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这里生活着侗族、苗族等,其中侗族人数达到100多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以婚姻嫁娶这种人生大事为例,在黔东南的苗族跟侗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习俗,下面本篇要详细介绍的就是黔东南择日婚嫁讨八字习俗。一起来了解。
一、黔东南苗族结婚习俗
黔东南是一个以苗、侗族为主体的多彩民族聚居地、其中苗族占63%、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里你会感到苗族人的热情、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古老的习俗。而在黔东南的苗寨里面,他们的婚礼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苗族婚姻习俗具体有:许婚、抢婚、说婚、认婚。随着时代的变迁抢婚和认婚逐渐退出了、现在一般是许婚和认婚的多。
许婚:是男女通过谈恋爱认识到结婚的。在苗族这边节日特别多、男女就是通过节日认识的、晚上出去泡妹子的这边叫“游方”。
基本上每个苗族村寨都有“游方场”就是让年轻男女谈情说爱的场地。一般在每年的春夏秋,特别是夏天和秋天一到晚上、苗族汉子就成群结队的走村窜寨、每到一个村子就必到这个村子的“游方场”打口哨、等着苗族妹子来谈情说爱啦、要是看上哪个妹子、试着拉着她和你两个到另一边聊拉、要是妹子同意、那就说妹子肯定也在关注你、接下来能否更进一步、就看你接下来的表现啦。一般还有过吃新节,苗年、春节、姊妹节、等等节日。
晚上都会搞晚会活动的、一般这种晚会活动就是年轻男女的专场了、看那个妹子合心就提早下手、拉着妹子边数星星边谈人生、理想、爱情、婚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了解,男女双方都彼此喜欢对方,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给家里的父母亲说明情况。一般男女双方自愿的、双方父母都不会反对、接下来就是男方到女方家谈礼金、看女方家都有什么要求的,一般都会有糯米粑粑、一对鸡、鸭、鱼、自家酿的喜酒什么的。双方要是都没有异议、那就选择个好的节日结婚了。
出嫁
姑娘出嫁的当天,按照老的习俗,主人要请近族中两三个“命好”(当地苗族对有男孩女孩,夫妻健在的人称为“命好”)的妇女替新娘收拾必要的衣裙首饰及梳妆用品等。当新娘更好装临行前,其父母还给一碗酸汤饭吃,意为给酸汤母子做本,以后一本万利有吃有穿。按传统习惯,主人还请一位“命好”的老太替出嫁姑娘编对草鞋,穿着上路。
而现在这些环节已经简化了,只是叫人帮助穿戴衣裙首饰,按时出门就行了。
出嫁前一天
出嫁的前一天由夫家委托一人率队,一行八至二十人的男性青壮年,用新砍来的杉木扁担,新竹箩筐挑着3百斤猪肉、2百斤糯米、绸缎、棉花、衣裙、一小包盐巴、一小圈丝线、两只公鸡到女方家,这天,由女方家大办酒席,当地称喝姑娘酒。
出嫁当天
出嫁的当天,由主婚人1~2人(也叫“押礼人”)提一挂3斤的猪肉和两瓶酒,身揣10多个小红包,内装5~10元钱,在天亮前到女方家催亲,经过敬门酒、撒红包后催亲出发,一般是早晨6点(天亮前)出门,押礼人挑着女方家回敬的一块猪肉、一只公鸡、一个坛子、坛内装有两三斤酒,两个小酒杯、一双红竹筷子,走到半路上,送亲的人们要停下休息一会,打开抬来的酒和鱼肉,大家互相举碗对饮,大块吃肉。
接新娘的人们来到夫家大门口时,由小姑出门前去迎接,替新娘接下一路打来的红布伞,然后由主婚人领进门“良嘎尼”,点香焚纸,叩拜香火,并向公公、婆婆敬酒,公公、婆婆便分别送给儿媳红包,以示祝福,新娘接到夫家后,由小姑领着去挑喜水。新娘挑喜水不能摔倒,摔倒视为不吉利。又不能挑满桶,每桶只舀三、五瓢,以防走路摆动水溢出桶外,若水溢出桶外,视为钱财子孙丢掉。礼数完毕,主人家备好佳肴米酒款待来看新娘的人们,大家一起入席饮酒唱歌庆贺,通宵达旦。
回门
按照老的习俗,新娘接到夫家后,只住十二天,第十三天送新娘回门。苗族女子婚后常住娘家,到次年农历二月、八月打谷时才由男方父母约一人同去喊来,小住几天,不超过十三天,苗族叫“喊新媳妇”新媳妇喊来后,到时男方父母约十来个老人同挑粑粑、点心送媳妇回娘家,叫“挑粑粑送媳妇”,较隆重的有二月、八月挑糯米粑,五月挑棕粑三次。
棕粑
棕粑分“母子棕粑”和“普通棕粑”两种。
母子棕粑只包两个,每个约二三斤糯米包成一个为母棕粑,再包几个小棕粑为小子棕粑,将子棕粑捆牢在母棕粑上,做成一挑,象征繁衍子孙。
普通棕粑两挑三挑不等,挑粑粑送媳妇的顺序是,先挑二月粑,再挑八月打谷粑,后挑棕粑。
现在大多简化了,不只住十二天,而是在接亲的一周内就回门,带上一只鸡和3百斤粑粑挑回娘家,住一夜或者不住就回男家了。完婚后,有的是双双外出打工,有的是在男方家一起搞种植或者养殖,都是把生产和工作放在了第一位,不再按照老的习俗进行了。
从现在的情况看,黔东南苗族结婚的习俗应该如何保留,怎么去传承,这个问题需要在新一代人中去商讨,我们如何进行研究和继承,怎样把民族文化与生产经济有机结合,这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应该重视的一项民族文化保存之事。
时下,在黔东南地区,雷山、台江、剑河、施秉、凯里、丹寨兴起的“姑妈回娘家”活动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继续,虽然里面有夸大、失真的地方,但是,这一活动是保存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值得我们称赞,苗族结婚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可以借鉴和参考。
二、黔东南侗族结婚习俗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放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规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个别甚至与家庭决裂。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
新娘进门时,全家都得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盆边的板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寨老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只宰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
孩子们唱着侗歌祝福,一起见证这对新人的辛福。
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黔东南侗族的婚恋习俗一般是按“初会玩山打基础,架桥结伴建感情,托媒礼聘论婚嫁,择日婚嫁讨八字,新娘上路打新伞,参加婚礼讨布鞋,六年考验才归家”来进行的。
初会玩山。玩山是指男女青年在山上对歌和谈情说爱的一种称谓,玩山也是他们走向婚姻殿堂的第一步。他们通过劳动、赶场走客、节日活动等方式初会,并约定下一次玩山的时间和地点,地点一般选在村头寨尾的山坡上。时间一旦确定,无论刮风下雨,均得赴约。先到的在路边拿把茅草扎成一个“表”,这里的“表”指的是标志。做“表”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做成什么形状和大小都可以,做完后插在约定的地点,告诉对方,我们已经到了,只要你的歌声响起,我们就会出来。玩山情歌可分为“初相会”、“新的伴”、“久的伴”等。开始玩山是集体活动,一方少则三五人,多则八九人。第一次玩山叫初相会,男女双方通过对话和对山歌的形式相互表达有缘相会的内心感情。通过几次相会后,进入架桥结伴阶段。
架桥结伴。就是双方互赠信物,唱歌许愿。信物一般为银手圈、绣花鞋、连心带等。通过架桥,双方已经“结伴”暗定终身,感情进一步加深,为“托媒礼聘”打下基础。
托媒礼聘。黔东南的侗族百姓非常注重明媒正娶,即使男女双方已经架桥结伴暗定终身,仍须聘请媒人提亲,以求明媒正娶。这就是托媒礼聘。他们挑选心地善良、能说会道、身世吉祥的人作媒,到女方家说亲,成功后,男方即给女方家送“篮子”,就是用篮子装上鸡、鸭、鱼、肉、糖果、糯米粑、礼金和一些金银饰品到女方家进行礼聘。女方家同意后,亲事就算定下来了,于是双方的关系就可以向外公开。
择日婚嫁。婚嫁的时间,一般选在逢年过节或农闲的日子。在举办婚嫁仪式之前,要通过“讨八字”、“修母舅”两个程序。“讨八字”就是男方到女方家讨取女方生辰八字,会同男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排凶就吉,选择婚嫁时间。“修母舅”就是男方到女方的母舅家赔礼致谢,因女子出嫁,惊动母舅,请母舅谅解。
新娘上路。男女双方婚嫁时间一般为同一天或女方提前一天。男方去迎亲,队伍人数要八人以上而且要为双数。新娘出门时,要由自己的亲兄弟从堂屋背起上,走在铺有深蓝色家机布的长凳上越过门槛,直到屋檐外,当中不准碰及家人和屋壁,寓意顺利。新娘上路,右手要打一把新伞,左手要带上一张新毛巾,表示风雨无阻,行歇自如。
参加婚礼。在男方家举行的婚宴活动中有一项活动叫讨布鞋。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先请新娘到井中挑新水煮油茶(油茶是侗族地区喜爱的一种饮食佳品)。油茶煮熟后,要由新娘子亲手端起油茶敬奉亲戚朋友。凡吃上油茶的都会得到布鞋,于是就会在吃完油茶的碗里放上二三十元、或者一两百元的红包。新娘则根据红包的多少回赠工艺质量不等的布鞋。
六年考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是黔东南侗族婚俗的又一大特色。举办婚礼后,女方不能一下子就到丈夫家居住,而是要经过新三年和旧三年的考验。在新三年中,新娘每年只有在重要节日或农忙季节去夫家几次,而且当天去要当天回来,不在夫家过夜。经过六年时间的考验,妻子才会把自己的东西逐步搬到夫家,成为一家人。
三、黔东南结婚习俗问答篇
黔东南结婚习俗:苗族结婚有哪些婚礼习俗
对于苗族,我们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很多武侠小说里面都出现过,但是又很陌生,因为苗族大多生活在深山之中,但是武侠小说里面苗族姑娘勤劳、热情好客的特点让很多人都想娶一个苗族的姑娘为妻,当然要娶苗族姑娘肯定要先了解她们的婚礼习俗,下面我们来看看苗族的婚礼习俗:
古代的苗族多是男女双方通过唱歌建立感情,结为良缘,不须经过父母同意。结婚也是男女双方自主完成,双方家长只临时加赞助或事后认定,可谓自由自主。如约定地点,于五月端午节由男女将女方接到家中成亲。结婚生子以后,夫妻关系才算完全确立,始由丈夫陪同妻子带着礼物拜见岳父岳母。
黔东南地区以“游方”为男女交际的主要形式,许多村寨都有“游方坡”、“游方坪”作为固定的男女社交场所。若离开这个场所去“游方”,就会被人看作是伤风败俗,而受到惩罚。黔西北未婚男女多在白天“跳花”结识后,晚上再唱歌、密谈,所以又叫“踩月亮”,或叫“跳月”。通过接触,若双方情投意合,即可定下终身。随即叫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家撮合,叫做“定亲”。
结婚一般多在十月秋收完毕后举行,也有延至第二年的正、二月间举行的。即农闲季节,具体日期则择吉而定。结婚时由男方到女家迎娶,女方母亲和姐妹陪同,亲人护送,新娘打伞步行。但黔西北一带兴骑马,松桃等地新娘则坐轿。结婚宴客期间,新娘妆著艳丽,行止端庄,不苟言笑。而新郎的穿着却极为平常,颇不显眼。黔东南多数地区苗族结婚时,新郎一般不在前来祝贺的亲友面前露面。在结婚宴客期间,新娘只与其送亲的姐妹或小姑伴宿,散客时就回娘家去了。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母权制的遗俗有关。
黄平、施秉、凯里苗族婚礼别具特色:男女双方决定结婚后,男方先找三五个要好的男友到女家去接新娘;新娘也请几位相好的姑娘陪同,一齐来到男家男家父母则杀鸡热情款待,表示欢迎。寨上青年男女也来庆贺。三天以后男家才请人到女家报喜。女方父母如若同意,就以酒肉招待,共商女家宴客所需的肉、米、酒数量,并将绣花衣裙和首饰托来人带给姑娘。第十三天,才是男方正式请客的日子,并于当天组织人送姑娘回门,女家则以酒肉盛情招待。至此,婚礼才算结束。散客时,主人要在村口摆上若干酒坛,拦客人敬酒,客人必须唱歌答谢,不善唱者则被罚酒,否则不能放行。
在黔南和黔东南部份地区,婚礼结束后,新娘即回娘家常住,直到农忙或夫家有事派人来接才到夫家暂住。如此二三年,才长居夫家。
在许多地区苗族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姑表婚礼习俗,即舅舅有取外甥女为儿媳的权利,称为“还娘头”。一般是娶长甥女或被看中的某个女儿,不论女方愿意与否,都须服从,谓之“舅家要,跑不掉”。如若外嫁,须备一份重礼送给舅家,叫“还娘钱”。而清镇、修文、毕节部份苗族的姑表却相反:不是舅舅的儿子娶姑妈之女,而是姑妈的儿子有权娶舅舅的女儿,叫做“侄女赶姑妈”。
在苗族中,离婚比较自由。一般是先提出离婚者给对方以赔偿。若是男方先提出离异,除不得向女方索取“定亲钱”外,还要另交一笔“赔礼钱”。若是女方先提出离异,则须付给男方的“定亲钱”和所花的“婚礼费”以后,才可另婚另嫁。
寡妇在大多数地区有再嫁自由。民间习惯是“先内后外”。兄死而弟未娶者,弟有权娶嫂,略带强制性,如女方坚决不同意也可外嫁。弟死而兄鳏居者,兄亦可娶弟媳,但不能强迫。这种婚姻,俗称“转房”,但仅限于同胞兄弟之间。寡妇“转房”,其未成年子女由转房丈夫抚养,若系另嫁,可发带走襁褓中的婴儿,产业由伯叔照料;迨至长大后,男的须回原来的家族里,女的听其自愿。
苗族婚姻有许多限制,最大的禁忌是同姓、同宗不婚,否则会被看作是乱伦。这种性氏概以苗性为准,汉姓不起作用。但有的地方苗姓失传,也以汉姓为准。部份地区由于异性很少,本姓子孙太多,寻找配偶困难,不得不将本姓远宗支系另立姓氏,与近宗支系“破姓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