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海西结婚请阴阳先生算生辰八字习俗

  • 婚俗
  • 2022-01-21 17:2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海西蒙古族婚礼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西蒙古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生产方式。公元1509—1559年东蒙古进入海西,1636—1645年西蒙古进驻海西,由于战争、部落争执、历史演变,产生了东西蒙古融合的,独具特色的海西蒙古族生活习俗,因此在海西蒙古族的婚礼赞、祝词、民歌等民俗文化中大量讲述的是迁移历史、山川河流、地名人物等,保留了几百年的历史遗迹。海西蒙古族的婚礼按说亲、定亲、迎亲、婚宴等主要程序进行。迎亲是在结婚典礼前几天,男方将整羊等礼物送到女方家,称为送佐萨、德吉礼节;再进行触动蒙古包墙根围子之礼、迎亲礼,同时,新娘的父母及亲属给新娘陪嫁的礼品,送到新郎家。婚宴过程中要先后举行新娘起程礼,送亲途中歇饷礼,结婚典礼仪式,在新房拜佛和祭火仪式、整羊席、上马宴,揭幕仪式,解除禁忌之礼等活动。  
海西的汉族凡男到十七八岁,女届十五六岁,就可以结婚。十八九岁之间生男育女,不以为怪。男女终身大事,多由家庭包办,子女不得有意见,要恪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受旧礼教道德的束缚,双方虽有不同意见,苦衷难言,只好听天由命。  
男方看准女方后,先请底媒初探。如果女方父母答应了,则正式请媒人拿用红纸包封的茯茶一包,再配以羊肉方方(不得少于6斤)和4色礼物如桂元、冰糖、葡萄干、瓜籽之类,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经过慎重考虑,认为不合适,在媒人二次来访时,即将礼茶退回。如果将“说茶”收下了,并另备同等礼品由媒人送回男方家,这就说明两家的婚事已成。不久,就要送二次礼茶,名曰“定茶”。除了一包茯茶之外,还要增送一对衣料。接着又是“讨婚”,主要内容为两家在大红“庚帖”上用毛笔正楷互相写明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为男女双方运算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及时辰、属相等),中间若无大的逆谬,即可言定成婚。俟男方家选好结婚日期以后,又请媒人到女方家转达通知,好做“送礼”前的准备工作。  
“送大礼”是男方结婚前的主要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项目。送礼之前必须由媒人到女方家开礼单。礼单用红纸折叠成折子式,上面由女方写上衣料的详细名称、质地和数目,称为“彩礼”。富有者送绸缎二三十件。次者绸少布多,数量亦减,但不能少于12件。数目要双不能单,以示“吉祥成双”之意。另外,还由女家提出索要“干礼”(即银币)之数额。家道富裕者少要,家境困难者多要。因之男家所送“干礼”多则白洋百元以上,少者亦要二三十元之多。女家用以制做嫁妆之类费用的开支,也要在礼单上写清楚。其他如化妆品、陪送物等,差不多女方要价,男方还价。到了“送礼”那天,由媒人端上食盒,内盛糖果、瓜籽之类小食品12类,食盒上放置羊肉方一块,上面复罩一整方大红纸剪成的双喜字。另一位媒人手提一对铜制小酒壶,壶嘴上也挂着红纸剪成的双喜字。偕同男方家的至亲如阿舅、姑夫等6人,携带全部筹办好的衣物和现金,大约在10点钟左右送到女家。女家则以早就准备好的酒席盛情款待新亲。筵席进食到“甜菜”(即酥合丸、酿米之类)时,未婚媳妇打扮得花枝招展,由一位女陪客随同前来执杯敬酒。这时,男方主人家则以衣物或现金相送,以示回谢。席间双方叙谈中,也顺便确定嫁娶日期。  
婚礼的头一天,两家新人偕同早已邀约好的男女傧相(俗称陪客)陪着分别到附近浴池洗一次澡,并进行修面和理发。要求比平常洗得干净,象征着彻底清除了过去的一切污垢,从此变成了一个崭新的人了。同时,由内到外、全身上下全部换上全新的服装。有条件的富裕人家,为了“除旧迎新获吉祥”,把刚换下的旧衣裤无代价地分送给邻舍或亲友中的生活困难者。尤其是即将出嫁的姑娘,头几天一定要请一位娘家父母双全的女客,给她细心地进行“绞脸”(即拔面部汗毛)和修面一次。并用熟鸡蛋在脸上轻轻揉滚数遍,使其面部呈现光滑而洁白。这几天内,有些近亲还专门送来牛奶、糯米粥及桂圆、红枣等滋补品,让姑娘好好补养身体。海西附近农村,已经订婚后快要出嫁的姑娘,在一个时期内不让她们出工干重活,以便得到充分休息,把身体保养好,等婚日出嫁。  
结婚头一天,男方长辈们还要指点新郎同陪客前往祖坟或家中神位及先祖遗像前举行祭奠祝告,祈求在天之灵保佑后继新人安康,全家大小吉祥如意。到了当天,女方将已制办齐全的嫁妆、橱柜、被褥摆在院内,各亲友送礼致贺,名曰“添箱”。婆家只举行恭喜送行之活动。大概在下午四五点左右,新郎家派出4个年轻小伙子,专门去新娘家抬取嫁妆箱柜,名叫“抬箱”。解放前,海西有些经济富裕的大户人家,还要陪送一些书架、大炕柜、皮箱、鞋箱及脸盆架等生活日用家具,并由娘家选派4个年青人一路护送到婆家去。婆家则以茶点、烟酒殷勤招待,并分别给以几角钱的小红包,以示谢意。  
临婚的午夜之后,两家开始为双方新人进行一番紧张而有趣的打扮。这时,新郎、新娘都得从头到脚、从内到外更换一新。大约在翌晨五六点钟左右,男方除留下一部分在家的亲友精心布置花堂、洞房,整理庭院环境卫生、安排席桌而外,所有一切“迎亲”的准备工作,如:贴喜联、点燃龙凤花烛、燃放鞭炮、悬挂喜幛、红灯、堆垒松棚,都要在新人到来之前全部收拾好。花堂内的大红供桌上,供有红鸾禧神的红纸牌位,左右题写着“东王公赐福,西王母降祥”的喜联。前去娘家“娶亲”的亲友及家中老人、媒人等,在喇叭、唢呐、铜两响等乐声伴奏下,先从洞房吹奏而出,由最前面一对大红纱灯引路,后面紧跟着媒人、娶亲奶奶及四抬或八抬大红花轿(城内南街独家经营,每抬一次租金约白洋五六元)。内坐新郎,身穿绸长袍、马褂,头戴大礼帽,脚蹬新鞋袜,肩系大红彩带。其他人则分别捧着木制的大红喜盒,内盛核桃、红枣、绢花、红头绳,以及馈送给娘家的一些礼品如羊方、对儿酒、茯茶、糖果等和新娘上轿前佩戴的彩花、面纱、衣物、化妆品等,紧紧跟着花轿鱼贯而行,直奔新娘家去“迎亲”。  
浩浩荡荡的娶亲长队来到新娘家大门时,依照海西传统规矩,乐队必须使劲吹奏三次,鸣炮一阵,喊门三回。并设法从门缝里塞进事先准备好的“开门钱”(内装分币5角左右的小红包)给里面守门人以后,才能开门迎娶新娘。这时,从娘家亲友中挑选出力气大、酒量高的年轻小伙子数人。他们分别手持酒具,正式前来开门“迎亲”。这些年轻人,好似镇守雄关的虎将一般,早就分列门旁两侧,严阵以待。前来娶亲的每位亲友,都要喝上几大杯“拦门酒”,才让登堂入室,以表示竭诚迎客之心意。  
之后,涌进新娘家中“娶亲”的人们,便由冰翁大人(俗称媒人)率先领头,恭恭敬敬、整齐有序地将婆家送来的各色礼物和新娘上轿前临时穿戴的一切衣物端出,按顺序摆放在上房内的香案或供桌上,俟喜乐(由竹笛吹的曲调)吹奏一遍,遂即焚香、点蜡、跪地叩拜,名曰“敬神祝福”。礼毕,则由娘家招待人员引导入席。富者“八盘”,次之“六碗”,海西人称之为“上马席”,并给入席者每人分送“喜钱”一份(内装分币1元左右红包),以表诚意。  
在迎娶宾客吃“上马席”时,由婆家特邀前来的一位娶亲奶奶(她要具备家有父母、公婆及丈夫的“全人”条件)对新娘热情而细心地进行一次梳妆打扮,梳好两个“扎角”,头顶盖头,穿上淑衣淑裙。这种大红衣裙,必须借用每年春节玩社火时由“喜婆”穿用过的那套衣裳。到了解放前二十年间,以上古老的新娘穿着,逐渐改变为头上佩戴五彩缤纷的艳花,身上更换为婆家送来的新缎棉袄(就是到了炎热的夏天,娶时一定要穿极薄的棉袄,这是海西人的传统习俗),胸别鲜艳的大红花,面蒙粉红色的长细纱巾。梳妆已毕,则由父母及亲戚中的长辈先后嘱赠家言,大意为:到婆家一定要孝敬公婆,爱护小辈,夫妻合好,和睦家庭,勤劳家务,多为娘家“贴金”(争光)等处世做人的嘉言训诫。遂即院内吹奏唢呐,锣鼓鞭炮齐鸣,新娘放声大哭,母亦哭,真是难分难舍,情思依依!前庭亦奏乐散席。如在新娘下床快要步出闺阁之际,婆家与娘家两方在新娘房内争抢“财斗”(财斗是旧社会婚嫁时专用的一种木制方形容器,酷似量粮食的升子,上面钉有横木一条,可以用手提拿,比较方便、省劲)。这种“财斗”从别处借来以后,里面盛满小麦、豆子等粮食,斗口用红纸糊封包裹,由婆家娶亲人中的精干年青人,在娶亲时跟其它携带物品同时拿来,等到新娘快上花轿之间隙,叫她在“财斗”上稍坐片刻之后,即由婆家、娘家两方青年人互相抢夺斗内粮食。婆家死守不放,娘家使劲抢粮,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声嘶力竭,最后娘家一方在斗内多抓几把粮食之后,这场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就算圆满结束了。另一场面是:由娶亲奶奶向娘家要“掏饭碗子”。一对新买的精致小巧的细瓷汤碗内,装有大米、桂元、红枣、冰糖等物,外用红纸粘封,用红丝线扎串在一起,由娶亲奶奶从新娘父母手里要回来,专人捧回交于公婆妥为保存,这象征着结婚以后两人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幸福。这对用红纸包好的“喜碗”,一直要保存到新娘生了孩子以后,才能启封使用,这也是海西人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之一。同时,由娘家至亲或父母、兄长手握大红筷子一把,从新娘闺房门外一直撒到房内,有的人家也有叫女儿亲手“抛箸”的,方式虽然各家不同,但取意是祝女儿出嫁以后,能招财进宝,娘家幸福吉祥。接着,新娘由她的家兄或阿舅们从床上一直抱出门外,放入花轿坐好,新娘怀抱“宝瓶”,内装五色粮食、核桃、红枣等,瓶用大红布扎包。一个约七八岁的男孩(叫压轿娃)陪她一同进轿,然后垂帘起轿,稳闪慢走地抬往婆家。  
一路上娶亲长队浩浩荡荡,簇拥着大红喜轿往回走。轿内被闪抬的新娘,啼哭不得住声,哭声若停,传为笑柄,认为盼不得当上新媳妇。虽然如此,而参加娶亲的爱热闹的小伙子们,还是一路乱喊乱闹,说什么“剩饭咋热冷者哩,新媳妇哭是哄者哩”等笑话,以讽刺挖苦,逗笑不止。  
花轿一直抬到婆家大门口,顿时鞭炮齐鸣,乐队高奏,松棚熊熊,灯烛辉煌,照得到处贴满的红纸喜联熠熠耀眼。新郎恭候在大门外迎接宾客。这时乐队专门吹竹笛伴随铜两响(这种乐调叫做“细乐”),轻柔温妙,悠扬动听。新娘下轿由新郎并肩陪同,男左女右,同步扶走在已经铺好的红毡或长红布上,由两三条红毡轮流换铺,脚步不得着土地,因此,新娘走红毡,相传认为是女子一生中最荣耀、最骄傲自豪的一件大喜事。左右由人搀扶新郎新娘缓缓走进喜气洋溢的“花堂”,桌案上摆好“天长地久”的大红纸红鸾喜神牌位,两旁供献着香烛、核桃、枣等。由阴阳一人念念有词,在“唱礼”者的赞词中,面向红鸾喜神,先由新郎拈香叩首,接着一对夫妻双双拜天地,后拜先祖,再互拜。礼毕,由两家事先挑好的一些力大气壮的青年人,分别簇拥着新郎新娘进入早就布置得五彩缤纷、灯照烛亮的洞天福地。两方人家一致认为今天抢先进入洞房的人,将是今后生活中的优胜者,正所谓“捷足先登”。因而,在一对新人快要走进“新天地”的一刹那间,双方“干将”互不相让,拚命力搏,争先恐后,场面十分激烈热闹!经过一番紧张而激烈的争夺战,最后十有八九是新郎一方获胜。此时,厨房内的切刀乱剁乱响,俗传以为“铡煞”或“避煞”,给新人家消灾添喜。  
新人进入洞房后,新娘上炕,坐在“满斗”上,斗内装满粮食、核桃、枣。又由阴阳念几句口经,由新郎挑起盖头(或面纱),脱去淑衣淑裙,换穿新装,正式梳妆冠带,挽上云髻,插满花簪,表示已不是少女而是成人了。然后男左女右夫妻双双并坐在下放一对枕头的被褥上;当新娘准备往被褥枕头上坐时,由女陪客迅速抽出枕头放在新郎屁股下。这大概就含有“男尊女卑”封建意识的一斑。接着由一位女宾端来热呼呼的两小碗用牛奶、红枣、桂元等煎好的“喜茶”,让两位新人分享之。继而新郎新娘对饮“合卺杯”(俗称交杯酒),一对酒杯用红纸糊其周,用红丝线串连在一起,放在小碟中,满斟美酒,强迫新郎新娘头碰头、面挨面的喝,不准用手端取,以示永结同心,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洞房里还有一件别出心裁的布置,便是那一盏永亮不灭的“喜灯”:它是用一个红纸糊好的大瓦罐,罐里盛满粮食,上面覆盖着一个很厚实的粗泥碟子,碟子里盛满油,再用染红的棉花棒作捻子,点燃后取亮,名叫“长命灯”。按照海西老居民的传统习俗,这盏特制的“长命灯”,要保持三天三夜不让熄灭,若一熄灭,预示着夫妻半途分离,不能白头到老。可见,它的取意是天长地久,百年偕老,前途光明,家庭幸福。洞房里原挂的绘画中,一切动物和鸟禽的双目,全部用红纸条蒙蔽之,不让露出,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取“回避”、“躲灾”的意思。“闹房”活动中,还有一项饶有情趣的事儿,就是由一位能说善道的长者,手端一只盛满核桃、红枣、分币、香板的盘子,站到新人床头,嘴里说着“双双核桃双双枣,养下的娃娃满院跑”,一边把盘子里盛的东西,向洞房里里外外到处乱撒,让全家老幼都来争相抢拾,以此作为预示自己家中能否生男育女能否找到满意对象的先兆。据老人们传说,能抢到核桃者,家中可能生男,拾到红枣者生女,拣到钱币者发财云云。事虽属祈愿,然在婚嫁热闹场合中,大家藉此乱摸乱抢,取笑逗乐,亦极人间之乐事也。  
第二天东方还未大白,新郎与陪客以及其他必要人手,拿上礼物前往女方娘家“认亲”。大门外先鸣放鞭炮,然后恭敬而入,将礼品摆献在祖宗牌位前,叩头行大礼,女方盛情接待,敬酒吃长饭,给新郎等抬礼(送的礼物)。然后,用盘子端上约三五斤左右羊肉一方,茶叶一小包,分赴新娘之各伯叔父、外祖、舅父等家,登门叩头认亲,而各家必以臊子烩鸡汤长面相款待,并给之以礼钱,谓之“踩门认亲”也。  
新郎“踩门认亲”结束后,又二次登门,邀请岳父母全家及有关各亲友来到他家吃宴席,必须做到“三请三邀”,以表诚意。等到娘家宾客会齐来到婆家时,大门口仍设“栏门杯”,严防来客乘隙而入,逃避强灌大杯酒。在娘家宾客已经邀齐,尚未正式入席之前,要进行一次“摆针线”:先由婆家招待员在院内铺设桌案,上铺红毡或线单子,然后由新娘的母亲和姨娘们将婆家所送的丝绸服装及娘家陪送的各种嫁妆及一切生活用品,全部从衣箱里当众开锁取出,一一陈列在桌子上,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远亲近邻,观者如堵。其含义为:一暗示男方所送彩礼衣物,全部陪来,勿庸置疑;二显示女方阔绰大方,陪送衣物件数多,花样新,品类好。就在这个时刻,娘家人拿出一套专为女婿娃精心缝制的衣服和鞋帽,叫新郎当场穿戴,名曰“冠戴”。新郎随即向大家磕头致谢。这时,又要进行“抬针线”——有出门针线与不出门针线之分:不出门针线只抬给公婆、兄弟、姊妹衣服鞋袜等;而出门针线要普遍抬给分居在外的血亲大小辈。甚为铺张不俭。给女婿除“冠戴”而外,如系读书学生,还要加抬文房四宝和书籍等,其用心可谓周到矣。月老媒婆为必抬之对象。抬针线时,新娘父母在盘子里放好精心绣制的绣花缎枕头,一边敬酒,一边恭敬地奉送给媒人、公婆及婆家有关亲人等,仪式隆重而淳挚!最后清点桌上所摆的一切衣物等件。由新娘母亲连衣箱钥匙一起当面交于婆母。此刻,婆家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大盘子核桃、红枣及若干钱币等,由公公撒入衣柜内,上锁后抬入洞房,“抬针线”礼仪,到此园满结束。  
抬罢“针线”,婆家分头邀请娘家宾客入席。这桌宴席名曰“中桌”(专为新娘父母及媒人做的)。新娘一定要同父母共坐一席。喜宴吃到甜食时,一对新人手持酒具,到每桌客人席前叩头敬酒,客人们则以糖果、糖包等“甜食”回赠新人,取意生活甜蜜,永远幸福;如有赠送其他礼物,由女陪客接取。顿时全院欢声笑语,洋溢内外。这次礼仪,海西人名叫“认新亲”是也。就在这对新人轮流敬酒的时刻,婆家亲友中的幽默大师们,给新娘公婆脸上抹黑,谓之“打花脸”,身上反穿皮褂,耳系红辣椒,头戴锅盔(米饭锅巴)或破草帽,腰拴草绳、火铲等物,用布绳捆绑在坐椅上,专门叫新娘敬酒闹笑,大声呼叫“阿大”、“阿妈”,真是洋相百出,妙趣横生!最后,公婆分别一次次的给新娘托盘里放红包,以钱赔输后,这场精彩有趣的喜剧始告落幕。大家尽欢而散,由新郎亲自护送岳父母归家。  
华灯初上,新娘步入洞房,有女客陪同,开始声势浩大的“闹床”活动,一直连闹三天三夜。婆家普遍认为是最烦恼之难关,要巧妙地耐心对付,绝不能简单急躁。青壮年男子成群结队,蚁聚在院内,他们推选最狡黠者数人为首领,编排成若干小组,高呼“一二三”的号令,浩浩荡荡闯入洞房,胡言乱语,惹人发笑。因相沿有“三天没大小”(意即不论辈次,可以随便说笑)的档箭牌,谁也无可奈何。若一追究,触怒了这支“闹房”大军,则打闹捣乱,任何怪事,他们都能做得出。开通晓事者,拿出烟酒糖果,尽量说好话,院内洞房多撒核桃枣,任其达到满意,则继而散去。然洞房之内,挤得水泄不通,闹得新郎新娘啼笑皆非,无所措其手足,迫使新郎新娘敬酒让烟求情。戏弄项目如:“糊仰尘”(顶棚)、“筷子夹针”、“摘花儿”等,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如在“摘花”时,要求新娘大声说:“梁上一朵花,小妹妹想戴它,梁高摘不上,亲哥哥抱一下。”这样的语言和举动,引出许多趣事,惹得全房笑声四起,虽有陪亲奶奶百般袒护解说,却无济于事!  
夜已深,夫妻双方就寝,谓之“铺床”。然而年轻好事者,仍自潜留,伏在洞房左右窃听消息,谓之“听床”。将所听到的新人的窃窃私语,向大家广为传播,作为笑料。  
从第二天开始,婆家开始宴请亲戚,有钱的人家有请三四天客的。一般到了第三天,新娘开始下厨房,事先由别的帮忙妇女把面擀好,新娘亲手切长面,以酬谢男女奔走出力之人,并配以其他佳肴美酒,谓之吃“长面”。另外,这一天,还专门请娘家父母及几位亲戚,前来“下面”,他们除了端来用红纸包好的挂面四到八把,还给公婆及女儿一并送来衣服多件,作为配礼。  
五六天以后,择吉日“回门”。这天,新郎新娘同去岳父母家作客,时间不能迟于日出以后,越早越好。新娘家则待以丰盛酒宴,并抬赠衣物,当晚仍回婆家。大约半月以后,新娘又到娘家住一段时间,然后回来,谓之“坐头回娘家”。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