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结婚习俗
宁波余姚男女双方婚前有这么习俗吗?
宁波余姚男女双方婚前有这么习俗吗?
和女友一起三年多。从大学一开始认识,大学期间,家里也知道我有这个女友,想让我带回家看看,可她坚决不去。甚至平时我家里人来学校也不肯见。平时我看也算了,就忽悠家里人
宁波人结婚习俗
宁波人结婚有托媒、相亲、订婚、送聘金、送日子贴、迎娶等程序。
一、先 说说“托媒”
俗话说: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中的不成文法规,由于旧时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媒人的作用。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媒人是有条件的。首先女方的任何亲属都不能作为媒人,因为追求婚姻的主动方必须是男人,这是中国的传统,所以女方主动托媒有“丫”(宁波话:强行或歉疚之意)的嫌疑;其次是媒人个人素质要好,就是正直、忠诚,有“检亲不如择媒”,好的媒人通过其人格魄力,影响婚事的促成;三是媒人要能说会道。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要力求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四是做媒人不仅要“嘴巧”,还要“腿勤”。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
托媒的条件有二种:一是男人知道女方的基本情况,叫媒人有目标的去说媒,这叫“现行媒”;二是男方无目标,媒人根据男方的条件,进行“门当户对”去寻找女方。
二、相亲
媒人找到合适人选,经男人基本认可后,就要相亲。相亲一般是上午,女子往往是“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传统,根本没有权利亲自相亲的,一般都有女方的姨、姑女性代替,在媒人陪同下到男方家,主要看男孩的个体和家庭基本情况,如家庭房子、行业和经济状况等,如果女方人员基本满意,即吃午餐,如果不满意就找理由离开。
吃过饭后,就要进入第三个程序:订婚。
三、订婚
订婚就是婚姻约定。
订婚的具体日期由男方提出。当天早上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打扮好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由媒人陪同去女方家。女方则邀请伯叔姑姨等长辈一同进午餐。餐后根据路蠢铅此程的远近,女方由姊妹和媒人、男方陪同由傍晚时分到达男方家,男人也邀请伯叔姑姨等长辈一同进晚餐,晚餐后女方要给用餐的长辈倒茶水,长辈们则要付“茶水钿”,茶水钿要用红包包起来,额度根据辈份大小和亲戚的疏远程度,同类的基本统一。
订婚以后男女双方互称对象。
如中途男方提出毁约,女方不须归还;女方提出则全额归还。
四、送聘金
旧时的聘金主要含三个内容:一是“肚痛钿”,说穿了就是女儿的生养费用;二是轿下羹钿(宁波女子出嫁酒称送轿酒,男子结婚酒称贺郎酒);三是嫁妆费用,嫁妆主要激埋是房里的家杂,如箱盘衣被之类。但无论贫富,嫁妆中必有4件:1、马桶一只,内装红枣、花生、桂圆、桔子或籽麻之类,又称“子孙桶”,以兆出嫁女“早生贵子”;2、公婆鞋子各一双,取敢为公婆垫脚的孝顺之意;3、灯盏,带迅照亮的意思;4、火铳(内放柴火取暖一种铜器皿),暖烘烘。
聘金额度视夫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没有明确的标准;
五、送日子贴
送日子贴是结婚的前奏。即由男方选择结婚日期。一旦确定女方不得更改。
日子贴由男方签发,由媒人转送。日子贴须用红笺,上书:
百年好合
×××兄长台鉴
犬男××× 乾造 ××年××月××日××时 建生与□女××× 坤造 ××年××月××日××时 瑞生择××年××月××日良辰缔结姻缘
谨此奉闻 ×××鞠启 ××年××月××日
墨书笔致端正清圆,一般不作标点以示圆顺;折子是首尾相连的经折装,取团圆聚首寓意。
宁波同事结婚随了100块份子钱,看到婚宴的菜傻眼,想再添点!
同事,朋友结婚随份子钱这件事一般来讲应当入乡随俗,是不能冒然出手的。当然,随的少了,大多数人,也不会怪你。因为这就是个高兴事,谁也不能强迫。而且,假如你不知道的话,更该被谅解。但如果过少,是有点尴尬的。
宁波的这一家宴席办的还是比较高挡的,许多海产品,在内地这都是很贵的。假如在我们这里,这样的菜肴我不知道3000元一桌能不能下来。因为,我们这里2000元也吃不到这样的菜,也许宁波可能好些?婚宴请客通常要根据当地的习俗,生活水平来办宴席,除了大款,豪门,一般也要计成本的。也就是说婚宴的成本通常占随份子钱的一半。
在我们这里普通的同事,朋友结婚一般随份子钱是200元,100元早十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办一桌酒席在最普通的酒店,最平常的菜肴将近700元,加上烟,酒,糖,瓜子也就千元了,这样,10人一桌收礼2000元,主人还可剩1000元。既然是给主人贺喜,就得让主人高兴点,别因为总赔着也不是个事。这是家家门前轮流过的事。今天他高兴,明天就是自已高兴了。约定成俗的事,不用说,遵守就是了。
但是在一些乡村还是有自已的特色的,比如:在家里自聘厨师做的宴席以及烟,酒的挡次低一些,相对随份子钱也就少一些。作为朋友,如果不是本乡本土的,份子钱可以随意。但如果是本乡本土或亲戚,就必须遵守当地的习俗,随少了还问题不大,随多了,是会受到别人反对的。因为你把当地规矩破坏了。在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随份子钱提高也等于涨价了。
当然,也不是宴席的挡次高就必須随的份子钱高。因为一个你不可能知道主人的席是什么档次。另外作为一种习俗,大家不用攀比,各人尽自己能力就行。有钱愿意让大家吃好点,见见世面也是可以的。条件一般随大流就行。大家无非是湊个热闹,增加点喜庆氣氛。不能因此成为承办人的负担。当然,更不能让随份子也成为负担。因此,婚宴的挡次不能决定份子钱的高低。但份子钱的高低入乡随俗比较好。
品江南“醉”是稻米香 宁波的特色米食及其民风习俗
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宁绍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稻作生产区,水稻种植在这片广袤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造就了这里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信仰。俗话说南稻北麦,南米北面,稻米是这方百姓的日常主食。李渔《闲情偶寄》中云:南人做米,北人做面,常也。身处宁绍平原的宁波人,可以数月不食面食,却不可一日不吃米食。
千年百来,勤劳聪慧的宁波先民在繁重的劳作中,苦中作乐,利用家中常见的籼米、粳米、糯米,以水为媒,经过磨制、搡打、蒸煮等各种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出了花色繁多的米制品,这些米制品与当地民俗结合,其制作技艺往往传承数百年,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田间米食、婚嫁米食和祈福米食。
田间米食
在宁波农村,每年的三四月份就进入了早稻种植季节,农民们要做秧田、播种、插秧、施肥等,一直要忙到七月下旬。民谚云:“小满芒种,腰骨驼拢”,意指这段时间劳动非常辛苦,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为了维持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饮食自然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但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所限,百姓只能就地取材,在“米”这一普通的食材中寻找灵感,久而久之,在宁波各地就出现了非常有地域特色的田间米食。
【米鸭蛋】
米鸭蛋是流行于奉化当地的一种特色米制食品,用粳、糯米按一定比例磨成粉,拌上艾叶制成,因其形如鸭蛋而得名。农忙季节,米鸭蛋经常由妇女儿童送到田间地头。因“艾”有理气血、逐寒湿等功能,不仅能给劳作的人当点心充饥,还能起到食疗作用。
据奉化大堰镇大堰村的王爱萍阿姨介绍,每年春分到立夏这段时间均可以制作米鸭蛋,但过了立夏,就不再制作了,这是因为“艾”在这段时间最嫩,其他时节的艾草就显得有些老,不好吃。以前每当立夏前,家家户户都会到野外采摘艾草的嫩叶,洗净后,放进开水锅内煮,待熟透后捞出,漂洗干净,去除苦味后剁成糊状,然后把艾草糊与米粉团拌在一起放在捣臼中捣熟。王阿姨说,米鸭蛋有“熟做”和“生做”两种,米粉蒸熟后再与艾草一起捣,这叫熟做。也可以不蒸,直接做,叫生做。捣粉时,一人添水翻弄,一人用捣子头舂捣,把米粉及艾叶舂捣均匀糍实,直到看不到白色粉状物为止。把捣好的粉团掰成鸭蛋一样大小的小团,嵌进馅子,如果是“熟做”的话,搓成鸭蛋状后就可以直接吃了,生做的话,还要放在蒸架上蒸熟。讲究些的人家,还会在米鸭蛋的外面滚上松花粉,既好看又好吃。
奉化各地米鸭蛋的制作方法基本相似,但糯米和粳米二者的配比并没有统一标准,而是根据各人的口味,需要糯一点,多放点糯米,反之,就少放。
【黄毛鹅】
余姚市梁弄镇东山村蔡忠德大爷说,梁弄是个山区,有许多松树,每年阴历三月,当松树开花时,会产生许多黄色花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春耕、夏种期间,不少家庭会上山采摘松花,利用松花香而滑的特点,制作一种叫“黄毛鹅”的点心,到田间地头慰问干农活的帮工。
“黄毛鹅”是纯糯米制品,先将糯米浸4-5个小时,淘净后磨成糯米粉,在糯米粉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团,再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大圆团,裹入豆沙馅子后搓圆。上锅蒸熟后,在外面滚上松花,洁白的糯米团揺身一变,成了黄黄的、胖胖的“黄毛鹅”。
糯米的米香,加上新鲜的松花花香,使“黄毛鹅”成为清香扑鼻的田间美食。但据蔡大爷说,现在妇女为贪简便,买些现成的馒头、大糕、烧饼作为种田点心,所以会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乌饭】
乌饭和乌饭麻糍是另一种田间美食,曾普及至全宁波市。据横街镇毛岙村王水春介绍,吃乌饭(当地人也叫黑饭)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但鄞州西乡一带流行在立夏吃乌饭。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吃乌饭的故事:相传古时江南有一名傅员外,夫人刘氏中年生一子。后来父子双双出家,刘氏因思夫念子染上重病,一日在其弟的劝说下,破戒开荤,触怒阎罗天子,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其子生性至孝,在地藏菩萨的相助下,常去为母送饭。但每次送的饭都被饿死鬼抢走。后来儿子发现山上有一种树叶能将白米染成黑饭,且味道更好,就试煮了一次送到地狱,饿鬼们发现饭是黑色的,均不敢吃,这天恰好为四月初八。
这种树就叫乌饭树,又名南烛,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春天,当乌饭树抽出嫩叶,山里人把它采摘来,先把嫩叶在水里冲洗干净,再放入盘子里揉碎,再加清水,浸泡几个小时,待水呈暗红色时,去渣留汁,倒入淘洗过的糯米,一起浸泡几个小时,浸泡后糯米呈黑色。再把糯米和乌饭叶汁水一同倒入锅中,放入白糖,烧熟后,把乌饭盛到盘里,用手压实、按平,再用刀切成块当点心吃。据老人们说,清明前后吃了乌饭,夏天不会疰夏、生疮。
【乌饭麻糍】
宁海岔路镇湖头村村民柴爱春说,比起乌饭来,他们那里人更喜欢吃乌饭麻糍。由于早春寒冷,且多雨水,为了不误农时,适时播种,大家吃乌饭麻糍抗寒冷、强身体。当地还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在这一天要捣乌饭麻糍给牛吃,这一习俗到现在还保留着。
做乌饭麻糍并不复杂,据柴爱春介绍,当地差不多家家户户会制作:首先将乌饭树叶捣出汁,将糯米磨成粉后加入乌饭树汁拌匀,将揉好的粉蒸熟后在石捣臼内捣成团,再在案板上用面杖把粉团擀至1厘米厚,再切成长10厘米,宽7厘米左右的块状,就成乌饭麻糍了。
▲梁弄大糕制作场景
米制食品在寻常百姓的婚嫁仪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从成双成对的糯米公式,到寓意生发的米馒头、甜甜蜜蜜的大糕……这些都是各地毛脚女婿送丈母娘的礼担上不可或缺的物品。
【糯米公式】
奉化市萧王庙林家村的林海芳介绍说,糯米公式在奉化也叫麻团,萧王庙一带,婚庆前男方给女方送的礼担中,麻团是必不可少的。婚庆结束后,要分发麻团给亲朋好友和左右邻居食用,一来表示对众人的感谢,二来可以搞好邻里关系,三是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婚庆的喜悦。
一般在结婚前三日,男方就会召集亲友和近邻们来家里帮忙制作麻团。做麻团比较简单:之前一天,男方家会精选优质糯米,用水浸泡一天一夜,第二天沥干水分后蒸熟,再把蒸熟后的糯米放入捣臼内,一个人用手扒翻,另一个人用绑着圆石头的木棍,用力往捣臼内搡糯米。刚出锅的糯米饭很烫,为防手烫伤,捣臼边会放碗菜油渣,据说涂在手上可以防烫。捣公式是个力气活,需由年轻力壮的人轮流捣击,一直捣至分不清饭粒才算捣好。把捣熟的饭团捧出,用手一团一团地均匀摘下放在干净的席子上,由于麻团很软,加上其自身重量,很快就会自动摊成饼状,最后盖上红色方印。
邱隘镇糯米公式的制作方法虽与奉化大同小异,但制作时还是需要一定技术。据邱二村村民陈英龙介绍,他看到过技术熟练的人摘起糯米公式来就像变魔术:用一只手抓起糯米团后,可以同时从指缝间榨出4只光滑鲜亮的糯米公式,一眨眼工夫,眼前就一大片。与奉化盖方印不同,邱隘人会给每只公式点上红色小点,一看就知道是有名的邱隘小公式。邱隘人将结婚要用的公式称为“吉公式”,举行婚礼前,由男方将108只吉公式挑送给女方,称为“挑吉货”。
陈英龙说,尽管糯米公式在婚礼中被视为吉货,但在敬神、祭祖或出门谈生意时,是禁止使用的,因为“公式”与“亏”同音,用之不吉利。
【米馒头】
与奉化、鄞州地区不同,北仑小港地区每逢重阳节、过年,订婚过的新郎都要去丈姆娘家送节,不但要挑去鱼、肉,还要一担米馒头。结婚第二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带去的礼物就叫“望娘盘”,按照当地风俗,这“望娘盘”里也一定要有一担米馒头。
北仑区小港街道红联村王阿蛾是做米馒头的一把好手,她说现在制作米馒头的原料与过去相比有了一些改变。主料由糯米变成糯米、晚粳米混和,而配料中的糖精、糖换成了甜酒酿,使做成的米馒头口感既松软又香甜可口:把浸泡12小时以上的大米与甜酒酿拌在一起,磨成水磨粉,然后开始发酵,第一次发酵约需4个小时,发完后用棒搅拌一下挤出里面的空气,再进行第二次发酵,当再次发起来后,用棒搅拌的同时,放入适量的糖,用小酒杯舀满发酵好的水磨粉倒在蒸笼布上,为防粘连,每舀一次后,酒杯都要在水里浸一下,这样舀在蒸布上的水磨粉一个个圆圆的,样子好看。蒸馒头时,火一定要旺,这样蒸出来的馒头就不会粘牙。至于做米馒头的原料配方,王阿姨说全凭经验,没有一定之规。
至于米馒头为什么会成为婚嫁米食,除了好吃,大概因为制作过程中需经过发酵,暗合“发”字,寓意生活像馒头发酵一样一年更比一年好。
【梁弄大糕】
去过梁弄镇的人都会发现,当地有一条大糕街,街上的梁弄大糕是游客必买的纪念品。小小一个镇,据说做大糕的店就有七八十家。梁弄镇梁冯村蒋小彩的祖辈新中国成立前就在梁弄街上卖大糕,到他这里已是四代相传了,忙时日销量有一二百箱。梁弄大糕除了销售给游客,本地百姓买得更多。蒋小彩说,每逢端午节等节气,当地还未结婚但已订婚的男方要将大糕作为礼物送给女方家,少则几十箱,多则上百箱。女方家将大糕分给亲朋好友,一来表示名花有主,二来是让大家共沾喜气。
蒋小彩说,做大糕全凭艺人的手感和实践经验,比如,米浸水的时间需随着天气冷热进行调整;米磨成粉后要用水拌和,用手搓,潮燥程度全凭艺人的手感,更不用说大糕的馅子,调得好坏也相差很多,所以整条街上,竟找不到一模一样口味的大糕。
在梁弄,你随便走进一家大糕店,都会看到正在埋头制作大糕的师傅:把拌好的潮粉,用粗筛筛到大糕框里,用自制的工具把盘里的粉刮平,雕空,然后用小勺在格子内勺入馅子,十六格都勺齐后,用筛轻洒盖面粉,以盖住馅子为准,再用工具刮平。然后把红粉放入印版里,再印在糕上,接着用刀把大糕利开,脱框放入三脚架上准备入锅蒸……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看得人眼花缭乱。
◀状元糕(竺蓉 供图)
用做米食、尝米食寄托朴素的感恩、祈福心愿,是江南地区老百姓最普通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
【灰汁团】
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记载:“新谷即登,先荐祖先,然后食,为之尝新。”在宁波各地,每当新米登场,做灰汁团和米豆腐是普遍的习俗。新做出来的第一屉灰汁团和米豆腐必须先供奉天神、土地神、水神、谷神、仓神等,以感谢他们的保佑,之后做出来的东西才能自己享用。
奉化尚田镇楼岩村的胡阿姨说,做灰汁团和米豆腐必须用新早稻米和新稻草,而且必须是一个月内收割上来的新稻米和新稻草,否则做出来的口味会大打折扣。胡阿姨做灰汁团已有50多年了,她说,做之前,先要把早稻米用淘米筲箕淘清爽,浸在一只干净的甑里,使米吸水变软。由于此时天气已转热,浸米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变质。洗好的米就可以用石磨带水去磨,水米粉磨得越细腻越好,这样做出来的灰汁团口感才会好。
之后就要取灰汁水了:早稻草晒干后,去除霉变、烂根部位,把草烧成灰,然后找一只干净的桶,在桶上盖一块过滤用的白布,把灰放在白布上,然后拿水淋灰,水经白布淋入桶内,桶内的水经过滤后,那微黄透明带着清香的水就是灰汁水了。将水磨粉和灰汁水加适量的红糖倒入锅中,先用文火烧,并用面杖轻轻搅动,待水粉逐渐变成玉白色时,开始用猛火烧,这时面杖的搅动速度也要加快。即将熟时,搅动面杖的人已感到十分吃力,这时可用竹筷在面杖上刮下一点试吃,如不粘牙齿,就表示完全熟了。用调羹从锅里把米粉糊一个一个舀出来,倒在瓷盆里,即成灰汁团。这里有一个窍门,每做一个灰汁团后,要把调羹放在冷开水中浸一下,这样不会粘牢,而且放置时,每个灰汁团之间要留一定间隙。像这样复杂的传统做法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在宁波,更多人采用简单做法,就是用干的米粉拌上灰汁水揉匀,再搓成团,放入蒸笼里蒸熟即可,但前者做出来的味道更浓郁清香。
【米豆腐】
米豆腐是用早稻米浆熬成的白色块状物,切成细条后,加入笋丝、蛋丝、鸡肉丝、小海鲜等,再加入高汤烧制而成,非常鲜美可口。奉化地区,米豆腐是谢年时经常要摆放的供品。至于米豆腐的做法,胡阿姨说,与灰汁团的做法基本相同,只不过不加灰汁,把米浆熬至浓稠后放入平底的木桶内,压成5厘米厚,待冷却凝固后,就算做成了。在民间,人们做好米豆腐后,往往浸在冷水中,这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要吃时随时拿一块出来烹制。
【状元糕】
余姚牟山人祈神祭祖、过节、寿诞都要有一盘状元糕,这也是牟山镇的特色名点,据考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说起牟山状元糕这一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典故:相传晚清时,镇上有一个姓魏的书生寒窗苦读,经常买镇上的方糕充饥,书生上京赶考时,方糕店老板见书生喜欢吃,就特意送方糕让书生路上当点心。为讨口彩,老板把方糕称作“状元糕”,祝其金榜题名,后来,书生果然中了进士,衣锦还乡,状元糕之名就在当地家喻户晓了。
状元糕的做法与梁弄大糕异曲同工,但因是纯糯米制成,口感更为绵软。而且印在糕体上的图案需等糕蒸熟之后再加印,所以做出来的状元糕白粉红印,色彩鲜艳。印章图案根据需要而定,如生日印“寿”字,祭供用“福”字或花草图案,如遇考学等,就印上“状元”二字。当地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笼糕里,只印一只状元糕,因为状元珍贵,多了就不灵了。
昨天是国庆长假头一天,微信和微博内热炒一则新闻,配图是宁波一对新人结婚,新郎和伴郎搭乘皮划艇,到积水颇深的新娘家迎娶的照片。记者昨日辗转联系,采访到了这场婚礼的摄像师蒋楠,“我想这场婚礼不论对新人还是我,都是难忘的。”蒋楠说,这是他拍摄过的第一次在“水中”进行的婚礼。
新人的准备
预料到昨天会有积水,提前准备了两个皮划艇
这是一对低调的小夫妻,除了向记者透露新郎新娘都是90后,宁波本地人以外,一对新人不愿“秀恩爱”。“他们说,恋爱时间之类的也免了吧,让大家看一看照片,乐一乐,分享我们的幸福就好了。”蒋楠对记者说,因为结婚当天仪式太多,新郎新娘都很忙,就由他简单还原这美好又“纠结”的大婚拍摄现场了。
网上盛传的新郎伴郎坐皮划艇的照片,是在国庆早上迎娶新娘时拍摄的,地点是鄞州区集士港镇德馨园小区后面的一个村庄。
“那是新娘家,是栋两层楼的民房,像那种小别墅。”蒋楠说,因为预料到了昨天会有积水,新人提前就准备了两个皮划艇,还事先叮嘱他和摄影师,提前穿上拖鞋来工作。
特别的迎亲
早上10点许,新郎和伴郎到了,见门口的积水不浅,最深处已经达到了膝盖以上,就让盛装打扮的新郎和4个伴郎坐到1个皮划艇上,由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牵着皮划艇,一路“驶向”新娘家,一群人在艇上抬头向新娘、伴娘吆喝,看起来热闹极了。
进了家门,没想到连家里的一楼也有积水,大概到脚踝处。
“这时候,我们才发现,亲朋好友们都是穿着拖鞋来喝喜酒的,跟我们一样,拦轿门啊,做游戏啊,迎娶啊,几乎都需要在积水中完成,整个画面很有喜感,却丝毫没影响大家的心情,都觉得挺欢乐的,于是,我们就拍摄到了很多在积水中的镜头。”
蒋楠跟记者说,用到皮划艇的次数可不止这一次,中午时分,大家准备去吃午餐,就又需要蹚水出门,这一次,就轮到新娘和4个伴娘坐上皮划艇,前方由新郎牵着绳子,摄影、摄像则在后头摆拍,又有了更好玩的画面。
“真的挺搞笑的,他们在前面,然后伴郎也被安排到了后面,跟喝喜酒的人一起,撩起裤腿,穿着拖鞋蹚水去吃午饭,满是嬉闹的声音。”
“吃完午饭我们还得回去呢,那就还需要蹚水,因为新娘正式离开娘家,出门要等到下午两三点,所以这皮划艇是真的派上用场了。”蒋楠介绍道。
几年前,人们还在感叹:三十年前新人结婚撑篷篷船,如今接新人的婚车是越来越豪华了,以后是不是要用上飞机?
这样的调侃如今真的成了现实。昨天,慈溪一对新人婚礼就用上了直升机,一场“蓝天示爱”的空中婚礼在杭州湾新区举行。
昨天上午8点左右,记者赶到“蓝天示爱”现场,一架白色直升机已经停在恒元大酒店足球场边上,进“机场”两侧道路上,挂了一幅幅新人甜蜜的婚纱照。
新人柴先生和邹小姐都是慈溪人,分别来自慈溪的宗汉街道和观海卫镇,昨天的这场空中婚礼,是为两位精心准备的。
上午9时左右,新娘身穿白色长拖婚纱,新郎身着黑色西服,手捧粉绿色花球,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先去直升机停机现场进行照片拍摄。婚庆公司派了好几个摄影师跟踪拍摄新人登机。完了之后,新人返回恒元大酒店的客房。按照当地习俗,新娘出嫁时有喂饭、新郎敲门等仪式,摄像师和摄影师跟踪拍摄了全程。
上午10时18分,在众多亲朋好友注目下,新人再次返回停机场,一场“蓝天示爱”的婚礼正式举行。
第一批登机的自然是新人。两位新人在一名摄影师、一名摄像师、一名婚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一起持登机牌登机。大概在上空盘旋10分钟左右后,直升机原地着陆。接着,伴娘、伴郎、部分亲友又分三次登机。
据新娘表弟韩先生说,新人双方家里都是办企业的,两位新人也在企业协助打理生意。
杨小姐是新娘的好友,昨天她当伴娘,也有幸乘坐直升机在空中飞了一回。“一个月前,我和他们吃夜宵时,他们说起结婚时打算坐直升机,当时听了挺惊喜的。”杨小姐透露,柴先生26岁,毕业于四川的一所航空学院,曾是一名直升机飞行员;邹小姐25岁,两人还是通过她和朋友介绍认识的。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创意,一脸幸福的新娘邹小姐说:“因为我老公曾是个飞行员。”
据了解,昨天中午,这对新人在五星级恒元大酒店摆了14桌喜宴,每桌标准在三四千元。据酒店方称,因为直升机升空有时间和地点规定,新人在家里那边还摆有喜宴。
婚礼策划说
直升机是欧洲直升机公司生产的EC-135,该机型售价在5300多万元。该机型全长12.16米,包括飞行员在内一共六座。这种直升机目前国内只有7架。
婚礼现场,该机起飞四次,每次在杭州湾新区东南部上空飞行约10分钟,总费用要十多万元,包括空管报批费用、基础人员费用和机务人员作业费用等。
航空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说,直升机每次飞行都必须通过民航空管局和南京军区空管部门的审批、备案,这次单审批手续就用了2周时间。
宁波俩剩女的闪婚闪离:我们至少结过婚总比单着好
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年过三十,仍找不到意中人,是高傲地单着?还是草草找个人嫁了?
今年,小玲和小玉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她们都草草地闪婚,最终都以闪离收场。
30岁了啊。29岁时,爸妈催她结婚,她还能嘴硬,可30岁刚过,自己也心虚了。
小玲在一家企业做主管,工作上顺风顺水。
去年10月经亲戚介绍,小玲认识了在北仑上班的王强。王强比小玲大两岁,两人相处后,感觉还不错。才一个月,两人互见了家长。三个月后就领了证,婚期定在今年5月。
领了证,矛盾随之而来。小玲说,王强就是冲着她家的钱来的。婚前一天,王强指着小玲的鼻子骂,一把年纪还死守着钱,怪不得没人要。
一番话让小玲寒透了心。为了颜面,小玲答应借一笔钱给王强。
今年6月27日,小玲向北仑法院起诉离婚。“婚前缺乏必要的了解,婚后没有建立起夫妻感情。”小玲的诉由很简单。
昨天,小玲和王强调解离婚。令法官大跌眼镜的是,小玲还列出了一张清单:美的热水器F06-12A一台、景德镇碗盘一套……算了下,整整25件物品。
“这些全是我买的,没他的份。”小玲说,王强爱钱,她就一点东西也不给他留。
另一个婚礼当晚就大吵,也离了
巧的是,6月27日当天,32岁的小玉也来起诉离婚。丈夫陈军和小玉同龄,两人也是今年5月才结婚。
一次同学会上,小玉认识了陈军。看他人还行,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小玉就答应交往试试。
第一次约会,小玉就皱了眉。陈军家境尚可,却很抠门。他从不跟小玉去上档次的饭店。一到饭点,除了快餐店,就是路边小店,一顿饭从不超过50块钱。
新婚后,他们俩的斗争终于爆发了。北仑有习俗,结婚时男方长辈要给女方茶钱。婚礼当天,小玉行了敬茶礼、拿了茶钱后,还没捂热,陈军就让她把钱全部还给他。小玉没理会。
晚上回家,陈军又向小玉讨还茶钱。小玉给了陈军一耳光。陈军破口大骂小玉,说她是个没人要的大龄剩女,能嫁给他已是福气。
一句话,戳到了小玉的伤心处。这次大吵,两人结下了“梁子”,经常为各种琐碎小事发生争执。谁买菜、谁做饭、谁交水电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成为两人间的矛盾。
6月27日,自认草率结婚的小玉,向北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10月2日,台风“米娜”虽然远去,但宁波有些地方的积水依然没有退去。云龙镇冠英村 碾子弄至庙桥头一带路面更是积水严重,深度达五六十厘米。
就在当天,冠英村一对新人要举办婚礼,新郎直接坐着龙舟接新娘 ,这段视频在朋友圈炸开了锅。这种特别的迎亲方式,这对新人恐怕要记一辈子。
邻居:别急,我马上联系龙舟队
新娘的母亲张亚珠看着外面汪洋一片,眉头深锁。“这么深的积水,人进不来,又出不去,这可咋办?”
邻居顾静静说,凌晨1点左右,张亚珠还一个人坐在门口发呆 。“良辰吉日早就挑选好了,谁能想到有台风来捣乱。积水退不去,这么多亲朋好友怎么出去?”
正在一家人愁眉苦脸的时候,邻居沈万红来了。“你们别急,我马上联系龙舟队,让新郎坐着龙舟来接新娘。”
沈万红今年49岁,是云龙镇级龙舟队舵手。一个电话,他叫来村民里的几名队友,划来一条龙舟 。
“一场台风,龙舟里全是水,前前后后做准备工作就花了三四个小时。9:50分左右,新郎来接人了,刚好赶上,没耽误。”
新郎:感觉这牛皮能吹一辈子
把新郎和伴郎团接到新娘家里,再从新娘家里把亲朋好友接出来。一艘龙舟,前后有4名队员负责“保驾护航”。龙舟来来回回接了四五趟 。
“龙舟是往后仰的,第一次坐的人可能不习惯。好几个伴娘特别紧张, 有小姑娘还特意问我,师傅,这龙舟安全不安全,要不要备个救生圈 ?”一句话把沈万红逗乐了。
新娘忻张波今年29岁,在冠英村住了20多年,这是头一次坐龙舟。“第一次坐龙舟,大家都慌兮兮的。特别是刚上龙舟的时候,晃得厉害。每次晃一下,大家就尖叫一下,特别是伴娘, 一个个花容失色。”事后回想,这画面也蛮有趣的。
新郎王浩是姜山定桥村人,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迎亲,他觉得特别酷。 “坐龙舟接新娘,感觉这牛皮吹一辈子。”
“早上接到电话,说家门口的积水很深,根本出不来,我们都急死了。没想到,村里还有龙舟队,直接就过来帮忙了。”
大约半小时左右,亲朋好友都到了河对岸,顺利坐上了车。大家盛情邀请龙舟队去吃一顿,但他们摆摆手拒绝了 。
几百村民围观,惊艳朋友圈
划龙舟迎亲,场面很燃,岸边足足有几百名村民来围观,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是头一回见 。村民把视频发上抖音,引来很多点赞,更是惊艳了朋友圈。
“以后,我们云龙的姑娘都可以用龙舟把自己风风光光嫁出去。” 今年69岁的老张说,虽然云龙的龙舟习俗已经绵延了2000多年,但以前女子不能上龙舟,更没有用龙舟接新娘的事。现在没有这种不成文的规定了,村里都有女子龙舟队,龙舟已经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说起云龙的龙舟,大家不会陌生。云龙是著名的中国龙舟文化之乡 ,1976年在甲村石秃头出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证实云龙当地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龙舟竞渡活动。现在,镇里的龙舟村从最初的两个发展到现在的12个,再加上渔业队和镇级龙舟队,能参加龙舟竞赛的队伍多达20余支 。村里很多村民都会划龙舟,这几乎已经成了云龙人的基本技能。
这几年,云龙的龙舟队“不务正业”,干过很多事。
上次“利奇马”台风期间,全镇12支龙舟队100多名队员参与抢险救灾,他们推着皮划艇蹚水运输货物,有些积水深的路段,直接用龙舟运送村民进出。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鲍丹萍
宁波市宁海县东大街有一间小小的门面,名叫“博古轩”。走进博古轩,环顾四壁,各个年代的结婚证书令人目不暇接。店主翁炳良收藏结婚证书已有20余年。
1996年春,在宁海开旧书店的翁炳良逛杭州收藏品市场时,意外发现一份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绢面上精致的花鸟画、清秀的楷书字体、美好吉祥的祝词让他爱不释手,当即以180元的价格“淘”了回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9年前后,翁炳良来到嘉兴工作,这期间成为他收藏结婚证书最密集的时候。因为邻近上海,他常常凌晨3点钟去赶火车,4点半到上海文庙书市,逛上1个多小时,然后再赶回嘉兴上班。经过几年积累,他收集了从清朝末年到文革期间各种材质、款式的结婚证书1000多份。
“珠联璧合欣看红线紧系,花好月圆喜卜白头永偕。”这是当年翁炳良收藏的一份1946年4月结婚证书上的一段祝词。在翁炳良眼里,小小的结婚证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艺术、社会信息。婚书的设计风格、附在上面的印花税票、主婚人的身份、独具特色的结婚贺词,都成为时代变迁的一个个生动缩影。“与我的藏品相比,现在通用的结婚证书有点太简单了。”采访中,翁炳良和记者开起了玩笑。
如今,翁炳良最大的愿望就是建成一个小小的婚证博物馆,让它成为人们了解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一扇窗口。
网曝宁波男子一场婚礼娶两个老婆 新郎未登记结婚
包二奶、养小三,这样的事,也只能在暗地里做做,摆不上台面。
但是,近日网络曝出消息,宁波象山有一名男子,把两个老婆同时带上了婚礼现场,两个新娘穿着同样的结婚礼服,与新郎一起举行了婚礼。
昨天,这一消息在宁波各大论坛闹翻了天。会不会是有人在恶作剧?记者进行了调查。
这个消息最早是从微信朋友圈里流传出来的,有自称参加了这场婚宴的网友,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经过转发后,这条奇葩消息迅速成为各大论坛网友谈论的焦点。
从号称拍自现场的照片上看,新郎左拥右抱,两个新娘都穿着同样的大红色的礼服,肩披着大红色的毛披肩。其中一张照片上,新郎亲了左边的新娘子;另一张,新郎则在亲吻右边的新娘。
在向长辈敬茶的时候,两位新娘同时跪下,新郎则在后面扶着两位新娘的背。
不少网友在跟帖中纷纷曝料,称这个男子是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人。除了与两名女子同时结婚外,此前,他还曾有一个“大老婆”,还生过孩子。
不少网友纷纷猜测,能与两名女子同时结婚,看来这名男子非常有钱,应该是个土豪。
昨天,记者到象山调查此事。对于这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新闻”,街头巷尾也是议论纷纷。许多人说起来,都是煞有其事。比如照片中的两个新娘一起在某个地方化妆,什么时候一起乘车进了饭店,听上去有鼻子有眼的。可是,当记者打听具体细节时,他们又都表示,是听别人说的。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象山新桥镇关头村,村里的会所里刚好有戏班子在演越剧,许多村民都聚在一起看戏,当记者打听这事的时候,许多年纪大的村民都表示不知情。
有几个50来岁的村民表示,这事他们也听说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照片中那个新郎,确实是他们村的史某,但是这个史某已经外出多年,平时并不住在村里。而且,照片中的婚礼,并未在村里举行,因此村里的人对于此事的具体情况,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记者随后又打电话给了关头村的村委会史主任,史主任说,这名男子确实是关头村人,但是,酒不是在村里办的,具体情况,他也不了解。
另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史某家里并不富有,父亲以前是卖老鼠药的,史某男女关系一直比较复杂,曾经确实还有过一个老婆,但没有登记过,两人还生了一个男孩,现在已经七八岁了。
一位象山当地人告诉记者,从照片上看,婚宴中有新娘向长辈敬茶这道程序,按照象山的习俗,这应该是正餐。按理,正餐的酒席档次是最高的,但是从桌上摆放的酒水来看,并不特别高档,而且,从办酒席的场所来看,这也不像是在某家酒店办的酒席,而是租了人家办酒席的场地,自己操办的酒席,这样看来,这位新郎并不是土豪。
当地镇政府情况说明:
昨天上午10点24分,新桥镇政府通过官方微博@新桥微镜头发布消息:近期,在网络上流传我县新桥镇关头村史某举办结婚喜宴与二名女士同时结婚的情况,镇宣传办已经向新桥派出所通报了相关情况。派出所接到镇宣传办情况后,已落实社区民警开展调查核实,新桥镇对此事将进一步关注。
记者到新桥镇政府宣传办了解情况,宣传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天晚上9点多,他们就接到了电话,并连夜派人去打听调查,但是那个新郎史某手机关机,谁都联系不上。
据他们调查,这个新郎的喜酒是在象山县丹城镇办的,具体在哪个地方办的酒不清楚。
经过镇政府调查组比对照片,了解事实情况,确认该男子为史某(无业),1982年出生,新桥镇关头村人,长期在外,经象山县民政部门核实,史某未在象山民政部门进行过婚姻登记。目前,尚未联系到史某本人。接下来,新桥镇将会同相关部门,加紧调查,根据事实情况,做出相应处理。
律师:
一名男子光明正大同时娶两个老婆,那么,像史某这样算不算重婚罪呢?昨天,记者咨询了浙江金汗律师事务所杨晓鸣律师。
杨律师称,重婚罪的法律定义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如果两个新娘中,有一个与新郎登记了,另一个又与他们一起结婚,这属于重婚罪无疑;如果一名男子与两名女子同时结婚,却都没有登记,是否属于重婚罪,还有待商榷。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不过,也有法律界人士人认为,虽然男子并未与任何一名女子登记结婚,但只要在婚宴后,同时与两名女子同居,那也构成了重婚罪的客观要件。
浙江省社科院杨建华教授也对此事发表评论,他说,这种竟敢在公开场合堂而皇之举办如此婚礼的行为让人惊讶。一夫一妻制是保障现代社会家庭有序、婚姻美满的基本制度,这种行为是对公德、良性现代社会制度的挑衅和践踏,不仅造成了对自己的伤害,同时也造成了对社会的伤害,这种行为应该得到惩处。
(记者 王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