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有着长久的历史,散布地域宽广,每个中央的风俗多彩多姿。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根本特征其实还是相同的,我们晓得呼伦贝尔人民热情好客。那么,呼伦贝尔有着什么样的结婚习俗习气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礼仪习俗
呼伦贝尔对来客,不管是熟人还是生疏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轻轻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大方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逐个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送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快乐。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呼伦贝尔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辞别的时分,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高兴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安全)。
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捐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运用,以表示敬意恭喜。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呼伦贝尔“过年过节时都相互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同捧献”。
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呼伦贝尔古老的风俗,在蒙古包里作客,热情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假如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相互交流,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假如是晚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呼伦贝尔的习气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扰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崇。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刻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中央,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凌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公开,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习俗
呼伦贝尔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普通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同饮食文娱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来临后,人们便汇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端元旦“乃日”(宴会),全家人纵情享用“守岁”。元旦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端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他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安全。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晚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晚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完毕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味。
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呼伦贝尔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普通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装点,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谐和。
首饰:素常牧区妇女普通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呼伦贝尔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种类类很多,资料也因贫富不同。比拟考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饮食
呼伦贝尔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普通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呼伦贝尔最普通,也是最喜欢的食品。特别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呼伦贝尔最爱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真不祥的意义。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呼伦贝尔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宝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祝畜牧消费的大歉收和不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招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呼伦贝尔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呼伦贝尔人制做“牛奶酒”历史长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添加喜日氛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但是,时过700多年,消费蒙古酒的原始工艺传播至今仍未改动。
寓居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掩盖。蒙古包是满族对呼伦贝尔牧民住房的称谓。“包”满语是“家”“屋”的意义。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空中,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消费习俗
马,是牧民不可短少的交通工具,但凡放牧、省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坚固强壮,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普通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能够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顺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贮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常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域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托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形单影只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而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祭奠俗风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地的标志,起指路,区分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奠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光十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本人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如今各另中央还有。相传游牧时期,呼伦贝尔牧民把供本人生存的牛、马、羊等家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而,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家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安全幸福。这种祭神的习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中央还能看到。听说它的意义是说,神不只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奠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本人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呼伦贝尔以为火最干净,用火能够驱赶一切邪恶。
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呼伦贝尔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如今曾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婚礼
呼伦贝尔的婚俗之一,娶亲普通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氛围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典礼。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文娱习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冲动人心的传统体育文娱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美的彩衣,头上束着红、绿绸飘带,显得既笨重又威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普通,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相互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呈现奇数。摔跤手的服饰比拟考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不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光十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呼伦贝尔最早用于军事锻炼,后改为文娱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呼伦贝尔特有的也是最喜欢的民族乐器,传播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漂亮动听,有人形容:“关于草原的描绘,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颜色和诗人的言语,愈加传神”。
(5)音乐、舞蹈:呼伦贝尔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贺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丰饶美丽和对将来美妙生活的神往。蒙古歌曲,序幕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普通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共同的曲艺方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普通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身手,民族作风,中央特征较浓,往常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演出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方式多样且美观。
(7)蒙古象棋:相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距离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番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抵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本人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呼伦贝尔历史长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文娱、游戏的意义,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歉收、停止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盛大集会。
婚嫁
呼伦贝尔的婚嫁风俗在1949年后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变革为自在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穷人富人相差甚远的婚嫁礼仪,改为只要城乡差异的大同小异的礼俗。普通都经过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相识,因分在一同工作而产生感情,自然到达恋爱阶段和经第三者引见而相识相恋两种。恋爱阶段有长有短,以为情投意合时即可结婚。乡村普遍保存“订婚”方式,即宣布正式构成恋爱关系,其礼节主要为男女双方家长的相互宴请,有的单是男方宴请,并给女方和引见人一定彩礼酬金。男女双方到**指定部门注销后即为合法婚姻。
结婚仍多因循女到男家的习气,男到女家者称“招养老女婿”。结婚日普通为男方筹办,宴请宾客,承受贺礼,有一套繁缛的礼仪。婚礼用车,过去多为畜力车辆,80年代起,城镇为轿车,乡村为拖拉机,也有用汽车、摩托车者。结婚三日为新娘“回门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长要宴请新婿和宾客。近年来,城镇婚礼中添加了一些西方风俗。也有摒弃婚事奢办旧习的**者,采取集体婚礼或游览结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