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客家婚嫁习俗
一、婚俗观念
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其婚嫁习俗基本保留了中原汉族之古风,极尽慎重、郑重和隆重之仪。但历经大迁徙的移垦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是舍繁就简。赣州客家人的传统婚姻观念,表现如下:
一是,客家在过去较长的历史里,是父系家长制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儿女婚姻起主宰作用。一般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婚姻形式以“嫁娶婚”为主,即男方向女家求婚,女方到男家成婚。
二是,客家的宗族兴盛和传宗接代观念强烈。由于历经流迁,客居异乡,为谋求生存的特殊需要,不能不重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家业兴旺寄托多子多孙的希望。倘若没有生育儿子,就招赘婚即招女婿上门,以使香火后继有人。
三是,客家妇女的家庭地位比中原妇女要高,因为自中原南迁后的赣州客家妇女从事家务和参加劳动的能力较强,受到父母及客家群体的重视,所以婚礼要隆重排场,嫁妆也要丰厚。
四是,客家人一般同姓不通婚,同族更不联婚。赣州乡村基本上是按姓氏聚居,邻村不同姓可以通婚,同村的一脉子孙不可联婚。客家人视联姻为两氏族百年好合,故仇族也不通婚。
自周朝以后,聘娶婚产生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古代“六礼”以男方付给女子的身价为特征,实是粉饰买卖婚姻的产物。其纳采即男方初凭媒人议定具送求婚礼物给女方,此接触之初,双方还可采择,还不一定完全同意,因此试纳。问名是男方派员具求婚者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时庚贴随媒人往女家,女家“主人出迎,入受仪”;女方以其姓氏及出生年月日时庚贴具复。赣州将纳采与问名合俗称“传庚”。纳吉是以年庚卜得吉兆后,男方备礼通知女家,婚姻既定。纳征也称纳币,即纳聘,俗称送“聘金”,时男方已“定有亲迎吉期”。请期是请女方同意婚期,实与纳征兼而行之,俗名之为“过聘”或“下茶”。亲迎则由新郎亲往女家迎新娘以归。古之六礼,行礼庄重,且每礼附加细节;手续繁琐,且每礼必具书贴往来。古人视婚娶为养子孙传宗后的根本大计,故如此注重且共循上述“大礼”。但客家人毕竟是经历大流迁的移垦民,饱尝过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苦,徙至南国他乡也常为温饱所困,故偏重信义,不重繁文缛节,逐渐将古六礼舍繁就简,多加变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何况赣州地域广阔,数千年婚姻演变,自然各有些差异,但主要表现也只是沿袭古礼的程度不同。
二、婚嫁仪俗
1、传庚——相亲
古代,男女长成,即“男为束发,女为如笄”。旧志有记载:“古者男子二十而冠,筮日戒宾,三加巾服,设醮命字”,“衣冠大族,往时多以此为礼重”,至清朝后演变为“男子冠,女之笄,皆寓于婚礼男家醮子,女家醮女之中”。“女将嫁时,始加冠饰,谓之‘上头’。”男方家长托媒人或亲朋做媒去女方家为子求婚,此媒人系职业媒人,亲朋做媒者为说媒(权当这桩联姻的媒人),男媒称媒人公,女媒叫媒人婆,素来是女媒多,说媒多由双方亲友充任,这种成全好事常为人们所热衷。女家若有意联姻,就于红纸书写女儿的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交媒人带回,名为传庚,俗称“开八字”。男方将男女生辰送请算命先生算一卦,如谓“相克”,则不成,女方所开“八字”即退还;如说是“相生”,则请媒人前往女家开礼贴即讨价还价罗列彩礼回奉的红贴。男家经过斟酌,开出回贴,女家可再搓商以至无异议,就为允婚了。当今婚姻此过程已多是男女双方约定吉日,男方备酒、肉、饼、果等礼物在媒人和内亲陪同下去女家相亲,俗称“看妹仔”,男方要给女方送红包作为见面礼。女方收受礼物和红包,且热情款待,此即意为允婚了。这实是合古六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等三大礼为一体的议婚过程。
2、过聘——订婚
男方择日请媒人带上鸡鸭鱼肉、喜炮花烛、聘金和未来新娘的首饰、衣物、香茗等送至女家。女方宴请未来女婿亲朋,并回赠未来女婿衣袜鞋帽,此即谓订婚。当今此礼俗是在相亲后,男女方约定日期,女方及其亲属一起(往往有10余人以上)到男方“察家”,也有称“采家风”。此时,男方不仅盛宴款待女方众来宾,还要给女方及其亲属一一分送红包。酒席宴间双方议定恩恤礼、礼金、鱼肉、糯谷和嫁妆等,此仪式为订婚。这犹如古六礼中的纳征大礼。
3、节与报日子
男女方订婚后至结婚前,男方(未来女婿)要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以酒肉、糕饼、衣料等给女方(未来新娘)及家长送礼,每年此三节日皆要送节,又名曰节。此俗现赣州城乡风行。如未报日迎娶,又未节,女方可视为婚事变异。男方初定迎娶日,即择吉日带送礼物至女方“报日子”,通常要提前半年数月报知;女方接报可选择搓商,以至双方共同确定结婚吉日。有的地方是逢农历十三即吉日,毋须拣;也有的地方是花朝日、小年日,毋须拣。如无特殊原因,女方应按要求赶置嫁妆,为女儿出嫁做好准备。直至婚前四五天,男方按礼贴议定的尚未尽礼数送到女家。赣州人对聘金的尾数习用“6”或“9”,大概是取意为“顺”或“久”之吉利。有的待嫁新娘此日梳妆打扮试新衣,且由内亲的男童伴睡,以祈来年生儿。有的地方,在此后几天,乡亲邻里纷纷登门送红蛋,随带自擂的“茶泥”来冲饮擂茶,以此与待嫁姑娘话别。当今,婚期确定后,男女双双到乡级zf登记并领取结婚证,同时筹备婚礼事宜。如此仪程即可谓古六礼中的请期大礼。
4、接亲与行嫁
一般是接亲(婚日)头天,男方送鱼肉头牲等给女家,供女家办婚宴款待宾客。这日待嫁女要洗澡换装,有的“女父母行告祖礼,设筵于堂,命女首座,请戚中处女四人,左右列席陪。”(《赣县新志稿》)此筵席,龙南等地也有六个处女作陪的,也有的地方于这日晚酒席款待亲朋贺客。有的是接亲先日“男家醮子,女家醮女”,即新郎理发,新娘要“族中福泽之妇为开容”,就是用线绞去脸额颈汗毛,又称“开面”。之日,男家装备花轿(也有用马匹,现有以自行车或轿车等),请德才较高的族人(有称“扛马鞘”)率迎亲队伍,打着彩旗(有的是两根新鲜带叶青竹,拇指般粗,两米长许,枝叶上扎红绸红布),并带上一只活公鸡,一路鸣爆鼓乐发往女家,有的还放炮仗。南康有些地方还抬一坛酒去接亲,待生男孩时,女家再将此坛酒回礼由男方抬回。这日,有的地方是新娘梳冼扮妆,凤冠霞披,红衣绣鞋,吃姐妹饭,与姐妹相伴大哭表惜别,也有说“新人不哭,娘家福”。亲友们给新娘“贽腰包”即赠送红包,吃过“送亲酒”即中餐,而后发亲。男方接亲队伍至女家时,女家孩子往往会拦轿,即架凳拦门,男方散发红包(或硬币)才可进门。接亲队伍入女家后,男方当事人即称扛马鞘的领队就忙各种各样的尽礼数,给新娘父母恩恤礼、厨师的厨师礼、帮新娘妆扮的整容礼、提水洗浴的沐浴礼、搬取嫁妆的顶针礼、书对联的翰墨礼、捞扳的煮饭礼、搬桌凳的开桌礼、抬酒的开坛礼、挑水的担水礼、敬神的祝敬礼、背或抱新娘上花轿(或车)的迎人礼、为新娘顶筛的扶鸾礼、搬运嫁妆的扶奁礼、新娘弟妹的姐妹钱,以及调理女家事的主事礼,礼数不到不发亲。
发亲时,喜娘(伴娘)给新娘盖红头盖、顶筛,由娘舅(兄弟)背或抱或扶着踩米筛,背或抱是上古抢婚的痕迹,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人谓米筛是千里眼神之象征,过去客家先人背井离乡千里客居,时时处处祈望千里眼神的保佑。新娘上轿或上车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尚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配成对回送男方,称之为带路鸡。也有的在花轿或车上挂点芹菜、葱、蒜(寓意新娘勤劳、聪慧、会调算过好日子,如是徒步则新娘要打伞,伞顶上挂点芹菜、葱、蒜),接亲队伍一路唢呐铙钹吹打返程,故称归亲。接亲途中也有习俗多种:
一旦两个接亲队伍狭路上相遇,有的依传统的风俗,两个新娘互换手帕,或由双方媒人出面互换一根红头绳,换手帕或红头绳意为化“喜气相冲”,然后礼让而行。
接亲队伍在途中万一遇上送葬队伍怎么办?送葬队必须停步靠边让路,或隐蔽或绕道回避。说是,生比死大,新娘比死人更大,且有“新娘压十煞”之俗语。
古时接亲队伍于归途中碰上举有“严肃”、“回避”牌与有鸣锣开道的官老爷,甚至宰相的官轿,又如何是好?客家新娘则从来严肃而不回避。据说从前曾发生过此路遇事,时客家新娘花轿就是不让官老爷轿,官轿队火冒三丈,怒斥新娘胆大包天,扬言要从严惩治。坐在花轿中的客家新娘却镇静自如,提出要与官老爷评理,官老爷感到奇异地靠近过来。新娘对官老爷说:“做官老爷的时时坐轿,天天大,做新娘的一次坐轿,只一日大。当年,令慈(你母亲)亦如此。”话短理长,官老爷服了,即下轿让路。由新娘花轿先通行。从此,客家新娘从不途中让路或下轿。如今,有坐车的,各行其道,就不存在让路之事了。
接亲队伍若途中万一遇到刚竣工但未剪彩通行的桥又怎么办?客家传统特殊习俗是可以让接亲队伍通过此种尚未剪彩的桥。据说古时有接亲队伍遇到未剪彩通行的桥,守桥人不让通过,此时坐在花轿里的客家新娘说了一句十分中听的话,“新人过新桥,百年夫妻万年桥。”感动得守桥人连连高兴地说,“是是是,百年夫妻万年桥,万年桥。”当即高抬贵手,破格让接亲队伍吹打鼓乐簇拥新娘花轿通过待剪彩新桥。这奥妙有趣的习俗,从古一直传到今。新娘进男家(新郎家)时,亲朋鼓炮相迎。而公公(公爹)婆婆(婆母)及新郎兄弟暂回避,说是不相撞是求日后和睦。新娘进屋,有的是喜娘搀扶下,踏着米筛、迎着新郎撒来的“盐茶五谷”,进入厅堂,此为亲迎。新娘进厅堂后,即要在簸篮里坐性即略坐片刻。
5、拜堂与闹新房
坐性接着是拜堂仪式,礼生在坐着新娘的簸篮前祝赞,杀阉公鸡滴血绕簸篮一周,继由礼生主持,喜娘扶起新娘,再让多子女的夫妇分别扶着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接着夫妻对拜。还有的要依次拜外公外婆、拜娘舅、拜叔伯、拜姑姨。此皆谓拜堂。礼毕入洞房。但,有的要通过两歌手里外对歌,外赢才可入,否则要求情进门。时早已在新人床上撒些果品让男孩子上去抢了,意为早生贵子。新郎新娘并列床前饮交杯酒(旧称合卺酒)。此时,依然花烛喜炮、笑语喧天。有的由两德高望重者:一个端盘托两碗鸡腿,一个提热水酒浇鸡腿。喜娘即让新娘新郎交换饮酒吃鸡。此两碗鸡腿必须是同一只鸡的,意寓百年好合。拜堂仪式后,即盛宴款待宾客,称谓吃“归亲酒”。归亲酒席(多是晚餐)后闹新房(又称闹房或闹洞房)。此有一则闹新房的传说故事,那是很久以前,有皇帝微服访民间,巧遇一迎亲队伍,可花轿队后尾随一鬼怪,皇帝担心此归亲会被鬼怪捣乱出事,即妆扮为叫花子(乞丐)跟踪而去,进入洞房发现鬼怪正暗藏其间,就有意找新郎几个亲朋在洞房饮酒说笑,直闹得鬼怪悄然逃走了。从此,就有了闹新房,即闹洞房的规矩。
闹新房,乡村亲友,尤其是新郎的男友接踵而聚,热闹而欢快,来者都要讲好话,要亲热,讲究彩头(兆头)。新房里预先备好凳椅、甜茶与糖果,现还有香烟、水果等。来的多得坐不下就站着,妹仔(少女)来闹新房,往往好奇想看而又害羞,只好挤站在门边或门外。先来的后生(小伙子)新奇有趣地喜欢抢坐床沿甚至床上。有后来的人见凳椅座位且床上也坐满了,竟借祝福而调皮地说起弦外有音的好话;“脚踏新娘房,子孙满床。”坐在床上或床沿的人被讥刺得不由立即跳立起来,新房内外爆发一阵阵欢笑声。然而说调皮话者与他人却趁机敏捷挤坐到床上,失掉座位者不甘心而又推又拉,或索性坐在他人膝盖上,嬉笑打闹。此时,有人借机把新郎推靠到新娘身上,新娘不由含羞而闪避,引得大家更加欢笑。新郎新娘要向来贺闹者端茶、递糖果或敬烟。人们往往故意不接新郎的,而要新娘的。接过烟者,皆嚷着要新娘用火柴点火。当新娘将火递到他叼着的烟烟端时,他表面装着接火,实际上不吸而暗吹灭火。新娘只好重点火,仍被如此暗中吹灭,反复多次,引来阵阵欢笑。新娘无奈,又发现是故意吹熄,则暗生气退开。人们又哄闹新郎去劝新娘,新娘再来点火,此时众人则喜闹着帮新娘说话了。但还是有滑稽者冒出趣话或逗笑怪像表演,又是一番热闹。
闹新房的节目有多种多样,如“借问橄榄”、“喜相逢”、“姜太公钓鱼”等。如“喜相逢”是一条长形板凳摆在中间,或由新郎先牵扶新娘站到凳上,自个再上,或众男众女分别把新郎新娘扶站于凳上两端相对,要新郎新娘在凳上相对走过,走至中间,凳面那么狭,两人面对面,怎么通过?又不准下来让,而定要在凳上同时通过。众人即哄新郎新娘转过,或两人侧身脸贴脸扶肩而过,或干脆双双相抱身而过。但都不得掉下板凳,否则重做。这往往会使新郎新娘站立凳上进退两难,羞羞答答。无奈众人直哄,只好做,又是满堂笑闹。在场的妹仔也时有羞红了脸,不过有的掩脸埋头却又要偷看,乐在心里。“姜太公钓鱼”,是闹新房人用红线或其他线将花生或糖果,放在高处吊起来,忽高忽低,要新郎把新娘抱举起来抓抢,取乐。闹新房节目还有唱歌之类等。过去闹新房一般闹到半夜或下半夜,结束时喜放鞭炮,招待大家吃点心。新郎新娘即要洗澡更换新内衣。
过去,婚后还有三朝看嫁妆、四朝回面、五朝入厨、六朝洗手、满月送藤盘等喜庆余音,以密切两亲家,使新娘适应新环境,这是客家人的特别周到之处。现多是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带一壶猪肉、鸡肉、鸡蛋的汤回门(又称回红),即回娘家,午饭后又一同返回。
三、特殊婚姻
招赘婚通常两种情况,一是有女无儿户的女招郎,以示续接烟火且父母老有所依,二是寡妇不愿另嫁,而招夫婿。过去,被招赘的男子多被视为无能娶妻,故被讥称为“撑门棍”。此旧观念已渐改变。
童养媳与等郎女此皆是过去贫穷人家,担心童年或尚未出世的儿子日后无力娶妻而带养别姓女孩。待长成后,择吉与儿子成婚。如儿夭折、或“尚未出世的儿子”没有出世,则将童养媳或等郎女(有称招女,又称等郎妹、望郎媳)作养女出嫁。
改嫁与再嫁即所谓二婚亲,即寡妇改嫁和离婚妇女再嫁。旧俗是经亲族允许后,可在破寺庙或风雨亭议婚,写此婚契之砚笔也要丢弃。出嫁只可于夜间从侧门或后门悄悄离家并出村,至约定地点坐布轿或徒步去新夫家成婚,但均不敲锣打鼓。现在此旧俗已破除,寡妇改嫁与离婚再嫁均已自由,不再歧视。民间还有类似“转亲”,即妇女丧夫后,转配亡夫之兄或弟,人们无异议,尚有“大嫂转小叔,门前栽蔸竹”之说。、
纳妾即讨小老婆,过去富户贪色,或正室无儿子,已有妻子又娶小老婆。现已禁止纳妾。
冥婚即为死人联姻,旧俗多是活女嫁亡男,或亡女配亡男,此陋习已革除。
现婚姻皆按国家《婚姻法》,男女婚恋自由,自主婚姻,婚俗巳发生较大变革且仍变异,现正趋向订婚、结婚两仪式。
四、赣州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五、赣州结婚习俗问答篇
赣州结婚习俗:赣州市有什么风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称“过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夜,长者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到初一零点,家家鸣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辈拜尊长,尊长给小孩压岁钱。旧习,这天不串门、禁扫地,忌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后,不出门和禁扫地习俗渐除,市区居民串家走户,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各级领导亲临生产第一线走访坚持工作的人们。旧习初二始,走访亲友,登门拜年。说“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主人随即用腊味、糖果招待来客,陪客饮酒喝茶。从初一开始每日鸣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灯彩,什么龙灯、鲤鱼灯、车子灯、跑蚤灯、抢泡龙、摆字灯,各色各样彩灯昼夜玩耍,直至元宵节。十五日元宵节更是热闹、各色灯彩、高跷、狮舞在各处街巷村镇翩翩起舞,爆竹轰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旧时玩龙灯,谓能驱邪降福、大吉大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灯队来时,无论机关商店都争相鸣爆迎接,高喊“龙来龙来,恭禧发财”、“龙灯到府上,四季保兴旺”、“龙灯转个身,今年赚万金”等,以示吉祥,然后主人请吃茶喝酒或赠送红包。农村花灯游村过屋,灯笼火把划破长空,更是热闹异常。
立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谓之“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以示庆贺。这一习俗自古不衰。它反映了赣州人对春的向往和挚爱。
清明旧称“三月节”。宋元以清明出游为“踏青”,故又称“踏青节”。这天家家户户多用三牲(猪、鸡、鱼)、米酒、香烛纸箔进行基祭。乡村还有插柳技劝“三月三草”于门前之习俗。解放后,每逢清明节,各机关、团体、学校还组织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缅怀烈士功绩;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也有沿袭古时踏青习俗,组织青少年去郊外游览者,渭之“春游”。
立夏赣南的瑶族和畲族都将狗视为本民族的图腾崇拜物,相传立夏这天是狗的生日,家家都以米粉肉奉狗。赣州人受这一习惯的影响,沿袭下来,立夏这一夭,家家都要吃一顿米粉肉和薤包子。
端午节每年端午节前夕,赣州各处的农贸市场上都有艾草、枫树叶、石菖莆、一扫光等鲜草出售。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用这些鲜草烹水洗澡,据说除了可以健身之外,还可以驱邪。旧时这一天,户户门插菖蒲、艾叶,儿童佩带香包和丝网鸡蛋,当午还在房前屋后洒雄黄粉,然后设筵席合家饮雄黄酒。赣州三面临江,每年端午节,章江、贡江都有龙舟大赛,是时沿河两岸,人们边吃粽子边为龙舟赛呐喊。一千多年来,从未间断。
中元节赣州人称中元节为“七月半”又称鬼节。这一天家家都要为去世的亲人备些纸钱,有的人还置些纸做的日用品,傍晚时,家家杀一只鸭子,将鸭血溅在纸钱上,然后点燃香烛,将纸钱和冥物一同焚烧,谓之送给阴间的亲人享用。
重阳节赣州人过重阳节时居然很少人去登高,但家家户户都要饱食口顿“薯包”,那用脚板薯擂成泥浆状,交加上面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近年来每到重阳节,都有大量薯包上市,许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动手油炸,这一习俗一直彼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