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家庭观念和家庭情结都非常深厚的民族,对待婚嫁的态度更是非同寻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办得隆隆重重、体体面面,既对得起自己,更不负自己心爱的人儿。城里人的婚嫁习俗与乡下人的婚嫁习俗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各个不同的地方,婚嫁习俗也不相同,各有各的传统和特色。这里简要整理、介绍一下我家乡安定的一些结婚习俗,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安定结婚批八字与推生肖习俗。
一、安定结婚习俗传统篇
1、说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有: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30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2、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主要表现为: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占男女婚后吉凶.
纳吉: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以占吉凶.以肯定双方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冲克之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3、定聘
定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4、送礼
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主要表现为:纳征: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即上有高堂,下有子女,配偶健在)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5、迎亲
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花轿一到,女家奏乐鸣炮相迎。迎亲的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并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们行过礼后,伴娘就挽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时,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对父母的依恋。娶亲的归路,必须走另一条路,也叫不走回头路。
6、闹洞房
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有的连个面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这么一个闹洞房的过程,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的气氛,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尽快地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
但是,现在的新人们并不想我们的父母一样,在结婚前都是相识的,有些是谈恋爱很长时间后才决定结婚的,尽管结婚的方式不同,但是,闹洞房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主要是对公公婆婆的耍闹,我们会给公公婆婆带上用酒盒做的帽子,化好妆,让公公婆婆为大家唱我们当地的民歌《新媳妇进家门》,当然,还有对新娘的耍闹!
7、请期
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8、亲迎
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二、安定结婚习俗现代篇
1、问亲
农村男女的结合,一般也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自由恋爱和媒人介绍。不管是自由恋爱还是媒人介绍,一旦双方确立了关系,并决定要结婚了,男方就必须选择良辰吉日,在媒婆的陪同下,提着厚礼亲自到女方家提亲。提亲所要带的“礼”一般有:糯米糕(年糕,农村一般的节日、喜庆事都不可缺少的传统礼品之一)、猪脚、小母鸡、烟、酒以及一定的见面“礼金”(“订亲礼金”还要专门送)
问亲的时候,如果男方父母同意这门婚事,便把女方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男方。还有便是双方及双方的家人一起讨论有关婚事的一些具体事项,婚礼日期一般由男方决定,男方一旦选择好日子后,女方都要服从,一般没什么变卦。
2、送礼
在家乡的婚嫁习俗中,“送礼”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一般选择在婚礼到来前一二个月内的某一吉日进行。
“送礼”的日子,女方要大摆宴席,招待男方和亲朋好友以及村里的乡亲们,其规模和热闹程度不亚于一次“小婚礼”。在这一天,男方要体体面面的为女方送来丰厚的“订亲礼金”,一般是3000—5000元左右,这对于依然很贫困的家乡来说也是一笔大的数目。
3、婚礼
(1)婚礼的前一天
在家乡,一对新人婚礼的举办,不仅对男女双方的家庭来说是天大的喜事,而且对于男女双方所在的村庄来说,也是一件大喜事。一人结婚,全村高兴;一家忙碌,全村帮忙。这就是乡村民风质朴、人情味浓的最具体的表现。
婚礼到来的前一天,男女双方的家庭都非常忙碌,整个村子都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村里的大叔、大伯、大婶、大妈们都到当事人的家里忙里忙外,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忙碌而喜庆。
婚礼的当天,男女双方都要在各自的家里大摆酒席,宴请各自的亲戚朋友以及彼此村里的父老乡亲,但是女方不及男方隆重。就如同男方是“主婚场”而女方是“分婚场”一样。
婚礼的前一天,除了准备酒席外,男方还要布置新房,一般都请村里的小伙子及要好的朋友一块出谋划策,挖空心思,尽量把新房设计、布置得漂漂亮亮、温温馨馨。漂亮的窗花壁纸都修剪得独具匠心,大红的喜字高高的挂在墙上……整个新房弥漫着一股喜庆、温馨、芳香的味道。但是乡下人结婚,一般都没有照结婚相的习惯。
女方的家也是一片忙碌,除了准备酒席,还要为新娘子修脸美容、试穿婚礼服,当妈的还要絮絮叨叨的嘱咐闺女有关拜堂以及过门后的一些注意事项。还要把嫁妆准备好,嫁妆在早些时候比较简单,一般有脸盆、脸盆架、衣柜、书桌、椅子、镜子、自行车等。到后来,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嫁妆中便多了电风扇、彩电、甚至是摩托车等奢侈品。
(2)迎亲
第二天便是婚礼的大喜日子了。各自的亲戚朋友都陆陆续续地赶在中午之前到了双方新人的家,丰丰盛盛的结婚酒宴一般在中午11:30—12:00开席,八人一席,一摆就是几十上百席,热闹非凡。
在这一天,女方家赶在中午之前已经托人(女方及家人在婚礼当天是不能到男方家来的)预先把嫁妆送到了男方的家。
中午12:30左右(如果新娘家路途比较遥远,可以提前),新郎倌早已穿戴妥当,换上了笔挺的西装、穿上了油光发亮的新皮鞋(以前还戴着帽子,现在用领带换掉了帽子),打扮得帅帅气气、精精神神,在伴郎和一群哥们以及请来的乡村迎亲乐队的陪同、簇拥下,乘上租来的大汽车或是大巴士,风风光光的踏上迎亲的路途。
而女方也早已洗穿、化妆完毕,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千娇百媚,在伴娘及一群姐妹的陪伴下,躲在闺房中,略显羞涩而心里又充满了甜蜜地等候着新郎倌来迎娶。
新郎倌到了女方的家,还不能进门,必须站在门口,等候小舅子敬茶,小舅子端上茶后,新郎倌便恭恭敬敬的喝完茶,然后掏出“红包”放在小舅子端茶的盘中,做完这些,才能进门。这时候,迎亲乐队开始正式的演奏和表演。乐队一共有11个人,二胡、笛子、吉他、唢呐、铜锣等乐器演奏者共七人,还有表演的三个小姑娘和一个小男孩,总共11人。演奏的是充满了喜庆的“迎亲曲”,表演的也是民间的“迎亲戏子”。他们都是比较专业的乡村迎亲乐队,每逢婚嫁的喜庆日子,都会有人请他们表演,一般都是男方请。
乐队表演分为上下两个段落,上一段落结束后,便举行一些必要的礼节,如新郎倌向岳丈岳母敬茶、敬烟等,这些礼节举行完后,乐队又接着表演,大约十几分钟后,外面便燃放起程鞭炮,鞭炮一响,新郎倌便开始整装起程,乐队也陪着一块往屋外走,但并没有停止演奏,而是一边走一边演奏“迎亲曲”,直到新郎、新娘上车为止。
新郎一伙人走到村口的时候,如果还看不到新娘出来,便停在村口,一边奏乐一边等候。过了一会,新娘子在伴娘及其他姐妹的搀扶下,打着美丽的小花伞,一路上哭哭啼啼的缓步走了出来,不断的用手帕擦着眼泪。身后跟着一群手舞足蹈的、看热闹的小孩子。按照规定,新娘子出门前,只能在家里跟父母告别,走的时候,父母是不能出来相送的,由于别离的伤感,因此,哭哭啼啼的。
(3)拜堂
一般下午四、五点左右,新郎新娘一起起程返回新郎家。回到新郎家后,便在喜庆的“迎亲曲”中,开始拜堂。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拜堂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完后,新郎新娘一起为父母敬茶,然后,夫妻两互敬槟榔,互换信物,至此,拜堂便告结束。
一系列的礼节结束后,已是晚上八点钟。婚礼晚宴也即将开始了,新郎新娘必须双双作陪,并非拜完天地后便立即入洞房。
晚宴一般摆在屋外比较宽敞的地方,就席的都是新郎新娘的朋友、同学、以及村里的青年小伙、姑娘、新娘伴嫁过来的姐妹等一帮年轻人。
家乡并不像其他地方一样闹洞房,而是在婚礼的晚宴上闹新人,这就是为什么出席晚宴的都是年轻人的缘故。
晚宴开始的时候,新郎新娘双双一一向在座的嘉宾敬酒致谢,敬完酒后,鬼点子较多的小伙子便开始出主意闹新人了:首先“逼”他们喝交杯酒,接着想方设法让他们当众接吻,然后“强迫”新郎背着新娘绕着酒桌走上三圈,完后,又“威迫利诱”,让他们为大伙讲述自己的“恋爱史”……总之,花样百出,搞笑而不出格,往往一直闹到凌晨一点多钟才休席。直到这时候,新郎新娘才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了温馨的洞房中,小两口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甜蜜小空间。
4、省亲
结婚后的第三天,新郎新娘必须带着丰厚的礼物回娘家省亲。当妈当爹的就盼着这一天了,看到隔日如隔年的宝贝闺女携着女婿恩恩爱爱、亲亲蜜蜜的双双归来,打心里乐开了花。又是放鞭炮,又是杀鸡摆酒席。不过,这一次的酒席只是宴请村里邻里的一些长辈、叔伯、大婶、大妈们来聚一聚、聊一聊,热闹热闹一下,并不像“送礼”和“婚礼”那样大摆酒宴,大吃大喝。
5、“娘酒”和“郎酒”
家乡的“娘酒”和“郎酒”是一项很独特的婚嫁风俗,这两个“酒”一般在农历2月份和八月份举办。
所谓“娘酒”,顾名思义,就是为新娘办的酒席;“郎酒”就是为新郎办的酒席。
先说说“娘酒”。
村里有青年娶媳妇,如果婚礼是在上半年举行的,那么“娘酒”就选在农历八月份举办;如果是下半年举行的,就选在来年的农历二月份举办。
“娘酒”既不是由男方举办,也不是由女方举办,而是由与男方同一宗族的村里的人家举办,凡是与男方新郎倌同一宗族的人家都要轮流着办“娘酒”,假如同一宗族的有十户人家,那十户人家都要轮流着办“娘酒”,今天一家,明天又轮到另一家,直到轮完为止。
每一家的“娘酒”,坐首席的是新过门的新娘,坐次席的是新郎和办酒席方的女主人,陪席的全都是村里的妇女。“娘酒”赴席的男人除了新郎外,其他男人一概不邀请出席(“郎酒”刚好相反)。
“郎酒”是为村里新嫁出去的姑娘及其新郎倌办的,时间跟“娘酒”相同。也是由与女方娘家同一宗族的村里人家轮流着办。届时,新娘将领着新郎双双穿上结婚时的礼服,回到娘家赴宴。这回坐首席是新郎姑爷,坐次席的是新娘和办酒席方的男主人,陪席的全都是村里的男人,女人除了新娘外,也一概不许出席。
以上就是我的家乡安定的结婚习俗介绍,虽然我的家乡安定是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地区,但是,婚礼仪式并不因为贫穷而显得乏味。相反,正是因为这种贫穷,才让我们的婚嫁仪式更显得有地方特色,也更能让我们家乡人在一次次的结婚习俗中体会到结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