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位于祖国西南、西藏的西部,远古有过辉煌的文明,今天有灿烂的古迹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偏远,使这里的婚俗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之处的“奇”。
一、阿里结婚习俗传统篇
恋爱——金秋时节的青年男女
虽然文化古老,但人却不古板,这里的男女讲求自由恋爱,时间一般是在收获的季节。这时姑娘小伙子总是找许多借口——守望尚在地里的庄稼,怕被人偷,怕牲畜连吃带糟蹋,怕……,反正他们大都露宿在庄稼地里了。有的小伙为了找意中人,从地里牵上一匹马四处游荡,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见着姑娘就搭话、唱曲儿,要是看上谁了,就示爱;有的就白天摸情况,晚上把自己打扮个够,穿上最捧的服装,脚蹬最新的鞋子,头戴狐皮帽,再擦些香脂,带上手电直奔目标;有的整夜整夜的不睡,谈了一个姑娘又一个姑娘,直到找到意中人。姑娘们却集体行动,三五成群地走动在月光下那金色的原野里,若是与哪个小伙子“触电”了,两人就双双离去。开始了恋爱的日子。
求婚——“站门口”贵在坚持
当恋爱的适龄青年男女感情发展到难舍难分时,就该是求婚的日子了。
普兰县求婚的方式很是别具一格。想当新郎的小伙子(或是其父母、亲戚),一身新装戴上漂亮的帽子,提上青稞酒拿着哈达,早早地站在意中人家门口等候。待姑娘家里有人出来时,赶紧脱帽致意、问好,然后就站在离门口不远不近之处,只要姑娘家的人在此走动,都得毕恭毕敬。吃饭的时候小伙子家会有人送饭,如果是有人来替换,行前还得高声向院子里边打招呼请假。如此站上好几天,院里的人坚持不住了,就出来询问要娶的是谁。基本上只要站了门口,就没有站不出来的媳妇。有时也会扫兴地听到“大女儿当了尼姑,其他女儿还小”的话。如果在站门口之前走漏了风声,姑娘家一大早把上门儿,使来人不能靠近大门楣并粘上三点酥油,或是姑娘确实已出家等等原因不能出嫁,就另当别论了。还有,男方如果是铁匠、屠户、天葬师,或者有狐臭,女方也可以拒绝。
定亲之后就请活佛高僧算出吉日完婚。男方的聘礼,女方的陪嫁,两家商量时难免口舌之争,一般根据家庭贫富程度而定,但少不了牛羊、布匹、粮食等。
迎亲——难倒新郎愉悦四方
娶亲的头一天要请一喇嘛来家里念经,婚事的一切安排喇嘛说了算。参加迎亲的人一般由男方家的亲戚、家族中青年男女或小伙儿的朋友充当,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行前,喇嘛给每位迎亲的人帽子上贴一小块白胶布作为迎亲队伍的标志。另有德高望重的5人负责迎亲时之各种事情,其中有一人是对歌总指挥。
那天的女方家只需腾出空房子就行,男方早早派人来烧茶、做饭,所有吃喝都由男方带来。
迎亲的人来到大门口时,男女家双方对阵,队前各放九堆石头,对歌时对倒对方一次就推倒一堆石头,双方互不示弱,有时对歌很长时间都分不出胜负。答题也是关卡,而且不止一关,答对一道题,才能进一道门,如此三次才能进得女家娶走新娘。现在过这一关没有那么严格了,出的题都能让人答出,答不出的可以通融换题,还有就是让众人取笑一回,自己狼狈一阵,反正新娘肯定能娶回家。
前来庆贺的人要带上哈达、酒和礼品,还有祝贺吉祥幸福的话语。正规仪式过去之后,部分人开始了对歌。男人一拨女人一拨,各选一代表,相互考。歌词内容很宽泛,从礼仪、生产技能、生活知识、爱情等等,所以代表一定得见多识广。对歌时众人非常关注,双方也很叫劲,遇到两个要强的,能对上一天两天的。晚上人们跳起“果谐”,无论是否有人伴奏,反正大家都唱起来,男女老幼手拉手,踏着节奏转圈跳,好不热闹。此时的主人,不但要跳,还要向大家敬酒敬茶。最要命的是临走时要喝的那一大碗酒。木质的包银碗很讲究也非常大,男用大海碗能装啤酒两瓶多。喝酒的人得守规矩——先敬天地神,如有人唱起酒歌须等人唱完才能饮酒,若有违反就得挨罚。
无论是娶还是嫁,都得请亲朋好友,全村的人都来祝贺,歌舞三五日不断。
也有悲剧
藏族所说“出身不好”,传统上是指铁匠、屠户、天葬师三种家庭。他们儿女的婚配一般只限于圈内,其他阶层的家庭是不接受的。虽也有例外,但结局都很悲哀。
英俊潇洒、勤劳朴实的丹增与聪明贤慧、美丽能干的曲珍相爱了,两家虽相距70里,他们的爱仍是那么难舍难分。这门婚事曲珍家坚决不同意,虽然她是大姑娘了,有自己的房间,但他俩却只能偷偷摸摸,丹增在天黑之前是不能露面的。一次天一擦黑丹增就扛着梯子从家出发,一路小跑到曲珍家时天就快亮了。爬梯进屋,二人相会不到半小时天就大亮了,匆忙中丹增跨出窗口,谁知梯子已被人撤走,踩了个空。从二层楼上掉下来的他,从此断了一条腿。
曲珍也没有逃过被家里逼迫出嫁的下场,虽然嫁了人,却拒丈夫于厚厚的皮袍之外,每天都重复着逃回家——被接回来——再逃回家的痛苦之路,谁的劝告都不听。一段时间后,无奈的丈夫心灰意冷,只得做罢。曲珍一直没再结婚,却从未断过与情人丹增的爱。
也有的小伙子为了夜晚与姑娘团聚,太阳还未落山就来到女家,藏身于畜舍内盼天黑。怀里揣着肉骨头防狗扑上来,默默地等姑娘一家人喝完“突粑”(稀糌粑糊)聊够天。这时小伙的心里可真是酸甜苦辣俱全,时间一分一秒实在难熬。
扎旺有妻儿,过的却是夫妻“分居”的日子。他们恋爱过,经父母同意可以同居,但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的婚姻,男方只在晚上才能到妻子房里过夜,第二天早早起来再往回赶。早出晚归辛苦是小,没有自己的家才是两人心里的疼。每到节日,家家团聚享天伦之乐时,想起自己远方的娇妻稚子,怎么高兴得起来?酒过半酣之后,决心去与家人相会,结果却醉卧冰天雪地。虽苦不堪言却不敢打破传统礼仪的禁忌。这种形式的婚姻生下的儿女,一般是儿子归男方,女儿跟母亲,谁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这都是因为财产惹的祸!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又不能因分家使家产外流而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观念的改变,旧有的禁锢逐渐会被新时代的青年所打破。
二、阿里结婚习俗体验篇
只有在阿里噶尔,还保存着那样完整的婚俗,从有700年历史的古格王朝时期,延续到现在,没有变味,没有更改,新人的婚姻依然由父母做主,熬茶定亲,对歌迎亲,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宴请宾客。
玛巴和娜玛在结婚的头一天相互都是不认识的,他们的婚姻仍是父母之命,他们相信婚姻大事应该由父母做主。
熬茶定亲
当玛巴成年之时,玛巴的父母就四处打听哪家的女儿,与他们家不是同一个姓氏骨系,而且是在七代之外,这样的女孩就会进入他们的视线列入挑选的对象。玛巴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儿媳,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要是挤奶的一把好手,是织衣物织帐篷的高手,人品、习性也属上乘。于是,他们四下托人打听到有一个叫娜玛的女孩,符合他们的条件。
于是玛巴的爸爸、叔叔带上两条哈达,带上300元钱,去向娜玛的父母提亲,同时向她的父母讲述玛巴的情况:“玛巴非常擅长骑马,刀棍武艺都非常了得,对待家里的老人也是彬彬有礼……”娜玛的父母听到玛巴的情况,非常满意地频频点头,看来他们是非常喜欢这位未来的女婿的。当然娜玛的父母也完全可以选择不接受玛巴的彩礼,这样玛巴的爸爸就得去为玛巴另寻媳妇了。
那天,娜玛的父母收下了玛巴的父亲带来的哈达,然后他们双方订好一个“熬茶”的时间,在娜玛的家里,玛巴家请娜玛的家人和亲戚喝酒吃饭,所有的费用由玛巴家出。然后熬茶那一天,女孩的亲戚也要向男方的亲戚继续打听玛巴的情况,如果男孩子各方面都让他们满意,双方再请算卦的先生测算良辰吉日定下结婚的时间。
玛巴的家人回家以后,还要在“熬茶”前,准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便是决定结婚那天,谁去迎娶新娘。在阿里噶尔婚俗中,这是最特别的地方,迎亲的队伍中,没有新郎,没有新郎的父母,也并不是新郎的亲戚作为迎亲的主要成员,而要寻一个这个村庄里最会唱婚歌,且父母健康双全的人,去迎娶新娘。如果挑选的人不能唱300~400首婚歌,在与新娘队伍的对歌中败下阵来,那么新娘子就不可能娶回家了。
最后他们选定了村里最会唱歌的聂卧担任玛巴新婚对歌团的团长,由他再指定其他歌手担任他的副手。
“熬茶”那天,娜玛家的爷爷、父亲、叔叔等男士坐在帐篷的北面,娜玛的奶奶、母亲、姑姑等女士坐在帐篷的南面,双方的亲戚按照严格的长幼顺序,坐在不同的坐垫上,用不同的酒杯来喝酒。家里最年长的人,坐的可能是虎皮、豹皮,接下来是牛皮、绵羊皮、山羊皮做成的坐垫,喝酒的酒杯也是从金杯、玻璃杯、瓷器杯、木杯、石头杯来体现尊卑长幼。
那天,聂卧在娜玛家唱了许多歌,给不同的人唱不同的歌,大家都围着火炉团坐,不能轻易离开,即使上厕所也需要向团长请假,得到允许方能离开,以示仪式的庄重。唱歌一直要持续到晚上大家就寝前,唱歌团长唱了“休息歌”,大家才能离开座位去休息。第二天,也要听到团长的“起床歌”,大家才能起床。受邀的客人,会在熬茶那天,由主人向来客在其左肩上贴一个白色的布条,以示向他们发出正式的婚礼邀请,来客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婚礼前的一切就这样定了下来。接下来,玛巴家要给新娘准备的嫁妆就很多了,从新娘的鞋、袜、裤子、藏装到帽子、邦典,都要全新定做。同时还要为新娘子准备各种玉石、绿松石、金银护身符等饰品,再为新娘的母亲准备一些绿松石项链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80个石头碑倒下,新人才能顺利相见
9月,丰收的季节,娜玛与玛巴选择在9月15日这天举行婚礼。
当第一缕阳光刚刚照到玛巴家的羊毛帐篷时,迎亲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离新娘家帐篷不远的地方,会有80块石头碑阻拦迎亲队伍前进,这时候唱歌团的团长就要开始应对来自新娘家唱歌团的“问答题”了,比如新娘家会问来人“你们来做什么?”、“你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你们凭什么来娶新娘?”,双方在一问一答中,逐渐拉近距离,对上一首歌,就搬开隔在中间的一块石头,前进到下一块石碑,这样一首首歌对下来,当80个石头碑都移开时,天也已经黑了,甚至有些马也累得趴了下去。可是迎亲的队伍仍然非常精神地为会面的那一刻感到兴奋。当天晚上,玛巴的迎亲队伍就在新娘家住了下来。
第二天,给娜玛换上新衣服,给新娘插上从玛巴家里带来的彩箭,新娘也带上自家准备的彩箭准备上路。从帐篷里出来,娜玛骑上了一匹白色的母马,按照当地的习俗,最好这匹母马还是有身孕的母马更好。出门前,先做一些仪式仪轨,为防止娜玛将家里的财气带走。娜玛一直娇羞地低着头,依依不舍地离开家。
娜玛的哥哥和弟弟陪着新娘子一起去玛巴家,在路上遇到各个村庄的人都要为他们奉献哈达,敬献美酒,以示同贺。
当娜玛到达玛巴家时,下马的地方铺着用青稞粒写着万字结的垫子,娜玛的脚一定要踏在这块垫子上,代表着夫妻的感情永恒不变。这时,玛巴的母亲拿着一罐牛奶迎了出来,请新娘用牛奶洗手,代表百业兴旺发达,再拴一些牛、羊毛在新娘身上,希望新娘自此后能织布擅家务,也预示着家人可以丰衣足食。
下马时,唱歌的团长照例要唱歌,当新娘带来的彩箭与新郎的彩箭一起拴在男孩家里时,这一对新人算是真正走到了一起,新娘和新郎此时也才真正见上了一面,坐到一起。
当宴请开始时,司仪大声地念诵尊敬长辈,爱护家人之类的诗歌,以教化新人尊老爱幼。对来宾的献礼,司仪也要当场拆开大声地告知大家。这些礼物中可能是500元人民币,可能是几条哈达,可能是金项链,或是十块砖茶,50只牛羊,100棵青稞,30块酥油,或是20颗绿松石。这些献礼都统统交给现场婚礼的管家,以帮助新人成家立业。
一周之内,不断有亲戚过来朝贺新人,家里也就不断地宴请。一周之后,新郎随新娘回娘家,同样的婚庆礼仪宴请又再在新娘家再来一次。
在西藏婚俗的演变史中,各地方的婚俗都正在慢慢简化,而在阿里噶尔县仍延续着古格时期的婚俗,不能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当玛巴与娜玛牵手的那一刻,这对牧区的孩子延续了古老的梦,也牵手了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