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舟山结婚习俗

  • 婚俗
  • 2020-11-20 09:1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旧时金塘岛民的婚礼习俗
旧时,金塘岛上的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礼节亦甚繁琐。
经过一番定亲习俗后,男方选定迎娶日期时,请媒人向女方传送“日子帖”。迎亲前一二天,女家则将奁物交男方使者带回,称“发嫁妆”,嫁妆数量多少视女方经济而异,富者有“十里红妆”,穷者只有“夜桶”(马桶,俗称“子孙桶”)、被褥等少许几件。新娘由一名父母健在的姑娘捧头,请送娘“堕民嫂”绞面,礼释祖宗,称“开面”,并办“开面酒”宴请亲族,男方送几件“开面”礼品给女方,其中一件是用两束假发系成,在铜币眼中穿过打结意谓双方是“结发夫妻”(此为原配,不同于再婚)。迎娶的头天晚上,男方要请两名爹娘双全、五官端正、聪明活泼的未婚男青年作“挈郎囝”(傧相),并和新郎在新房同床睡一夜。翌日,男方发轿迎娶前,凌晨五更敬祀喜神,俗称“享喜”。然后由媒人为使者,持名帖,导彩轿代为迎娶。轿到女家时,女方亲友故意闭塞门户或
设置障碍物,不让使者与彩轿入内,使者需向守门者分送香烟、糖果或钱币,称送“开门红包”。轿进门后,待嫁姑娘尚睡床上,经男方伴娘多次相催方起床梳妆,梳妆毕,吃“上轿饭”。穿霞帔、戴凤冠、盖头红后,坐在母亲(无母的由直系亲属长辈代)膝上,由兄长抱着登轿,称“抱上轿”,如无兄长则由其弟或其他亲人携袖导扶上轿,称“领上轿”。领上轿者,娘家从家门至上轿处要铺麻袋,新娘踏袋而行,意为防止娘家“风水”带到夫家。上轿时,母亲、新娘哭泣相别。起轿后,母亲向停轿处泼一盆水,意谓“嫁出的囡,泼出的水”。彩轿抬出门,由兄弟、媒人、伴娘随轿相送到男方,轿前由两盏大红灯笼引导。轿至中途,媒人倒掉新娘轿内踏脚炉(火�j)灰,新娘丢掉抹泪手帕,停止啼哭。
轿至夫家门前停下,礼赞者唱:“请新娘出宝轿”,由一名身穿彩衣女童(称“出轿姑娘”)到轿前作三个揖,引新娘出轿,谓“请出轿”。此时由几个小男孩摸新娘脚,意男孩可手脚灵活。新娘出轿后,踏着传袋人铺下的五只麻袋(意五代见面)步入厅堂,立于红毡拜位上。此时赞礼者又高声赞唱:“请新郎入华堂”。“挈郎囝”请来“藏匿”于邻家的新郎入堂,立于女右,再请“主人翁”入堂,接着“郎头傧”读祝文,新郎新娘在赞礼声中一拜天地,二拜祖先,夫妻对拜,即为“拜堂”。礼毕,赞礼者唱:“送新郎新娘入洞房”,男女傧相手捧花烛作前导,新夫妇进入洞房,从厅堂至洞房,地上再铺麻袋,新娘踏袋而行,称“传代”。新郎入洞房后不久复出,请一好福气女者入房,与新娘行礼相祝后,用秤杆揭去新娘“盖头红”放于床上,称“挑巾”。随即开筵请客,谓吃“好日酒”。先由舅公舅婆、姑丈姑婆等上辈在厅堂最里面(上座)就座后,其他来宾随之就座。新娘的兄弟和媒人由新郎、挈郎囝另行相陪吃茶果。酒席间,新郎在前向长辈和宾客敬酒,新娘在送娘协助下换装,紧随新郎之后向宾客行礼、筛酒,富裕人家还请小唱班唱戏奏乐助兴,俗称“吃小唱酒”。宴毕,新娘向参加酒宴的亲戚长辈敬茶,受礼者除答以“早生贵子”等吉语外,还须赠以盛钱的红纸包,称“茶钿”,对其他长者则敬茶水,免茶钿。最后一个程序是挑个父母健在、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在新娘嫁来的“夜桶”里使小便,事后新娘赏以两只满壳涂红的鸡蛋,谓“夜桶蛋”,意早生贵子。婚礼至此谢幕。

从“穿婚纱”到“坐花轿”: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成新风尚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如今复古风头正劲,传统的中式婚礼越来越受到年轻人青睐,其实中国传统婚礼比起西式婚礼热闹多了。在湖北省襄樊市一对结婚的新人骑着高头大马、坐着八抬大轿办婚事,这种传统的中式婚礼更增添了喜庆和浪漫气氛。(图片来自东方IC)
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上演了一场中国传统婚俗迎亲。新郎李毅回到四川农村老家蒲江县寿安镇,他骑着高头大马,把新娘余丹用八抬大花轿迎接回家。(图片来自东方IC)
在黑河市中央商业步行街上的一列迎亲队伍吸引了路人,新郎骑着高头大马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面,频频向驻足观看的路人拱手致意;迎亲队伍里的“媒婆”、八抬大轿、锣鼓唢呐队,更让人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新娘张丽敏与新郎张昊高兴地举办中式传统婚礼。(图片来自东方IC)
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一对新人在乡村举办的中式婚礼。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图片来自东方IC)
在安徽安庆,太湖县新仓镇省道s211上,一对新人在乡村举办中式婚礼。据婚庆公司老板介绍,这种传统迎亲方式在当地乡镇深受欢迎。(图片来自东方IC)
在河南许昌,来自新西兰的新郎戴瑞和中国新娘林琳举行了一场传统中式婚礼。(图片来自东方IC)


舟山农村风俗知多少?立夏和你们的一样吗
以立夏时节为例。立夏时节的蔬菜有软菜、淡笋、土豆、蚕豆。
立夏是廿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时节春天种下的植物已经长大了,万物繁茂生机勃勃。气温也明显升高变得炎热,就会导致人驻夏、消瘦吃饭没胃口,慢慢的就有了以下的风俗。
①称体重
立夏那天母亲会烤一锅茶叶蛋,从山上釆一些野生的茶叶或从邻居家里讨一点茶叶,和蛋一起放入茴香、八角、酱油、盐就可以烤了。
先把蛋用清水煮熟,然后放入地灶的锅里烤一个小时,闷到第二天早上。睡在床上一整夜都能闻到蛋的味道,香气扑鼻,口水都流下来了。
有一句老话叫立夏吃一蛋气力大一万。大人会准备白煮蛋,小孩子们成群在一起拼蛋,看谁的蛋先破,快乐的童年一个蛋也能玩出花样。现在吃蛋的习俗还在,只不过用高压锅煮蛋更快了。
③吃软菜、脚骨笋。
立夏的时候,正是软菜和野山笋上市的季节,把软菜洗干净,整片的不用切放在锅里加上咸菜卤,野山笋(也叫淡笋)剥壳放在一起煮熟装碗,每人吃一片软菜,寓意腰和腿健力气大,淡笋每人吃上两根寓意顺利脚骨健。
软菜和淡笋加上新鲜的蚕豆做羹,也是一道鲜美滑溜的美食。


浙江在线杭州1月30日讯 综合整理 说到普陀,不乏山海美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这些不同风情的民俗文化,有些眷写成非遗的一部分,有些被世代弘扬传承,都让我们惊叹不已。在春节来临之际,就带大家去感受一下普陀的民俗文化。
跳蚤舞
说到跳蚤舞,普陀本地人一定不陌生,跳蚤舞舞姿酷似蚤跳蹦,地方色彩浓厚,舞蹈动作诙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农历腊月廿三祭灶神仪式舞蹈,又称"跳灶舞"。在迎神赛会和各种庙会时,必有此舞相随。2005年,跳蚤舞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灯舞
两个大头和尚、两面帅府旗、六只马灯,伴着优美的曲调、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这,便是第一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马灯舞”。在旧时的舟山各地,马灯舞都非常兴盛。过去逢年过节,马灯舞总要在当地大舞一场,以祈庆丰年、谢菩萨、保太平。
布袋木偶戏
作为第一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布袋木偶戏在普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俗称“小戏文”。一个小小的不足一平方米的舞台,普陀的木偶单凭着艺人的一双巧手,却能演绎出中国传统的武术、杂技、戏曲等综合性的艺术。
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出现在东海的海面、码头、渔村与街巷,也走进过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舟山锣鼓乐曲炽热、粗犷,与大海的广阔、浩瀚与暴戾形成一种对应,表现了东海渔民那种豪爽粗犷的风格,富有浓郁的海岛生活气息。
腌腊肉
一到腊月,奶奶外婆就开始准备腌腊肉了。去市场选肉、调料、腌制、风干,每一样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来,这样腌制出来的腊肉透明鲜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肥不腻口、瘦不塞牙。虽然现在到处都有卖,但最爱的还是自己家做出来的腊肉,挂在阳台、屋檐下,或者弄堂里,路过的行人都要流口水。一直到除夕和春节团圆饭,这道腊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晒鳗鲞
舟山人对鳗鲞情有独钟,民间有“新风鳗鲞味胜鸡”的说法。晒鳗鲞,也自然成为舟山人备年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别的地方的鳗鲞,是“晒”出来的,舟山的鳗鲞,是用自然风吹干的,所以也叫“新风鳗鲞”。每年春节前的个把月是风干鳗鲞的最好时机,主妇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腌咸蟹
舟山人过年的餐桌上,没有红膏炝蟹肯定是不行的,就像是传统戏曲的保留剧目,没它不行。市面上卖红膏炝蟹的很多,但都没有自家腌出来的够味!挑几只膏红肉肥的梭子蟹,用各种调料加水腌制,几个小时后即可食用。
做年糕
在舟山,年糕是过年必备之品。舟山人爱吃年糕,那是从小吃到大,怎么也吃不腻的美味和情怀。每年入冬节气后,不少村镇的村民们就开始忙着做年糕了,年货热热闹闹地准备着。
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舟山有个老习俗:“十二月廿三祭灶君,五色灶果摆当中”。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老底子舟山人,这时候都会去商场超市买“祭灶果”。祭灶果由麻枣、红白球配上油果、黑白糖、芝麻脚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等组成。


春节不够热闹?舟山这些民俗活动你值得一去 
比起往年,今年岛城的民俗活动格外精彩,尤其是各地的花灯会和庙会,小编从各方打探到消息,特为您精选出了今年舟山最具代表的民俗活动。
“大峡谷福气满堂”主题活动
活动地点:紫树广场
活动内容:“大峡谷福气满堂”主题活动是舟山第四届年味节的其中一项,迎财神大巡游、祭财神大典等配套活动将在两天时间里在定海区双桥街道东海大峡谷景区茶人广场、紫树广场接连登场,让市民在浓浓节日气氛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游客可现场体验参与祭财神大典的全过程,同时为新一年带来好运。除此以外,服务中心还将设置全家福背景相框,供游客拍照留念。在童趣园内,将会设置搞怪相框(八仙过海、光头强、机器猫、葫芦娃、小鸡快跑、樱桃小丸子、哪吒闹海、小定小海等),供游客拍照参与互动。
祭财神仪式由舟山民俗专家朱良成主持,从他口中得知,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也称财神日。汉族都有此习俗。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迎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另外,在茶人广场的旧烧烤区,还有乡村年味美食汇,如手工年糕、芙蓉水饺、冰糖葫芦、关东煮、捏面人、糖画、糯米团子、茶叶饼、炒面、炸番薯片、爆米花、台湾烤香肠、烤羊肉串、烤鱿鱼丝……在紫树广场可以尝试一下花式娘娘体验秀,在云水广场还可以参加“大王带我来巡山”寻宝大赛。
 “大美金塘”元宵欢乐集会及民俗风情巡游活动
活动地点:金塘
活动内容:从主办方了解到,今年的金塘元宵节活动将由元宵灯会、民俗风情巡游、烟火表演等组成,而巡游活动将有22支来自金塘各社区及民间团队的表演队伍依次表演,有抬花轿、踩高跷、舞狮龙……
除了巡游活动精彩纷呈,柳行街、大丰远教广场、山潭社区广场、沥港公园等地将有一个“舌尖上的金塘”美食体验活动,到时候将会有部分社区设置的汤圆供应点,社区工作人员到时候会现场包汤圆、煮汤圆,免费供应居民品尝。除了美食,现场还将有民俗文化互动表演,如吹糖人、剪纸、捏泥人等。
据介绍,此次以“大美金塘”为主题的金塘2017年元宵欢乐集会及民俗风情巡游活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民俗巡游形式,吸收传统元宵节特点,把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和嘉年华游园活动结合起来,让居民在现场不仅能体验传统的民间文艺,参与灯谜竞猜活动,品尝多种小食美味,还能观赏别具一格的专场文艺演出。


舟山记忆 | 在旧时 舟山人是这样结婚的 
虽说有老话“正月不娶,腊月不嫁”,不过现在年轻人的婚礼早已摆脱了这些旧俗的束缚,临近春节办喜事的新人不见少,形式上,旅行婚礼、草坪婚礼,甚至裸婚的……也比比皆是。
要知道在旧时,结婚那可着实称得上是“繁缛隆重”的大事件。这“红喜事”的礼仪基本按着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六礼”进行。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何伊伲 摄
那时候,舟山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先要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提亲撮合后认为门当户对,男方则备礼派人与媒人同往女家纳采,互换写有年龄、生辰八字的“庚帖”。请庚帖时,要用两条大黄鱼相送作为礼物。
定亲前要议亲,而后纳吉行聘,男方请媒人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婚书和聘金、聘礼送至女方“下定”,双方宴请亲朋办“下定酒”后,择吉拣“好日子”迎娶。
订婚后,直至结婚前,未婚女婿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向女家送酒送礼。尤其是端午节和重阳节、中秋节,未婚女婿向女家送礼均较贵重且数量也要多。端午送粽子、酒和肉;中秋节送月饼、酒和肉;重阳节则是送敲上经印的包子、肉和酒。
在吉日的前三五天,男方要去女方处搬披挂红色彩线的嫁妆。有钱人家为显示家里富足,箱笼被褥、大橱小柜、各色器皿,这些嫁妆排起来往往有数十杠,甚至上百杠之多,真可谓“红妆十里”。
迎亲前一日,男方要给女方送凤冠霞帔。这凤冠霞帔还有一个来历,从前浙东一带姑娘出嫁,坐花轿,戴凤冠,穿霞帔,才算得上是明媒正娶。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幸亏逢一女子相救得脱,康王为报答这位姑娘的救命之恩,派人寻访不着,特下了“浙东妇女尽封后”的谕旨,允许浙东一带女子今后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可坐花轿和戴凤冠霞帔,以示皇恩。
婚礼当天,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一伙人拦着大门设障碍“拦轿门”,待塞了开门红包后开门,俗话说是“敲糖吃”。男方花轿进门,待嫁姑娘需睡床上,三次相催才起床梳妆,姑娘出嫁前夕请“送娘开面”,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绞去脸上汗毛,又用粘头树汁(刨花水)梳头。
上轿饭 网络配图
之后要吃上轿饭。一般风俗是这样:娘家人早早备下“上轿饭”放在新娘的床头。待新娘出门前,新娘坐在妈妈膝盖上,由妈妈喂饭和菜。“上轿饭”一般很丰富,有一条红烧鲫鱼,一碗红烧肉,一份炒蛋,还有一碗白米饭,饭里伴有花生、红枣。新娘将母亲喂的饭菜含在嘴里,分别吐在房间的四个角落,寓意以后的生活四平八稳。也有说,是让新娘不忘养育之恩。
新娘子戴上红头帕后,由兄弟“抱上轿”。新娘上轿时,随身要携带火熜。说到火熜,可能很多年轻人都很陌生,它是旧时人们在冬天时取暖的器具,有铜制和铝制两种。
火熜 网络配图
旧时,有女儿出嫁,火熜是陪嫁的必备物品。 一般,在新娘去夫家的途中,火熜得由一位亲人握着。不过如今一般都交由伴娘保管,到新房后放在卧室便可。过程中,手持者要时不时在火熜盖上试温度,确保火熜里面的火没灭。将火熜从娘家带到夫家,是寓意香火不断的意思。不过,现在大多数人早已不知道火熜等物件的意义了。
迎新娘抵夫家后,就该行“拜堂”的仪式了。在旧时,男女只有经过拜堂仪式,才能算正式结为夫妻。拜堂仪式,主要有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举行拜堂仪式后,“挈郎囝”即两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手拜捧花烛,引导新婚夫妇从铺在地面的米袋上步入洞房。米袋一般为麻袋,须五只,走过一只袋即移入近洞房处,依次相传,新人步步踏在“袋”上进洞房,象征着传宗接代,代代相传,五代相见亦即五世其昌之风俗吉语含意。


舟山锣鼓以锣、鼓、钹及锁呐为基调,间以丝竹,音响宏壮,旋律急荡奔放,气氛极为热烈,具有鲜明的海岛特色。
舟山渔民号子,是我们舟山别具特色的汉族民歌音乐。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船渔工号子的总称,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运输船作业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动时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性民间劳动号子之一。
海岛儿女世世代代传递着对龙神圣的敬畏,在岱山,有后沙洋棕缉龙的传说,有龙头、龙眼、龙山、求龙山等关于龙的地名,旧时渔民有请龙王、祭龙王的风俗,每当有庙会等节庆多会有舞龙的活动。
为了传承舞龙这项海岛民俗活动,岱山县岱东镇组建起了女子舞龙队,并有青龙与黄龙两支舞龙队,年轻的妇女们走出家门,利用业余时间,不怕辛苦,通过学习拜师,提高了舞龙的技艺,女子舞龙队自组建以来,多次参加各项大型活动并获得了赞誉,她们为传承海岛的民俗文化作出了贡献。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pagebreak@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看来糕点如此,艺术作品和其他许多事情,确实也都是这个样子。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
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福建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即墨等地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潞安人在中秋节会宴请女婿。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pagebreak@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除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pagebreak@
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适宜。师傅选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制作烟熏鸭,卤水的调制极为重要。卤水要用老卤,每次卤时加入适时的香料,食盐、糖色,卤制时要用重物将鸭子充分压入卤水中,卤制时间一般以20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鸭肉质老,影响质量和口感。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黔式月饼不同于广式月饼,它是用烤的方法,用面粉克、猪板油、糖稀、清水拌匀
揉成水油皮;面粉克与猪油拌合擦成“干油酥”。分别下剂后,将干油酥包入水油皮中,开暗酥制成40克一个的酥皮坯剂子,再将每个剂子按圆饼皮子备用。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细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枣、瓜蓉、熟粉、冰糖、盐拌匀成馅料。
@pagebreak@
将适量的馅料包入皮坯剂中,收口朝下,压成扁圆形,放入刷过油的烤盘中,入烤炉用面火℃,底火℃的炉温烤15~20分钟至表面金黄、里面成熟即成。色泽金黄、外壳酥脆,层次分明;馅心甜中带咸,香甜爽口,营养丰富。师傅说酥层要开得薄而均匀,月饼坯子入烤盘时要垫上一张白油纸。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我也要找这个啊~~~~哪位大虾帮帮忙啊
我在此3Q过啦
春节包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
简单点说,忌讳不吉利的话,如死之类的;比较迷信,大多数是佛教的,有部分是基督教等其它宗教的。具体的在网页中自己找一下吧!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衢州婚俗
下一篇:台州婚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