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语音为“博巴”)。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哇”。“巴”、“哇”藏语意为“人”。
藏族他称亦很多: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
公元6世纪,山南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由于藏族历史文化悠久,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说藏族人在起名,婚嫁,生育,丧葬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有地区的独特习俗,一起来看看指迷居士算命网给大家详细介绍的藏族起名、婚嫁,生育,丧葬等习俗禁忌。
1、服饰
藏族穿宽大、右开襟的布袍或长皮袍,男斜长领,女小领。男女均系红、蓝、绿等长腰带。男装上身前后有囊状褶皱,可揣随身物品,劳作时袒露右臂,右袖空垂于后。皮袄分加面和白板两种,加面羔皮皮袄藏族称“查日”,面料为条绒、绸缎、毛料等,衣领、衣襟、袖口一般用氆氇、锦缎、水獭皮等镶边。白板皮袄,藏语称“子花”,用黑条绒、氆氇、羔皮等镶边,是日常劳作时的穿着。放牧、遮雨多用毡袄、褐衫。男女穿高腰厚底牛皮鞋或长筒靴。夏戴呢制礼帽或锦边毡帽,冬季戴四耳藏帽、狐皮帽等。男女都佩戴银制或布做成的内装经文、佛像的“神廓”,既是装饰又是护身符。成年男性喜佩腰刀。女性以长发为美,分辫成百条小辫,披在身后,辫梢分别装入两个辫套内,辫套为面缀有花纹图案的银牌。青年男女喜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节日或喜庆时,有的妇女佩戴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等串成的项链,腰系精制的银奶钩等饰品。随着各民族的不断交往,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藏族服饰逐步改革传统式样,向新颖、美观、实用、方便、高档方面发展,呢子大衣、茄克衫、西服、高级皮鞋、皮靴等已普遍穿着。
2、饮食
藏族喜食糌粑、牛羊肉、奶制品等。糌粑:用青稞炒面、酥油、曲拉、奶茶在碗内拌和而成;另一食法谓“杜麻”,将少量炒面、酥油、曲拉放在碗底,然后倒奶茶边喝边添茶,一般做早点。奶茶是牧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食方面还有一些独特的制作法。水油饼:将面粉调和擀成圆饼,水煮后盛碗内,加入酥油、曲拉、糖,拌匀而食,甜香可口,营养丰富。饺子:羊肉剁碎,加入盐、葱、姜等佐料作肉馅,包入面皮后煮熟,盛入盘中食用。藏式糕点:酥油溶化后,加上曲拉粉、适量熟面粉、干酸奶粉、糖、葡萄干等,打成饼,上嵌红枣,凝固后切块食用或制成圆形小点心,是节日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手抓:将牛羊肉肋条、脊椎、腿骨等切成块,放入锅内加水,加入适量盐、花椒等佐料,用旺火煮开即食,称“开锅肉”,鲜嫩不腻。血肠:将牛羊小肠洗净,灌进牛羊血液和切碎的里脊肉及牛羊油,加入佐料,煮至血熟而不凝固即食。肉肠:取牛羊肺、心脏和肉,切碎加入牛、羊油和佐料,灌入大肠煮熟食用。另外有肝肠、面肠等做法。牧民人人喜爱喝奶茶。当今牧区,面条、面片、饺子、包子、油饼、烙饼、米饭、花卷、炒菜等已成为藏族家常便饭。
3、住行
藏族游牧时一般住帐房。帐房多用黑色牦牛毛织成毛线条幅缝制而成。帐房中间有一木横梁,前后两根支柱顶起横梁。帐房外边角用8根绳牵引,即成方形帐篷,俗称“一颗印”。此法祁连、门源县较为普遍。海晏、刚察县在缝制形式上多呈长方形。帐房留门和天窗。帐房内砌锅灶,藏语叫“塔夸”。帐房内上方正中供佛龛。以灶为界,右面供男子和客人坐卧,左面为灶房,妇女坐住,并放炊具等物。帐房内四周放置家具和粮食袋等,陈设有序,整洁美观。有的帐房还有火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牧民冬季已实现定居,盖起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新房,添置新式生活用具。帐房仅在夏、秋季放牧时使用。放牧出行,主要乘马;驮运走圈主要靠牛。20世纪80年代后交通发达,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进入藏民生产生活领域,马、牛等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4、婚嫁
藏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姻恋爱较为自由,但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若双方家长不同意时,有“偷亲”习俗,但必须经过提亲、订婚、聘礼、嫁娶程序。海北地区其婚俗大致相同,一般媒人带酒、茶叶、哈达去女方家提亲,如女方答应婚事,二次带酒、哈达及其它礼品再到女方家,双方商定聘礼、婚礼等具体事宜。设2至3道迎亲仪式,男方在路中迎接送亲队伍。嫁娶时,刚察、祁连、海晏县新娘随送亲队伍起程,行至离男方家2至3里时,男方迎亲队分3批前来迎亲,向送亲者敬献哈达和酒,祝贺问好,到达男方家,新娘下马,步入帐房,送亲的被邀请入席,席间对唱酒曲,猜拳行令,直至夜半而歇。途中有抢亲仪式。门源华热地区藏族送亲队伍出发前,新娘绕娘家帐房转3圈,男方在途中设1至3道迎亲仪式,敬茶、敬酒、献哈达等,并有抢迎亲者帽子的嬉戏。海晏县迎亲队伍在敬酒献哈达的同时,绕送亲队伍3圈,到达男方家,僧人诵洗脸经等仪式后,新娘绕火堆3圈后入洞房。刚察县的婚礼中,新郎不露面,新娘独守空房,第二天返回娘家,住在娘家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短则一年半载,长则2至3年。
招女婿,是藏族中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一般由女方到男方家提亲,其迎送仪式与嫁女基本相同,但较简便。女婿招赘后,财产全部带到女家。女婿不论在家庭、社会上都受人尊重,享有与儿子同等权利。
5、生育
孩子出生后,父母怀揣婴儿到“麻尼杆”(帐房或房屋附近竖起的上挂有经幡的木杆)下煨桑,并在帐房门前挂一撮羊毛,忌门7天。第8天娘家母亲及亲朋携礼品看月。嗣后到寺院或请长辈赐名。男女多用神佛名称或吉祥词等命名。在生育观上,男女平等。孩童3岁至5岁时,择吉日举行隆重剪发仪式,届时亲友前来祝贺,从长辈开始,每人用剪刀剪一撮胎发,并许诺一件礼物,以表祝福。主家设酒宴招待亲友,其后将胎发缝在布兜中,佩戴在孩子身上。
6、丧葬
藏族以天葬、土葬为主,也有火葬。天葬又叫鸟葬,人死后,用带子绑成两腿盘坐、双手合十的样子,尸体送至天葬台,让鹰鹫啄食。尸体吃得早、快、净为吉祥。土葬时殓入坐式棺材,棺材深埋土中。火葬时用白布或黄布裹尸体成坐式,用干柴、酥油等焚化,骨灰抛撒或掩埋。亲属服丧期间,男反戴帽或帽边缝白布条,49天不理发,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妇女辫梢系白羊毛或白布条。
7、节日
藏历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12月初开始办年货做新衣。12月19日刚察地区打扫帐房或清扫房屋。24日刚察、祁连、海晏县送灶神。29日举行驱鬼消灾活动。门源地区30日清晨从河中打捞冰块,每隔一米放在帐房或庄廓周围,以代净水。除夕夜,合家团聚,煨桑敬佛,吃年饭,喝酒唱酒曲,通宵守岁。大年初一凌晨,全家人着新装,煨桑、祭祀。嗣后,青年人携带礼品向长辈拜年,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罗赛尔桑”(新年好)。正月十五法会:寺院僧人诵经,群众赴寺院放布施、点灯、转果哇。“萨噶达瓦”节农历四月十五日,藏族在寺院附近举行集会,纪念释迦牟尼诞生和成佛。老年人封斋并到寺院转“麻尼”。男女老少着新装成群结队游玩,踏歌欢度节日。刚察地区6月举办“瓦尔敦”节,庆祝羊毛丰收,有赛马、摔跤、射击等活动。祁连地区农历六月上中旬举行“特日丝”(住夏日活动),亦称朝山节,藏语叫“珠巴泽西”。是日,群众赶往阿柔大寺拜佛。藏族群众还有祭峨堡的活动。每当祭峨堡和朝山时,都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文体活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是纪念宗喀巴“涅檠”的宗教节日。每家做大面灯一个置高台上,内插108个灯芯,点燃后全家人拜叩,祈祷安宁。藏族还有闭斋习俗,第一天只吃一顿午餐,第二天全天不进餐、不喝水、不说话。
8、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30]。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9、姓名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之前,以显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如:涅·赤桑羊顿、吞弥·桑布扎等等。七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们的名字也喜欢去请活佛来起。
一个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或封号。如:堪布·伦珠涛凯,堪布是僧职,他自己的名字叫“伦珠涛凯”;又如: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他的名字是“却吉坚赞”,“班禅额尔德尼”是封号。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相应的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全称叫“东嘎·洛桑赤烈”;又如热振寺的活佛多吉才仁,全称叫“热振·多吉才仁”。
一般平民的名字没有姓,只有名,名是四个字,如“多吉次旦”、“单增曲扎”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两个字来简称,如“多吉次旦”简称“多吉”、“单增曲扎”简称“单曲”。用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作简称的较常见,但没有见用二、四两字作简称的。
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愿望。一种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的,如:达娃(月亮)、尼玛(太阳);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作为名字的。
10、藏历
藏历是藏族先民所创造的属于藏族的历法,它不同于汉族的历法,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价值的一种民间文化。现有史可证的藏族历书,最早出现在13世纪(元朝),到19世纪,藏族历书的编定已经趋于完善[25]。
藏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全年354日。12个月以寅月为岁首(岁首与今《夏历》同),以月球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文殊金轮季节的季节的关系。置闰时间,又与农历有所不同。
由于受到汉历的影响,从9世纪以来,藏历也一直采用干支纪年法,不同之处是以五行代替十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为鼠、丑为牛……依此类推。譬如农历的甲子年,藏历就叫木鼠年。干支60年一循环,藏历叫“饶琼”,与内地“六十花甲子”相近,这反映了汉、藏两族历法的渊源关系。此外,藏历还设24节气,对西藏地区作中长期天气预报,对五大行星运动和日月食也作预报。
11、禁忌
藏族忌食马、骡、驴、狗肉和鱼类。讳叫亡人之名。禁忌不尊重喇嘛、佛教经典和喇嘛寺的言行。忌讳在畜圈大小便和清点主人的牲畜。妇女生小孩或家中有病人则忌门。不用有裂缝的碗待客。禁忌将脚伸向佛龛。严禁在灶火内点燃破布等秽物。忌敲打碗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