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蚌埠结婚习俗

  • 婚俗
  • 2020-11-16 10:1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蚌埠新婚习俗有哪些?蚌埠的准女婿和准媳妇看过来
有句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然蚌埠不算什么大城市,但是下面的各个区县的新婚风俗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没有办法在一篇文章内将所有的蚌埠结婚风俗说完,这里蚌埠铂爵婚纱摄影的小铂就给大家聊聊一般情况,供有需要的朋友查漏补缺哟。
一般来说,蚌埠家庭仍基本遵循下面这些习俗和观念:
第一点:喜期凑双,男女双方对结婚日期选择以阴历、阳历、星期三者全双为佳,如凑不齐,则以阴历为准。
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事情,需避开双方父母甚至于双方直系的兄弟姐妹的出生月份和生日;与此同时,婚期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生之说。
第二点:结婚当日清晨,男家向女方下礼。礼品亦大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大面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肉等。对于蚌埠大多数地方,一般男方下礼到女家,便带回新娘嫁妆。往返时双方均用鞭炮迎送。
第三点:与下礼发嫁妆的同时,新娘早起,由家人或女友陪同,找人做发型,化妆美容。
甜蜜时光
第四点:男家在下礼带回新娘嫁妆后,即发车迎娶新娘。具体需要的婚车数量根据情况来定,一般人家用轿车五辆至六辆不等,少数人家多达十几二十辆以上轿车,当然了,对于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所用的车辆就更加多了;同时,随着现在结婚的主要人群已经变成了90后,甚至于95后,追求个性的想法,不少人用重新开始采用花轿,骑大马接亲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
第五点:新娘在轿车里脚下有云片糕两条,意为“步步登高”。
第六点:沿用旧婚礼中“新人不走旧路”的习俗,新娘坐上轿车不经过来时所过的道路。
第七点:(虽然这两年蚌埠市区对于烟花燃放的治理要求较严,市区燃放烟花的情况寥寥,但是对于管理不太严格的乡镇,烟花爆竹还是结婚不可或缺的)迎娶过程共燃放五挂鞭炮示礼,即轿车出男家一挂,至女家一挂,催妆一挂,发车一挂,至男家一挂。
第八点:迎娶到男家时间,讲究不超过中午12点,喜日上午男女双方家中均十分繁忙。如遇新娘在女家上轿车缓慢,以鞭炮催妆无效时,则以过中午进婆家不吉利劝说,较为灵验。
理想生活
第十点:餐席上酒过三巡,向客人一一敬双杯酒,然后散发喜糖或者其它礼品,客人参加婚宴后,去新房进行礼节性看望,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婚宴都选择在酒店,很多亲友也仅仅是直接到酒店喝一顿喜酒,不再到新房了。
第十一点:也有新郎新娘的青年朋友留下闹房的。

在马鞍山,定下结婚的黄道吉日后,男方要记得找一个好日子去女方家送“四四随礼”——一条猪腿、两条鲤鱼、双数的烟酒。要由男方的舅舅、伯伯等长辈带着,如果有媒人也一并上门,这搁在古代就叫“提亲”。
婚礼前,新娘家要找一个父母健在儿女双全夫妻和睦的老人帮忙缝一床喜被做嫁妆,寓意着新娘以后也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
结婚前一天,要由新郎的弟弟在新房的婚床上睡一晚,名曰“压床”,寓意着吉祥如意。除了贴囍字,还要在婚床上撒上桂圆、红枣、莲子、花生,寓意着新人“早生贵子”。而且不能随意撒,要洒在床缝里、被子里、枕头里,新人找的时间越长越吉利。新妇三天回门,就是从结婚那天算起第三天,新人们要回到新娘的娘家吃一顿饭,回家之前要由新娘的娘家长辈在家门口接回家,回家吃饭后要在太阳下山前出门,这样,婚礼就算是真正结完了。
五、安庆
新娘鞋上再穿鞋,找个男孩压下床
看家,女方父母及亲戚到男方家看看男方家的环境什么的。男方也要把自己家的亲戚请过来,一般是父亲和母亲的直系亲属参加。下报日就是确定结婚的日子。
结婚的时候,新娘子在接过门之前是不能脚下地的,即使要走路,也要在鞋上再穿一双鞋子。新娘子在去婆家之前,都要梳妆打扮好,躺在床上,等待新郎过来接。新娘上车时,一般由新娘的兄弟或者父亲背上车子。新郎这边接新人时,要先准备一个火盆,让新娘从火盆上跨过去。接新娘的老妈子一般是两个人,要求是全福人。另外,新床要有全福人压过床,或者找个小男孩先压下床。
六、宿州
男方准备上车礼,女方嘴中含米粒
媒人牵线后,过些天女方会和家人一起去男方家“看门户”,所谓的“门户”也就是看看男方的家庭条件及经济状况,去见门户的当天,男方家会给女方一些见面礼,一般来说男方给见面礼是一万零一元,寓意万里挑一。这门婚事就这样结成了!订婚彩礼可以事先和对方商量,一般是6条烟6箱酒6只大公鸡,如果男方大方点的话可以给双倍的彩礼,在下礼的同时男方会给女方彩礼钱,下礼时还要买糖果、衣服等给女方。
结婚时,女方一般会提出要上车礼4000——6000元不等,在上车之前女方家会给女孩子压腰钱,女孩子会坐在正屋的正门口,等待着男方给女方穿上头鞋,女方的婶子还要给女方梳梳头,同时女方还要在嘴里含米粒,寓意多子。婚礼当天,男方家带一个抱着红公鸡的小孩童去迎接新娘。
七、黄山
两根丝线来开脸,新人要吃红鸡蛋
旧社会,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现如今婚姻自由恋爱,家庭幸福美满。虽然很多结婚程序简化,但是传统习俗还在延续。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新郎进门后,寻找新娘。娘家人忙着招呼客人,鸡蛋、面条、托盘、茶水一一摆上,托盘里四色礼:红糕、喜糖、花生、瓜子,预示着新人红红火火、甜甜蜜蜜、花开花果、多子多孙,亲家来人吃得津津有味,口齿留香。新人红鸡蛋、长寿面吃过后,跪拜父母,表达养育之恩。新娘的弟弟把新娘背上男方准备的迎亲“车”上,到了男方家中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八、六安
新娘要吃分家饭,不穿娘家一根纱
以前的习俗,男方先把求婚的“书子”连同衣料、食品等“彩礼”交媒人送女方,金寨有送笔墨葱(寓“聪明”义)、松柏枝(寓“白头皆老”义)的;女方再回送男方允婚“书子”。此谓“订婚”。至此,若无特殊原因,亲事即算说定。
婚前,男方持附有具体婚期的求婚书请媒人至女家征求意见,叫“启媒”。女方若无异议,便定下婚期,并开出待嫁女的衣服尺寸由媒人转交男方。完婚当天,男方备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人员送至女家。旧时有出嫁时不穿娘家一根纱、全部换用婆家新衣之俗。
新娘离家前,与兄、弟同食装在一个碗里的圆子、粉条,称吃“分家饭”,后由兄,弟背起进上车(寿县以前由姐、嫂搀扶进轿)。
九、亳州
床上四角要放枣,新娘腰上系红带
要请4个媒红,要给媒红送糖果。男女双方都要各有4个来宾,来宾要送手帕。婚车要老早的去扎。车多的话,只能是双数,带给女方的衣服里有花生啊之类的。新婚的床上四角要放上枣,花生,桂圆,莲子。女方穿婚纱那天腰上要系红腰带,去接新娘的时候来回避免走同一条路,出了新娘的家不要往向西的方向开,尽量绕路。
十、阜阳
大放鞭炮为催妆,新郎新娘鞋对换
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
十一、滁州
婚前一天舅来贺,新娘走在红布袋
结婚出嫁的姑娘,要在婚期前10天“扣饭”(减饭量)。临嫁前几天,女家将陪嫁妆送往男方家,以便布置新房。婚前一天,舅舅来贺喜,要升号放炮(鞭炮)。以前,迎娶之日,男方家备花轿,雇乐队,带礼品,由全福小孩压轿,到女方家接新娘。其赠礼中必有满坛酒和连条肉,酒为“丢娘酒”、肉为“离娘肉”。
新娘出门时脚不能履地。接新娘妇人用捎袋(即红布袋或麻袋)两条在地下轮流翻转铺地作毯,新娘由伴娘牵引着走于红布袋上,传袋人边轮传边诵贺喜词,如“捎袋传口袋,一袋传百代……”,谓之可以传宗接代(袋、代谐音)。洞房内的被单、箱子、抽屉里摆有花生、红枣、桂圆,意为早生贵子。
十二、淮北
喜床撤上各式果,新娘白天不能躺
在婚礼之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在女方家门口,应有一男童手持茶盘等候新郎礼车的到来,新郎下车后,应赏男童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在出发前,新娘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离别在即,新娘通常面带愁容,大家说一些吉祥的话。在新娘礼车刚开动时,女方家长应在车后撒一碗清水,一碗白米,清水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干涉,白米是祝愿女儿有吃有穿,事事有成。婚礼当天白天,新娘不能躺下,否则可能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十三、池州
摇篮礼里有烟酒,嫁妆被里要放糕
订婚的时候,由男方宴请双方亲戚。一对新人将会在席上改口,男方父母会在席上给女方改口费。认亲,男方会准备好所有的礼品去把女方的亲戚都跑一遍。就是所谓的“摇篮礼”了,摇篮礼里有烟、酒、肉、糖、糕、桂圆、荔枝等物品。这时候,就是女方亲戚会给红包给男方作为回礼,男方也会收到女方父母给的改口费。
到了结婚的时候,需要提前在女方嫁妆的被子里放上糕(寓意步步高升),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红鸡蛋(寓意早生贵子),红包(给铺被子的人的)。女方需要买篦子给新娘梳妆(寓意未来顺顺利利),还会买痰盂(称子孙桶,寓意子孙满堂)。新娘在上车前,得踩着糕上车,寓意步步高升。
十四、宣城
新娘上车妹穿鞋,子孙桶内放吉物
新郎接亲上门后,喜娘家准备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赏妹妹换鞋钱。女家陪嫁,无问贫富都少不了马桶(称子孙桶),提桶和大、中、小三只园木盘(通称“三元”,寓“三元及第”)以及精制的男女两双单鞋(以前大多为新娘亲手所制),谓之“同鞋”,含“同偕(鞋)到老”之意。子孙桶内放有枣子、花生、百子糕和染红的鸡子(蛋)等,取“早生贵子”之兆。
十五、铜陵
男方送礼要退半,新娘出嫁母女哭
男女双方订婚后,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男方要给女方父、母亲送礼,一直送到结婚为止。礼品一般是烟、酒、糕点等,并一定要凑足双数。有些人家,男方第一次送节要送面条、方片糕等,女方将这些礼品退回一半,以表示“常来常往”、“高来高去”。大凡姑娘出嫁母女都要哭,“越哭越发”。新娘哭,表示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感激之情;母亲哭,表示了老辈要下辈当好媳妇和贤妻良母的期望。
十六、淮南
喜盆要用红布包,亲手递到婆婆手
结婚前三天,男女不能够见面,结婚头天晚上要一个男孩压床睡觉(要三代全在)。结婚当天,男方亲自去接新娘,要带一套新衣服新鞋,(里外各一),要带四折礼(原来是2箱酒,半片猪肉,2条鲤鱼,2箱糕点(罐头))现在就是钱。
新娘在婚礼前都需要准备喜盆,又叫聚喜宝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妆的喜盆要用红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后亲手递给婆婆。婆婆接过喜盆,则证明婆婆正式接纳了媳妇。喜盆中还要放置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红枣、莲子、桂圆,以寓意早生贵子;大葱和明子,以祝福将来生孩子聪明等等。婚礼时,找个男孩抱老鹅,代表能生儿子。


月圆人团圆,民俗专家话中秋习俗
又到了一年月圆时,人间团圆、家庭团聚之礼则显得尤为重要。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而这些,也赋予了在外游子更加浓厚的思乡之情和举家团圆的重要意义。自古以来各种节日风俗、仪式更是赋予了中秋与众不同的“气质”。民俗专家冯淮南追根溯源,为我们介绍了中秋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秋源于祭月典礼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典礼。据专家考证,迎寒和祭月活动,汉代已具雏形,不过那时的中秋节是在立秋之日。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未形成风俗。直到唐初,在农历八月还只有初一是节日,并没有以八月十五为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因此,从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的习俗。此日人们赏月,吃月饼,贺团圆,庆丰收,合家团圆,欢度中秋。
饼上文章早有人做
如今各式各样的月饼已经极尽精美之能事,其实至少从唐代开始,古人就开始在饼上做文章。曾有文献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至今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中秋祭品大有讲究
童谣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月饼是不可或缺的,讲究一些的人家要将柿子和苹果成对供上,取谐音“事事平安”之意;桃与石榴相对,取意“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鲜栗子可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寓意“早早平安”“利市”,还要特制一张大的团圆饼以祭月,然后点燃香烛拜月。
蚌埠旧时,城乡殷实人家在这天晚上全家团聚,在月亮升空以后,庭院内,设案焚香、摆上贡品,敬月祭祖,谓之“供月”。供品中绝对不能有梨,因谐音“离”而不吉利。
旧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因月属阴,故而中秋祭月大多由妇女主祭,儿童也参与拜月,多带有游戏玩耍的性质。拜月后全家则边吃边赏月,看月移中天,守看月华,享受天伦之乐。这天外地游子要赶回家团聚,因此,又名“团圆节”。中秋节和端午节一样,也是商店结算往来账目的日期。中秋民间有燃灯习俗,商店张灯结彩以助月色,孩童则玩兔儿爷泥塑及拎灯游玩。
送子、偷青风俗已消失
中秋正值秋成时节,在祭拜月神的同时,有祈育子嗣的习俗。过去,蚌埠乡村中有中秋之夜偷瓜求子的习俗。年轻人摘毛冬瓜画上鼻子、眼睛、耳朵,有的还给瓜穿上衣服,装成小儿之状,用竹竿抬着,嬉闹着送给多年不生育的夫妻,祝愿他们早生子女。受瓜人家则请送瓜人吃瓜果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将瓜煮食,人们认为这样做便可怀孕生子。要是以后怀了孕,受瓜人还要好好谢谢偷瓜人。五河有把瓜果送新结婚的妇女,以兆生子,叫作“送子”。
蚌埠周边乡村年轻人及小孩们趁夜间到野地里去“偷青”,摘些瓜果、花生、萝卜、向日葵,边吃边嬉闹,这种习俗在县里又被戏称为“摸秋”,瓜果的主人不得追究。现在,送子、摸秋之俗已不见。
女婿要送大公鸡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互相送礼的节日之一,中秋节的礼品多为月饼、酒等。冯淮南说,按照民间流行的风俗,本地中秋节准女婿、新女婿都要在中秋节前给岳父岳母家送一对大公鸡或是一对大鲤鱼,月饼、酒、水果等礼物。全家人在一起相聚,吃团圆饭。


扬州人开的公泰酱园收徒经保人介绍后,不立字据。生意旺季,中、晚餐均一荤一素;淡季则按每月初二、八、十八、二十四加荤。就餐时徒弟为师傅盛饭,逢六月伏天和腊月寒天,
早市
20年代,在市中心区的商业街道旁形成早市,尤其以华盛街繁荣。每日天刚亮时,华盛街已是人群熙攘。个体摊贩既有六七十岁老翁,也有十多岁的幼童。他们提筐携篮,以其微薄的资本,向纸烟店、炒货铺、油炸铺等批发些香烟、瓜子、炒花生、焦酥蚕豆、油条之类,再在市面上兜售,以图蝇头微利。
夜市
民国4年后,在蚌的许多官吏、军阀、富商、行伙等,模仿大都市人的物质享受,追求奢侈淫逸的夜生活,夜市随之兴起.夜市活动在30年代,主要是烟、赌、嫖三项,其风气盛行类似于天津、汉口、上海.一些人的生活习惯是傍晚灯亮才起床,早上灯灭才就寝,夜饭要吃二三顿,白日只需凑合顿把即可.许多菜馆、饭铺在晚间经营,小商小贩肩挑手提香烟杂货走街串巷,奔忙不停.在一些游艺场内,围绕戏院、书场附近,饮食摊点相连,生意到午夜过后才收.
摊贩习俗
蚌埠摊贩在设点上大致有5种习惯:以老乡结群。淮珠市场肉案四五十处,江苏籍人和安徽籍人各结成群;鱼挑子则以淮河南岸和北岸两派结群;寿县、正阳关籍人卖小吃,多在太平街设点成群。以行业结群。新船塘外及三号码头附近,铁货摊连成一片,所售为淮河船家所需的“枣核钉”、滑轮、铁锚、铁链等。有些摊点后的棚户里设烘炉一盘,常常是炉火通红,锤声叮咚,边打边卖;纬二路两旁经营破布拉条的大案子紧密相连,船民都从这里购旧破布拉条扎拖把用;老大街西边的兴平街,汇集专为粮行经营麻袋的摊贩。以场所结群。饮食摊、杂耍游艺摊,旧时多聚汇在西游艺场和东游艺场。带有赌博性质的“摇会”、“套圈”、“打彩”等地摊也凑在热闹的人群里。以民族结群。回民摆小吃摊,带有挂红布的木牌,上画有茶壶,书写“清真教门”字样,或用伊斯兰文字标志。回民小吃摊集中在大舞台、太平街等处。以经营品种结群。卖牛肉汤的旁边常摆卖馓子的,顾客要一碗牛肉汤时,习惯泡馓子吃;售绿豆丸子汤锅旁常有打缸贴馍的炉子,炸油条的旁边常有打烧饼、卖煎饼及出售米粥或辣汤的摊子,为顾客搭配。
理发业习俗
蚌埠理发行业被分为剃头挑和剃头店两类。30年代后,取名“人人”、“香港”等理发店(厅)在蚌开业,沿海大都市的理发美发习俗亦传入蚌埠。
浴业习俗
蚌埠浴业习俗源于苏北扬州。浴室设大汤池,为扬州人“水包皮”的浴风;附有搓背、修脚、理发,俗称浴室“小三行”。建国前,浴池规模以温泉、大观园、玉清池三家较大;茶叶以龙泉浴池、新华浴池两家为考究;修脚则是天然池浴室首屈一指;毛巾以大观园、龙园、玉清池等浴室最清洁;茶役待客以龙园、高升园浴池较为闻名。浴客因社会地位不同而进不同浴室洗澡。


蚌埠开埠之后,社会上不少人以信义为重,通过”拜兄弟“形式,把不同宗不同姓的社交关系变为兄弟般的亲缘关系。社会上俗称结拜兄弟为“拜把子”、“换帖子”或“拜仁兄弟。
码头搬运工人多来自山东、河南,尤重义气,为了在社会上不受人欺负,常结拜兄弟。木匠、瓦匠、篾匠等工匠因投师关系,多结拜成“师兄弟”。
粮盐行老板之间为扩大势力范围结拜,这些商人为求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常结拜成兄弟,互相联络,相互帮衬。
货运船帮分为河南帮、对联帮、山东帮、湖北帮、洋票帮、驳运帮、号盐帮等。各船帮来自全国十几个省,船民服饰、语言各异,也为蚌埠河下码头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码头上的货物运输由几个码头班垄断。各码头班在码头上见货物即争插自己的旗子,凡货主不从者,不得擅自搬运,即所谓“举班挂旗”。码头班还规定:凡欲以搬运谋生的人,必须交纳班费入班,凭打票干活;不入票班者,一律不得在码头上“扛活”。因各班常为争夺活计而发生冲突,故“打码头”始终不绝,入班工人除交班费外,规定还须学武术。把头常聘身怀武艺的人,用来教工人武术。民国35年,码头工人习武之风达到高潮,也成为蚌埠民间武术活动的鼎盛期。
清末蚌埠形成篾匠街,篾匠学徒期限三年,其间要留平头或和尚头,衣服不准有口袋;老板只管吃饭,洗澡剃头等项开支自理;要帮老板家中做家务杂事;在店里要管上下门、摆货、扫地、茶水事务,期满后再给老板无偿干活谢师一年。最后,须全部自费再请一桌客,请老板、师傅、保人以及篾匠行头面人物。摆这场“谢师酒”,拿到“出师帖”,才可以正式做篾匠。
泥瓦木匠行帮常排斥同行,用行话向外来同行发问,答不出来即视为门外汉,不得在此地接活谋生。若问师傅是谁,须答鲁班,如答自己投身学艺的老师,则视为外行。问师傅贵姓,也须答姓公输。再追问斧头何名,应答“砍山”。瓦工发问工具名称,瓦刀应答“勾子”,泥抹子应答“平尺”,准线应答“老师”,不懂此话要被辱为“跟师姐学的艺”,不得入伙干活。
竹、木、泥、石、油漆等工匠,共敬祖师鲁班。蚌埠各种工匠常聚东郊鲁班庙,间有“盘道”话题。蚌埠对篾匠、木匠两个工种先后排列,多称“竹木”,至于讨饭的乞丐,则又对各匠之首的篾匠可直呼“师兄”。乞丐只要到篾匠街店门前,对篾匠称一声:“师兄,来个响的”。篾匠便随时将手中的竹杆锯下两块,钻好眼子,送给他乞讨打竹板时使用。
蚌埠武术分宋门、胡门、郭门、房门等,创始人分别为宋国宾、胡德山、郭九兴、房英龙。
宋门敬岳飞,其心意六合拳为岳飞创造。投宋门徒弟先向岳飞画像叩九个头,向老师叩九个头,后再向大师兄、二师兄各行三个礼,并宣称“对师傅忠孝,对师兄弟仁爱,为人讲礼义”。入门徒弟须崇尚岳家武德,以《心意六合拳谱》里岳飞的七言诗为古训:“心意六合拳不乱,许多奥妙在其间,若传狂徒无志汉,惹是招非保身难”。其练拳歌诀是:“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开中平前后稍,转身挑领阴阳势,鹰提四平足下抛”。
胡门敬宋朝皇帝赵匡胤。徒弟进门,经介绍送拜师帖和压帖礼,跪拜赵匡胤画像。堂内画像两旁对联为:“昔人武祖皆称帝,今日我辈齐敬师”。画像前燃大香一柱,老师坐上席,众师徒列站两旁,烛光高照,香烟缭绕,徒弟向老师叩响头后,再给师兄弟见礼。胡门收徒奉行“艺不轻传、艺不失传”规矩。对初进门的徒弟不教真功夫,成为贴身徒弟,算正式“进门”,才教真武艺。
房门敬关公,学徒进门在关夫子画像前,燃三大股香,向师傅叩九个头,向师娘叩三个头,再向师兄弟各行三个礼。门训有:“授其道皆为师”,“师徒如父子”,“师兄弟如手足”,“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即“欺师灭祖”。房门对徒弟授拳要择“良辰吉日”,如当月内无吉日不授,当日未教授完套路,也要另择下次“好日子”才继续教。
蚌埠拳门一般有如下礼仪:
两门相会,以拳会友,须各有一徒上场演练一段。如一方练后,另一方不练,不为会友,视为不恭。一徒不投二门。
拳门内按亲属关系称呼。对上称师父、师娘、师爷、师叔等,徒弟之间则称兄道弟。
拳师收下的第一个徒弟和最后一个徒弟,常被称为“开山门弟子”和“关山门弟子”,在门徒中地位不同一般。徒弟练拳,老师站立或巡视指点,不坐下。
观他人练拳者,亦不得坐下。练拳须穿长裤,既不失观瞻,亦防止出汗时关节受风。
刀剑交递他人,须柄把送上,不得使剑锋刀刃对人。


婚宴尚未重开,酒店已在抢单“拉人”!蚌埠啥时能办酒席?
“双立春”叠加谐音“爱你爱你”,寓意美好的2020年本是婚庆大年,婚礼预订相当火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新人们的计划,不少家庭无奈选择取消或推迟婚礼、婚宴。
【最蚌埠】记者深入调查,带你揭开疫情下的婚庆市场。
原定在5月5日给孩子办婚宴的顾女士,最近刚取消了酒店、司仪、婚纱、喜糖铺子等一系列预订。“本来以为5月份差不多可以办婚宴,没想到酒店刚通知没法正常开,只能推迟了。”顾女士说,婚宴推迟到了7月,没想到以往不是婚庆热门的7月,现在也成了旺季,一看酒店的预订登记,7月的档期已经非常满。
“迟迟没有接到可以开婚宴的通知,我们也很着急,一批订单取消、退款或者给客人延期。”金悦宴会厅的负责人金女士告诉淮河晨刊记者,春节档、4、5月份的春季档都是婚庆的传统旺季,今年因为疫情影响,一大批订单不得不推迟到下半年甚至明年。“婚庆行业损失惨重,不止我们的婚宴,婚礼策划、珠宝钻戒、喜糖铺子、婚纱租售这些与婚庆消费有关的行业全部受到了冲击,因为大家都很长时间没开工了,都有很多困难,只能咬牙坚持着。这次冲击对实力强一些的店如果算是‘阵痛’,对一些实力弱一些的小店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直接关门了。”
记者电话咨询了我市几家可承办婚宴的高档酒店,工作人员均表示,所有的婚宴都已经延期至下半年。纬四路一家大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婚宴是酒店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受疫情影响,酒店今年春节后的订单已经全部延后了,5月份的订单还在观望当中,还有的推迟到了明年。


蚌埠一男子老婆要离婚,一查孩子不是自己的!
日前,蚌埠市固镇法院依法审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据悉,原告曹某与被告李某经媒人介绍,于2018年2月11日按照农村习俗举行婚礼。
但婚后感情一般,被告以怀孕为由与原告分居,但是补办了结婚登记。后因被告常常背着原告与异性聊天,在此期间被告曾向原告书写保证书。
某日,双方因生活琐事又发生纠纷,被告要求离婚。原告便带着刚出生的孩子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无血缘关系,如此双方感情破裂。
在遭受巨大精神伤害、婚姻感情无法维系的情况下,曹某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返还彩礼及孩子抚养费、精神抚慰金,孩子由被告抚养,抚养费自理。
法院认为:婚姻关系的维系应以感情为基础,以共同的生活为目的。原告起诉被告离婚,被告同意离婚,故法院对此予以支持。原告主张孩子与其之间不存在亲子关系,并提交了亲子鉴定报告予以证明,法院予以采纳。
被告违反了夫妻应互相忠实的基本原则,并导致与他人生育子女的后果,对原告造成了伤害。法院对于原告要求被告支付精神抚慰金2万元的请求予以支持。


蚌埠市地处淮河岸边位于南北交汇处,南北方文化习俗也在此地汇集融合。蚌埠地区气候土壤十分适合葫芦的生长,葫芦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一直有许多人从事葫芦工艺制作,风格各异,都是以葫芦为载体采用一种或多种工艺技法,表现内容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经过不断发展更多的是融会贯通独具蚌埠地方特色。
葫芦雕刻主要以自种葫芦为主要材料,根据葫芦的不同形态,选配不同的题材,通过雕刻手法和镂空技法,以多种图案重叠环扣为基础形成整体后以作品精细作工复杂为基本特点,展示葫芦雕刻工艺的独特工艺性及观赏性,是家用摆设、收藏、观赏、把玩之佳品。
王学魁雕刻葫芦根据作品的需要利用线条的深浅、排列的方向来制作层次分明的图案,再使用专业色彩进行上色及再次创作,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及逼真形象。独创的镂空雕刻技法更是使人观看作品后产生眼前一亮的效果,镂空雕刻以多种图案重叠环扣为基础形成整体后以作品精细作工复杂为基本特点。


安徽蚌埠五河小圩镇大王庄村女方彩礼习俗
正常…我三年前结婚都得五万了…城里有房!!六万六还真不多…结婚哪有不欠钱的,怕什么以后慢慢还呗!!
我想请问一下安徽蚌埠娶媳妇的风俗是什么?
安徽---婚嫁习俗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 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u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卖困哗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解放后,《婚姻法》颁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结婚。旧时习俗大为减少,办理婚事一般比较节约。年尺帆后,结婚大操大办,浪费严重,虽经宣传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钱财文章,什么见面礼、允媒礼、追中行允礼、结婚礼、上、下轿礼;还有每逢过年过节的四色礼等。加上盖新房、制家具、请宾客、摆阔气,媳妇进门,少则数千元,多则超万元。特别是农村为娶儿媳妇,使经济负担过重,给生活带来困难。
旧时境内还有一些特殊婚姻形式。指腹婚:由于双方家长情深谊长,双方内眷同年怀孕,分娩前即许下诺言,若两家都生男孩或女孩,则结为“干亲”,孩子们以“干兄弟”“干姐妹”相称;若一家生女一家生男则结为姻亲,也叫“娃娃亲”。童养媳:俗称“童儿媳妇”,多因家境贫寒女方养活不了,说与家境较好的人家;或幼小时就收养下来的少女,成年后为儿媳。完婚仪式简单,选个好日子,一大早放炮磕头结婚,俗有“半夜放炮小磕头”之说,一般不招待客人。童养媳身受旧礼教折磨欺凌,地位低下,县内城乡譬喻有人受气说:“像个受气童儿媳妇。”招亲:有女无儿之家,为了传宗接代,养老送终,便招女婿上门,与女婚配,俗称“倒站门女婿”。解放后政府为破除封建婚姻礼教,提倡男嫁女家。
换亲:是婚姻中的一种陋习。双方男子因家境贫困或残疾难以娶妻,相互交换其姐妹为妻,实际上是一种对等交换的议婚形式,俗称:“两换亲”或“亲换亲”。纳妾:旧时贫困人家为生活所迫,将儿女卖给富家为婢,成人后为富家看中被纳为妾。也有富家原配无子,娶婢为妻,名曰“二房”,解放后被取缔。
解放后,虽然日的婚姻礼教逐步淘汰,但新的陋习时有滋生。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芜湖婚俗
下一篇:杭州婚俗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