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惠州结婚草八字习俗

  • 婚俗
  • 2022-01-13 17:4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婚姻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客家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在惠州结婚一般都要经过下列隆重的仪式。下面接着来详细了解一下惠州结婚草八字习俗。  
一、惠州结婚习俗传统篇  
1、迎亲:  
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2、入门:  
到达男家后,新娘由舅母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  
3、三朝回门:  
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和接去男方家车队走的路线不能重复走,新娘出门后是不能回头看的,伴娘就把当天妈妈准备好的硬币和大米用个袋子装好,让伴娘路上一小擢一小擢地撒到街上,特别是过桥的时候一定要撒,这个风俗是要告诉路上、桥上的神仙我今天出嫁,请神仙们让路。  
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过门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须是未婚女性,而且新娘的兄弟不可陪伴新娘过门,如果新娘早于兄长结婚,须将兄长的裤挂于门口之处,由新人在裤裆下穿过,假若早于姐姐结婚的话,则送一条裙给未婚姐姐,未婚兄姐不可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应暂时回避。  
二、惠州客家人结婚习俗  
1、相亲、定亲  
现在恋爱婚姻自由,男女朋友谈到一段时间后,男女相互先到对方家拜访对方父母。这也是“见家长”的第一印象,父母也算相中自己的儿媳或女婿,相亲这一关就算过了。待双方父母满意,则由男方择日和父母到女家相亲。见面时男方要给女方家属红包一个,谓“面花钱”。  
定亲的主要内容是合八字、商议婚礼事宜。首先是找算命先生考察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按照客家传统的婚姻观:合,则令后子孙康健,白头借老;不合,则家境不宁,家庭解体,因而它是婚姻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八字又分“草八字”和“红八字”。草八字,是指媒人最初向女家讨取的八字帖,由于多书于草纸上,故称“草八字’。“红八字”是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写在很正规的红纸封套内,表示两家正式定亲。客家合八字一般是请专门的“八字先生”进行查看和确定的。解放以前,客家男家讨取女方的八字帖后,通常要和自己的八字帖一起,双双压于家中神龛的香炉下,让家中的天地神灵和历代先祖再作考察。若八字合不来,家中便会出现某种不祥的预兆。当然,以上这些都属旧的封建礼俗,早已为现代变更时所摒弃,不再作为客家人择偶的重要标准。  
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和亲人吃饭局,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商议,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2、过聘、订婚  
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双方在宴席上再次议定聘金、嫁妆、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是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孝敬女方的长辈。双方开始商议女子的“身价银”(聘礼、嫁妆)。讲明由男方出多少“身价银”(一般以九为尾数,谐音“久久长”),并交一部分作定金,叫“大注”。这就表明女子已有所属了。男方交了身价银后,便向女方家索要嫁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嫁妆差不多连新房的全套摆设(橱、柜、桌椅、被帐、冷衫、热衫、及新娘日常起居用品)都包括在内。男方除了给女方一定数的身价银外,还得另外给丈母娘“乳浆钱”,对她的养育之恩表示感谢。在定亲之后,女方要为男方全家每人做一双布鞋算嫁妆一部分,叫“满家鞋脚”。这一方面显示女方的勤快也寓含全家和谐相亲的意义(“鞋”谐音“谐”)。现在人不穿自制鞋了,便改用商店买回来的布鞋或皮鞋代替。客家人婚嫁一般被安排在冬腊二月。以前正值农闲,人们刚刚从忙碌的收获季节里安闲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操办婚事。客家结亲历来都是伴随着丰收之后的喜悦,因而呈现出一种无比欢快和闲适的热闹气氛。  
3、嫁出门与接亲  
接下来的嫁出门与接亲是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结婚当天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其准备从几个月前甚至半年开始筹划事宜,如双方宴请的宾客名单、宴请地点、宴请餐桌的菜色、拍婚纱照、找婚庆公司司仪等等。在婚礼前一天双方都开始忙碌起来,接待远来的宾客,开始杀鸡鸭鹅等牲口,准备嫁妆。  
在女方出嫁前一晚,女方家要点“长明灯”,居房都得彻夜燃点油灯三晚。女方的闺蜜们会聚在一起陪伴新娘度过作为未嫁姑娘的最后一个晚上。结婚当天双方都要早早起床准备,一般接亲的吉时都在早上八点到十点左右。男方整理衣装,装扮婚车,筹集迎亲的队伍和车队前往女方家,女方早早起来梳妆打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中,向世界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在亲朋好友见证下开始另一段家庭生活。在新郎到女方家前,女方的姐妹会把女方家的门都关掉,把新娘要穿的高跟鞋藏起来。新郎伴郎等迎亲队伍(一般为未婚男子)来到女方家门前,新娘的姐妹团讨要红包才肯开门,伴郎团和姐妹团讨价还价,将婚礼喜庆的气氛点燃,如果其中未婚男女在互动中相中对方又是一桩良缘。姐妹团讨要红包后才打开大门,新郎还要继续给红包开新娘的房门。开了房门后,为新娘戴上戒指、项链等首饰,还要找到姐妹们藏起来的高跟鞋,找不到还要用红包贿赂姐妹们交出来。最后新郎为新娘穿上高跟鞋时,颇有西方童话中王子为公主穿上水晶鞋的意味。  
新郎帮新娘装扮好后,两人到客厅为女方的长辈敬茶,长辈们要将“新娘茶”全喝完,把准备好的首饰给新娘戴上,发红包给两人。古时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是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以前在客家地区哭艺常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这一天代表新娘分离养育自己十几年的家庭,融入另一个家庭。现在多数新娘在敬茶时都触景生情落泪。敬茶后,新娘就随迎亲的车队离开,出门时,已婚妇女撑着红伞搀扶再跨过艾草烧的火堆。上车后,女方家人还会将一只鸡抛过车顶,鸡飞的越远代表兆头越好。在车队出门第一个路口,女方的兄弟泡茶敬茶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照例给红包。之后,迎亲队伍就开始出发了。婚车开在前头,家属车队跟在后头,车队越长代表婚礼仗势大,期间家属车每隔段路就放鞭炮、扔红绳头。  
到了男方家前,男方家妇女提染红水水壶在婚车前洒水直到男方家门前,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循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人们会搬出嫁妆,其中有一人专门用花篮装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用一条九尺红绸带两端绑住双脚,这叫做“子婆鸡”。“子婆鸡”一定要大要壮,最好一带进洞房,放在床下当日就会下蛋最佳。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以后,能像鸡一样百子千孙、儿孙满堂,而九尺红绸带以“九”谐“久”,寓长久之意。还有一个箱子装着女方平时的长裤和钱,一般为八、九千,代表长命富贵,由新郎的母亲用衣角兜着这些钱放到新婚房的角落和婚床的枕头底下,请一些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在婚床上蹦跳玩耍,以求早生贵子,并分撒花生、石榴、桔子、枣子、瓜子等果品于床上,低声唱歌以祝颂早生、多生贵子。新娘进门后向男方长辈敬茶,长辈们依旧把茶喝完,说一些吉利的话,送首饰发红包。亲朋好友送的首饰新娘结婚当天都要戴上,以表示对送礼者的尊敬。敬茶后新娘回婚房休息,男方家招待家属们进屋参观喝茶。  
接下来宴请午餐,一些宴会在家中举行,有些会在酒店宴请宾客,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酒席上有司仪活跃气氛,请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新郎新娘致词等,在酒席后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和桔子(大吉大利)、苹果(平平安安)、红包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  
4、回门  
新娘于结亲后的次日清晨,需向公公婆婆敬奉洗脸水,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有些地区的新娘还要偕婆婆到莱园里转一圈,这样便可以婆媳有缘(“园”谐音“缘”),相敬如宾了。尤其是第三日清早,需焚香膜拜男家的灶神。祈盼灶神赐福自己煮出的饭菜可口香甜。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新郎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惠州习惯所称的“三朝回门”。如果说之前几个仪式是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后礼了。  
惠州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岳父母大人,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除非远道联姻者外,市内及近郊联姻,三朝回门一般是岳家请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后打点回礼,当日返归。  
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是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回礼中还有岳母和娘婶所蒸的大红发糕和红敛糕。回门过后,有机会的话男家还要举行“会亲”仪式,遍邀女家亲友前来赴席,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自此以后,一对新人的人生历程就算正式开始。  
惠州客家人传统婚嫁风俗多承中原周礼古制沿续下来,俗随时变,有许多繁琐礼俗到了今天已经在不断简化或被遗弃了,变为文明和实用的新风尚。婚姻习俗既不同于人生之时的躁动和不安,也不同于人死之际的沉郁和苍凉,呈现出一种十分明显的热烈风格。现代的客家婚俗,更直接将这种风格以自己独特方式去热闹、表达,不变的是对人世间爱情结合的喜悦和祝福。  
三、惠州结婚习俗问答篇  
惠州结婚习俗:广东省惠州市结婚,接新娘是好朋友还是亲兄弟  
一般是好朋友就可以了  
这个需要看地方习俗。  
看地方习惯吧  
好朋友就行  
个人觉得好朋友  
惠州结婚习俗:惠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在惠州长大,唯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夏至冬至吃狗肉,那味道啊。。。  
隔着十几米都能闻到!超级香!  
还有,你去过元妙观没,拜山有些是在那拜的  
一楼那些资料,在旅游网站就能轻易找到,我说的,是我从小感受到的  
顺便说下,卫校旁边有个成记大排档,那里面有真正的东江的野生鱼卖,个人觉得挺好吃的  
再走几十米就是高记,鸡粥很好吃很香,以前是在黄家塘那边开的现在转到沿江路  
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啊,估计过不久就会要过去马安拜祖宗了  
惠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它作为粤菜的菜系组合之五,也作为东江流域人们一向引以为荣的骄傲,已成为东江文化特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惠州自隋代设循州府以后,一直是“岭南名都”“粤菜重镇”,其历史文化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近代以来,惠州又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此,惠州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传统民间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其内容之丰富,而又多姿多彩;各种风味兼容并蓄,应有尽有。惠州的发展史和其特殊的地域条件,形成了惠州民间传统的风俗文化与饮食习惯。应其地理位置来分析:一是古代的北方军旅流落定居,客家人南迁循州一带;二是惠州又处于粤东中南部,恰好是广东三大方言语系(粤、客、闽南)的夹缝之间,惠州深受三大语系的影响,使惠州风俗文化和饮食习惯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风姿独异”的特征。  
东江菜以惠州菜为代表,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具有下油重,口味偏咸,用的酱料较为简单,一般用生葱熟蒜、香菜调味,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但东江菜主料突出,喜用三乌,很少用菜蔬,河鲜海产也不多用。这与东江人以往的生活水平与风俗习惯有着极大的关联。惠州人勤劳耕作,劳动强度较大,平时一般很少荤食,而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再者,客家人有勤俭的习惯,菜咸即节俭又可增加体内的盐份,加之东江惠州一带产品,所以,即经济又实惠。著名东江菜谱==================================================================  
1、东江盐焗鸡  
鸡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方法,而盐焗鸡可以说是最富有特色的一种。东江盐焗鸡是东江菜肴传统特色的一大名菜,它的特点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浓。传说它来源于东江惠阳盐场。当时人们用盐储存煮熟的鸡,为的是使其不变味,能较长时间保管,家里有客至,随时可拿来招呼款待客人,食用方便。后为人们发现经过腌储的鸡味道不但不变,还特别甘香鲜美。  
东江盐焗鸡始创于东江地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有一次,当地盐商设宴请客,厨师以盐焗取代了习惯上的腌食方法,其味特佳。以后很快便传开了,使之成了一道名菜,叫盐焗鸡。由于制法源出东江,因此,盐焗鸡与“东江”二字常常联在一起。盐焗鸡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制作方法,食味各有千秋,但传统的制作方法更为市民所接受。首选家养或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将鸡剥净,凉干水份,用精盐35克擦匀鸡腔,加入葱八角。先用刷油的沙纸包裹鸡身,再包上一层素净沙纸。旺火烧热炒锅,下粗盐炒热至略呈红色时,填入砂锅约占四分之一,把鸡放在盐上再填热盐盖满,用文火焗二十分钟。这种制法是正宗的传统方法,上碟时,还必须注意砌回鸡形,上席时,还要摆上佐料,用盐炒过的沙姜末9分,加入猪油,分三小碟上台,味道更加香美。  
2、东江酿豆腐  
东江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逢年过节,东江人便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  
东江酿豆腐的制作方法精细,选料讲究,首先是选用嫩滑的东江山水豆腐,将豆腐切成长约五公分,宽约4公分,高约2.5公分的小块块。把猪肉、;鱼肉分别剁成黄豆大小的粒,把虾米切成细粒状,在粘板细剁肉馅,然后再将馅肉放入盆内,加上鸡蛋、葱、左口鱼未等配料,拌挞数分钟成肉馅,取每件豆腐在中间挖一小洞,随后将每件豆腐酿入肉馅,然后用中火烧热炒镬,把酿豆腐逐件煎至两面金鱼黄色取出,放入砂煲,再次加入上汤、配料加盖,用中火焖约两分钟至熟,下老抽调色加葱花,左口鱼未等便成。  
东江酿豆腐也作为东江人喜庆日子必备佳肴。  
3、梅菜扣肉  
梅菜是惠州传统特产,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传为“正气”菜,而久负盛名,据说它与盐焗鸡、酿豆腐同时被称为“惠州三件宝”。“梅菜扣肉”据传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北宋年间,苏东坡居惠州时,专门选派两位名厨远道至杭州西湖学厨世,两位厨师学成返惠后,苏东坡又叫他们仿杭州西湖的“东坡扣肉”,用梅菜制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腻人,深受广大惠州市民的欢迎,一时,成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菜肴。  
“梅菜扣肉”精选横沥土桥梅菜芯,在清水中浸泡至爽口、淡口,把梅菜切成若干段备用,选五花肉,将五花肉皮刮干净,上汤锅煮透捞出,趁热在皮上上一层老抽,皮向下,入烧热的花生油锅里炸,炸上色捞出,放净水盆内泡软,然后切成三至四毫米厚的大肉片,洗干净锅注入花生油,下葱、姜、蒜、八角未炒出味后,放了五花肉炒片刻,然后再下汤、白酒、盐、生抽、白糖,待汤开后,挪到小火上去,一直焖烂为止。然后把烧好的五花肉拿出来,遂件将内(有皮的在底)平整地放了碗里,上面铺上一层梅菜段,再倒入原汤,上笼蒸透。走菜时滗出原汤,把肉反转扣在盘中,原汤尝好味烧开,用水淀粉勾芡,浇在肉上即可。这道菜的特点是: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4、冬季狗肉煲  
烹狗,在我国东南大部分地区都不足为奇。狗肉吃法很多,可焖可炒、可炖。而惠州人的习惯,却以“开煲狗肉”最受人们欢迎,在秋风萧瑟的深秋,北风凛冽的严冬,春雨淫淫的寒春,尤其夏至时节的“夏至肉”,惠州人喜欢用禾草先将杀好的狗烧至金黄颜色(使狗肉带有禾草香味),然后斩件,将狗肉放入热锅中炒干血水,盛起待用,再次将锅清洗干净,放入花生油(1斤狗肉3两油),狗肉用香料、味料爆透,加入汤味以及广东老陈皮、老姜,再用瓦煲慢火煲至。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不稳(站不稳),煲狗肉时阵阵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所以,惠州人称狗肉为“香肉”。人们围座火炉,品尝着开煲狗肉,身热胃暖,香味之浓,为其他肉所无法比拟,惠州人亦有“吃狗肉裆棉被”之说。  
狗肉,一直为惠州民间冬季的佳馔,近年来,逐步登上大雅之堂,很多酒家、宾馆、风味餐厅争相出售,“狗肉王馆”,比比皆是,一入夜,满城的狗肉香味,让游人流连忘返,总是要踏入狗肉店品尝一番。  
5、八宝窝全鸭  
八宝窝全鸭与盐焗鸡堪称东江菜中的“双绝”。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莲子、虾米、鱿鱼、肉粒、咸蛋等各种原料作馅,填入鸭腔内,经过氽、煲、蒸的手续巧制而成,以上汤佐食,浓郁芬香,软滑可口,尤受日本客人欢迎。  
风俗礼仪专用食品======================================================  
1.沙糕板  
其制作时,往往将米粉和糖混合后,作两手相擦过筛,故又称作“擦板”。小孩出生“做半月”,外婆要做沙糕板挑来,以分发邻里众亲,此为定俗,不成定俗但颇有习惯的是用于丧事及年节之中。  
沙糕板的制作讲求粘米粉和糯米粉的比例搭配,一般为三成粘米粉七成糯米粉,行话称“三破七”。制作是将上述米粉和白糖混合,两手相擦过筛,然后平铺在有一块纱布的木板隔内,蒸熟,而后切成两寸见方的方块。沙糕板在惠州以外的地人都极为少见,而惠州尤其风行。其松软可口,被视作者人和小孩的上好食品。基于些,惠州民间历有上市的沙糕板,旧时卖者往往习惯将板隔顶在头上沿街叫卖,为古城风情一景。民谣唱道:“沙糕板,卖死(怎么卖)无转本(赚不回本钱),头拿(头)顶到损,脚趾仔行到短。”  
2.敛(音)糕  
惠州话读作“敛校”,是比之沙糕板在传统风俗礼仪中更为常用的礼仪专用食品。惠州风俗,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要蒸红敛糕;丧事,蒸白敛糕;出生满月礼,外婆要蒸红敛糕至;婚事的“三朝回门”,外家要蒸红敛糕作为回礼。此外,寿诞、丧事及年节的“观音做会”,亦多有做敛糕的习惯。  
敛糕的制作与沙糕板不同。首为原料的比例,敛糕一般用四分糯米,六分粘米,行话称“四破六”,混合时用水调匀,且要加上糕种(发酵物),而后制饼饼状蒸熟。红敛糕是米粉用水调匀时另加了花红粉,使敛糕呈红色。”敛糕被视作专门的礼仪食品,除了礼仪用外,少见有当作商品买卖,这和沙糕板可谓大不相同。  
3.发糕  
因其制作的成品往往混有花红粉且规模巨大,故又被称作大红发糕。大红发糕取其“发”字,普遍用于人生各种礼仪的喜事当中,可视作是喜事专用食品。在惠州,寿诞、出生,婚嫁诸俗中对之颇有讲究。一般是将大发糕切成小块、或作为贺客诸亲的回礼,或分发邻里乡亲,今城中居民在近郊农民仍甚讲究。作发糕一般使用纯粘米,加糖、发粉或糕种,用大盛器蒸成巨大规模,蒸好的糕点如发得很大,尤令主人欣慰。  
发糕亦是专用食品,在惠州十分风行,但平时也是不上市的,所以平时并不常见  
渔家婚俗  
东江菜以惠州菜为代表,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具有下油重,口味偏咸,用的酱料较为简单,一般用生葱熟蒜、香菜调味,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但东江菜主料突出,喜用三乌,很少用菜蔬,河鲜海产也不多用。  
著名东江菜谱:1、东江盐焗鸡2、东江酿豆腐3、梅菜扣肉4、冬季狗肉煲5、八宝窝全鸭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惠州人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惠州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惠州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在惠州,流传着一首民谣:“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惠州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惠州称:八月半。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惠州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州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惠州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惠州较为独特的习俗。惠州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原因,惠州人则利用重阳节期间风力适中,又不会下雨,秋高气爽,所以,到了重阳节,放风筝的爱好者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来到空旷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现在较受放风筝者偏爱的地方是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渔家婚俗  
改革开放使大亚湾的渔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掩不住浓郁的渔家传统气息。前日,记者有幸参加了东升渔村一位青年渔民的迎亲仪式,亲身感受了渔乡婚俗礼仪的文化魅力。  
珠三角民间采风  
大海中,贴着“喜”字的两条渔船上遍插彩旗,破浪前行。二十位妇女列队船舷,头束红带、梳发髻,插满金簪银钗,身穿滚边蓝衫黑裤,光脚,手持彩竿。鞭炮一响,锣鼓齐鸣,船舷上的妇女们踩着鼓点,摆动彩竿作奋力划水状,口中发出有节奏的呦喝声,两船遥相呼应。船顶层的狮子也和着鼓点起舞,顾盼生姿。这是曾盛行在大亚湾一带渔乡婚礼上的迎亲仪式。  
改革开放使大亚湾的渔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掩不住浓郁的渔家传统气息。前日,记者有幸参加了东升渔村一位青年渔民的迎亲仪式,亲身感受了渔乡婚俗礼仪的文化魅力。  
划桨舞里存记忆  
上午八时,东升渔村码头喜气洋洋。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嬉戏着、打闹着。而妇女们则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忙着洗菜切菜。村民说这里的风俗是一家办喜事,亲朋来帮忙。  
新郎的舅公带我们参观了洞房。床头边上亮着的两盏桅灯和桌头上摆放的四个桔橙却显示着别具一格。新郎的舅公介绍说,桅灯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而桔橙则是祝福小两口早生贵子。  
村里老人介绍,长期以来,渔村的青年男女多是托媒通婚的。如今虽然是自由恋爱,但托媒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媒婆通常由女方指定,主要传递女方婚嫁意愿。接下来,男女双方共同择日结婚,这叫做“报日”。当天,男方要设宴席,款待双方亲属和邻里。  
九时,迎亲的两条渔船前往新娘家迎娶。一离开码头,铜锣开响,鼓声阵阵,两条船船舷边上的渔女们就手持长竿,模仿起划桨的动作,和着节拍,跳起了欢快的“划桨舞”。以前人们是划着船去迎亲的,现在渔民用上了现代化的渔船,不再划船桨了,渔民们就把划桨动作演变成了舞蹈,用这种方式来保存久远的记忆。  
让簸箕筛掉厄运  
二十分钟后,渔船到达大陆岸边。迎亲渔船吸引了大批行人驻足观看,两位外国游人也在一旁好奇地张望,记者邀请他们一起前去观礼。  
此时,新郎和新娘坐的轿车来到海边。顿时,船上的鞭炮响成一片。一位迎宾打着一把缠上红巾的伞,另一位迎宾手拿一个小小的簸箕来到小车旁。老渔民告诉记者,用伞和簸箕放在新娘头顶,可以筛掉厄运。  
新娘笼着洁白的婚纱从汽车里出来,在迎宾的护送下登上渔船。  
船刚一驶离海岸,鼓点一响,渔女们就又跳起划桨舞。一位老人说,以前,渔民靠人力划桨,迎亲回来时大家高兴,就会互相竞速,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现在不用划桨了,人们改用唱歌跳舞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渔歌唱答曲悠扬  
船过半渡,舞停。忽一人在船头用闽南语唱起渔乡小调,声调婉转悠扬。曲音刚落,那船一女从人群中站起,引吭高歌,歌声在大海中飘扬。你方唱罢我登场,渔歌唱答,引来阵阵笑声。一位渔民向记者介绍,以前迎亲时新郎要带上“唱歌婆”,用“叫白”方式(即对唱)让新娘出来,现在很多仪式虽不是那么严格了,但人们还是借此表达自己激动愉悦的心情。  
快到东升渔村码头时,两船扯起一面面小小风帆,风帆上面挂一块花布。新郎的一位香港亲戚说,风帆既是缅怀祖先海上谋生故往,又寄托了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良好祝愿。  
婚俗表演旺旅游  
船一抵岸,鞭炮声响成一片。码头上挤满了村里的乡亲和外乡游客。女孩子们在岸边手持彩棍,也跳起了划桨舞。两位渔家少女一个拿一把缠着红带的伞,一个拿上有绿叶红包的簸箕分开人群,登上迎亲船。片刻,在伞和簸箕的遮挡之下,新郎偕头顶红盖头的新娘走出船舱。岸边,鞭炮、锣鼓声响彻海滨。  
新郎带着新娘走向新家,一路上接受人们的祝贺。人们把迎亲船上的那小小风帆也带了过来,不断地扯起放下。围着风帆,妇女们又跳起了自创的舞蹈,笑声连成一片,把迎亲推向了高潮。记者问旁边一位兴奋的小伙子,以后结婚打不打算也用这种方式。那小伙回答说:“当然喽,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嘛。”  
据说,渔村的迎亲习俗,世代沿袭多年。旅游局袁秀新副局长说,渔家婚俗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礼,其中有不少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旅游局已经把婚礼习俗改编成文化表演项目,为前来大亚湾旅游的团队演出。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