房的时候才知道对方的模样。于是,为了对两个新人进行一些成人教育,还有就是为了让双方加速去了解对方,避免日后长时间的尴尬,人们才使用了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强迫新娘和新郎做一些带颜色的小游戏。最疯狂的时候,还用用手钳子、针、棍子等体罚行为。但几百年时间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有效的方式。如今,随着时代开发,很多年轻人都是自由恋爱,但闹洞房的形式还是保留了下来,只是比过去少了很多很黄很暴力的方式,更多的也只是图个热闹。
在青海人婚宴上,给什么样的客人上什么菜?上菜的顺序如何?筷子下几双?方向又如何?座次怎么安排?等等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讲究。
无论婚丧嫁娶,因为招待的客人很多,所以青海人习惯搭建一个简易的临时火槽来煮茶、煮肉等,并有专人照看。一般客人较多的人家火槽能长达十来米。
这是青海人持酒的习惯,敬酒的人必须是双手端着一个小碟子,里面放有4-8个小酒杯来敬客人。喝酒的人必须先像少数民族那样,先用手指沾头两杯或者一盘的酒向空中点三下,以示敬天地人(也有说是佛法僧),然后再双手各持一杯而饮。也有的是在喝酒之前,将头两杯酒向盘子中稍微倒点,以示敬天地,然后再双手各持一杯饮酒。
迎亲的人一边和娘家人“纠缠”,一边开始用力砸着单元门。 “咣、咣、咣”,巨大的砸门声在小区里显得特别刺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把新娘家的单元门敲开了,之后,直奔新娘家,可到了家门口,门仍然锁着。娘家人又端起了酒杯,他们的目的依然很明确,喝了酒后再进门,要不然―――没门。
无奈,迎亲的人只能按照娘家人的意愿,在家门口再一次展开“酒战”。
小张说,等进了新娘家,入座吃上马席时,一些人因为不适应一时的凶猛“攻击”,都“溃不成军”了。小张记得,那次从进入新娘家到离开,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迎亲的几个人就喝了六七瓶白酒。
小张回忆说,那次,把新娘接到了新郎家里后,开始吃“下马席”时,因为在新娘家里的“悲惨遭遇”,席间,迎亲的人都憋着一股劲儿,他们试图通过拼酒量“复仇”,并尽量让娘家人少吃菜多喝酒,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厉害,以此找回失去的面子。 “那天我始终感觉天昏地暗,那叫什么上马席、下马席啊,那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酒战争!”小张感叹道。
阿柔婚俗
祁连山下的阿柔藏族部落是青藏高原安多六大部落之一,原居住在果洛环阿尼玛卿雪山下。清道光年间,一部分族人离开原籍,途经海南一带迁到刚察,而后北迁到祁连山腹地的祁连县境内,在阿柔草原定居了下来,整个迁徙里程达3000余里,距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族群记忆的延续,阿柔部落以鲜明的族群特征和固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成为青海乃至整个藏区的典型代表。其中“阿柔婚俗”也因同一文化不同内涵或同一习俗不同内容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历史、社会、藏学、民俗等研究领域的关注与重视。
“阿柔婚俗”在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的大潮中,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富有高原深刻内涵的民族特性。也延续了藏区婚嫁都要经过提亲、订婚、送亲、迎亲、婚礼、婚后回门等传统习俗。
在阿柔地区不管是男婚还是女嫁,一般娘家双日办喜事,婆家单日办喜事,送亲的队伍也是单数,由13人组成视为吉祥也认为最好,迎亲的队伍一样也是单数,这是阿柔婚俗中单出去、双回来的传统习俗。
婚礼那天送亲队伍赶着牛羊群按卜卦算好的时间准时出发,一路要拥着新郎,唱着酒曲前进,当遇上迎亲队伍时双方要相互问候,然后其中一位长者前去接过迎接亲人敬的酒或“西玛”(用酥油和糌粑做成的贡品)赞神诵佛,洒向空中,这时迎亲队伍从左绕走送亲队伍一圈与迎亲队伍合为一组再次敬酒,当敬完第三次酒后迎亲队伍会迅速赶回家,在自家门前排队迎接,当送亲队伍快到家门时两名民间歌手亮开嗓门唱起迎亲酒歌(也叫门歌),迎亲的人前去一一相迎,互致问候。
新郎的车或马缓缓开到(拉到)下马垫(藏语为“罢丹”)旁,在伴郎的搀扶下下车(马),伴郎把摆放在“雍仲”图案上的米粒洒向空中,然后把铺在“罢丹”(下马垫)上的绸缎揣进怀里,随送亲队伍进屋。
入座后,按阿柔地方风俗习惯吃一碗厥麻(人参果)米搅酸奶,吃完后送亲的娘家人会出去商量要向婆家交代否有无补充的事情,自家配送的东西是否拿全了,送到了。入座后新娘的舅舅要给新郎穿新郎服(玛拉),他会滔滔不绝赞颂新郎、赞颂美酒、赞颂斟满青稞酒的龙碗等等。
喜筵正式开始后,相互敬酒献歌,共同举杯为新人祝福,在阿柔婚俗中最具特点的就是逗曲(藏语为“希合”),其内容丰富,曲调悠扬,男方与女方家相互对唱,直至下午新郎家人要离开时方才作罢。
新郎家人离开前新娘家要唱三曲吉祥祝福酒歌,并敬送绸缎、伏茶、哈达等礼物,还要特意给每位新郎家人送一瓶“蓝羌”,敬三杯上马酒,送亲队伍在回去的路上依然饮酒欢歌,这时只留下伴郎和唱家们唱到天明,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随媒人“巴哇”及伴郎回门。
按过去的婚俗习惯,新郎当天会随送亲队伍一起回家,第二天由新娘的亲戚朋友陪伴新娘回新郎家,新郎家也要摆宴席以迎接新娘的到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多民族的融合,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慢慢简单化。
阿柔婚俗呈现出的每一章节是民族久远历史的缩影,期待有更多聪慧的眼睛来到美丽的祁连山下,在这块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神奇土地上探寻和采撷更多散发浓厚清香的民族民俗文艺奇葩。
藏族婚俗
这是必须经过的第一道手续。求婚之前先卜合属相,再送哈达给对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
2、订婚
双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选择黄道吉日,起草婚约证书。婚约证书一般请有才华能诗文的人起草,内容是写男女结合、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孝敬长辈,品德应当高尚,等等。也有的婚约书上写上今后财产继承事宜。这种婚约,是用诗歌形式写的,可以朗诵。订婚这一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并要送给对方父母养育女儿时"奶钱"。对方准备好茶酒招待来人。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以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求婚的人家献上礼物,也送还这一天所花的费用,还要进一块"帮典"(围裙)。送这一天的费用是因为男家求婚,本来一切费用自当男家负担,如今女方代办、,应当用钱补偿为谢。送"帮典"的意思是:姑娘自小不知磨破母亲多少块"帮典",送来这一块赔偿损失。敬完茶酒以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书放在高脚盘内,由一家证人高声朗诵,另一家证人认真校对。念完订婚书,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对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订婚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尽情欢乐一天。离开时,女方家庭将哈达和回礼送给对方。
3、结婚
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以及巴珠、嘎乌、手镯等装饰品,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明天过门打扮用。
迎亲的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带上一队人马,还得牵上一匹准备给新娘骑的打扮考究的马,这匹马的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这匹马必须是怀孕的母马。同时,还得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马队到达之前,女方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头顶上,这块璁玉藏族习惯称为灵魂玉,这样做,表示男方的灵魂已托付于女方了。
女家送新娘时,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要出门时,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马队出门起程,领队是一个属相最好、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举着九宫八卦图的人;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新娘和伴女;最后是随同前来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认为最吉利,应下马向过路者敬献哈达。要是碰到抬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这是不吉利,结婚后再请僧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音"(大歌),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上吉祥的符号。男方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传统的进门仪式是十分烦琐的,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也入厅依次坐定,接着便献"切玛"、敬酒,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唱谐青,以示祝贺。主人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尽情吃喝玩乐。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三天。三天中,亲朋都可陆续来献哈达和礼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
结婚前,女方家人选择一个吉利日子,全家前来祝贺,并正式移交嫁妆。移交仪式由男女两方代表主办,一人高声朗诵嫁妆清单,每念一种,女方代表便当场把物品交给男方代表。编辑本段传说嫁妆的多少,根据各人的经济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其中必有小铜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时,就是带这三件物品,所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婚仪嫁妆必备之物。嫁妆清点完毕,便把清单放在高脚盘上,置于新郎面前,意思是交给他收起。宴请宾客和交接仪式完了以后,新娘才出房门,与家人同乐。
中国土族的婚礼习俗,真是诠释出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我们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不知道大家对于哪些民族更为了解一些呢。今天笔者要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土族的文化,土族作为我们国56个民族其中的一个,人口相对要比较少一些,目前总人口也不到30万人。土族的人一般都生活在甘肃,青海这两个省份的某些地区。
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就按照人民的集体意愿,将这群人统称为土族,并且时至今日都没有发生任何的感觉。虽说人们对于土族的族源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依旧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准确的证实。现在的土族依旧有着悠远的历史,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和很多少数民族一样,土族也有着自己的服装。
在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笔者见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土族婚礼。首先土族人都很尊重礼仪和传统,促成一桩婚姻美食一共要分为5个流程。首先便是男方向女方家里提亲,然后再到定亲,然后送礼,重要的就是举行婚礼仪式了,还有谢宴的流程。其实总的来说,传统的汉族婚礼差的不算多,但是不管是父母之言还是媒妁之约或者是自由恋爱,都必须按照这样的流程一直走下去。
土族婚姻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双方在议礼的时候,女方的父母会故意所要很多的彩礼,但是这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商讨的。这就需要男方家的长辈和媒人通过敬酒来过去说话的好机会,到最后才能争取到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彩礼。纵使男女双方已经定亲,在未结婚娶亲之前,男方也是不可以到女方家中去的。而且土族的婚礼大多数都是在正月里举办的,婚礼的仪式方面绝对是热闹非凡。土族人原本就是能歌善舞,在婚礼当中更是将这一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场婚礼都是在欢乐喜庆的歌舞活动当中举办的。
姑娘离家之前也是一定要哭嫁的,先要感谢山神土主,父老乡亲,然后再是父母兄长和家里亲人的养育之恩,这样的场面很容易让人潸然泪下。在新娘离家之后,家人也会将一把红筷子扔到院子里去,让人感到心酸的一幕就是新娘的妈妈会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到墙外,代表自己家的这个女儿已经出嫁了。几乎每个妈妈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脸上都挂着泪痕,土族这样的婚礼习俗,也真是诠释出了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不知道大家在看完土族人的婚礼之后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讨论,笔者在这里等你们哦!如果喜欢笔者的朋友们,可以给笔者点个的关注,等候你们许久啦,谢谢大家的厚爱!笔者会给大家推荐很多很多好吃好玩又新奇的地方,带你走遍全世界,玩转大自然!
2017年5月3日,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联和海西州作家协会组织召开的《藏族婚礼赞辞卷·旺什代海婚俗》发行仪式暨论坛会在青海西宁举行。“旺什代海”是青海省著名的藏族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海西、海南地区,历史悠久,较好地保存了众多安多地区完整传统的藏族婚俗习惯。
“对这些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抢救,就是推广应用。”海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仁青东智介绍,他与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索南东智从2013年6月起,利用近4年时间,对旺什代海部落婚俗中的口头赞辞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记录,并重新用文字手段载入书中。今年1月,《藏族婚礼赞辞卷·旺什代海婚俗》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旺什代海婚俗》有15个分目,共41万字。”索南东智说,全书对旺什代海部落地区进行了全面地收集整理,是对海西乃至安多地区民间传统藏族婚俗文化进行的最为全面的一次大普查。
(责编: 陈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