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海东结婚找算命先生卜吉合八字习俗

  • 婚俗
  • 2022-01-21 17:0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婚姻,古时又作“昏因”。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而后慢慢演变为今天的“婚姻”二字。  
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讲究以礼相待,礼顺人情。嫁娶之礼亦属民俗礼仪中的大礼,是我国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传统婚姻礼仪最早见于周朝时期的《礼记·昏义》。那时已形成了完整的“六礼”,就是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纳采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问名是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后,找算命先生卜吉合八字;纳吉是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是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仪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这是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亲迎,就是迎娶,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从迎娶到闹房,其间仪礼丰富多彩,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轶事趣闻,一派热闹的景象。  
当然青海海东人的婚礼习俗也有很悠久的历史,青海海东人向来很重视婚俗之礼,尤其这片土地上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他们有各自的风土人情,这些人文俚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有些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方文化特色。而如今,现代文明的冲击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汉族人家结婚时,古俗礼仪步骤简而化之省略了很多环节,但一些少数民族家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婚礼习俗,成为当代的“凤毛麟角”,这些珍贵的画面让人喜闻乐见,却已不多见。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海海东体验不同民族的结婚找算命先生卜吉合八字习俗,感受当地婚俗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  
一、海东结婚习俗传统篇  
藏族婚宴十八说  
“婚宴十八说”就是婚宴祝词有十八道程序的意思。它在青海海东省藏族地区非常盛行。这是一种贯穿整场婚礼的说唱表演,唱词内容跟婚礼的每一个步骤进程所匹配,一般由十几个人分阶段完成。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吐蕃历史文书》等相关文献的记载,藏族婚宴十八说的历史渊源,从时间空间上是无法具体计算的,但它依赖于婚姻生存的各种民俗,如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拉萨成亲时,为了衬托婚礼气氛,就有人祝词庆贺,形式与婚宴十八说中的某些片段非常近似。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按流传的内容,藏族婚宴十八说的具体内容有:  
祭神  
姑娘出嫁之日的清晨,由其家人说唱焚香祭祀山神及家神,保佑姑娘从此走上新的人生路程。  
梳辫说  
从部落中挑选手脚勤快、有夫有子女、容貌出众、口碑好的中年女子二至三人为出嫁姑娘梳辫,同时由其哥哥或其他长辈致辫发词。  
梳子说  
这一段一般是由梳辫的女子来说。  
哭嫁歌  
姑娘即将出门时,由她或其姐姐等女性长辈说的分别词。  
出路歌  
也是由姐姐等女性长辈说的一种分别词。  
父母的教诫  
临上马时,新娘的父母拉着女儿的手说的一种词。  
马说  
送亲队伍骑马至新郎家附近时,由迎亲人员先赞颂送亲队伍的马,因马是以前结婚时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甚至对马鞍等都有相应的说词。  
垫子颂  
马鞍等颂词说完了,骑马的送亲队伍即将下马时,将提前备好的垫子铺在地上,让送亲队伍下马,此时,就有垫子的赞颂词。  
土地颂  
送亲队伍下马接过哈达,喝过迎宾酒后,就要祭当地的山神,表示踏入了对方的地盘,请多多关照。  
赞颂房屋  
进入新郎家后,先要祭新郎家的护法神,继而赞颂房屋。  
茶说  
当第一杯香喷喷的奶茶端到手里后,就要展开茶说,之后便可开饭。  
酒说  
等大家吃一会儿饭后,就要开始敬酒,此时有酒说。  
婚礼宴说  
等酒足饭饱后,开始婚礼宴说,这是婚礼中最主要的,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一般由送亲队伍中资格最老的人来说。  
系腰带  
送亲队伍给新郎系一条新腰带,一般由新娘的哥哥等人边系腰带边说。  
衣服说  
给新郎系好腰带后,便开始将新娘的衣服一件件晾出来,并开始衣服说。  
祝福  
等前面的一道道程序基本结束后,便有一位老人说唱,祝福新郎和新娘。  
嘱托  
婚礼快结束时,由新娘家的人开始说唱,将新娘嘱托给新郎的父母亲及其亲朋好友。  
吉祥词  
婚礼结束时有一段吉祥词,是对婚礼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藏族婚宴十八说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藏族文化信息,而这些古老的文化信息,只有通过婚礼说唱才能保存下来。一直以来,藏族婚宴十八说在民间用口传的形式流传至今,别看只是动动嘴,这对于说唱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据本地的一位“送亲奶奶”卓玛介绍,只要开始说唱,中间就不能中断,要一直唱到婚礼的下一个环节被其他人接上。这可是一件耗人精力的事情,哪怕唱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也不能停下来,如若停下来就表示不吉利,所以卓玛不但要会唱,还要不间断地唱。卓玛的这份“工作”也是由母亲口授遗留下来的,从小就跟着母亲耳濡目染,长大后发现愿意传承这份“工作”的人并不多,所以自己就主动承接了此事,正式学习了“婚宴十八说”。几十年过去了,由于这样的人才实在匮乏,所以哪怕不相识的藏族人家里嫁姑娘,卓玛也经常被请去吟唱祝福歌。用自己的歌声祝福新人,变成了她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  
伴随着婚宴十八说,除了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歌舞活动、一道道美味佳肴,艳丽而华贵的藏族服饰也是令参与者惊叹的藏族文化。  
作为全场的主角,新娘的装扮最是夺人眼球,每一层衣物的穿法都有讲究,哪怕辫子很细很细,也被梳理和固定得井井有条,身上的饰品更是丰富多样,巴珠、噶乌、手镯等都嵌以绿松石、珊瑚,头上戴的是一串超级大的蜜蜡,非常养眼。新郎也佩戴着各种珊瑚、天珠等,帅气的小伙戴上这些之后更有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  
送哈达、烧柏树枝、念经的环节都在求神祈福。当然在整个婚宴中,牛奶、茶叶、青稞等这些天地之精华都被供奉着,或用来敬新人,迎尊客,整场婚礼中的庄严和礼俗体现了满满的爱意和心意。  
回族宴曲名声广  
回族婚姻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古兰经》中规定女孩九岁,男孩十二岁为“出幼”,即少年时期结束,可以结婚。因此,在早期,伊斯兰教地区早婚现象较严重。而当今,这种早婚现象正逐渐被现代文明所替代,很多伊斯兰教的回族也会晚婚晚育。  
回族人结婚是有一些规矩的,从说亲、订婚、通信、诵经、迎娶到结婚,每一个步骤中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风味。  
说亲  
当男方看中女方或打听到某家女儿未婚,便托人前去打探,俗称“说媳妇”。媒人携茶到女家,女家父母等到回族节日,互相看看,经过了解后,若有意的话,正式将礼物收下。一段时间后,媒人再次前往女方家,当被告知“喜欢”,说明已经“给话”了,这桩姻缘算是定了。  
订婚  
男家订一吉利日期(一般为星期五“主麻日”),备上一定彩礼(茶叶、现金等),经济富裕者还要预备一定首饰,由媒人送到女家,至此,两家互称“亲家”。当天,女家把男家送来的茯茶分成若干小块分送给亲友邻里,并给未来女婿回送由姑娘亲手缝制的衣帽、鞋袜等礼物。  
通信  
订婚后两家相互往来,经双方父母协商同意,男家请阿訇“看期”(一般推出1至3个日期供选择),由媒人送到女家,当女家择定某一婚期后,男家便在吉日前夕捎上钱、物送给女家,好让其备办嫁妆,称为“通信”。吉日来临,又送去牛羊肉、茶叶,以及衣服、布料、首饰等,给女家“过礼”,以待隔日迎娶。  
诵经  
结婚前一天,新郎和新娘不能见面。双方家长分别请阿訇给新郎和新娘念经赎罪,然后女家为新娘开脸、沐浴,男家为新郎修面、沐浴。婚礼当天清晨,阿訇在男家跪诵《古兰经》,饭后,新郎在伴郎、媒人及阿訇的陪同下,带上核桃等礼物,到新娘家娶亲。先由阿訇诵读《古兰经》,然后念“尼卡亥”(证婚赞词),为新婚夫妇祈祷。仪式结束后,双方家给围观的人们撒核桃、红枣等喜果。  
迎娶  
佳期之日,男家接亲队伍在媒人的率领下,前往女家。旧时一般用轿或马,现为步行或乘坐汽车。用完早餐,女家送亲,由新娘之叔或兄从屋内抱出新娘坐进轿(车)内,装上陪嫁箱柜、妆奁,接亲者打头,新娘居中,送亲者殿后,浩浩荡荡前往男家。  
结婚  
贺喜、宴客是儿女婚嫁中必不可少的礼仪。男婚女嫁的贺喜和宴客,一般男家比较隆重,主人家摆起宴席,端上香茶、油香、手抓羊肉和酸汤面等招待大家。  
次日饭桌上,新娘要给婆家长辈们添饭。饭毕用茶,新娘端杯子,新郎提茶壶,依次给亲友敬茶,边递边称呼。最后,新娘“端东西”,即把自制女红礼物捧送亲友,如给公婆一对绣花枕头,送叔伯、兄弟、姑嫂一双鞋或一条绣花裤带、一块绣花手巾等,以展示自己的女红技艺。  
回族婚礼中尽管不鸣鞭炮,不敲锣打鼓,但仍有在喜庆场合贺喜唱曲的风俗。特别是在青海海东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回族“宴席曲”深受当地回族群众喜爱。这是一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说唱表演艺术,是青海海东民间的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点,也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演唱宴席曲不需要乐器伴奏,全凭丰富的声音、表情和舞蹈动作来博得众人的欢笑。曲风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优美而朴素。这些宴席曲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深受回族朋友的喜欢。  
河湟回族婚事间,还有一种“看茶”的习俗。所谓看茶,就是“待茶”“待客”之意。无论姑娘出嫁或男子娶亲,除了主人家大摆宴席,款待亲友宾客外,或由其弟兄、亲属,或由其朋友、邻家也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蒸馍、做酸汤,跟东家一样摆宴席招待来宾,并分宾留宿过夜。这种看茶习俗的形成和流传,大概除了回族穆斯林向来热情好客、讲信用、重礼节外,可能还有其历史和经济条件的缘由。看茶不只是看排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减轻主人负担,促进全村团结的人文情怀。  
撒拉族婚礼隆冬办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要花费半年多时间。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人婚礼的保护单位。  
撒拉族在宗教信仰上与回族一样,加上长期与回族杂居共处,风俗习惯也多受其影响,许多方面与回族近似。然而,它也保留着自己的一些风俗,其中婚礼习俗就突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撒拉族的婚礼全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齐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仪式开始,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里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再进上房,由已婚的至亲陪伴,面对阿訇坐在炕上的木凳上。岳丈问新郎:“我女儿已许配给你了?”新郎点头允认,然后阿訇起诵“尼卡亥”(证婚赞词),把盘中的红枣、核桃分撒给室内外的观众,婚姻算正式准认。  
娶亲时,由新郎及其男亲备上骡、马(车),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到了女家,新郎及男亲都不进家门,而是坐在门外的场院里,女家先用油香等茶食招待,饭后请到叔伯家住宿。次日,女家设宴招待,宴席仍在门外场院进行。席前先由阿訇诵“尼卡亥”,即合婚经。诵经时,新郎跪在门外野地,新娘跪在家中炕上,阿訇站在院中高声诵经。诵毕,将红枣、核桃、糖果等撒给门外众人。席毕新郎及男亲先回。  
姑娘出嫁这天,至亲好友、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幼纷纷赶来,坐在新娘身旁,一边看长辈给新娘梳妆打扮,一边专心致志地倾听新娘哭唱“撒赫稀牙格拉”(哭婚调)。到黄昏时分,梳好妆的新娘由至亲长辈二人搀扶,哭唱着缓缓退出大门,在门前的场院里绕走三圈,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坐上新郎家送来迎亲的骡马(车),戴上面纱,由至亲中已婚的两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簇拥送到婆家。  
这时,男方村庄的妇女们,端着一盘盘香喷喷的油拌的面食,在村外的道旁热情迎接。在新郎家的大门口,村里的小伙子们早已挽袖露臂,准备“挤门”——阻挡新娘入门。送亲的一方认为,这天是新娘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应该足不沾尘,由长辈直接抱入洞房;迎亲的一方却认为这样会有损新郎的身价,以后难使唤和驾驭新娘,硬要新娘下马步行。于是你冲我堵,互不相让,热闹非凡。之后经长者嗔怪一顿,对送亲者和颜悦色地赔个不是,客人们仍和好如初,一一返回,上炕入席。  
新娘就餐前,由至亲长辈做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后用筷子揭开新娘的面纱。这双象征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费收回。餐毕,新郎家的妯娌们端一盆净水,前来向新娘讨喜钱。她们用筷子或手搅动盆里的水,让新娘把铜板丢在水中,象征婆家清白似水,愿新娘深扎根,结硕果。撒拉语称此为“盖吉尔桥依”。  
这时,年轻人纷纷把新郎的父亲、哥哥、阿舅“捉”来,满脸涂上锅灰,头戴破草帽,眼挂空心萝卜镜,用木棒抬起,或让骑牦牛转圈,直到讨得一笔可观的喜钱方才罢休。接着就表演“骆驼戏”“宴席曲”。  
次日鸡鸣而起,新婚夫妇沐浴后盛装出门,拜见公婆和长辈,新郎赴女家拜岳父母道安。在大庭广众中,女方还要开箱“摆针线”,陈列新娘的嫁妆,大伙儿一一观赏新娘的精心刺绣,新娘还要给男方家人和叔伯至亲送刺绣的鞋袜、枕头等。为了表达对新娘家长及至亲们的深情厚谊,男方也拿出一部分钱财,予以酬谢。  
对送亲者,先以茶食招待,路途远的,当晚分别请到本“阿格乃”“孔木散”(兄弟、本家)家去住宿,次日,始摆宴席款待。宴席毕,还要分送“肉份子”,凡女方的至亲远房,不论老少都会分得煮熟的牛、羊肉一份;给新娘的父母至亲送上钱财或衣料。  
最后,由女方一老者说几段婚礼赞词,祝愿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嘱托亲家对新娘多加爱护,言传身教。  
土族婚礼热闹多  
土族婚礼习俗是土族人民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载歌载舞活动中完成的,一般分为提亲、定亲、送礼、选吉日、娶亲、结婚等程序,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2006年5月20日,青海海东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婚礼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若是能够亲自体验一场土族婚礼,那算是有幸了,一道道婚俗礼仪,一身身多彩的民族服饰,一个个漂亮的阿姑,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再喝上一杯杯纯酿的青稞酒,挽起袖子拉起亲朋跳起安召,那才是极乐呢!互助土族婚礼富有民族特点,也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是土族人的精神和信仰。  
提亲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金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并带上哈达,到女方家说亲。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把礼品原封不动地送还男方。若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礼物,热情招待媒人,并将空酒瓶送回,这是一种非常别致又明确的信息。  
定亲  
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订婚。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彩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彩礼的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送礼  
彩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钱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可以到女方家去。但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  
选吉日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地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娶亲  
结婚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男方则在这一天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娶亲者)带上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象征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什金”邀至家中。女方家设宴招待,并摆嫁妆,当众一一交代男方送来的彩礼,缝制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这时,姑娘要哭嫁,哭嫁词委婉动人,哭山神、土主、父母的生养哺育之恩,哭乡亲、哥嫂、姐妹的成长手足之情,哭将来难回家陪伴的思念之心……  
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然后进屋拉起娶亲的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召舞,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  
结婚  
第二天天亮前,“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梳妆打扮好的新娘,头上罩着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由其兄弟用白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车)。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新娘在娶亲人和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车)。在他身后,穿着“七彩袖”、腰里挂着用白底绣花条块缝合的钱褡裢的姑娘们,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敬酒。大门口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和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拜过天地后,被众人簇拥着的新娘来到厨房,跪在神位前,等候多时的新郎母亲手持一根捆着红丝线的擀面杖,对着跪在神位前的新娘叮嘱道:“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去外面传,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新娘频频点头,并把含吐三次的奶茶倒在烟囱中。对于新娘来说,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喜今日,值客们提上个满壶的酒来,给上席的月老大人哈高升上三杯。常言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天上有云下了清风细雨,地下有媒者成了门当户对的亲戚……”丰盛的宴席上,媒人成了主角。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有酒,有肉,有欢笑。  
隆重而热烈的婚礼现场飘荡着动听的歌声,舞动着欢快的安召,从男子的长袍、大裆裤、绣花腰带、云纹布鞋,到妇女的扭达头饰、七彩袖、花边坎肩、钱褡裢,不仅能感受到浓郁的土族风情,还能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欣赏到越开越艳丽的土族之花。  
二、海东结婚习俗体验篇  
在青海省海东市各农村,红白喜事简办新办已蔚然成风。乡村文明新风犹如阵阵清风,吹拂河湟大地。  
群众呼声就是期盼  
“我村有个殷生连,那年小伙把亲谈,看到姑娘好喜欢,见后狮子大张口,彩礼钱!项链手镯金耳环,要车要楼要不完,万紫千红一片绿,我的天!”  
今年,互助县哈拉直沟乡村民编排的三句半表演《移风易俗谱新篇》,把过去海东农村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铺排浪费的陈规陋习展现得淋漓尽致。  
海东是一个农业大市,多民族聚集,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造就和赋予了海东儿女勤劳、质朴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形成了人们在面对红白喜事时好面子、爱攀比的习俗。  
“村子里的老汉去世,除了请‘老师傅’‘喇叭匠’,还有姑娘、女婿的赊散,宴席也是相互攀比,烟酒档次也越来越高,没有个三五万元钱,抬送不了啊!”对于这些年红白喜事水涨船高之势,哈拉直沟乡新庄村村民温得仓都看在眼里。“人家大办,你办不办?收了人家的红包,这份人情你还不还?一年庄稼人光随份子钱就要花4、5千元,自己要没个几十万,红白喜事都没法办。”温得仓说。  
家庭富裕的“挣个脸面”,家庭困难的也“打肿脸充胖子”。哈拉直沟乡党委副书记秦志杰告诉记者,尽管大家对这种陋习都很反感,但碍于情面,没有人去抵制,轮到自家办事,也只能随大流,导致有的地方彩礼年均增长速度甚至都超过了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陋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海东市的城市和乡村,这显然已成为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实施的一个“大尾巴”。  
去年9月,青海省海东市印发《海东市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大力倡导移风易俗节俭简办红白喜事新风尚。  
在这股新风尚的引领下,各地建立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彩礼标准、划定红白喜事费用“红线”……海东广大农村地区,一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新风行动全面掀起。  
以人为本建章立制  
移风易俗新风行动意见建议征求会  
11月初,哈拉直沟乡白崖村村民蒋福吉的岳父去世准备办丧事。尽管今年5月以来,村干部就走村入户,宣传“新风行动”,倡导减办丧事,他也在承诺书上签了字,但真到了要办事的时候,他心里却犯了嘀咕。  
11月7日,他到村委会填写“哈拉直沟乡操办丧葬事宜报告表”,村支书殷万淞见他眉头紧锁,迟迟不愿意填表签字。“村里人都眼巴巴看着我办丧事呢,如果不请‘老师傅’,出殡时就吃个面条,不散发礼钱,这不让村里人戳着我的脊梁骨骂嘛!”蒋福吉是一个“倒插门”女婿,对于减办丧事,他多少有些不乐意。  
为了打消蒋福吉的顾虑,村上的“新风行动”监督委员会多次到他家,做他和媳妇的思想工作。这支监督委员会有13个人,由村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和卸任老干部等组成,多是一些德高望重、热心村里事物的老党员、“大东”“丧管”,在村民办理红白喜事时全程参与监督,为事主服务。  
多次沟通交流后,蒋福吉和媳妇打消了顾虑。丧事宴席由原来的老八盘改为四菜一熬饭,裱财、迎庙降香不索要财物,省去给每人的6尺白布,一道道精简下来,一场丧事蒋福吉就花了几千块钱。而按照以前的习俗,摆席30桌,一桌上千元的酒席,加上请吹打师傅、厨师,买烟酒等等,一个丧事算下来就要三四万。  
白崖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27个,殷万淞本来还很担心“新风行动”会遇到不小的阻力,结果却出乎意料,在这个问题上,老人们异常开明。今年,70多岁的老党员费生兴一位亲人去世,他也带头减办丧事,烟买便宜的,酒干脆不上桌,用了3天把事情办完了,村里群众也很理解。  
“其实很多不好的习俗、浪费现象,村里人明白,但大家就是顾面子,也不敢带头,人比人给逼上了。现在好了,我们可以按政策规定来,乡亲邻里都理解支持,省钱办事谁能不愿意。”费生兴说。  
彩礼总价控制在5万元以下(包括“三金”、衣服),婚车车队原则上不超过2辆,每桌宴席标准不超过500元,香烟价格最高不超过10元,酒均以散酒上桌……今年,哈拉直沟乡根据实际细化了操办指导标准和章程,全乡13个村的《村规民约》《“新风行动”监督委员会章程》等相关制度均已全部修订完善。  
据该乡党委副书记秦志杰介绍,今年5月以来,该乡婚事新办13户,丧事简办16户,喜事小办67户,简化程序28项,有效改善了以往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  
移风易俗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一方面,它确实在人力、财力、精力上给群众减轻了很多负担。更重要的是,在农村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具体标准上,海东市没有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把推动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礼俗结合起来,自下而上开展,让村民省了心、省了钱,少了攀比之风,结婚彩礼、婚丧喜庆费用等明显下降,农村陈规陋习蔓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移风易俗从丧事酒席减办开始  
如果说如今村民热闹喜庆办事是赚足“面子”的话,那么村民经济负担减轻、人情消费降低、干群关系和谐、乡风更加文明则是“里子”。  
青海省哈拉直沟乡新庄村的尚国菊今年结婚,原本娘家人计划要彩礼10万,娶亲车辆5、6辆,酒席在县城办。这可把尚国菊的未婚夫难住了,按照这些要求,一个婚结下来,他至少要借十几万。刚好移风易俗新风行动的政策下来了,两家商量后,把礼钱降下来了,最后彩礼要了4万8,豪车也没雇,找上了2、3辆家里的车,酒席商量着在家里办了。“两家人开开心心办了婚事,我们小两口没有负债,还存了点积蓄,我想着明年开春可以再盖几间房,搞点养殖在家门口赚钱。”尚国菊说。  
在红白喜事简办渐成风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更注重将孝道尽在平时,崇尚“厚养薄葬”。白崖村村村民殷生秀说,以前比的是谁排场大,现在都比着看谁孝敬老人。还有一些村民表示,村里兄弟妯娌之间,现在已没有因为巨额丧葬费用分担而闹矛盾的现象,关系更加和谐了;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的家庭也没有了。  
三、海东结婚彩礼多少钱  
1、海东彩礼:  
6至20万元,周边县城农村大致相同;  
西宁市彩礼:  
6至12万元,周边大致相同  
2、青海结婚彩礼顺口溜:  
青海发展不咋样,如今彩礼十二万,  
其他花费还不算,讨个媳妇真困难,  
倾家荡产全抖完,青海到处单身汉,  
父母围着农田转,提个媳妇眼发蓝,  
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够人家金耳环,  
没房没车靠一边,呲牙咧嘴还不谈,  
丑女还想好儿男,挑三挑四没地完,  
女方父母走上前,面试不过白搭言,  
开口就说彩礼钱,说来说去死爱钱,  
宴席一桌上百千,大吃大喝醉八仙,  
男方父母无脸面,只把金钱看的端,  
女儿成了金旦旦,娘家成了胡百万,  
女婿成为穷光蛋,举行婚礼还的办,  
豪华轿车连成片,国产轿车别出现,  
奔驰宝马撑场面,新娘扮成麦当娜,  
婚纱香水法国产,胭脂口红产缅甸,  
项链就像麻花段,耳环粗成铁丝圈,  
风光之时变成烟,婚后的生活好艰难,  
大叔大娘催借款,夫妻两人把脸翻,  
所有借款都得还,幸福日子没几天,  
俩人之间恩情断,娘家又在乱报怨,  
话不投机法院见,坑人害己真不浅,  
婚姻大事莫等闲,金钱如同王八蛋,  
自力更生算好汉,青海尕娃顶起来。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