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大同婚俗

  • 婚俗
  • 2020-11-13 16:5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在改革开放前,结婚有哭嫁、拜堂、揭红盖头、在床头向新人撒枣子莲子花生等习俗,在那个时候新娘的样子宾客都看不到的,新娘和新郎拜完堂后,新娘就直接送入洞房,之后由新郎揭开红盖头,以前结婚就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习俗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上世纪四十年代——结婚送套《鲁迅全集》
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的陈奶奶,今年已87岁。当她回忆起自己1948年结婚的情景时,连声感叹:“那时候时局乱呐,当时城里年轻人很少去举行繁文缛节的中式传统婚礼。”
陈奶奶抗战时期在“陪都”重庆的农民银行预结算处工作。当年和她在一个部门的一位同事娶了著名学者马寅初的女儿,那是1945年的事情。马家虽是上流名门,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婚礼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仪式而已,新娘当天甚至穿着一件平常的衣服。和婚礼的排场相比,那时候人们更讲究证婚人的社会地位,马家自然可以请来大人物,这个证婚人就是郭沫若。陈奶奶回忆,她的同事姓汤,他借用了重庆农民银行的大礼堂,双方父母都出席了婚礼,但马寅初先生并没有讲话,而是郭沫若说了很多。郭沫若身着淡色西装,在祝福了一对新人之后,即席赋诗一首。陈奶奶记得郭先生提到“门当户对、才子佳人”这样的话,才知道自己的这位同事原来也是一位名门之后。婚礼之后马家也没有摆酒,只是在礼堂的桌子上放了一些糖果、糕点、茶水之物,供来宾随意取用,颇有点现在自助茶会的味道。婚礼前后只持续了个把小时,大家就散开了,新郎也回到银行继续上班,全然没有婚假之说。
陈奶奶告诉记者,像汤先生这样的婚礼,即便在他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看来,也是太过简朴。所以后来陈奶奶的婚礼,就稍微隆重了一些。陈奶奶在自己32岁那一年,即1948年的10月10日,和上海交大毕业的小弟弟两对人一起在南昌结了婚。
结婚那天,陈奶奶和弟媳穿的都是专门定做的婚纱,两对新人都有伴郎伴娘和四个小花童。陈奶奶代表男方家庭,送给女方的是项链、手链、戒指、耳环四样金首饰、一枚钻石戒指和十块布料,陈奶奶的丈夫也照样送了一套给陈奶奶。陈奶奶夫妇送给小弟弟夫妇的是一台“飞歌”收音机。而两个弟弟送给陈奶奶的结婚礼物,则是用二两黄金买来的一套《鲁迅全集》。陈奶奶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因在市级机关工作,不便带这些首饰,就卖了。而那套《鲁迅全集》,陈奶奶珍藏至今。
上世纪五十年代——婚礼简单如白纸
今年91岁的张之宜老先生和比他小9岁的史瑾老太太已携手共同走过了50多年,如今老两口精神矍铄。这对借着新中国成立后喜悦成亲的“金婚”伉俪,对于当时的喜庆场面,都称没什么可说的,不是因为他们记忆不清,而是当时的婚礼实在是简单得就像一张白纸。
张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史老都是溧阳人,读大学时曾与史老的兄长是无锡师范学院的同窗,当时史老还在溧阳县女子学校就读,尽管双方常有来往,也仅是小伙伴之间的玩耍。1936年张之宜先参加了工作,后来随新四军打仗,而史瑾到1941年抗日救国时才参加工作。解放后,组织上调动张之宜去苏南行政公署,史瑾调到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凭着鸿雁传情,这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新婚当天是冬季,他们在无锡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向老战友借了一张木板床,新房里还放了一张桌子和张之宜一直带在身边的一只装满伟人著作的皮箱,这就是当时新人全部的“家当”。史老回忆道,那天婚宴只摆了一桌,大家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喝喜酒。虽然都是充满豪情的革命语言,但那份真情却让这对恩爱夫妻长留心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特殊岁月激情婚礼
“我们当时的婚礼真的不能和现在年轻人的婚礼相比,简单朴素,却让我们永远记忆犹新!”谈起当年的婚礼,现年63岁的高金贵先生和56岁的康林洁女士脸上洋溢着的笑意,把他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特殊岁月……
1968年9月9日,高金贵和康林洁分别拿着各自单位出具的未婚证明,来到当时位于南京鼓楼的高楼门街道,办理了结婚登记和证明。当时的结婚证明就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的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最具有时代烙印的是硬纸上端印制的非常清晰的毛主席头像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最高指示。当天下午,两位年轻人在鼓楼照相馆,非常虔诚和神圣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了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我们两人肩膀间至少还留有一个拳头的距离,不像现在年轻人的结婚照那么有情调,当时我们想都不敢想啊!”高金贵笑说。
结婚那天,两人从单位工会借了二十几张凳子,自己炒了两大脸盆带壳花生和葵花子,又买了10斤糖果。晚上5时,婚宴正式开始。菜是单位食堂送来的“四菜一汤”,红烧肉、烧带鱼、鸡蛋炒韭菜、青菜面筋果和鸡蛋菠菜汤,酒是当时1.20元一瓶的甲种洋河。两人的婚礼共请了四桌亲朋好友,大家开开心心地吃了2个多小时。回忆着甜蜜的往事,高金贵和康林洁夫妇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必备“三转一响”
陈先生和张女士是1982年结的婚。说起当时的婚礼,陈先生夫妇都忍俊不禁,连声说:“太傻了,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太傻了。”
结婚那年夫妻二人都在工厂工作,两个人的工资最高的也不过38元。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都是按“高标准严要求”采办的:缝纫机是“蝴蝶”牌的,自行车是“永久”,手表是“宝石花”(售价将近100元),还有柜子、桌子、椅子加在一起要多少条“腿”……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攀比成风,谁家的东西少一点都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但钱就那么多,这个地方多花了,别的地方就要少用。结婚那天,新郎穿的是一件“保养”得不错的蓝色中山装,新娘只是做了一件红颜色的棉袄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馆,花了几块钱拍了一张黑白的大头合影贴在结婚证上,再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顿饭,就算了结了人生的一桩大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白纱、西装成标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人们为图个省心省力,开始把结婚办酒席的事情全权委托给饭店处理,于是,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慢慢变淡了。 “三转一响”也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90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
当时最繁琐的程序就是接亲。新郎带着接亲的队伍赶到新娘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还要用一些点心招待接亲的人,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把新娘送走。那时候渐渐没有了传统的拜天地和掀红盖头的程序。许多人都在饭店举办婚礼,摆酒席宴请朋友和长辈。酒菜的档次和花样和80年代相比,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豪华车队,星级酒家,可以让新人觉得幸福,让亲戚觉得够面子。婚俗的“脸”悄悄在改变,步入婚龄的青年人,更倾向于委托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
从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纱,那时候的年轻人。做套中山装拍结婚照就很是希罕。而到了九十年代,一裙白纱礼服衬上一套“派头”的西装成为照相馆炙手可热的“招牌”。当时婚纱影楼还不多,几乎每一对新人都是穿着均码的礼服拍照,姿势也是一成不变的男左女右。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大大小小的婚纱影楼开始在热闹的大街亮相,影楼的档次越来越高,可选的礼服款式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婚纱照的版式也不落俗了,屏风式、卷帘式等层出不穷。
本世纪——个性婚礼很精彩
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越来越多元化:户外婚礼、仿古婚礼、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婚宴档次日渐攀高,几百元一桌的略显小气,千元左右那是基本,定个数千元一桌的酒席也大有人在。豪华婚车队已不稀奇,租辆公交车,装饰得花花绿绿,更能吸引路人注意。个性化的婚纱摄影取代程序化的包装。新人不再只是坐在影楼里摆POSE,而是上山下海到处取景。
回溯上个世纪至今的婚礼习俗演变,不难发现,结婚作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越来越讲究自我,这是社会文化的宽容表现,也是时代发展的烙印。
文馨回忆去年10月份的婚礼,她的眼里闪烁着幸福,一切都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因为他们的婚礼很特别,也很精彩,婚礼所有的费用都用他们的奖学金支付,而且婚礼的证婚人由她的研究生导师担当。
2000年,她从东南大学电子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学念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去年5月份,她认识了震贤,两人一见钟情,闲聊之余发现,两人都是南京人,1996年他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然后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学位,现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个月后,他们决定结婚,婚礼的地点就定在香港。婚礼当天,他们在布吉岛海边酒店由牧师主持宣誓仪式,证婚人就是她的两位导师。3天后,他们就各自准备论文答辩了。她粗粗统计了一下,婚礼一共花了6万多港币,这些费用都是她前两年的奖学金。
婚礼成当代“最大奢侈品”
就形式上来说,中国婚俗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继又由简到繁的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其形式也随其地位的提升而愈加复杂。而现今高昂的结婚成本不仅困扰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很多国家的年轻人都在面临着结婚的尴尬……
“婚不起”的尴尬不止于国内
结婚并不是难事,相爱的情侣只需要前往当地民政部门登记一下就可以了。但许多年轻人发现,真正能顺利按照自己的人生时间表结婚的近年却越来越少。英国《每日邮报》2月25日称,按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技能水平划分的8个阶层中,低薪的工人阶层近些年来登记结婚的比例持续大幅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52%降为44.5%,而中产阶级以上的高收入人群结婚比例则大幅上升,其结婚比例2012年为66.3%。根据调查结果,40%的受访者承认“结婚花费实在太高”,因此没法结婚。还有25%的人坦言,自己已经失去了结婚的信心。
“婚礼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品。”德国《柏林日报》和西班牙“金融”网站近日不约而同用这样的标题来评论日益高涨的结婚费用。“金融”网站援引西班牙IE商学院与谷歌联合发布的《结婚白皮书》称,西班牙举办一次婚礼的平均花费为2.32万欧元,去年该国婚礼产业的产值达到了36.157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34%。
《环球时报》驻西班牙记者的朋友卡洛琳娜是去年夏天办的喜事。她和丈夫每月收入都有1000多欧元,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西班牙算不错的。她告诉记者,西班牙人注重家庭也喜欢热闹,所以办婚礼的架势都比较大,会邀请很多的宾客。为了节省,她没有选择在酒店办婚礼,只是在马德里郊外租了个小农庄,就连婚礼用的糖果点心也都是自己买的,能便宜许多。尽管如此,卡洛琳娜婚礼的全部花费也在4.5万欧元左右,其中的大头是婚宴,婚纱也要3000多欧元。为了这场婚礼,她和丈夫存了1年的钱,最后还是没有存够。婚纱和蜜月旅行是双方家长赞助的。
发出类似感慨的不仅是欧洲人,在传统上重视婚姻的东亚,越来越多大龄青年更显得无奈。韩国《中央日报》援引一项最新调查结果称,目前韩国年轻人结婚所需费用至少要2亿韩元,包含买房或租房、举办婚礼、准备彩礼和嫁妆以及新婚旅行等开销。结婚费用如此之高,平均每3个被调查对象中就有一人回答靠贷款才能支付,其次是用存款(33%)和“靠父母支持(22%)”等。97%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结婚过程中会有一种金钱上的被剥夺感”。
日本富士电视台1日称,在东亚,40多岁还未婚的人群不断扩大。由于人们对于婚姻的物质要求不断提升,高昂的结婚费用使很多年轻人“结不起婚”。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当中,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心理也很强,这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人们感受差不多,都是对婚姻的期待高于现实。
俄担忧结婚成本高涨将导致人口危机
“结婚成本高涨的最大后果,就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敢结婚,他们往往推迟结婚,甚至放弃结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家茨姆曼尔说,联邦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德国年轻人选择同居不婚的只有5%,而现在已达到19%,更有28%的人干脆选择“独身”。茨姆曼尔称,这种年轻人越来越结不起婚的趋势继续蔓延,不仅会让年轻人感觉不公平,还将使社会各阶层的鸿沟越来越明显,危害社会的凝聚力。
结婚费用高在韩国也造成“三不(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人群”大幅增加。首尔市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35岁至49岁男性中的未婚者在过去20年里增加了9倍,相当于每5名该年龄段男性中就有1人未婚,同年龄段女性未婚者人数也增加了5.4倍。首尔市调查企划负责人朴英燮称,“低收入、低学历阶层的未婚者大量增加,他们老后很可能穷困潦倒。”
在俄罗斯,结婚成本高涨的最大后果被认为将可能导致人口危机。俄《商业咨询日报》称,由于房价和结婚费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年轻人拒绝登记,从而影响了多数低收入者建立稳定的家庭,这无疑对国内人口出生率及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该报援引莫斯科市家庭与青年政策局的统计称,57%的莫斯科家庭没有孩子,年轻人通常首先考虑自己的前途和生活,最后才考虑成家和生子。这对俄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显然是致命的打击。
多国颁布奢华婚礼禁令
对于“有钱人终成眷属”的调查结果,英国智库“西维塔斯”负责人接受天空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些数据表明,英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低收入人口不能或不愿结婚。卡斯商学院教授赖斯?梅休则称,在当今这个时代,结婚的意义对穷人和有钱人来说已经完全不同,对许多穷人而言,是否领取结婚证并不重要,能“好聚好散的自由同居”更让人接受;而对于有钱人而言,婚姻稳定意味着自己的财产可安全、平稳地积累、传承,因此他们更愿意结婚。
在东方,结婚费用高涨的原因之一是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作祟。东亚各国传统中,结婚的一项重要开支是举办婚礼。近些年,豪华酒店、名牌婚纱、高档婚宴似乎成了公认的标准。一些商家利用人们的攀比心理,借机抬高婚庆服务价格。结婚费用高涨令韩国人又爱又恨。在娱乐文化发达的韩国,影视剧中梦幻般的婚礼场景,明星结婚时的盛大场面,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向往。但高昂的费用却令他们望而却步。韩国《中央日报》称,目前正在准备结婚的上班族中有88%的人都希望能缩减结婚花费,“礼单、礼物费用”是首先要缩减费用的项目(69%),其次为“结婚用品(48%)”、“婚纱摄影等仪式费用(29%)”、“聘礼(25%)”。为扭转这股奢侈婚礼风,韩国组织了多场集体婚礼,LG集团年初宣布职员婚礼规模的具体规定,专务以上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选择特级酒店等豪华场所结婚。
俄新网报道了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长乌斯莫诺夫颁布的一项禁令禁止举办豪华婚礼。该市政府的禁令称,大操大办的婚礼进一步加剧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的社会不公,将会导致大部分居民走向贫穷。此前,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也下令对举办过分奢华婚礼的人处以罚款,借此鼓励人们节俭。他要求严格规定参加婚礼的人数、用餐和车辆数量,并制定罚款数目。俄《观点报》称,在中亚不少国家,高额的结婚费用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生活陷入贫困。吉尔吉斯斯坦2011年GDP只有58.7亿美元,但该国民众每年用于婚礼的费用却高达10亿美元,该国平均每场婚礼需花费8000多美元,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巨额彩礼。一些贫困家庭为给孩子办个隆重婚礼,不得不向银行贷款,甚至借高利贷。由于结婚费用过高,许多地区古老的抢亲风俗也死灰复燃。吉国有1/3的已婚妇女都是被丈夫从街头或其他地方抢到家的。吉国“妇女援助中心”主席阿雷姆库洛娃表示,在吉国每年大约发生1.1万起抢亲事件,其中约有2000名女孩遭受暴力。
在中国国内,由某婚恋网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称,80后单身女性心目中的“恋爱起步价(指期望的男友月工资)”为:上海9964元、深圳8437元、北京8149元…网上流传的一份“中国十大城市娶老婆成本排行榜”中,包括买房买车、购置家电家具、办婚礼、度蜜月等花销,北京平均成本要202.8万元。

农村洒宴种类繁多,各地的风俗,大同小异贺礼大小也不同!
农村人吃酒席:宴席,有很多种宴席,1有新结婚《婚宴》的喜洒,
新婚宴的热闹场景。
2新生儿的《满月之宴》也叫”满月酒”俗话说,
亲戚们还快点吃着满月酒。
”打姜洒”3买了新房子,或者自己新建了房子要新搬进居住”进伙”《乔迁之宴》
马上就要搬进新房子啦。
升学宴。
大家干杯!
升职酒宴,等等!其中礼数最重的是婚宴,想当初八十年代初去吃庆婚酒一般去恭贺人,叫”贺客”;就是些邻村的乡亲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凑热闹,那个时候。”贺客”包的”贺礼”只需一块钱,后来一,二年内涨到二元——再涨到五元,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一路飙升,到现在的几百块,关系好的朋友则几千元不等。
有内亲有血统关系的”直系血”.以前俗话说:要”吃酒担”旁系血的。”尚礼”和”吃酒担”有异曲同工,的礼数它包的贺礼就比普通贺客重很多,内亲又有身份高低之分,如舅舅的身份是最高。俗话说:天上的雷公,地下的母舅公,去吃外甥庆婚酒宴,贺礼至少至几千元,有钱又大方的土豪舅舅的话就有可能包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也有可能!如”贺客”就随意,一百元起步到几千元,凭关系的近远密疏而定,农村一句老话:一碗来一碗去一婉毛来就断气,就是等价(借)交换。意思我来了你这里恭贺,而我办喜事的时候你没有来恭贺一般就从此断交了!
除了办喜事以外,就是办丧事了一般子孙满堂,在世上德高望重长寿老人也从几百元内亲的话至几万元不等……。不过现在政府提倡新事新办;丧事简办,不要造成铺张浪费,还是要尊守和拥护政府的政策!


从祭灶到除夕,细数各地大同小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自汉武帝推行夏历以来,将冬至与正月正式分开,农历正月便成了普天之下共同的新春佳节。实际上,春节是从祭灶神就开始,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方才结束。在春节期间,民间的过年习俗十分讲究有趣,本文介绍的是除夕之前部分地区的风俗习惯。
祭灶仪式
民以食为天,灶王是民众心中最重要的诸神之一,农历春节正是从祭灶开始的。祭灶当天要为灶王供上美食好酒,因为这天灶王要向玉帝报告人间诸事,一定要先把灶王服侍好了,请他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以保佑来年家中丰禄旺盛。南方和北方祭灶神的时间稍有差异,但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之间。
贴窗花、祈财福、过新年
贴窗花习俗自古有之,窗花原有图腾的意义,现在贴窗花有祈求吉祥富裕的寓意,如孩子怀抱大金鱼表示祈望阖家安康、財福双至;贴福字是为家人祈福,大门口和玄关要正贴,预示正福正气好福气,这两处福字不应该倒贴。但厨房、库房、金库或保险箱上则可以倒贴,预示广进缓出不漏财。
大红对联高高挂,欢欢喜喜过大年
挂对联比较讲究,要看家里人的职业,生意人可用类似“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对联;一般人家里则适合类似“己亥財福呈祥瑞,猪年兴旺聚洪福”等句。对联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挂对联时以此为据,千万别挂错了。
中国结凝聚了民族精神,象征着浩然正气
中国结的寓意广泛,除有福禄寿的寓意外,还有兴旺吉祥之意、家和万事兴之意、夫妻永结同心之意等等。一般挂在大门正中,玄关正中,窗户正中或客厅正中。挂中国结要中规中矩,因为中国结凝聚了民族精神,象征了浩然正气。
大扫除寓意清障除秽
年三十这天一定要把家里打扫干净,从房间最里面扫起,一直扫到大门外。寓意清障除秽,干干净净过大年。而且大年初一起,好多地方是不能够扫地打扫卫生的,否则预示一年都是劳碌命。有些地方大人、孩子必须沐浴更衣,尤其小孩子更要在这天换上全新的服装,有新年新气象的意思。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有些地方的年夜饭一定要吃米饭,吃了除夕夜的米饭才算吃过了年夜饭,预示来年不愁吃穿。年夜饭前要祭祖,因提倡新风尚,现在基本已经弱化甚至消失了。但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或家有祖先牌位的家庭都会有简单的祭拜仪式,上贡品、点香、行礼。寓意不忘祖先,继承传统,祈祷平安吉祥。
大年三十吃饺子,求财求福求平安
除夕夜吃饺子多为北方习俗,饺子外形似金银元宝,有祈求多福多财之意;汤圆则象征全家平安团圆;浙江地区的年夜饭有吃整鱼不吃尽的习俗,寓意年年有余等。
年夜饭的鱼不能吃完,年年有余好口彩
除夕夜礼数
除夕这天十分讲究礼数,出言谨慎,遇事必用吉祥语言,绝无粗狂之语。除夕夜子女孝、父母慈,出言必祥瑞,切忌相争论。这天晚上基本不出门,全家守候在一起吃年夜饭,万一摔坏了餐具不可抱怨,要说岁岁平安。大部分地区都有除夕夜守岁的习俗,全家老小子时之前不入眠,起码要等到新旧年更替过后,小孩儿和老人才入睡,而青壮年们则要放开年爆竹,喝开年酒,一直守岁到黎明。
欢喜过年、其乐融融


越南古代和现代的婚礼习俗,和中国的大同小异
越南古代和现代的婚礼的习俗主要体现在婚嫁的年龄、恋爱的方式、择偶的标准、婚礼的形式、贺礼的形式和夫妻居住的形式这几个方面。
1、婚嫁的年龄。古代越南人娶妻嫁女的年龄通常是女的十三岁,男的十六岁。现代婚礼则有锁改变,男女一般都是在二十出头样子才会考虑自己的婚事。
2、择偶的方式。古代越南人择偶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现代择偶的大都是自由恋爱,或者亲戚朋友的牵线搭桥的方式,当然有些也会通过现代的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求偶。
3、择偶的标准。古代择偶的标准大多讲究的门当户对。而现代的择偶标准在门当户对的基础还增加了财富、才干、相貌、健康这几个方面。
4、婚礼的形式。古代婚礼的形式大致和中国类似。而现代婚礼的形式十分的简单,通常就是排一餐婚宴邀请一些亲戚好友来聚一聚。不过他们在结婚的吉日选择上线也会选择“元旦”、“劳动节”、“国庆”等这些喜庆的节日,这一点也和中国很类似。
5、贺礼的形式(随份子)。古代通常似乎以送一些日常的物品为主的,二现代则图方便,也是送钱的比较多了。大多数参加婚礼的人会送个相当于六十元人民币左右的越南盾。
6、夫妻居住的形式。古代结婚以后通常都是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二现代的新婚夫妻则会另立门户。现代越南的房价也是相当的高,而他们的收入普遍是较低的,所以他们结婚买房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


古代婚俗文化高雅简约,没有“天价彩礼”为难待婚族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被看作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当一个人走进婚姻,就意味着找到了一个搭档,一个帮手,从此可以相互携手,同甘共苦走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婚姻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感动了许多人,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喜欢用真挚的情感,来由衷地赞美婚姻生活。
《诗经·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明婚姻是一种对爱情的承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西汉诗人苏武在《留别妻》里感叹: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在他眼里,婚姻是相亲相爱互不猜疑的信任。
中唐大诗人元稹在《离思·其四》里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在他眼里,婚姻是对忠贞不渝做出的表率,世上任何美景都比不上婚姻中的另一半。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在《无题》里写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他认为婚姻生活是两情相悦后的相知,是无声胜有声的心有灵犀。
五代词人顾敻(xiòng)在《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里说: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说明婚姻生活是将心比心的牵挂和关爱。
俗话说,小家是大家的基础,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所以,为了维护婚俗文化的公序良俗,矫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制定了婚俗礼节,来促进婚俗文化健康发展。《礼记·婚仪》中明确规定了结婚的程序,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俗称“婚姻六礼”。之后被各个朝代所沿袭,直到今天。虽然某些朝代加入了其它一些规则,不过,都属于大同小异的变化。
纳彩是指男方家委托媒人提着礼物去女方家求婚,试探女方家的口气。
问名是指纳彩完成后,男方家再次委托媒人到女方家,问出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以便进行占卜,查看两人到底是否婚配。
纳吉是指将占卜结果告知女方,并商量选择订婚的日期。
纳征实际上就是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聘礼,也叫彩礼。古代的彩礼往往根据男女双方家庭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决定彩礼的多少,很少出现女方家“狮子大开口”索要彩礼,而导致男方家生活困难的情况。男方家在付出彩礼后,并不会对家庭生活伤筋动骨。
比如,在唐朝时,《唐律》明确规定:是什么身份就送出多少彩礼,如果多送或少送,都会受到律法制裁。如果是普通农家,送彩礼时,一头猪、一只羊外加几只鸡鸭就可以。如果出现女方家背地里向男方家索要其它钱财的情况,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彩礼通常以物品来顶替,出现金钱作为彩礼的主角,大约形成于清朝中期。


探秘大理白族独特的婚俗
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及周围地区,是白族主要聚居地,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周围繁衍生息,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设叶榆县,唐、宋时期,建有南诏、大理国,元、明、清时期设大理路、大理府。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白族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民族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使整个民族文化更显得绚丽多彩。
白族婚俗
白族是一个对外来文化充满包容和接纳的民族,但白族人又有自己特殊的婚俗文化。现在虽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传统的风情习俗。因此在大理参加白族人家的婚礼,不仅能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能体验到一次难得的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大理白族虽然分布广泛,婚俗因地域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看大同小异。在此仅以大理地区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
婚姻的过程与习俗:
(一)、说媳妇。男女青年到了成人阶段,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对象。找对象的形式大至分为:1、在生产生活中,男女双方认识并产生相爱之情,再告知父母并通过媒人前去说亲。2、在庙会中通过对调子,以歌传情到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后建立感情,再通过媒人说亲。3、另外就是父母包办,通过媒人说合。不管是那种形式的找对象,男方都要择日子请媒人到女方家向女方父母提亲,一般提亲不是一次就能应允,如一两次就应允,会让别人认为自家的女儿不值钱,也会显得女方父母对自己女儿不负责任,再则要对男方的人品、家境、家庭成员的组成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若没有大的问题,媒人可向女方父母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即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俗称讨“八字”,如女方父母将女方生辰“八字”告诉媒人,说明这一事情可以深入向下发展。
(二)、合八字。媒人获取了女方的八字帖后,交由男方父母,男方父母即可持儿子的生辰“八字”和女方的“八字”帖请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进行测算,推算出这桩婚事的吉凶祸福,若男女“八字”无相克,说明婚姻关系可以继续发展,算命先生填好合婚单交给男方父母。
(三)、订亲。男女“八字”如合得来,男方父母择日请媒人将合“八字”的情况告知女方父母,男方父母在媒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女方家请求确立亲家关系,女方父母一经答应,亲家关系就算成立。
(四)、订婚。白族把订婚叫“发红帖”、“送水礼”“吃小酒”。女方父母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书写在红纸柬帖上,交由男方收执,作为婚姻的凭证。过水礼,即由男方叔伯父母带上红糖六合、白酒六瓶、茶叶六斤、新鲜猪肉16斤、26斤不等、红色的公鸡一只和礼钱360元、460元、660元不等(上世纪50、60年代,现在都在1万以上,看个人家庭条件。),到女方家去订亲,男方所送的礼钱和礼物必带六或双数,意为有福有禄和成双成对。在正式过礼前,男方接受女方的“三道茶”,饭后正式交接水礼。一般常规,女方要返回男方礼钱20元、40元、60元不等。礼过后,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才算正式确立。男女双方也就此改口称对方父母爹妈。
(五)追节。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一经确定,男方每逢节日(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冬至节)须送给女方家礼物,一般都送节日所常食用的物品。如:春节、火把节送猪肉、红糖、白酒,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冬至节送糍粑。此外,还要请女方到男方家吃饭,并送给女方衣物和压岁钱,俗称追节。
(六)、求婚。订婚后男方若要求结婚,可请求媒人到女方家与女方父母议订结婚事宜,俗称求媒。求媒须选在双月双日。求媒一般要求四、五次,特殊的连续求几年。求媒应允之后,男方需请命相师择定结婚吉日,并写成书信样式,俗称“通信柬”、“佳期书”,请媒人送给女方家,于是双方可各自筹备结婚事宜。
(七)、开剪。结婚的日期一经确定,男方可择日请裁缝师傅缝衣服,俗称开剪。缝纫的衣服多为儿媳妇和双方老人的,一般在六到十套,其中有一件是结婚之日新媳妇必须要穿的红衣服。要是衣服做得多,缝纫的时间有的达到个把月。现在,白族的衣着形式发生了变化,随处都可买到结婚所需要的衣服。因此,开剪这一习俗也逐渐消失。
(八)、红箱子、红柜子。男女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后,女方家陪嫁必须要准备一对红色油漆木柜和一对木箱,以备女儿成婚后,装粮食和衣服。在结婚之日,由男方的陪男挑着柜子、箱子和迎新队伍一起游街。随着社会的发展,红柜子、红箱子等陪嫁物品逐渐被家用电器所代替。
(九)、赶街子。男女结婚日期确定后,男方须为女方准备一只玉手镯、一只银钮丝手镯和一串胸前挂的银链子(八到十股)等首饰。一般选择街子天、渔潭会、三月街,男女双方在男方母亲、嫂子和姐姐的陪同下一起去购买。女方一经选定,就由男方母亲付款。银链子、银手镯一般很难买到女方合意的,多数为专门定做。
(十)、吃生饭。指结婚正喜的头一天,男方家族“五服”之内、谋人、提调、厨师、帮忙的亲朋好友都要到位。这一天的主要任务是,杀猪做菜,将准备的衣物和水礼(一对鱼、两把粉丝、两合红糖、两瓶酒、茶叶两斤,猪肉36斤等)送到女方家。
(十一)、压床、压箱底、安喜床。在男女双方结婚的头天晚上,也就是“吃生饭”这一天晚上,要请新郎的上辈(家庭和睦、多子多孙的婶婶或大妈)帮助钉被子,还要找一个小男孩(选择家境比较好,子孩又聪明的)与新郎在新制作的婚床上睡一夜,称为压床。压箱底则是女方家,在女儿出嫁的头天晚上,叔伯父母,哥哥嫂子,姐姐等要给出嫁的姑娘装嫁装,并给一些钱,钱的多少视各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所给的钱要压在新娘的红箱子里,称为压箱底。安喜床则在结婚的当日早上。具体安床的时间,床的朝向都要按命相师所算的办,而且安床要由家族内德高望重的老太太来办理,之前要在新房内点上七星灯,焚香为新婚男女祈祷早生贵子。
(十二)、正喜日。即迎亲待客日。迎亲时间一般是“巳时发轿,午时进门,未时交杯”。过去迎新,要用轿子四顶,新郎新娘各一顶,其他伴随迎亲的送亲的或骑马、或走路,陪男有的挑柜子、背箱子和其它陪嫁物品。正喜之日,新娘梳装须按命相师事先确定的朝向端坐,头戴满插红花的头囊,穿男方准备的红衣服,戴墨眼镜,胸前挂一面镜了,穿红色的绣花鞋。红色的头囊、红色的衣服、红色的绣花鞋寓意喜庆。戴墨镜则新娘子主要为了遮羞,胸前挂的镜子则为了避邪。
(十三)、上马席、饰花红。当男方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新娘家紧闭家门,新郎三呼九叩,新娘家出诗,陪男们答对之后,新娘家打开大门,陪男们进门后满堂敬给女方家客人香烟,烟过数轮,女方家出一桌酒席给陪男们,称为“上马席”,酒席过后,即可开始迎亲的仪式。陪男们将女方家族的上辈请到客堂,先由女方父母跪拜祖宗,再由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和上辈,在拜的过程中新郎新娘分别要给受拜的敬上糖和酒,之后由父母分别给新郎新娘戴上红花,称为“饰花红”。仪式结束后,新娘即可哭别父母、兄弟、姐妹,走上出嫁之路。
(十四)、掐新娘。锁呐师奏着迎新曲在前引道,新娘在新郎和伴娘的陪同下走出家门,一路上陪郎们借机一把把掐新娘,新娘只有靠伴娘们来保护。在日落之前,必须把新娘接到新郎家,若新娘未按到家,一般男方家不能开席待客。新娘接到家门,新郎家上年纪的长辈要到门前点香,并安排童男、童女迎接新郎新娘进门,进门后新娘要跨过事先准备的火盆,意为将来做事红红火火。
(十五)、镜镜筛。新娘进了家门后不能急于进洞房,要等吹打师将事先准备好避邪的镜镜筛(红色的小筛子中心部位用红丝线扎一面小镜子和一对箭),钉在洞房的门头上,新郎、新娘才能抡着进洞房(意为谁先进洞房,将来谁当家)。新房内一般都放有一个小火盆,盆内装有辣子面和花椒呛得新郎、新娘咳嗽不止,(辣子、花椒白语意为亲亲热热,富富贵贵)。新郎、新娘入了洞房之后,即可拜堂待客。
(十六)、吃团圆饭。待客结束后,最后新郎爷爷、奶奶、父亲、母新、叔父伯母、兄弟、姐妹、祝娌等都要在一起吃饭,称为团圆饭。厨师们借此机会要戏弄新娘,故意不上菜,等新娘拿着好烟好酒一次次请求厨师,厨师才慢条斯理地一道道给上菜。在吃饭过程中,新郎逐一地向新娘介绍家庭的所有成员,团圆饭吃完,即可进入闹洞房。
(十七)、回门。新娘、新郎成婚大喜的第二天,新娘家即安排兄弟或姐妹到接郎家接新娘回门,并邀请新娘家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到新娘家吃饭,吃完饭新郎新娘需在日落之前返回家。
(十八)、出街。大理地区的街子有龙街、狗街、沙坪街、大理街、三月街、渔潭会等,除三月街,渔潭会外,一般为七天一街。新郎、新娘成婚后,若未出过街,是不允许到其他家办事和串门子,否则会认为不吉利。逢街天,新娘在姐妹和新郎的陪同下,背着竹制的小花蓝,梳装打扮后前去起街子。赶街购物对新娘是一件非常考究的事,所购物品是检验将来是否会当家理财的证明,因此,新娘赶街购物都十分谨慎。
丰富多彩的白族婚俗,绚丽多彩的白族服饰,灿烂辉煌的白族文化,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来大理吧,体验这一次难得的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来大理天空院吧,大理天空院项目位于大理市海东新区,金尚街区景观轴始端,毗邻洱海,与苍山洱海相望,集山、海、湾、景与一体。起凤公园、木莲公园、秀北山森林公园三大公园环抱。片区内从小学到大学学府林立,发展潜力巨大。大理天空院全新第四代住宅,空中庭院,筑造大理之上当代居住之美。与大理天空院一起领略大理的风花雪月,感受大理独特的风俗人情!


邓丽君原唱的《回娘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每每听到这个歌曲,心里自然会涌出别样的愉悦感。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它有着许多讲究。
在古代中国,出嫁女子通常一年有三个时间是必须回娘家的。第一是新婚两三天后,俗称“回门”(因民间叫闺女出嫁为出门。回娘家故而自然就成了回门);第二是大年初二回娘家,被称作“迎婿日”;第3次,在南方主要是端午节,称为“送五月端”。个别地方回去的时间为重阳节,称之“送九月九”。而北方则通常选择在中秋节之前一两天,给父母送去过中秋节的礼品。个别地方还有的是在正月十四,称为“送灯笼”,中国地域广阔,各地风俗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总的含义应该是相近的。
一,新婚之后两三天的回门。这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次回娘家。
中国民间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每一个地方都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习俗。虽然差别万千,但有一点还是具有共性的,即新娘结婚后不久的“回门”。
回门,就是在结婚两三天的时候,新婚夫妇一起去女方娘家探亲(有的地方是在结婚第二天回娘家,有的则是在第三天)。这种风俗在古代叫“归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女人新婚之后第一次回娘家,有一定的规矩。首先,新婚夫妇必须作伴一起回门,不能单人回去。否则,被视作不吉利。而且回门的时间宜安排在上午(祥气东升),不要选择下午(日落西山);其次,女婿要根据当地风俗准备一份厚礼,呈给岳父母。所有准备的礼品数量一定要是双数,图个吉利,意为成双成对。绝不能为单数,这是礼仪非常忌讳的事情;第三,岳父母也会给新女婿准备丰厚的欢迎宴,方便时还可能找几个陪客,一方面表示对女婿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希冀女婿今后善待自己的女儿。
在古代,交通不便,回门可能是女儿身份回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或者说女儿出嫁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回娘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人们十分重视这样一个婚俗。在有讲究的大家族,岳父母会借机教育小夫妇如何生活,包括互相包容,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善待亲友,勤劳节俭,等。
其实,“回娘家”在古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只能在娘家做。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女子通常足不出户,社会地位非常低下,缺乏独立性,多依附男子生活。因而,女子的贞洁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女子出嫁之前,是没有性生活的。这就导致女子在新婚之夜的性生活方面表现出羞涩,恐惧和无助。闺女回娘家之后,可以小住数日,将自己在新婚之夜的经历向母亲倾诉,母女坦诚交流。当然,很多时候都是母亲主动探问和指导。这对女儿未来夫妻生活也有很多益处。
在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道理。女子出嫁了,就很难有机会继续回娘家久待了。因此,“回门”无疑是给了女子一个名正言顺的回家机会,也缓解了她未来的思念之情。
时代在发展,婚俗在变化,但是回门这种传统形式却一直延续下来,说明了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体现了一对夫妻的形成,对两家人的巨大影响。
二,正月初二的回娘家。
“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和小旦(青年女子)。”
说的就是大年初二这一天,满大街都是提着礼物、准备随妻子回娘家的男子。
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如果岳父母健在,通常选初二;只有岳父/母一个人,则多选初三。倘若岳父母均辞世,则一般选择初四),中国各地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正月初二这一天俗称迎婿日或“姑爷节”。
出嫁女儿回娘家时不能空手,要携带礼品,称作带手或伴手。还要准备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等,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只是略表心意罢了。然而,它反映的却是“礼轻情意重”,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与不忘之情。
出嫁的姑娘回到娘家,若娘家有晚辈,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母亲曾代其出过礼品,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初二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可以小住。因为女儿出嫁后,在婆家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人事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趁女儿回家的机会挽留小住数日,名曰探亲,实为休息,也方便陪同娘家人畅叙情谊。
出嫁的女儿在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回娘家的。
民间认为,大年初一这天是辞旧迎新、阴阳交配的日子。如果此时容留出嫁的闺女将有外来的晦气不吉利,同时很可能因此而让娘家败落。
正月初二,天地阴阳交配已经完成。所以,多地民间约定成俗,出嫁的女儿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
在旧时代,有一种观念叫:“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出嫁女儿平时忙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很少回娘家探望,联系不多。在大年初二回娘家,也正是出嫁女儿借机对父母表达孝心的时刻,也与娘家人联谊和回味旧情。表示浓浓的亲情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反而因为春节期间的相聚而更加浓厚。
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们”带上礼物去看望岳父岳母,也正是他们对岳父母表达关爱的机会。
女婿来了之后,要给岳父母拜年,还要带些礼品去岳父母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家拜访问候,联谊叙旧,也是中国人和谐家庭观的体现。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时间,要在中午12点之前赶到,还有,带礼物应该带双数,不能是单数,即使给红包也是一样,红包的个数或者红包内的金额数应该是双数。
另外,娘家对于收到的礼物,不能全数手下,应该让女儿带回去一点,叫“回礼”。
还有的地方,连饭桌上的菜都有讲究。其实,伴随着时代进步,年轻人已经不懂或不重视这些风俗了。但入乡随俗,礼包和礼金的双数还是注意一下比较好,因为还是有人在意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别因这点细节让人说你没有礼貌,不懂礼数。
相隔十里,风俗迥异。有的地方大年初二,女儿在娘家可以吃晚饭后再走。有的地方则不能在娘家吃晚饭,必须在晚饭前离开,到农历二月二日再回去住一晚上,初三中午前离开。现如今,这些讲究已经淡化了。个人觉得如果离得很远,或者很少回娘家,或者其他原因比如车子坏了等。当然多住几天也是无妨的。
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地方的风俗,出嫁闺女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而且回去后女子应主动造厨做饭,不能自己当做亲戚一样坐等吃饭。女婿也应该和岳父母大人好好聊聊天,多说一些感激的话。多说生活舒服,工作顺畅,让老人放心。其实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的礼仪和孝道,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第三个回娘家的日子。
有的地方是在五月端午回娘家,俗称“送五月端”;有的地方是选择在中秋节,或重阳节回娘家去探望父母,称为“送九月九”;还有个别地方是正月十四,称为“送灯笼”,比较少。
其实,这些都不如前两者回娘家的现象普遍和仪式隆重,而且没有固化规矩。本文不再做详细探究和讲述。
有时候,岳父母为了能让出嫁的女儿经常回来看看,就会刻意亲善女婿,或亲善外甥(女),以期通过他们能督促或拽着女儿经常回娘家探望。
从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看,春节和中秋节是我国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如今,独生子女比较多。结婚之后,过节回谁家,成了已婚男女每年都要面临的“选择题”。有些人因为意见不统一而闹别扭。当然,肯定有许多人相处融洽,没有这样的烦恼。
比如说春节,大部分人都会遵守的一种习俗,出嫁闺女过年普遍是在婆家过年,初二回娘家,这个应被称为是一种吉利的风俗习惯。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也没有太关注这种习俗了。为了公平对待双方父母,他们经常可以穿插着回家过节,今年在婆家,明年在娘家。或是五一、国庆节回娘家,春节和其他节日在婆家。
当然,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整年在外奔波,遇到重要的节假日,夫妻两人也可以“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带着双方父母一起出游,或者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过节,让原本的“两家人”变成一家人。为大家提供一个绝佳的团圆机会,高高兴兴叙叙旧,敞开心扉话家常,让亲情更加浓厚,让爱有处安放。既增进了感情,也温柔了岁月。这也不失为回娘家的一种新潮流和新途径。


新疆传统婚礼习俗:赛马叼羊,狂野奔放,这就是中国骑士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日趋发展,许多事物都慢慢同化——婚礼也是其中之一。现在结婚一般都采用大同小异的西式婚礼,但镜头里的这个少数民族依旧保留着最传统的婚礼。
这组作品是米拍APP摄影师陈海(米拍ID:C.H)在喀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旅行期间拍摄的。陈海今年35岁,目前是一名设备检验工程师。
“塔吉克族的婚礼一般会持续三天。第一天在新郎家跳舞摆酒吃肉;第二天会在新郎方进行赛马叼羊;最后一天新郎才会去新娘家迎娶新娘。这三天里最刺激的还是当属‘赛马叼羊’活动。”
“为了方便争夺,比赛中所用使用的羊会在赛前被杀死,剔除内脏。叼羊的规则也比较简单,只要骑马者抢到了羊,然后避开一路上的围追堵截,最后把羊放在指定位置便算成功……”
“整个叼羊过程不可谓不紧张激烈,几十名骑手为了争夺小羊施展浑身解术,有的骑手用双腿夹住马背——整个人附身横在半空进行争夺。骑行速度之快、抢夺之激烈,不禁让人血脉喷张。”
陈海说:“叼羊赛马”让他见识到什么才叫真正的骑士精神!明知道受伤是在所难免的事(轻则手臂擦伤碰撞 重则被摔下马背)可是他们依旧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久居城市,根本不能体会那种群马由远而近、扬起漫天尘土、贴身而过的呼啸感,恍惚间仿佛穿越到了古战场一般!感谢塔吉克,让我领略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摄影让我从平淡的生活里解脱出来,通过独特的视角去领略世界上不同的美好事物……”


民俗文化|淳朴多样的冕宁民间婚俗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桩大喜事,每个地方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婚俗文化,冕宁县也不例外,在这块淳朴的土地上一样有着大同小异的民间婚俗文化,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在冕宁,参加婚礼,叫做“吃酒”或者“吃大碗”,举行婚礼叫做“办酒”或者“办九大碗”。
相亲
小时候,我们最大的期盼,除了盼过年,那就是盼跟大人们去参加婚礼了。
在以前,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办酒席是很大的事,每个家庭都会动用上所有的家当,有的还会因此去借钱。从筹备开始,就是一个漫长而繁忙的过程,很让大人们操心。不过,在这过程里的每一天也充满了开心与喜悦。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能够走到婚姻的相识,大多都是靠人介绍而走在一起的,自由恋爱的很少。媒人,在我们这里,叫“红月”,也有叫“红月大人”的,这是一个别致的称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叫,我也不清楚。媒人,在农村地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不仅仅要负责介绍,还要负责在男女双方两家之间协调,保持两家关系良好,一直到两个人结婚,都会全程参与。
订婚
推算吉日良辰定下婚期
经过最初的“看人户”相亲后,如果男女双方有意,接下来就该男方去女方家走动了。这样的时机,一般会选在农忙的时间,男方“借口”去帮忙,同时也就有了表现的机会。女方的父母家人也就有了更直观了解未来女婿的机会,勤不勤快、干活咋样、身体咋样?这里有句俗语,“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父母这一关过了后,两个人开始一来一往地交往,也不会有太复杂的约会形式,大都是在双方家里,有事时去帮忙,就有了相处的机会。
随着时间推移,相互喜欢的两个人,交往开始多了。在“红月”的帮助下,如果男女双方家都同意,就会把两个人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叫“开八字”。拿八字去找会算命的人,算下他们两个属相命运是否合适,如果“八字相合”,就是美满幸福婚姻的基础。接下来就可以提出结婚的日期,男方家算好定下后把具体时间送给女方家,叫“送年月”。送过去后由女方家提出一些物品财物要求,结婚前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比如“边猪坛酒”就是一头猪的一半和一坛酒,还加上大米100斤、黄豆30斤等等。还有叫“羊子钱”的,就是定下给女方家几只羊,折算成相当于等量羊子的价钱,送礼给女方家。推算选出的吉日良辰,女方家是前一天的单数农历,男方家是第二天的双数农历。然后,结婚的准备议程就开始了。
办结婚酒席,一般时间为三天。第一天叫“支客”也有叫“相帮”的,主要是厨师、总管以及帮忙的亲友些来,支锅架灶,开始各种准备工作。这一天要杀猪,杀好的猪肉要砍半头,加上大米、黄豆这些,由男方送去给女方家,叫“送肘件”。第二天叫“正酒”,就是正式举行婚礼的那天,新娘也迎进门了,参加婚礼的客人也来了,是最热闹的一天。第三天叫“谢客”,客人开始陆续离去,帮忙的亲友开始清理所有的家具、工具与物品,借来的就还回去,用不完的就存起来,整个办酒席活动也在当天下午进入尾声。
准备婚礼
是忙碌和喜悦的过程
在办酒席前大概一个星期,主人家会把总管、厨师、礼房等帮忙的人请在一起吃顿饭,叫“商量饭”。主要是对婚宴的菜品、工具的借办、接待客人、迎接新娘等环节进行商量准备。这一天,主人家是可以喝点酒的,一来是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差不多了,可以适当放松一下;二来是真到办酒席时也没有空闲喝,所以主客都会在商量完事情后开怀畅饮几杯。
传统的“九大碗”,就是九个菜,摆成横竖三排,又方整又好看,九还有长长久久、吉祥如意的寓意,是好吃、好看、又有好的含义。在冕宁,经典的九个菜一般是:大酥肉切片和用白菜垫底的香碗、小块酥肉加姜片煮到酥肉变软的酥肉汤、三线肉块加蜂糖炸到焦黄炖粑的墩子、豆腐方块炸黄用碱水处理后再煮至外软里嫩的豆腐圆子、糯米红糖为料软糯可口的酒米饭、排骨烧白萝卜的炒骨汤、浇上香葱鸡蛋臊子粉条、清烧竹笋(也可以是炖干四季豆)、清蒸冕宁火腿,外加一盘冕宁酸菜(不算在九个菜中)。手艺好的老厨师,还会做一道汤,叫“清汤”,在“正酒”的早上,上完所有的菜后,由助手盛在汤盆中给每桌分点。这道看似简单的汤,却很要功夫。我父亲就是一个老厨师,他说清汤是用大棒子骨、猪肉皮反复熬制打泡沫,直到汤汁变成乳白色的高汤,再用“猪漕血”(杀猪时停留在胸腔内的死血块)吊汤,加少量葱花、盐、少许胡椒粉,就成为了鲜美的汤汁。现在的厨师,已经很少有人去做这个汤了,只因它费时又费力,还只是一个汤而已。
早饭后,家里摆上香案敬神,新郎磕头后,挂上大红花,在“接亲大人”的带领下,接亲的队伍就出发去女方家接新娘子了。队伍里有一个背背篓的男生,一般为新郎的表弟或朋友。背篓里面放上2支火把、2瓶酒、2对蜡烛、一些火炮,还有一些新娘的用品。还有两个未婚的小姑娘,是提马灯的,马灯上会剪贴上红喜字,是灯笼的演变,她们会一直陪在新娘子两边。
办酒席
喜庆热闹的婚礼
正酒的那天早上,天亮时分,是接新娘子进门的时间。婚车(婚轿)到新娘家门口,由“接亲大人”代男方家给新娘一个装有“下轿钱”的红包后,接新娘到新郎家。整个途中由新郎的两个年轻男友点燃火把,在新郎、新娘的两边迎接新人,提马灯的小姑娘跟在后边。快到男方家门口时,震天的鞭炮响起,欢快的氛围瞬间被点到极致,满院子的大人小孩都是开心的,他们在迎接着新娘子的到来。新娘由“送亲大人”和“接亲大人”两个各牵一只手,向洞房走去。洞房门口的门槛上横放着一个火盆,里面的木炭火烧得正旺。冕宁有老规矩,小夫妻俩个哪个先过了火盆,哪个就能当家做主。“送亲大人”赶紧牵着新娘去,新郎也在亲友的鼓励声中去占据“有利位置”,在大家开心的“哄笑”中,在喝过小朋友敬献上的“进门茶”后,往往都是新娘子获胜,第一个迈步进门。当然,他们俩从火红的炭火上迈过,主要是预示着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火红,会一直迈向幸福的生活。
男方家为女方家送亲的人早已准备了一些红糖醪糟蛋,叫“下马饭”,送亲的人每个人都至少要吃一碗,以示敬意。一阵迎来送往的客套后,女方家送亲的人就坐下休息,吃瓜子、喝茶、抽烟。男方家去接亲的人,忙着把从女方家“偷”来的各种东西,往男方家搬,边搬边大声地炫耀战果。冕宁这边,迎亲的人在女方家是要“偷东西”的,除了尖嘴(容易伤人的)的火钳、剪刀、菜刀等不能“偷”,只要能够搬动的都可以“偷”。“偷”来的东西会有家具、小家电、大米、油、肉这些吃的用的,还会有花草、猪、鸡鸭这些,加上女方父母给女儿添置购买的家具、床上用品等“陪恋”,需要搬运的东西有时候会装满一辆汽车。这种特别的风俗,是一种祝福,是希望把好运和对生活的美好企盼带给新婚的两个人。
正酒的早餐大概在9:30左右开始。首先由女方的亲友入席,叫“坐正席”(主宾席),要等他们全部入席坐定才能放鞭炮开席。为他们上菜的人,也是挑选做事稳妥又会说话的人。为了表示尊重,在送亲的人没有吃完离开饭桌前,是不能放鞭炮开下轮酒席的,其间还要有人专门为他们添菜加饭。同样,在男方家去女方家接亲时,也会有这样的待遇,坐主宾席、享受特殊待遇,只是稍比在男方家次一点点,这叫“女方为大”。
正酒这天,男方家是很热闹的,白天有敬酒的、有“押饭”的,饭后有对歌的、跳舞的,那时候打牌的人倒是很少。跳舞的设备很简单,一个收录机、几盒磁带,在院坝里头就可以摆开阵式。32步、42步、霹雳舞、交谊舞、扭秧歌,所有帮忙的亲友,围裙都不用解下,马上就可以融入到大舞池中,男女老少用开心的表演,把各式各样的舞姿演绎成了醉人的乐趣。
晚上,闹洞房也是必不可少的,“送亲大人”会提前带上几个女士坐在洞房里,以“保护”新娘子。闹洞房的都是新郎的弟兄老表,参与的人会想出各种奇招怪术为难新郎新娘,不但可以逗取大家开心,还可以讨得零食,有时候还会意外收获新娘子亲自缝制的鞋垫、手帕等。闹到很晚,大家才会意犹未尽地散去,俗话说闹房越厉害,新人的日子越红火。
新婚后
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
正酒第二天,是新娘子到新家的第二天了,这是“谢客”的日子。早饭后,很多亲友都会离开,送亲的也大多要返回了,男方家还是要极力挽留的。一是大家都忙,二是形成的老规矩,到晚饭时,多半只剩下近处的亲友和邻居们了。他们会帮助主人家清洗和收拾,为操劳的主人家分担一些辛苦。
送走自己娘家的人,新娘子离别的泪水还没有干,就会马上融入这个新的家庭,帮公婆做些家务、招呼着每一个帮忙的人。角色,在一个转身的时间,就可以完全转变过来。从此,她就会在这个新的家庭,与他的家人一起,去奋斗生活。冕宁,对新娘子的角色转换有一个调侃式的小故事:结婚前几天,女生在男方家,见到有老鼠在吃他家的谷子,就冲男朋友喊“去看下,有老鼠在吃你家的谷子。”结完婚刚第二天,又见到老鼠在吃谷子,大声喊“老公,有老鼠在吃我们家的谷子,赶快去打了。”边说还边自己就去找扫帚打老鼠。这只是为了大家开心的小故事,但这却真实地描述了女生在生活中的从属性。她们为了自己珍爱的那个男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只为与他开创新的幸福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很多老传统老习惯逐渐被改变,不变的,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心。
现在很多恋人都是自由恋爱的,在结婚时就根据规矩找一个人当“红月”;“送年月”还是有的,不过已经折算成了现金,由男方家在结婚前送给女方家;彩礼的数字越来越大,常常会根据女生的家庭、学历、长相定出高额的彩礼,甚至有的家庭都到“不堪重负”的程度;老式的“三转一响”也早已不在,变成了“三金”,还得“有车有房”;迎娶新娘那天也有了“上轿钱”、“下车钱”、“走路钱”、叫父母还有“改口钱”;婚礼也开始有了各种主题的仪式……好像金钱的成份多了一些,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总感觉没有了小时候“吃九大碗”的感觉了!
变得最多的,应该还有菜品。过去的“九大碗”也只剩下了几样特色的菜,数量开始由十一样、到十三样、十五样、十七样甚至更多!在九大碗的基础上,会有“两荤两素”、“三荤三素”、还有“五荤五素”的,最多的可以达到二十一个菜,可谓包罗万象、荤素齐全。所加的菜品,包括了鸡鸭鹅禽类、鱼虾蟹等河鱼海鲜、猪羊牛等畜类、笋花菌菜各式各样,讲特色、论品质、谈味道,蒸、烧、炸、炒、炖、煮、焖、煸、卤、熏、腌、烩各种川菜、广菜、湘菜厨艺展示,简直是大比拼、大荟萃。这些变化,不仅是饮食文化在提升,更是富足生活的内涵的体现。


合阳乡村的婚俗文化
无论对于任何人来讲,结婚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情,每个地方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婚俗文化,陕西省合阳县也不例外,这块淳朴并不富裕的土地上一样有着大同小异的民间婚俗文化,婚俗文化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一一跟大家盘点盘点。
结婚摆天地
结婚之前看家道
合阳人相亲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环节,那就是查看对方的家境.在当地人叫“相(xie)家道”。一般情况下,当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介绍相识以后,这时候双方父母就会安排适当的人选,首先到对方家周围打听打听对方的家庭情况,这其中就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人员关系、父母亲的人品人缘、在乡村邻里之间的威信各个方面,未来的女婿或媳妇的身体素质、人品住房的多少等,再详细一点的,还要看一看一家人的居家风水以及对方的生辰八字等。
农村结婚
为了能够让被打听者提供真实的情况,打听者一般都是亲戚熟人,并要提前请吃饭、喝酒等。根据打听到的情况,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合计商量,等同意后,就通知上亲近的姑姑、姨姨等人,组成一个10人左右的“相亲团”前往男方家“相家道”。
结婚喜宴
男方家里则要买肉买菜,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来招待。相家道队伍看过住房情况后,再与男方家长聊天,问一些家庭的经济状况等相关问题。待“相家道”结束后,大家再座在一起商议结婚的后事。
招待宴席
合阳人提亲明查暗访家庭的好坏,看起来似乎滑稽,但却非常实用有效。从经济上、住房上的好坏能够推测将来这个家庭的生活是否有依靠,打听对方及家人的人品及社会关系的状况,可以预测将来能否与这家子人和谐相处,做到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
大门口的装扮
众所周知合阳婚俗程序相当复杂,礼节也是非常的多,过去讲究“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到今天可分为订婚、行礼、婚礼这三大步.其中婚礼为最。
结婚
在举行婚礼过程中,还有四种情况当为特殊。一是兄弟姊妹之间依次完婚。姐姐未出嫁,大人决不答应妹妹家提出的结婚要求;只有哥哥完婚才给弟弟考虑婚事,一个门前不能在一年内落两顶花轿,即姊妹两不能在同一年出嫁,也不能嫁一个娶个。
结婚仪式
二是肩膀弟兄同一天结婚,需约定好时辰,同时进门。为了防止抢先进门,主事的要在大门口中间拉一根红绳子,两个新媳妇、两家新客人各走边。入席时按年龄大小和“左上右下”规则分座。
发红包
三是送亲队伍路途中,若遇送葬的则视为吉利,主动让道;若遇到官轿、马车花轿先行。如果两顶花轿相遇,则新媳妇必须下轿,相互施礼,互换手帕、胸花等礼物,送亲队伍应互相打恭作揖,相互表示祝贺。
迎亲
四是一条巷或一个村子若有两家以上结婚的,就出现了“争花头”的现象,即有那个新媳妇先进巷,先人者为重,属吉祥,能给全家带来福气。因而有的家为了争个第一,甚至一大早就把新媳妇送到男方家。一般情况下,过事主家会央求媒人事先商量好,不须争花头,而是定好时辰同时进村。这样就避免了矛盾,皆大欢喜。以上四种风俗虽然出现较少,但也说明合限人团结共事,和谐相处,遵规守蹈的风尚。
接亲
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结婚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一对新人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地处渭北平原的合阳人来讲,虽然礼节多,讲究多,但最终的目的也是一致的,都希望娃们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都希望娃们能真心真意踏踏实实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这样为人父母的就放心了。
无论是多么繁琐的礼节,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老的传统,总之好的传统仍然需要我们去继承,当然那些过于庸俗,过分挑战人们道德底线的糟粕,我们也要坚决的抵制和反对。
无论广大农村的婚俗如何改变,我们所有人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初心始终不变......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