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5项
东北网齐齐哈尔6月2日讯 经文化部最新公示,我市日前又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日,记者从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获悉,此次新添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富拉尔基罕伯岱村的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和讷河市的鄂温克族瑟宾节。至此,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5项。
据了解,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千百年来,他们以渔猎、放牧为生,形成了达斡尔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婚礼中有习俗、礼俗等传统文化,并穿插着大量传统民歌,提亲时唱的“提亲歌”,相亲后的“思念歌”,出嫁时妈妈唱的“嘱托歌”,婚宴中的“祝酒歌”、“醉酒歌”及回门时唱的“回娘家”,表达了达斡尔族人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而鄂温克族瑟宾节则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阴历五月的中下旬,居住在讷河市的鄂温克族人都要择日欢庆。届时部落里的男女老幼,都要身穿节日盛装相聚在嫩江边的河谷草滩共度佳节。传统的瑟宾节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或敖包),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游戏,野餐酒宴,篝火晚会。其风俗形态原始古朴,独具特色。
据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同志介绍,“国三批”非遗名录申报条件比以往更加严格:不仅要求申报项目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而且还要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具有在一定群体中或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以及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重大影响等标准。此次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和鄂温克族瑟宾节荣登国家级名录,不仅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再添亮色,也证明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底蕴。
截至目前,我市除拥有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乌钦”和达斡尔族罕伯岱民歌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分别达到13项和35项。
责任编辑:张喜艳
齐齐哈尔新人结婚平均花掉家庭十年储蓄
中广网北京7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6时32分报道,近些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准新人们用于结婚的消费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城市调查部门日前对当前婚庆消费现状及对新人双方家庭的影响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
齐齐哈尔的市民田先生刚刚办完婚宴,本应沉浸在幸福之中,可一提起结婚,田先生一家人却是一肚子苦水,因为从新房装修、拍婚纱照、摆酒席、度蜜月各项费用让田先生父母花光了所有积蓄。
据田先生介绍:“我和我爱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3000多元,可是结婚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买房子20多万,照婚纱像3000多元,装修房子2万多元,摆酒席2万多元,度蜜月1万多元,光靠我俩根本负担不起,所以双方父母都把积蓄拿出来给我俩办婚礼,但是婚礼办完了,感觉经济压力还是挺大的。”
城市调查部门在对20对新人结婚消费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平均每对新人的消费数额是11.3万元,如果加上购买婚房的费用,共计是27.8万元。婚礼当天的仪式和喜宴平均花费1.79万元,新人们在不购置新车、新房的前提下,至少要11万元筹办婚事。多数新人都心甘情愿地把钱花在新房装修、拍婚纱照、摆酒席、度蜜月等婚事项目上。
调查中,新婚夫妻月收入平均为3637.5元,与越来越高的“婚价”相比总体上是囊中羞涩。“结婚钱父母出”是时下很多新婚夫妻应对巨额开销的首选。据调查,新婚夫妻结婚消费的80%甚至是全部靠父母资助,没有新人能够独立承担结婚费用。
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孙长生说:“很多的父母他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给儿女花掉了,涉及到下一步他自己养老问题、自己的生活质量问题,所以很多状况下把儿女的婚事安排完了之后,老两口生活质量一下子下来很多,我觉得这样增加了他们晚年生活的负担。所以我感觉还是应该提倡一种节俭的婚俗习惯,根据我们地方的经济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双方共同树立一种节俭的观念,新事新办。”
据了解,2008年齐齐哈尔市市区居民家庭户均可支配收入296 .86元,消费性支出户均23290.18元。新人筹备结婚消费总额是普通居民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9.4倍,等于不吃不喝积攒近十年的储蓄一朝花尽。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于晓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