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海葩苗族婚俗
贵州省贵定县有一支苗族叫海葩苗,老祖宗早已为他们定下了的规矩。他们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1、说亲
有意向的男女双方,由男方家请两位辈分较大德高望重的大伯或叔叔去女方家说亲,和女方家一起选个成亲(迎亲)的黄道吉日!
2、迎亲
迎亲日当天,带头的是男方家请来代表新郎的长老去参加婚礼认识女方家的家里人,亲戚……!后面是新郎,伴郎,后是抬柜子的(拿的是抬柜子的杠),抬香蓝的(一边里面装的一只鸡一边是五谷杂粮(代表的是五谷丰登),酒肉(抬的是猪腿和酒)新郎的叔叔用鸡笼挑着两只鸡,带上礼银,率领新郎,陪郎及一对家庭和睦美满的夫妻,两个挑晌午的小伙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亲。
迎亲
到了女家住上一宿,第二天待新郎、陪郎拜过堂后(海葩苗族的拜堂礼是由新郎、陪郎拜,新娘不出现的),待拜过堂后,迎亲送亲的人围坐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交接仪式由双方“长老”以对歌形式唱交接调表达两家的心愿。唱完,新郎的叔叔将礼银交给新娘的叔叔转交其父母。新娘才算正式交给男家了。
拜堂
拜堂
4、打“花猫”
拜堂结束后,女方家开席招待宾客,席间,女方家的陪亲妇女先是来唱感谢男方家的歌和新郎新娘的大喜日子的祝福歌,这是打“花猫”的前奏,歌唱间,趁人不备拿出准备好的东西(豆渣)砸向男方家的长老(豆腐渣倒在头上还拿木棍绑着的猪鞭敲打,拿猪鞭塞进嘴里),接着用准备好的“锅灰”给新郎陪郎打“花猫”,画在脸上比黑人还黑,一个比一个还黑,在画的过程中新郎陪郎不准反抗。(打花猫在海葩苗族婚俗中,愚意不打不亲)
打花猫
晚上吃宵夜的时候特别热闹,宵夜完后,只能是抬东西的人可以睡觉,迎亲队伍中除新郎伴郎不可以睡觉以外,其余的安排去休息准备第二天抬嫁妆。次日,男方家叔叔将带来的鸡一只交女家,一只带回。这时女方家选九人伴随迎亲队伍一同送往男家,中途会安排吃晌午后再走。
5、迎娶成婚
到了男家,拦门设席三张,各置猪肝、猪内,豆腐、香烟各一盘。迎送宾客人居中,新人在左,媒人在右,各据一席,进餐后才能家拜堂完婚。
高增、占里一带较为普遍,有的一两岁至五六岁便由父母订亲,十四五岁成亲。青年男女多在日常交往或行歌坐月时相互认识,了解而渐生爱情;也不乏偶尔相遇,一见钟情而以身相许者。
婚姻过程大致为问亲、订亲、送礼、接亲、回门、落家。
1、问亲
男方托媒到女方家探口气,如女方父母已知女儿意向。双方以原本熟悉,便能一拍即合,否则就要说“我们跟舅舅、姨妈们商量商量,定有好话回复你”。媒人第二次前往,如 女方尚在犹豫,则需第三次、第四次才见分晓。云洞(今庆云)一带说亲时,如女方杀鸭待媒,即表示应允,杀鸡表示拒绝。
2、侗语称“奥社”(讨腰带),或叫“默买”(号妻)。男方择日请媒人到女方家去“奥社”,女方招待媒人,并给男方带回一段侗布(意为联姻带),婚姻关系便算确立,别的男子不能再去问津。这天双方均需酬谢媒人半边鸭肉(必须连头)或鸭子一只。过去,订亲时男方不送任何订亲彩礼,双方也不请订亲酒。
3、订婚后每逢年节,男方须给女方送礼。大节多送,小节少送,少则数挑,多则二三十挑,多为红黑糯饭、粑粑、猪肉、糖果、糕点等物,女方则以之分送亲友。
大忙季节,双方均可喊对方与同伴去帮忙。六月六,吃新大节,男方要把未婚媳妇接来过节,媳妇只能在走廊或堂屋走动,若进正屋或房间,便会被讥为“思夫心切”。接亲前双方社交完全自由,相互不能干涉。
4、接亲
接亲一般在腊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少数地区在二、八月里,六洞多在腊月二十九;高增一带除正月和五、六、七月外,其他月份都可以接亲;丙梅、占里等寨则全寨统一在腊月二十六日,接亲多在晚上,只由一名接亲婆打灯笼来到女家,新娘跟父母吃了告别饭,便用布袋提侗布一匹(称为“进房布”)和换洗衣裳随接亲婆前往新郎家,接亲婆挑着一床被子、一架纺车随行。路上不能碰见人,新娘进屋时,男方都要回避,否则今后不和睦,只有一祭祀师等候在火堂间主持婚礼仪式,新娘按祭祀师指定的方位坐下后,家人才出来相见。仪式结束,即引新娘入室,姑嫂陪宿,或到接亲婆家歇宿。家住本寨的回家住宿(新婚夫妇不同房),天明新娘到井边挑回一担水,表示已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5、新娘多在正月初二回门(有的则在次日回门)。男方以数挑至数十挑黑米饭、猪肉、鸡鸭、粑粑、糖果等礼品随行。当天女家即请近亲过来吃黑米饭、吃串串肉,以此告知房族、近亲:女儿已经出嫁了。
6、新娘婚后一段时间不落夫家,仍然在娘家生活,落家时间的迟早,视成亲年龄大小、感情亲疏二定。少则一两年,多达七八年,一般三年。现在一成亲便在夫家生活了,在不落夫家期间,农忙季节妻子被接到夫家干活时,女方情愿,也可同房。落家前女方仍可自由参与行歌坐月,男方即使有了子女也不受限制。
民俗 | 侗族吃相思之拦路与抬官人
“吃相思”,侗语叫“越嘿”,是侗 族地区村寨之间为拓宽社交,加深友谊而举 行的一种规模较大的民间交往活动,形成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情。
吃相思可以是一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全部到另一个村寨做客,也可以周边几个村寨的人邀约着同时到某一村寨做客。吃相思不仅仅是“吃”,主要是以此开展各种活动。吃相思活动一般是一个地区几个村寨之间轮流进行,每次活动时间较长,一般需3~5天。活动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一可以增添节日气氛;二是利用农闲时间。两寨之间吃相思,须在半年前互相协商好,以便做好接待。
吃相思活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多彩。从迎接客人到送走客人,每个环节都 安排得十分缜密,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其过程主要有拦路、抬官人、鼓楼唱大歌、唱侗戏、踩歌堂、封桌对歌、行歌坐月、赠送分别礼物等环节,各自成趣,高潮不断,男女老少各得其所。可以说是次侗族风情大会演。
拦路
拦路要唱拦路歌,这是吃相思的开头,也是侗族迎宾接客的最高礼节即作为主人村寨的姑娘们用板凳、草人布料、表记、树叶等物搁置在寨门前路口设置障碍,以此拦住客人。当客寨的队伍敲锣打鼓临寨口时,姑娘们就成群结队站在路中央唱拦路歌,歌词内容都是托辞强调寨里有事或以生鸡崽鸭崽为由,不让客人顺顺当当进寨,也就是以挑战的姿态跟客队比歌、比智。一般主寨唱道:
今日客来正忌寨,
客人进寨才安宁
客队每答对一首歌,搬掉一样障碍物,一直把这些拦路的东西搬完。如果客方答不上或答不对,就自觉放鞭炮,以示认输。当所有的障碍物全部搬完后,才放三响铁炮,并吹芦笙,接行李,主客两支队伍合二为一,轰轰烈烈走到主寨的鼓楼坪,然后分户安排客人食宿。
拾官人这是吃相思比较隆重的项活动。活动场面十分热烈、有趣。活动开始前,由主寨用松枝、野藤、丝织品、绣花带或其他工艺品镶佩成花轿,这“花轿”实际就是经过装饰了的若干滑竿。这花轿侗族叫“朋堂”。其中用虎蕨草编的轿子为“县长”专用,以示“县长”的虎气。客寨则根据主寨配备“朋堂”的多少 选出“县长”、“太太”、“科员”、“小姐 这些“官员”基本上是客寨的头面人物、有钱人家。当活动开始时,由主 寨拾轿到指定地点(一般是寨边平地上)。待“官人”、“贵族”、“上客”上轿后,每轿由4个人抬,观众蜂拥跟随。
在向村中鼓楼行进中,由若干村民身着破烂的衣裤,有的装成瘸子,有的扮成乞丐,显得贫困潦倒之状,紧随在花轿队伍两侧,扮县长”、“官员”的坐轿人要不时向路人抛撒一些零钱,以济“贫民”。其间还有“乞丐”向“县长”讨钱,有“蒙冤”者向“县长”告状等场面,极尽诙谐、戏谑。“县长”则以爱民的姿态,帮助解决民事纠纷,或打发应付。若“县长”顺从民意,“民众”就敲锣打鼓,吹芦笙,放鞭炮“拥戴”,若“县长”昏庸无能不予理睬 ,众人就簇拥而上,把坐在轿上的“县长”连人同轿子一起丢进水塘里,以示教训”。
这时欢声雷动,把活动推向高潮。现在抬官人已成为侗乡人民时常用来迎接贵宾的活动,一些村寨也制作了精致的花轿,贵宾来了,就用花轿热热闹闹地把贵宾从寨门外抬到村里的鼓楼坪。
贵州从江:侗寨古老婚俗年味浓
1月27日,农历11月22日,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喜气洋洋,吴林海和吴银妹按照当地侗家婚俗喜结良缘。当天,小黄村还有两对年轻人结成伉俪。古老的传统婚俗让小黄侗寨充满了浓浓的喜庆的年味。
小黄村一般春节前几天集中举办婚礼,婚礼过程即简洁但十分独特,除了和别的地方都要宴请亲朋好友外,婚礼仪式还有媒婆引新娘自行到夫家、夫家家人回避、新娘在夫家祭祖、新娘挑井水、夫家接嫁妆、送新娘回门等,每个仪式都有说法,十分神秘且很有讲究,完成以上所有过程才算正式结成夫妇。
据悉,小黄侗寨古老的婚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从农历腊月20日开始(结婚日子有双方老人商议选定),寨子里就有年轻人陆陆续续举办婚礼,一直持续到腊月28日。最多的一年(2016年)村里有28对新人在腊月年关那几天喜结良缘。
如今,小黄侗寨古老的婚俗已经成为一张充满浓浓年味的旅游文化名片,每当到年关这几天都有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赶来目睹这一什么而庄重的传统婚俗,共同祝福和见证新人的美好姻缘。
网上疯传恶稿新郎视频 贵州民间婚俗,本来辣么有趣!
相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这本是一件神圣且美好的事。可是在贵州部分地区,却存在着恶搞新郎的奇葩陋习。似乎只有经历过砸鸡蛋、涂蛋糕、穿文胸、泼墨汁等“酷刑”之后,才算正式结婚。
最近,又有一个恶搞新郎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拍摄于4月21日,地点是安顺普定县。新郎被绑在了电线杆上,被朋友们扔了一身臭鸡蛋。
其实,在所有恶搞新郎的陋习里,砸鸡蛋还不算最低俗的,还有很多花招,不断突破底线,让路人大跌眼镜。
贵州望谟布依婚俗女人抬花轿醉游人
2月11至12日,贵州省望谟县新屯街道办纳包村一布依族青年举行一场“特殊”的婚礼,新娘由花轿抬到新郎家,而抬花轿的人则是8名女青年,婚礼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前来观看。
抬花轿是布依族传统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新娘由花轿抬到新郎家,抬花轿一般为4人,也有8人的,俗称“八抬大轿”。在中国,抬花轿的人自古以来都是年青力壮的男青年。随着望谟县新屯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到该街道旅游观光的人不断增多,布依女青年思想也大转变,把男人抬花轿的“专利”作为自己娱乐方式,主动承担抬花轿的活,给婚礼增添了几分喜庆,又显得隆重气派。纳包村隆重的布依婚礼,向来自省内外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布依族传统的民族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