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长治婚俗

  • 婚俗
  • 2020-11-13 17:0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欢快的音乐,宽敞的大厅,鲜艳的红地毯尽头,一对新人十指相扣,在亲友的祝福和掌声中缓缓走来……这是不久前在山西襄垣县富阳工业园区付村红白理事会大厅举行的一场普通婚礼。专门的婚礼场地,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人均十元的统一标准……又让这场普通的农村婚礼看起来有些特别。
“既喜庆热闹,还省钱省事。”为儿子办喜事的任兰先说,以前结婚要请村里人吃三四顿饭,还得大摆宴席,无论是菜品还是烟酒,邻里互相都会攀比,请乐队,再加上搭棚、租碗筷,少说也得一两万。“自打村里有了红白理事村规民约,修建好理事会办事大厅后,这些都省了,大家统一标准,吃一顿简单的大锅饭就算办完了。”
新郎王科和新娘王静都是大学毕业,都在长治市工作。为了把婚礼办得更有意义,两人合计带头婚事新办,不要彩礼。“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生活还是要靠自己来打拼,不应该因为结婚给双方父母增添负担。”两人的想法最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也得到了村民的普遍夸赞。
红白理事会倡导新风尚
“全村1000多口人,268户,按照以前的风俗,家家暖房,家家办席,即使天天办,半年也办不完。而且暖房都要随礼,这本身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村委主任韩跃中说,当时村支“两委”决定以此为契机破除陈规陋习。
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走家入户倾听村民想法,最终,村支“两委”出台意见,所有村民搬迁新居一律不暖房。“省去了操办酒席、随礼回礼,老百姓反响非常好。”
后来,村支“两委”趁热打铁,把移风易俗事项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重点对红白事办事程序、标准等进行规范,大力倡导移风易俗。
2014年,村里投资180万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红白事办事大厅,内设餐厅、议事厅等场所,灶具、餐具等一应俱全,村民只需支付成本费用,就能在这里办理红白事,省去了租场地、桌椅、碗筷,请婚庆公司的烦心事。在宴请方面,村里也做了规定。“原来的4顿饭改为1顿,不上菜,只吃大锅饭,每人10元的标准。”
“现在办理红白事比以前要节约开支两三万元,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促进了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另一方面,村里还定期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婚丧嫁娶反浪费、请找红白理事会……统一的场所,统一的标准,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从纸上落到了实处,并深入人心。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新风尚,融洽了各种关系,也实实在在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喇叭代鞭炮节俭又环保
长治上党区南郭村村民秦书兰前不久刚刚给儿子原浩操办了婚礼。“儿媳妇没有要彩礼,结婚当天的开支不到1万元。”
与人们印象中农村婚礼不同的是,婚礼当天,没有连天的炮仗,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全村的大喇叭传出的经典婚庆乐曲。“迎亲和婚礼进行时,都会播放婚礼进行曲或者喜庆的音乐,全村人和我们家人分享了欢乐和幸福。”
“婚庆不放鞭炮”是南郭村村规民约中的一项规定。这个“婚俗新规”最早开始于2017年。“以前家家办喜事都讲究排场,还要互相攀比,看谁家场面大、谁家收礼多。流水席一摆就是三四十桌,鞭炮烟花最少也要花个三五千。有的村民家庭不富裕,但为了脸面不得不跟风大办,不仅造成很大浪费,对老百姓也是很重的负担。”南郭村党支部书记原晓明说,为了逐步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村里首先提出在婚庆和节日禁放鞭炮。“当时好多人都反对,大家觉得我们村不在禁放鞭炮范围内,结婚不让放鞭炮,那还有什么气氛?甚至有人公开叫板,凭什么不让放?”
为了说服村民不放鞭炮,原晓明提出村干部及亲属带头。“村里有人结婚,村委就派专人守着大喇叭,在新人出发娶亲和迎亲归来时播放音乐助兴。慢慢地大家觉得大喇叭代替鞭炮不仅喜庆氛围没有减,还让全村人都热闹了起来,也很有意思。后来村里投资6万多元在全村安装了54个音柱,每逢新人结婚,就用播放喜庆音乐的形式取代炮仗,不仅绿色环保,还能为新人节省了几千元的鞭炮开支。”
“村里最近还出台了新规定,婚礼不摆高价烟,不吃流水席,婚宴从12个菜减到8个,每桌花费控制在300元。不大操大办,省钱又省力,老百姓非常认可。有了统一规定,家家户户一个样,大家也就不攀比了。” 原晓明说。
文明实践党员带头
高价彩礼、攀比成风、大操大办、要车要房,在一些农村地区,这样的婚俗陋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因婚借债、因婚致贫也屡见不鲜。“以前别人娶媳妇摆二十块钱的烟,你家娶媳妇变成十块钱的,乡里乡亲就会看不起,这是个面子问题。”长子县大堡头镇南小河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张建德告诉记者,在农村为儿女办一场婚事,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几十万。“其实老百姓也是被陋习逼得没办法,打肿脸充胖子,给儿子娶完媳妇老两口再慢慢还债。”
结婚零彩礼、办事大烩菜……记者在长治采访时了解到,当地不少农村不仅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写进村规民约,还作为乡村振兴的文明实践强力推行。
为进一步革除“天价彩礼”、攀比成风、铺张浪费等歪风陋习,建设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长治市将推进移风易俗列入全市改革发展20个重点课题,并于近日正式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深化殡葬和祭祀改革,强化党组织领导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领导等4个方面,提出了规范措施和倡导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推行“婚事新办”,倡导零彩礼和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提倡彩礼变献礼,可为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与银行签订协议为老人缴纳养老储蓄、健康储蓄;订婚、相家不操办;结婚迎亲反对雇用豪华车队,提倡使用大巴车、中巴车、自行车等绿色迎亲方式;反对恶意闹房、恶搞伴娘等行为;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对于推行婚俗新规,原晓明深有感触。“老百姓对于婚俗新规心底里是支持的。但农村婚丧陋习多年积存,很多村民碍于面子不得不接受。现在政府有倡议,村里有规定,既省钱又省事,何乐而不为?党员干部带头了,群众就会自觉效仿,陋习慢慢失去生存土壤,文明新风也就逐步形成了。”
“移风易俗不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我们就是要破除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问题,建设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这关乎市域社会治理,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实践。”长治市委书记孙大军如是说。

我们结婚了!长治5对新人集体婚礼倡新风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 陈昊 程森茂)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榜样,1月1日上午,“爱在潞州、幸福一生”潞州区首届集体婚礼举行,本次活动由潞州区区委宣传部主办,区文明办、民政局、团区委、妇联、英雄南路街道等单位承办,5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办了一场时尚而简约的中式婚礼,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倡导婚俗文明新风尚。
在移风易俗集体婚礼的活动现场,没有豪华车队、没有奢华酒店,新娘们身穿红色龙凤褂,新郎身着中式囍袍参加婚礼,踩着红地毯,缓缓穿越拱形门,在众多市民和亲朋好友的见证和祝福下喜结连理,他们以接盖头、互诉爱意、为父母送保单等形式,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时代新风。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全市婚姻嫁娶风气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不时传出零聘金的佳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节俭而不失喜庆的婚礼形式。此次5对新人倡文明、树新风,践行婚事新办、树立零彩礼和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为广大青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集体婚礼为爱“减负”
没有豪华车队、没有奢华酒店、没有高额彩礼……1月1日,踏着新年的脚步,“爱在潞州·幸福一生”潞州区首届集体婚礼举办,5对新人在各方来宾的见证下喜结连理,为自己留下幸福难忘的时刻,更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倡导婚俗文明新风尚。
上午8时,免去接亲等繁琐的环节,装扮完毕后,5对新人便集体乘坐大巴车,来到市八一广场和上党门拍照打卡。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分享着各自的甜蜜故事。
伴随着喜庆热闹的锣鼓声,走上红毯,穿过婚礼“幸福门”,在“移风易俗我践行”签名墙上签名,5对新人步入婚礼现场。迈火盆、跨马鞍、掀盖头,在亲朋好友的注目下,新人们进行传统婚礼礼仪,精彩有趣的互动表演;叫一声“爸爸妈妈”,献上一份人身保险;送出对子女的真挚祝福……台上一幕幕温情场景不断上演,台下掌声欢笑声接连不断。尤其是当新人们一起发起倡议,“勤俭节约,做简朴新风的倡导者;传承美德,做文明新风的推动者;移风易俗,做时代新风的引领者”,现场气氛被推向高潮。致证婚词,礼成,整个婚礼隆重喜庆而又文明简约,演绎着别样的浪漫。
“婚礼难忘又有意义,省去很多人情应酬,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新人张利和连冬晓自由恋爱,零彩礼结婚,一听说在元旦有集体婚礼就报了名,并提前为父母购买了人身保险,小两口说,非常感恩父母的养育,结婚后会上孝父母、互敬互爱,自己的家业自己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没想到集体婚礼这么有趣,孩子们开心,家里也省了置办婚礼的麻烦,省钱又省事,跟着孩子们也赶了一回时髦。”看着女儿手上红彤彤的《移风易俗宣传员》证书,连冬晓的父亲连永文高兴得合不拢嘴。
“举办集体婚礼是为了引导广大青年摒弃婚礼陋习,形成婚事新办的良好风气。”长治市潞州区英雄南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郝庆华表示,集体婚礼展示了新一代青年奋发向上、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希望大家能真正成为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一对对新人牵手结伴,喜结良缘。近日,长治市屯留区在屯留石泉海艺术庄园举行了 “好家风·好嫁风、汉唐新韵·情定石泉海集体婚礼”,来自全市40对新人着华夏之冠,行汉唐之礼,以传统古典婚礼形式,破除陈旧婚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集体婚礼现场,亲友嘉宾的共同见证和祝福中,40对新人身着华丽汉服依次走过装饰喜庆的长廊缓缓入场。新人们通过交拜礼、对席礼、共牢礼、结发礼等一系列古典礼式,郑重许下爱的承诺,结为百年之好。其间,屯留区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家们,现场挥毫泼墨为每对新人送上喜联和喜福。
对于该活动的举办,屯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孙敬明介绍说:“举办中式集体婚礼,是全区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主题活动的创新举措,是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和时代新风的创新之举。参加今天集体婚礼的青年朋友们,率先转变婚俗观念、切实改革陈旧婚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
活动最后,新人们牵手来到“爱情岛”,一同种下“合欢树”,并在树上挂上“同心锁”,他们面对共筑的“幸福林”,许下各自美好的心愿。


追溯7000年前的人类文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曾经孕育着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埃及。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与古代华夏、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
依托尼罗河冲积平原形成的沃土,古埃及人率先发展出先进的农耕文明,封建历史时期,农业的发达决定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古埃及在7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给世界文化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包括咱们耳熟能详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以及各种制作精美的宝石器具。
很难想象,一个文明程度不亚于华夏文明的古老国度,却有着一项非常奇特的婚姻习俗――血亲通婚。咱们平时都知道婚姻的底线是“近亲结婚”,是指尚未出五伏的亲人坚决不能通婚。古埃及的“血亲通婚”要比“近亲结婚”更加令人瞠目结舌,它是一种“兄妹父女”皆可嫁娶的婚姻习俗。
比如,埃及历史上杰出的国王,古埃及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拉美斯二世,它的王妃中包括一个亲妹妹和三个女儿,这要在中原王朝必然是惊动朝野的行为,在古埃及则见怪不怪。
古埃及王室之所以会有如此另类的婚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保证古埃及王室血统的纯正性。拉美斯二世是埃及历史上最长寿的法老,一直活到90多岁高龄,比起康熙乾隆年纪都要大,长寿必然代表着拥有的王妃也多,他在位67年的时间里,先后册立过8个皇后,王妃数量史书上多得无从考证,有史可依的儿女达上百个,至于有多少是他与血亲王室(妹妹女儿所生)也详细无法考证,至少埃及历史上清楚地记载,拉美斯二世有12个具备合法继承权的儿子都没活过他,毫无疑问这12个拥有继承权的儿子必然是拉美斯二世与血亲亲人所生。
像拉美斯二世如此疯狂且长寿的埃及法老,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非常棘手,最直接的问题是导致古埃及王室没有亲情观,更没有爱情观,所有的一切都是服务古埃及王室的血统,或是维护她们共同的丈夫――法老。
这便构成古埃及特有的父系集权制,即整个王室贵族中,所有的女性都是法老维护本族血统纯正性的工具,包括父女、兄妹、母子、甚至祖孙通婚。既然大家都是王室贵族成员,便有义务保护血统的传承,阻挡那些本族以外、流着别族血液的人进入到王室的权力中心。因此,婚姻成为古埃及王室阻断血统基因外流的最直接的手段。
在这种特殊的婚姻观念下,古埃及王室没有亲情可言,他毕竟不像中原王朝有着可以溯源的血统和清晰可寻的辈分伦理。古埃及王室则不同,母亲与女儿不能做母女,她们有可能会同时成为法老的爱妃,甚至为将来王室继承人的问题而大大出手。
正是因为这样有悖人文的婚姻制度,使得埃及虽然文明发源很早,农耕文明也很发达,但是古埃及人的寿命和胎儿的夭折率很高。比如拉美斯二世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没有熬过自己,古埃及十八王朝女王哈特舍普苏特的女儿尚未出嫁英年早逝,安刻塞那蒙没有一儿半女,要么胎死腹中,要么早产。即便是幸存的王室孩子也大多身患怪病,当时的由于文明程度尚未开化,他们不知道这是血亲结婚由基因缺陷导致的问题,只是想当然地理解成所谓的“诅咒”。
实际上,华夏文明的历史中,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婚姻嫁娶风俗,大多数产生于游牧民族政权政权中,比如匈奴、契丹、女真等游牧部落的收继婚制度。但是,华夏游牧部落的收继婚制度,没有古埃及王室血亲通婚如此恶劣。它只是局限于父兄死后,由新继位的首领迎娶“寡嫂和寡母”,比如王昭君曾经先后嫁给过匈奴的2代3位单于,呼韩百邪单于、复株累单于、搜谐若单于。
华夏游牧民族之所以要采取收继婚制度,与古埃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古埃及王室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性,而游牧民族政权则是防止财产外流。因为老单于死后,作为单于的女人有权利分到一部分财产,出于防止财产被寡母、寡嫂该嫁他人带走,游牧民族所幸规定,王室内部采取收继婚。
无论是古埃及的血亲通婚,还是华夏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它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因为古人找不到更不好的办法来维持家族的长治久安。后来,随着文明的不断开化,古埃及被罗马帝国消灭,游牧民族走向汉化的道路,那些稀奇古怪的婚俗也随之消失历史长河。


精彩连连看|乔家大院特色婚俗表演喜庆登场
一走进乔家大院,立刻被里面的热闹、喜庆氛围所包围。看,景区甬道迎面走来一支迎亲队伍,铜锣开道,乐手吹奏着喜庆乐曲,新郎身穿礼服,媒婆和司仪跟随左右,花轿紧随其后,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引来众多游客前来围观。
在喜庆的乐声中,大红花轿、迎亲队伍浩浩荡荡穿过院落。传统的乐曲在乔家大院这样古色古香的地方响起,更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开脸、“坐椅子扇扇子,荣华富贵一辈子”、“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辈辈”……随着司仪的呼喊声,新娘坐轿,前面有铜锣开道,后面有各位相与簇拥,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跨马鞍”、“迈火盆”、“掀盖头”、“拜天地”、“撒账子”,独具特色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拍照留念,并参与体验了传统的婚俗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国传统婚俗——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提亲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合八 字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长治:破旧立新 移风易俗“吹”来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吹”来文明新风
“今天就支起大锅一顿饭,其他的一切都减免,火军我作为一个青年党员,除陋习理应当走在头前……”“千年陋俗似刀枪,封建残余如雪霜,婚事新办新风尚,祝贺咱有情的人儿终成双!”
7月22日晚,襄垣人民会堂。襄垣秧歌方言轻喜剧《婚事新办》在这里首演,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话、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演绎了“新婚恋观与陈规陋习”的冲突、“勤俭节约与大操大办”的抗争、“提倡零彩礼与索要天价彩礼”的对决,让现场观众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染。
“襄垣秧歌方言轻喜剧《婚事新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的观念冲突,剧情生动,表演酣畅,彰显出文艺教育引导群众的力量。”演出结束后,市委书记孙大军与有关同志座谈时说。
“啼笑皆非,却又发人深省!”“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但没有对传统中的陈规陋习的淘汰,就没有进步。”“以前的一些老观念是得改改了,以后俺孩子结婚也得简单点。”现场观众纷纷感慨。
婚事新办。 田雨摄
从市委把推进移风易俗列入全市改革发展20个重点课题,到打造全域文明城市包括移风易俗在内的“十大提升行动”,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市委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反复强调,去年,《中共长治市委 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出台,市农村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全市上下干部群众积极响应,陈规陋习初步得到遏制,涌现出一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
如今,红白事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讲文明讲科学的多了;争嘴吵架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文明新风劲吹太行大地,移风易俗新花绽放城乡。
刹歪风——
谁家办得场面大、谁家收的礼金多、谁家的子女有本事能主事,曾经是农民朋友茶余饭后的谈资。久而久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一度愈演愈烈、积重难返,让很多农民朋友背上了不堪重负的人情债、金钱债。
去年11月15日,《中共长治市委 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正式出台。
市委、市政府态度鲜明、决心坚定:就是要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问题,建设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让新风正气吹遍千家万户。
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深化殡葬和祭祀改革,强化党组织领导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一条条具体务实的举措,直指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直击时下之痛点,直面群众之关切,一场党委政府倡导、农村农民主导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在上党大地全面展开。
移山易,易俗难。
推进移风易俗,首在宣传先行。
主流媒体勇担责。《长治日报》《上党晚报》在重点版面开设“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进行时”专栏,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综述、侧记等多种形式,持续报道和刊载各县区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同时,充分发挥I长治、长治日报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优势,“线上+线下”联动,教育引导群众,弘扬文明新风,营造移风易俗的浓厚社会氛围。长治广播电视台刊播专题,大力推送重点报道、重要评论。长治新闻网、各县区新闻媒体等网络平台结合自身特点制作推出一批新媒体作品,扩大宣传阵地,形成矩阵式、立体化传播的规模声势。
农村阵地重宣传。各乡镇政务场所、农村集市、村务公开栏、村大喇叭、村文化墙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中央有关精神和我市移风易俗新规,张榜公示“一约四会”制度,编制移风易俗顺口溜等内容,营造推进移风易俗浓厚的社会氛围。上党区东掌村、屯留区王公庄村、襄垣县付村、长子县南小河村在村内主要街道,利用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的宣传版面,将“一约四会”上墙、上榜,将移风易俗工作“翻译”成方言土语,转化为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富有特色的各类文艺节目,在“百姓剧场”“乡村文化大舞台”演出,让移风易俗新理念入心、入脑、入行。
“不要彩礼和嫁妆,自己家业自己创”“选婿图个好郎君,不要彩礼和订金”……在各县区广大农村,倡导移风易俗的标语随处可见。
宣传标语上墙。 张海 段慧杰摄
《中共长治市委 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出台,上行下效,各县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也动作频频。
各县区全面准确贯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和《中共长治市委 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精神,把移风易俗作为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完善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工作计划。
各行政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四会”制度,明确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部分行政村制定了红白事事宜报备制度,明确婚丧事操办流程、标准,细化奖惩措施,红白理事会以“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回访”方式,参与到各环节、全过程,推动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治格局。
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执行移风易俗相关规定,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主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主动摒弃陈规陋习,争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倡导者、实践者,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和广大群众普遍参与的新局面。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
上党区郝家庄乡南郭村以“大喇叭”形式取代烟花爆竹和锣鼓队,减少了办事成本,减轻了群众负担,保护了生态环境;
潞州区马坊头村、北董村、蒋村大力推行火化政策,对火化村民家属一次性补偿2000元和3000元不等……
“村里有了统一规定,家家户户一个样,大家就没了攀比心。”“那些陈规陋习早该改改了,早改早好。”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已经认识到,推进移风易俗,眼下看,每家都是受益者;长远看,子孙们更是受益者。
正民风——
移风易俗,榜样带动淳民风
曾经农村红白事,讲排场、讲攀比,菜肴数量越来越多,铺张浪费越来越大;如今婚丧嫁娶,既省心、又省钱,向村里红白理事会报备,就有人按统一标准在村红白理事大厅操办。
“去年12月份,我闺女结婚,提前和理事会说了一下,结婚前就有村干部帮忙张贴、整理新婚对联,‘宴席’在专门的餐厅用餐,消毒柜、锅、碗等灶具一应俱全,吃的是简单的蛋汤和包子,大家有序打饭,不争不抢,够吃即可。”长子县鲍店镇郭家庄村村民郭德清说,村理事会给我家操办的婚宴喜气又热闹,节俭又风光。
树新风、扬正气、革陋习、讲文明。当下的长治,各村红白理事会已成为群众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的“好管家”。红白事有了新标准、新场地,文明新风入万家。
建设场所,搭建平台。
风俗是表象,根子是人的观念。“软”管理、“硬”约束,疏堵结合,在一张一弛中让优秀的文明新风俗构筑好人们的精神原乡。
襄垣县付村、郭庄村等以村级为主体建成了红白理事厅,统一配备桌椅、厨具、餐具、灵棚、冰棺等设施,组建“农村宴席服务队”,免费给办事群众提供服务。
上党区东掌村、苏店村等地已建成公墓,村民过世后统一安葬;屯留区岗上村在公墓建成后将全村分散坟墓整体迁入公墓,增加了耕地面积,保护了土地资源;潞州区蒋村修建了骨灰堂供村民免费使用,让厚养薄葬的思想扎根人心。
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一条龙服务”。村集体出资建设固定办事场所,方便了村民办事、减轻了群众负担,杜绝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不文明行为。
树立典型,引领示范。
不支锅、不宴请、不浪费,殡期不超三天,帮忙的朋友、前来吊唁的亲朋一人一盒方便面,每份成本3元左右。
今年3月,襄垣县虒亭镇赤壁村党支部书记李克军为去世的母亲简办丧事传为佳话。
“搁以前,办个丧事吃流水席,吹喇叭,花不少钱。村民挣钱不易,很多人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大伙儿打心眼里想简办。”李克军说道,自去年全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观念已经渐入人心,咱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带好头、作表率。
移风易俗文化墙。 张海段慧杰摄
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党员领导干部等人群为重点,强化榜样“示范引领”效应,襄垣县只是一个缩影。
典型带动,德行天下。在我市,多数行政村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评选活动,把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来”的模范典型推选出来,大力表彰,组织德高望重的乡贤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移风易俗快速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群众,形成“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的和谐新氛围。
夯实阵地,丰富服务。
华服告天,宾客见礼。婚礼现场红毯铺地,红绸覆案,几案上整齐地摆放着酒樽、漆碗等古典器具。隆重庄严、华而不俗、喜而不闹,华美的汉服和新人们脸上幸福的微笑相互映衬。
这是屯留区“好家风·好嫁风”“汉唐新韵·情定石泉海”百人中式集体婚礼志愿服务活动现场的一幕。
屯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移风易俗开展“集体婚礼志愿服务”,是我市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主题活动的创新之举。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开展丰富的文化下乡服务活动是保障。农村各地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在这里学习充电、沟通交流、休闲娱乐。此外,文艺汇演、地方戏、快板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让群众在参与移风易俗文化活动中接受思想洗礼,牢固树立正确婚丧嫁娶观。市群艺馆推出的潞安大鼓《借彩礼》《改嫁》和小品《新提亲》等作品,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为移风易俗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城文明风,满城皆新景。
漫步田园巷陌,扑面而来的是清新、舒畅的文明之风,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真诚、和谐的温馨氛围。这是我市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红事不铺张。
“我姑娘结婚时不要彩礼、不要房、不要车,就简单支了一个锅,乡亲们都觉得办得挺好,省事又省钱。”长子县大堡头村村民黄永厚说。
“我们办喜事的时候没有铺张浪费、没请主持、没搭台子,只要能促进我们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热情就可以了。”沁源县法中乡董家村王勇夫妇用实际行动抵制歪风陋习,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
“我们俩结婚时也是零彩礼,结婚节省下来的钱可以作为创业启动资金,我们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零彩礼”为上党区西火镇桥头村郜丽婷小两口的爱情“松了绑”,也为婚礼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为解决攀比成风、铺张浪费等问题,我市大力推行婚事新办,倡导零彩礼和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提倡彩礼变献礼,可为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与银行签订协议为老人缴纳养老储蓄、健康储蓄;订婚、相家不操办;结婚迎亲反对雇用豪华车队,提倡使用大巴车、中巴车、自行车等绿色迎亲方式;反对恶意闹房、恶搞伴娘等行为;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婚礼形式。
如今,将大操大办的资金节省下来,用于发展事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用于将来子女教育培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蔚然成风。
白事不攀比。
“家中老母亲病逝,村委会得知后,不仅第一时间来慰问,还派人到场引导,安排专人在公墓帮忙安葬老母亲,可以说是简朴却不失礼节。现在倡导移风易俗,丧事简办,虽没有过去的场面排场,但身前尽孝内心不留遗憾。”上党区韩店村村民王保则说。
“祭奠已故亲人,用鲜花换下黄纸,一样的祭扫,一样的怀念,省钱是小事,文明又环保。”沁县南里乡姚家岭村村民王毛毛在清明时节选择用鲜花祭祀的方式寄托哀思。
“化身草木兮,托体同山阿”。殡葬和祭祀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随着我市殡葬改革工作深入开展,殡葬惠民政策补贴正在实施,一批公墓、骨灰堂正在规划建设,节地生态安葬正在推行,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能够自觉遵守政策规定;各乡镇积极开展殡葬市场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殡葬行业秩序,强化殡葬服务监管,促进殡葬改革事业深入开展。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老百姓的观念逐渐由“薄养厚葬”变为“厚养薄葬”,孝老爱亲传美德。
文明成新风。
“以前农闲时,村民们不是打牌就是喝酒,家庭矛盾特别多。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以来,大家的观念变了,村风村貌有了很大变化。”上党区南郭村党支部书记原晓明深有感触。
“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大家严格按照村规民约举办婚丧嫁娶事宜,乡亲们都看在眼里,婚俗从新、赡养从优、丧事从简的观念得到村民们的广泛认同。”壶关县龙泉镇秦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平道出小村庄的新风貌。
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有效遏制了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歪风陋习,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移风易俗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正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移风易俗,彰显社会进步;乡风文明,淳美和谐家园。随着我市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有效提升,农村乡风正气得到弘扬。
阡陌大地,广袤沃土,看今朝,文明乡风劲起,美丽乡村入画。
来源丨长治日报


长治市屯留区移风易俗一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思考
近日,中共长治市委、长治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屯留区委、区政府坚持宣教并重、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开展了一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整治婚丧嫁娶陈规陋习为切入点,深入人心、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大行动,推动全区婚事新办风尚渐显、丧事简办蔚然成风、余事不办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宣传思想工作者,在坚定不移、不折不扣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移风易俗精神的具体行动中,在区委直接领导下深入研究指导村规民约、红白理事的生动实践中,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广大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的座谈交流中,引发了一些粗浅的实践思考。
一、胸怀全局,放眼未来,从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高度打牢移风易俗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大农村作为当前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基础最弱的治理前沿阵地、基础区域,在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治理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治理。农村的现代化治理靠法治、靠德治,也要靠自治。长治市委、市政府把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提高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率先发力,可以说是找准了农村现代化治理的突破口,切中了农村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结合点,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化繁就简、举重若轻的领导艺术,革故鼎新、摧枯拉朽的政治胆魄,问题导向、一杆到底的工作方法,纲举目张、以点带面的务实举措,必将推动长治在现代化治理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一)坚持化繁就简,举重若轻,从民生福祉最关切的地方入手。民之所需,政之所向。村风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众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它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是维系人民群众共同文化特质的情感纽带。但由于历史局限、认识水平、民族习俗、宗教影响,有些村风民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属于陈规陋习,必须予以革故鼎新,尤其是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以下简称“六种歪风陋习”),让老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但又屡禁难止。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地域文化原因。上党地区自古推崇“义利并举”“重情重义”“人情往来”,把大操大办当做风俗习惯来传承,把讲究排场当做处事良方来沿袭,导致“六种歪风陋习”愈演愈烈;二是经济发展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长治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老百姓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客观上也有了大操大办“红白事宜”的经济基础;三是社会心理原因。县区尤其是乡村地方小、圈子小,谁家红白事宜办得风光,就到处传播,互相比照,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四是管理规范原因。整治大操大办是个“老大难”,“老”在很多旧俗历时长久、在农村根深蒂固,“大”在关乎千家万户、涉及面很广,“难”在转变观念难、放下面子难。长期以来,针对农村群众办理“红白事宜”,政府更多从精神文明层面予以提倡引导,乡村更多以村规民约来规范约束,但单从一个乡、一个村去局部规范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村规民约基本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没有起到规范约束作用,可以说“六种歪风陋习”是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影响百姓生活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但无可奈何,让政府挠心烦心,但屡禁难止。这次长治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呼应民声,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座谈讨论,坚持化繁就简、突出矛盾主要方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坚持举重若轻,抓住问题关键节点,把具体问题清单化,为人之不敢为,一举出台《意见》,针对办事名目繁多问题,明确办事类别;针对办事标准太高问题,限定办事规格;针对办事保障问题,强化组织领导,一条条务实举措,直指“六种歪风陋习”要害,直击“六种歪风陋习”痛点,直面民生福祉关切,一场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在上党大地全面展开。
(二)坚持问题导向,一杆到底,从脱贫攻坚最顽固的症结发力。问题是时代声音的反响,到2020年,全国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摆脱贫困不易,巩固成果更难。如何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后的稳定致富,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艰巨的课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认真审视导致农民贫困原因,就要从农民收入情况和消费水平上分析。在农民大额消费中,无疑“红白事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万紫千红、一动不动”,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天价彩礼屡见不鲜,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造成很大的负担。有的家庭为此借钱欠债,给物质和精神方面带来了双重压力;有的家庭因为各种随礼,占用了家庭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说严重影响了百姓日常生活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就要坚定不移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问题,大力建设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长治市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让老百姓早已深恶痛绝的随礼泛滥得到杜绝;推行随礼封顶制,从天价彩礼到亲朋随礼,都给出具体标准,制止攀比浪费、利益输送等不良风气,让移风易俗的“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从制度上、根本上为巩固农村脱贫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革故鼎新,抽丝剥茧,从乡风文明最基础的工作推进。乡村是否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如今,广大农村陆续走上小康之路,农民“住上好房子”的愿望基本实现,但在遏制农村陈规陋习、树文明乡风方面,依然前路漫漫。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厚葬轻厚养。孝道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但在农村,或多或少存在履行赡养义务不尽心尽力、不用心用力问题,“生前不孝、死后瞎闹”现象还有一定的市场。二是重金钱轻亲情。“来而不往非礼也”,正常人情往来被道德绑架,随份子、拼彩礼等现象在农村仍然存在,“人情宴”变成“人情债”,令一些农村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三是重奢侈轻节俭。如今,一些人腰包鼓了,在婚丧嫁娶中喜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名目繁多的大操大办,既造成巨大浪费,又让群众支出大量人情消费、背上沉重的人情负担。四是重面子轻里子。老百姓为了满足虚荣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不考虑经济实力讲排场、比阔气,存在“一婚十年穷”“举债撑场面”“打肿脸皮充胖子”等婚嫁现象。五是重礼金轻礼仪。农村操办事宜,多考虑礼金,有的是想通过操办收取更多礼金、有的想回收已经付出礼金等,核心是金不是礼,导致一方面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另一方面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问题还大量存在。这些农村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巨大的家庭负担,实际上它也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广大干部群众热切盼望出台相关的措施,来抵制歪风、弘扬正气。这次长治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实行婚事新办,反对天价彩礼;  实行简约婚俗,反对大操大办;实行丧事简办,反对薄养厚葬;实行文明殡葬,反对豪华墓葬;实行文明祭祀,反对陈规陋习;实行礼轻情重,反对随礼泛滥;实行余事不办,反对请客操办;实行便民服务,反对铺张浪费。如此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成风化俗、久久为功,必将对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坚持纲举目张,以点带面,从政治生态最隐形的死角开战。民俗之厚薄,关乎天下治乱。村风民俗与国家治乱兴衰关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农村乡风民俗表面上看是农村礼尚往来,实质是基层近在眼前的隐形腐败。农村大操大办更多的是:一是借机敛财。有些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巧立名目,操办各类红白事宜,借机收敛钱财,借机利益输送;二是借机固圈。有些人利用操办各类红白事宜,形成了以老乡、同学、朋友、战友、同事、亲戚为主的各种“小圈子”,交织着权利、地位、关系、面子,隐藏着潜规则、厚黑学、关系网、利益链,破坏着党纪、国法、政风、民风;三是借机造势。有些人利用操办各类红白事宜,张扬地位、财富、权势、人脉、关系,在群众中形成隐形的威慑、极坏的榜样和恶劣的影响,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的政治文化生态。长治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把移风易俗作为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抓住关键少数,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要自觉在移风易俗中守规矩、作表率,同时做好亲属和身边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备案审查,指导建立红白事宜报备制度,确保乡村移风易俗有法可依;抓住主要部门,要求组织、宣传、纪检、乡镇、民政、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齐抓共管,同心发力。长治市纲举目张,以点带面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必将从根本上清除基层腐败滋生的土壤,从长远上建立净化政治生态的机制,从风俗上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二、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打牢移风易俗的工作基础
移山易,易风难。移风易俗重点是改变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办事模式;关键是把广大群众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减轻下来;目标是推动广大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走上现代化治理道路。因此,在落实市委、市政府《意见》时,要准确理解、科学把握,明确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传统文化,留住美好乡愁,保证移风易俗的正确方向。
(一)坚持革除陋习和传承文化相结合。俗话说,不破不立。对移风易俗来讲,也要坚持在破除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传承下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这些宏大的文化体系中,有些是一种封建的、落后的文化,比如乡村“六种歪风陋习”,必须坚定不移彻底革除;有些是优秀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大力弘扬。一是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重要传统活动,以此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二是要弘扬时代忠孝文化,传承家训家规,倡导忠孝感恩、引导积德行善,强化德治功效,不断引导广大农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让中华孝道成为我们新时代公民的特有品质;三是要挖掘优秀乡土文化,让屯留的说唱文化、街头文化、饮食文化、茶叶文化、非遗文化、村史文化、移民文化融入时代元素,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润,增强革除歪风陋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坚持文明节俭和留住乡愁相结合。乡韵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乡音是抹不去的美好记忆。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要在坚决摒弃“六种歪风陋习”的基础上,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让浓浓的乡愁更加丰润饱满。一是传承文化礼仪留住乡愁。中华自古是礼仪之邦,在婚丧嫁娶中也有很多礼仪,如婚礼仪式的拜堂、洞房、回门,丧礼上的小殓、守灵、大殓、灵棚、服忌、治丧等,只要去粗去伪,去繁就简,改造传承,就能赋予健康、积极、向上、文明的内涵,传承忠孝礼仪、互帮互助、爱家爱国、知恩图报的时代文明新风。二是弘扬新风丰富乡愁。在婚丧嫁娶事宜中,要善于将时代元素、文明礼仪、时尚模式融入传统程序,迎亲中提倡使用大巴车、自行车等绿色迎亲方式或每年组织1-2次集体婚礼或汉唐婚礼,营造喜庆热烈、文明祥和的氛围,留下美好记忆,记住浓浓乡愁。在治丧中提倡出殡日由红白理事会主持举办追思会,由村干部介绍逝者生平,在逝者周年及清明、中元、寒衣等祭祀日,提倡献花、植树、卡片寄语、家庭追思会等祭祀方式,让亲人朋友用时代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抒发自己的怀念、倾诉自己的感情,留住美好的记忆。三是凝聚亲情呵护乡愁。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事是简约了、钱是节省了,可能感情会变淡,回乡会变少、家乡会生疏。如何解决这种担心,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创新思路,充分运用各种平台和资源,有组织适时适地开展各类游子回乡活动、乡情团聚活动、亲人追思活动,把外出打工的乡民用亲情牢牢凝聚起来,把疏远的乡情用乡愁牢牢贴近起来,把沉寂的乡村用文化繁荣起来。
(三)坚持完善设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设施配套和制度建设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在推动移风易俗过程中要坚持立足亲民、倡导便民、满足惠民,建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机制,为群众自觉开展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搭建平台、提供便利,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一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要鼓励有条件的村,依托文化礼堂建立农村家宴中心,使其成为农村群众简办婚丧嫁娶宴席的集中服务平台。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利用荒山荒坡荒沟,创造条件建设公祭堂、公益性墓地,为农村群众去世后提供合适的埋葬祭奠平台。有条件的县区要建设殡仪馆,实行“普惠型”殡葬惠民政策,对遗体的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由政府承担。对采取花葬、树葬等生态节地埋葬的要给予奖励。要推进“互联网+祭拜”新模式,在生态化改造过的墓碑上设置一个二维码,手机扫码即可登录墓主的网上纪念馆进行祭奠。二是健全管理服务机制。要建立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机制,由市县组织引导,由乡镇总体统筹,由村支两委具体实施,推动村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出台红白理事章程,明确标准、责任、奖惩等办法,着力构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治格局。建立“政府督查、民间监督、媒体跟踪”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落实情况列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日常监督内容,专设督查组,实施定期督查,定期通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强化对“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家等重点群体的引导,对举办豪华宴席、收受高额随礼等行为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对违规的“两代表一委员”进行约谈,对违规的企业家取消参加政府性褒奖荣誉评选推荐资格,并给予媒体曝光。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指标,纳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测评体系,并结合每年两次的社会道德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对各地的移风易俗工作进行评估。
(四)坚持刚性约束和科学引导相结合。“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农村陈规陋习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化、不断固化的过程,有一定的反复性、顽固性。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疏堵结合:一方面,通过立法立规,把移风易俗纳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管之有据。同时建章立制,以党员干部为示范群体,推出一系列具体化的工作制度,将移风易俗作为党员的纪律要求,让移风易俗的“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另一方面,要注重舆论引导。发动市县主要媒体、网站论坛、微博微信传播平台,集中“点赞”移风易俗的群众,“吐槽”大操大办的不文明行为,形成褒扬新风良俗、声讨陈规陋习的氛围,让原本想改而不敢改的群众放下思想负担。注重正反典型。在《长治日报》《上党晚报》和市县电视台,开设“移风易俗‘一把手’访谈”“移风易俗长治行动”专题专栏,每日必有报道,每日都有正反典型案例。通过互动访谈,报道典型事例,高密度强态势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注重家风建设。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移风易俗,创建文明家庭,修订整理历史珍藏家训,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五)坚持专项整治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罚是底线思维,奖是激励机制。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要坚持治管齐下、奖惩并举,特别是要多用以奖代罚手段,让有德者有得,从而形成人人参与移风易俗的良好风尚。一是开展集中整治,从源头上消去歪风陋习的土壤。要开展婚丧用品市场专项治理,针对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等现象,联动纪委、民政、公安、综合执法等相关职能单位,组织开展婚丧用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丧事扰民现象,明确规定殡期和出殡禁放烟花爆竹,杜绝深夜奏唱鼓乐等扰民行为。开展平地立堆树碑专项治理,确保国省县道两侧和旅游景点视线范围内无坟化目标。开展重点人群专项治理,从严执行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规范性文件,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规操办婚丧事宜行为。二是开展评比活动,从精神上鼓励推行移风易俗的信心。宣传部门要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零彩礼光荣户”、“低彩礼模范户”、“最美新娘”评选活动,对榜上有名者,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特别是要学习借鉴浙江等地对精神文明户在每年元宵节前后敲锣打鼓为文明户门口挂红灯笼,给其大门上挂牌匾,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营造风尚、成风化俗。对基层乡镇村,有条件的也可除公开表彰精神鼓励外,采取物质奖励,发放大米、白面等日常生活用品,对违反村规民约者,要在全村张榜通报批评。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事,把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观念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行为习惯和操作准则,从而推动《意见》落实落地,有效促进农村乡风民风持续好转。
三、顺应民意,久久为功,从创建全域文明城市的高度打牢移风易俗的群众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推进移风易俗,不仅是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大事实事,也是创建全域文明城市的要事好事,更是一件真正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宏大事业,必须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顺应民意、久久为功,充分发挥群众的内生力和积极性。
(一)实现由政府引导向群众自愿转变
农民群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宣传引导,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发挥村民自治的重要作用,创新工作措施和方法,让群众真正成为这个新风的倡导者、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一是发挥好群众性组织的自我组织作用。屯留区路村乡各村在党支部领导下,对照移风易俗的有关要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组织,吸收农村德高望重的乡贤和能人参与理事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使“一约四会”真正发挥作用,移风易俗落到实处。二是发挥好群众性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群众的事由群众管更有说服力、针对性,西流寨开发区中理村村民在最近的红白事宜办理过程中,红白理事会成员主动和办事群众提前对接,共同按照规定商量办事细节,并对具体事宜进行全程监督、全程管理、全程组织,有效保证各项事宜合规合约;上村镇积石村红白理事会统一安排群众办事所需的锅碗瓢盆等用具,并专门焊制简便灵车,为办理丧事的群众提供免费服务,受到群众广泛好评。三是发挥好群众性组织的自我监督作用。群众性组织的自我监督一旦推行,就会产生无限作用。渔泽镇党员干部纷纷签订“移风易俗余事不办责任书”,并向群众公示,带头执行办事申报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上莲开发区专门设立“移风易俗余事不办监督台”,责成专人对全体党员干部需办的各类事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余事不办”要求落到实处;丰宜镇里河村、高川村、西夏旺村在行政村合并后,在高川村联合设立了“红白理事会办事厅”,在群众办理红白事宜时,从食物购置到饭菜规格,从迎亲程序到礼金收取进行统一管理和全程监督,并对群众整个的办事过程进行评定,好的上村委会公示栏红榜,差的上黑榜,村民道德指挥棒发挥了极好作用。
(二)实现由党员带头到全民参与的转变。深化移风易俗,在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走在前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同时,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切实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一是增强群众的情感认同感。人民是阅卷人,在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健全红白理事章程,确定办事程序和标准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做到谋划思路问计于民、查找问题倾听于民、改进措施请教于民、衡量成效评判于民,让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对移风易俗的指导意见变成群众心声和自愿。屯留区的14个乡镇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严格按照市委、区委安排,切实深入所辖各村,紧扣村情、民情,认真通过宣传政策、座谈讨论、征求意见,把推进移风易俗的意义、好处和要求做到家喻户晓,切实赢得群众支持。二是提高群众的心理满意度。开展移风易俗、制定实施村规民约、强化红白理事会作用的最终目的,是切实减轻农村群众经济负担,达到既隆重又节俭的目的,提高群众满意度。余吾镇董家庄村村民吴建琴12月21日办喜事,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引导组织下,不请婚庆公司、不请司仪,而是组织动员本村文艺爱好者以志愿形式进行文艺表演庆祝,既喜庆热烈,又节省了一万多元开支;张店镇西上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群众丧事办理时间压缩在三天之内,可节省开支数千元。据初步统计,自开展移风易俗以来,农村群众操办红白事宜普遍节省费用5千元至数万元不等。三是增强群众的参与自觉性。农民群众是移风易俗的主体,只有群众能够做到自觉、自愿才能真正形成习惯、成为新的风俗。西贾乡崔郭村老人郭建林因病去世,在外工作且条件都很好的两个儿子响应村委号召,办事三天一切从简,除亲子外,其余戴孝帽佩白花,做到丧事简办;同村村民王红卫为子完婚,主动和村红白理事会联系,办事当日不燃放烟花爆竹、不请乐队、不进行文艺表演,只是当日一顿大锅饭,节省了2万多元开支。目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在屯留正逐步形成群众新的行为习惯。
(三)实现从无序杂乱到科学规范转变。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次市委、市政府《意见》出台之前,不少农村制定有村规民约,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照抄式”,千篇一律,不符实情,流于形式;“杂烩式”,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无法落实;“空洞式”,约定言之无物,泛泛而谈,可有可无。这次市委、市政府《意见》出台之后,屯留区委书记马先明多次召开有相关区级领导、各乡镇区、重点农村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讨论会和征求意见会,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意见》精神要求,切实强化理论引导、注重制定程序、突出工作重点、抓住推进要害,还亲自多次指导河神庙乡、李高乡两个乡镇的试点村制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在经过多次讨论后形成规范模版,并下发至全区14个乡镇区,要求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参照范本制定本辖区切实可行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引导全区的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一是目标规范。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推进移风易俗目标是让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要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社会风尚要更加浓厚,农民人情费支出负担明显减轻,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要让农民群众在这方面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二是内容规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市委、市政府《意见》为各地移风易俗工作提出办事类别,办事标准和办事保障,要严格按照《意见》精神,严格遵照国家法律法规,认真研究起草完善规范范本,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引导各村制定符合广大村民意愿,能够得到真正落实的村规民约;三是程序规范。要引导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正确领导和科学指导下,通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广泛讨论,最后经过村委会研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并报民政部门审查备案,防止以约代法、防止涉嫌违法、防止影响亲情伦理,防止伤害群众感情;四是奖惩规范。推进移风易俗光靠村规民约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奖惩措施,但相比于惩,要更多探索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特别是移风易俗工作方面作出表率的家庭、先进个人应当给予相应奖励,防止在约定中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实现从移风易俗到乡风文明的转变
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推动移风易俗根本目的是促进乡风文明,核心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形成树立婚丧嫁娶新风、孝悌和睦家风和文明和谐乡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选准撬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深入挖掘和倡导优良的家规、家训、家风,逐步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敬亲等清风正气融入群众生活,使文明新风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一是宣传教育引导。媒体宣传层面,区融媒体中心下设的内部资料《新屯留》、屯留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开辟专题专栏,组织骨干记者深入到乡镇农村、山庄窝铺,深入挖掘和宣传报道当前农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敬亲等方面的先进典型,使新人新事深入人心;社会宣传层面,区委宣传部牵头承办“全区党员干部移风易俗签名承诺”活动,全区14个乡镇区广泛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文艺志愿表演,并利用顺口溜、大喇叭、微信群发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移风易俗核心要义和整体要求深入人心;实际引导层面,乡村两级层层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党员领导干部除向上级党组织报备外还向红白理事会及时报备,并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吾元镇岭村党支部书记张腊梅家中嫁女儿,主动不要彩礼、不雇豪华车队、而且不设账房,不许村民随礼;河神庙乡梨树庄村党支部书记路秋生两个女儿出嫁均为“零彩礼”,暖房、圆锁等事项更是从没有办过,真正带头婚事新办、余事不办,受到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二是道德教育示范。在具体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屯留的道德模范、当代乡贤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教化作用,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道德模范秦全保,当代乡贤郭贵珍在全市开展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宣讲中,把移风易俗相关内容作成通俗易懂的宣讲提纲,深入各乡镇区和区直单位进行重点宣讲,特别是郭贵珍还充分发挥李高乡北宋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优势,引导全村群众率先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把北宋村打造成全区移风易俗示范村。三是传统文化浸润。屯留区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广泛开展以树立正确婚丧观和弘扬中华孝道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演出活动,区文化旅游局积极组建“屯留区移风易俗文明志愿演出小分队”、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积极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退休老人文艺爱好者志愿演出小分队”,将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紧密结合,并融入移风易俗具体文艺表演之中,经常性深入各乡镇区、五大社区开展传统优秀文化宣传,努力使广大农村群众的道德情操得到培育熏染,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得到加强。四是文明乡风实践。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屯留区努力突出“新”字。麟绛镇东河北村在外出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基础上,规划了50亩大棚菊花种植,种植6个品种、1万多株各类菊花,主要用于来年清明时节广大群众上坟祭祖免费使用;麟绛镇结合殡葬改革要求,在东藕村规划40亩区域规划建设公墓和骨灰存放点,努力在全镇推进新型殡葬形式;康庄园区常珍村、市泽庄村将群众红白事宜所需的器具由村集体统一购置、统一管理,并给办事群众免费使用,既方便了群众,也保证了安全。此外,屯留区高度重视从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重要传统节日当中挖掘蕴含其中的正确的婚丧观和中华孝道的文化传统,运用好这些重要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充分发挥广大乡村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就一定打好移风易俗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来源 丨 中共屯留区委宣传部


山西长治彩礼限额5万,这三省的男性最苦,询问:什么时候普及?
婚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事情,同时它也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中国式婚礼很多人喜欢,那种家族的凝聚力,爱情见证的感动以及热闹非凡的喜庆氛围会让场面都十分温馨。不过婚姻有时候也会让人苦恼,特别是对准新郎来说,经济压力都会比较严重。如果还有彩礼的负担,那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彩礼是聘礼的通俗说法。简单来说,就是想婚俗中男方向女方提交的约定俗成的迎娶聘金。这是中国古代的婚俗之一,时至今日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说起来,彩礼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是男方给予女方家庭的一个证明,多数的时候女方家人也会返还回去。但也有一些并没有回礼,同时数量还相当高,所以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对此,山西长治就专门出台了对铺张浪费的限额。
山西长治目前正在张罗对农村移风易俗的一件。其中为了不加深民众的负担,所以对彩礼和殡期以及宴席上都做出了规范,其中彩礼金额就被限制了5万元,婚丧随礼,亲属不得超过200原,其他人不超过100元,丧失殡期一般不超过三天。特别是限额彩礼最受人们的欢迎。高额彩礼一直都有攀比的作风存在,所以这就可能让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难迎娶到老婆,配合上这个结婚率低的年代,这个情况更是严重,所以管理彩礼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和支持,当然也有不支持的,有的人认为彩礼一定要有,并且不能随意限制。但对于这三个省的男性来说,这个消息让他们特备羡慕,因为它们三个省,是彩礼最“重”的省份。
彩礼一般来说一个地方一个风俗,但就大体的环境下,这个三个省份的彩礼要比其他地区要多。第一个省份就是江西。江西的彩礼钱在全国的彩礼榜上赫赫有名。就算其他地区有争议,但说到江西彩礼,谁都承认它确实是比较高。据了解, 江西普通人家的彩礼钱一般在15万以上,个别地区还有20万,30万的彩礼。不仅如此,除了彩礼外,房子,车子也都是必须准备得当的。算一趟下来,着实不便宜。
而第二个省份就是河南。河南的彩礼钱平均并不出彩,但个别城市特别的高,让它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彩礼省份。就比如鹤壁,焦作这两个城市,20-30万的彩礼钱特别常见,在往上的也有,40万的彩礼钱也都出现过。诸如此类的城市还有,说明着这个地方其实结婚并非易事。
最后一个省份就比较出人意料了,它就是位于西北的甘肃。甘肃的经济比起东部城市来说并不高,但彩礼特比的高额。据甘肃朋友的说法, 在甘肃很多地区20万的彩礼钱是常有的事情。非但如此,除了彩礼还要解决房子和车子等四金。让他们那边的男性娶媳妇都十分艰难。所以在看到山西长治对彩礼钱做出限额后,这三个地方的男性特别想让这股风气弥漫开来,毕竟很多都是因为这样而错过姻缘的,不知道你觉得应该普及吗?欢迎留言评论。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晋城民俗风情
下一篇:朔州婚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