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凤和鸣——汉文化传统婚俗展》黑龙江开展。 刘锡菊 摄
中新网哈尔滨5月25日电(记者 刘锡菊)25日,《鸾凤和鸣——汉文化传统婚俗展》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开展。该展精选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婚礼习俗,通过文物陈列、婚服展示、文字介绍、场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方式,将抽象的婚礼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互动展览。
此次婚俗展由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婚庆礼仪行业协会主办,展览由“周代士婚礼”、“唐代婚礼”、“明代婚礼”、互动体验区四部分组成。
此次婚俗展由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婚庆礼仪行业协会主办。 刘锡菊 摄
展厅工作人员介绍,周代婚礼制度集前朝之大成,著名的“婚聘六礼”为后世历代婚礼仪式奠定基础,并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婚礼习俗。
从汉婚俗文化的演化史中可窥见中华文明的非凡历程。 刘锡菊 摄
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婚恋相对自由,在婚礼习俗上融入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色彩,增添了喜庆、热闹的特点。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渐打破门第观念,注重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婚礼趋向奢华、繁琐。展览最后设有互动区,公众可以身着展览同款婚服,在三朝间自由切换,“零距离”体验汉文化婚礼的美妙。
《鸾凤和鸣——汉文化传统婚俗展》精选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婚礼习俗。 刘锡菊 摄
“从汉婚俗文化的演化史中可窥见中华文明的非凡历程。汉文化传统婚俗,虽经两千多年的嬗变,融入了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习俗,仍以象征化的仪式传承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理解、对幸福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阐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负责人介绍。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达斡尔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达斡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婚俗。这种民间文化现象能延续下来,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充分体现,同时也反映出达斡尔族人对人类繁衍的推崇、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达斡尔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达斡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婚俗。这种民间文化现象能延续下来,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充分体现,同时也反映出达斡尔族人对人类繁衍的推崇、对大自然的崇尚与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从清初落居嫩江流域到现在,300多年漫长的历史空间,让以渔猎、放牧为生的达斡尔族人既创造了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达斡尔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极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达斡尔族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婚礼仪式程序犹如一部史诗般的生动画卷,婚礼前后的整个过程无不蕴含着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
按照传统习俗,达斡尔族人的婚礼要经过提亲、定亲、过彩礼定结婚日子及结婚四个步骤。从男方提亲开始,融入了古老的信仰文化、民族文化、性文化、道德文化等婚俗礼仪的达斡尔族传统婚俗便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一般来说,“提亲”时要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族长(莫坤)来为青年人做媒,而且媒人要给女方家带上见面礼坨烟和坛酒。对方同意提亲后,便会用酒敬天、敬地、敬神,并与媒人饮酒相互祝贺。等到“相亲”时,男方就要带上“定亲礼”或大牲畜等,而且必须要叩拜女方长辈,并接受长辈们的品评和教诲。到了“过彩礼、定结婚日期”的日子,男方可视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大到车马牛羊,小到猪羊肉及新娘所需衣物均可。但结婚日期一定要请阴阳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来定,有禁忌属性的人则要排除在外。
到了结婚那天,新娘要梳洗打扮绞脸修鬓,并接受妈妈的婚前嘱托。然后由嫂子盖盖头,哥哥背上车,并且是由女方家组织车队送新娘到新郎家。为辟邪,新娘所经之路的水井要用红布或红毯盖上,以示安全。到男方家后,新郎会把新娘背下车,到院中西南角摆设的供桌前举行拜天地仪式。拜天地仪式结束后,新郎要搀扶新娘进新房,等到了新房门口时,新郎会用“骑马鞭”挑下新娘的“盖头”扔到房上,以示新生活的开始。新娘进屋后,还要在炕上面朝南“坐福”。
婚宴开始后,要由娘家人先用餐。期间不仅有歌舞相随,新娘还会收到给长辈点烟敬酒的“点烟钱”和亲朋送上的“彩礼”。而公婆在接收新娘拜见时,“改口钱”则是一定要给的。等到新郎、新娘吃团圆饭时,除了新娘要吃面条表示地久天长外,有一道菜也必不可少,那就是猪头菜,因为新郎、新娘要各切下一支猪耳朵以表示当家立业。席后新娘要由娘家嫂子陪同入洞房,而且新娘要由娘家嫂子陪住三天,以便进行婚前教育及培训新娘婚后照顾公婆等相关生活常识和礼节。三天后,娘家嫂子与新娘新郎一同“回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才算圆满结束。
朝鲜族传统的婚姻礼仪很繁琐,要经过纳彩礼、回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等6种礼仪程序。亲迎的良辰吉日一到,新郎前往新娘家迎聚,到新娘家后,被引到“新郎房”前开始行“奠雁礼”。
朝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受中国封建社会“朱子家礼”的影响,朝鲜族传统的婚姻礼仪很繁琐,要经过纳彩礼、回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等6种礼仪程序。亲迎的良辰吉日一到,新郎前往新娘家迎聚,到新娘家后,被引到“新郎房”前开始行“奠雁礼”。“奠雁礼”寄托了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之后,举行“交拜礼”,新郎、新娘相互跪拜,喝交杯酒。然后,新郎来到新娘房间,互问家安。最后还要进行“席宴礼”。席宴快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米饭下放三个煮好去皮的鸡蛋,新郎不能全吃,要给新娘留一两个,以示两人同甘共苦。婚礼后,新娘向父母长辈叩首告别,乘花轿随新郎回家。
到了新郎家后,还要举行新娘婚礼。新娘婚礼比新郎婚礼要隆重。满桌丰盛的酒菜摆好后,还一定要摆上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昂首挺立,嘴里叼着一只大红辣椒,以示吉祥。开宴前,先请娘家人过目,表示男方不亏待新娘。热闹的婚礼引来左邻右舍的青年男女,大家纷纷前来贺喜,欢笑声往往闹到深夜。
第二天,新娘带上早已备好的礼品叩见公婆及近亲,行舅姑礼。第三日归宁。
独具特色的满洲族婚俗
满洲族的婚礼独具特色。在举行“拜堂”典礼前后,新娘还要经过“上头”、“开面”及“坐福”等传统民俗的“洗礼”。
“上头”和“开面”多在结婚典礼当天早晨太阳没有出来、男家接亲人马还没到来时进行。其过程是:请儿女双全的老妇人把新婚女子的辫发改梳成发髻,俗称“大卷头”;戴上扇形或方形的传统头饰,俗称“上头”;用五彩线将新婚女子脸部的汗毛绞掉,象征“改头换面”,新生活开始。
到了男家,经过“射三箭”、“拜北斗”、“拜天地、祖先”及“跨马鞍”、“抱宝瓶”等仪式后,新娘被搀进洞房。接着,新娘须盘腿上炕、面向炕里“坐福”。又俗称“坐帐”、“闷性儿”,以此试试新娘的耐性、看看新娘的福份。一据讲。早年满洲族女子新婚时的“上头”、“开面”仪式都在到了男家举行典礼之后进行。因为满洲族男子多为八旗披甲,女子千里而来,军营完婚,进入营帐后才梳妆打扮成婚。“坐帐”的习俗也是从努尔哈赤早年戎马生涯时身穿战服、军帐成婚演变而来。至今满洲族女子新婚“坐福”时,仍有胸戴铜镜、手执木杖的传统遗俗。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大兴安岭的东边,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随处可见。在这片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赶着勒勒车赶路,那就是善于赶车、造车的民族――达斡尔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打呼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名称。
达斡尔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婚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黑龙江上演汉服"婚礼秀" 带你穿越古代
东北网5月25日讯(记者 许诺 编辑 王艳)25日,在黑龙江省民俗博物馆内,一场原汁原味的汉文化传统婚礼在此上演。现场,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抬花轿、挑盖头、拜天地……每个程序都按部就班、有板有眼。
《鸾凤和鸣――汉文化传统婚俗展》。
25日,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结合群众自发性活动推出的首个原创传统文化展览《鸾凤和鸣――汉文化传统婚俗展》。此次展览精选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婚礼习俗,通过文物陈列、婚服展示、文字介绍、场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方式,将抽象的婚礼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互动展览。
汉文化婚俗展。
展览由“周代士婚礼”、“唐代婚礼”、“明代婚礼”、互动体验区四部分组成。周代婚礼制度集前朝之大成,著名的“婚聘六礼”为后世历代婚礼仪式奠定基础。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婚恋相对自由,在婚礼习俗上融入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渐打破门第观念,注重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婚礼趋向奢华、繁琐。展览最后还设有互动区,公众可以身着展览同款婚服,在三朝间自由切换,“零距离”体验汉文化婚礼的美妙。
原汁原味的汉文化传统婚礼表演。
汉文化传统婚俗经过两千多年的嬗变,融入了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习俗,以象征化的仪式传承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理解、对幸福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阐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据悉,此次展览由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婚庆礼仪行业协会主办,是省文化厅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练兵”系列活动之一。展览将持续到年末,市民可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南岗区成为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区
龙头新闻讯(记者 黄迎峰)日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调研组到哈尔滨市南岗区就申报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评估。调研组深入南岗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走访调研婚俗改革工作推进情况,并就打造有特色有创意婚俗、确保试点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南岗区民政局积极开展婚姻家庭建设和婚俗改革,从2017年开始,持续开展“和谐婚姻家庭幸福工程”离婚调解服务,“幸福家庭第一课”公益讲座,聘请道德先进个人、最美人物、劳动模范等,组建颁证师队伍,开展结婚登记颁证仪式等创新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其中,离婚调解服务开展以来,共劝解拟办理离婚的夫妻2700余对,有1700多对家庭重归于好,调解成功率高达63%以上;进行了20余次婚前家庭教育专题辅导及结婚登记颁证仪式,1000余名新人受益。今年10月,哈尔滨市南岗区代表黑龙江省申报成为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区。
南岗区民政局将进一步参照国家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工作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创新实施“1357”工作举措,重点围绕“打造一个传统婚俗文化教育基地、建立三项工作机制、组建五支专业队伍、创新开展七个活动”,全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
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奢侈浪费办婚礼等问题,民政部日前要求,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
针对婚俗陋习,民政部要求,要鼓励和推广传统婚礼,积极倡导和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婚礼形式。
反对利用婚姻敛财,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推进社会风气好转。要积极推广人性化的颁证服务,用庄严神圣的结婚登记颁证仪式代替大操大办的婚礼仪式。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巡视员杨宗涛称,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把办婚礼的流程、数额等等,通过村民公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农村的红白理事会来给予规范。
天价彩礼曾酿血案
在有些地方,天价彩礼层出不穷,而且经常成为好事变坏事的导火索。《法制晚报》报道的这起案例就非常典型。
2017年春节,对家住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付道镇的陈老汉来说,本应是他们全家最幸福的欢聚时刻,结果却过得冷冷清清。就在那年,陈老汉的儿子陈冰涛结婚,这本来是一桩喜事,但是就在新婚当天,陈冰涛却用锤子杀死了自己的新婚妻子。
为给儿子娶亲,陈老汉不仅耗尽了家财,还背上了20多万元债务。可谁会想到,在洞房花烛之夜,一场激烈的争吵后,新郎竟然用锤子砸向新娘的头部致其丧命,给家庭及社会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
事后了解到,双方争执的竟是已支付的11万元彩礼,令人不禁扼腕叹息。其实,对多地农村适龄青年来说,越来越高的彩礼正成为他们最沉重的负担。“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动辄几十万的彩礼,给本应喜庆的婚事,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低俗婚闹,触目惊心
在网络一些“婚闹”的视频里,参加婚礼的宾客对新人极尽“恶搞”之能,而新人往往碍于面子,不好反抗,这就让婚闹者变本加厉。而在下面的这起案例里,“低俗婚闹”就成为了一对新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据上观新闻报道,2009年11月22日,贵州遵义市湄潭县,青年曾凡旺即将迎娶新娘,可厄运接踵而至。接亲途中,闹婚朋友将油漆泼了新郎满身,随后突发意外,他全身烧焦。妻子李静没有等来蜜月车票,却收到了市里最好一家医院的病危通知。
在曾凡旺请人拍摄的婚礼视频中,新郎站在一辆皮卡车后车厢,头上缠着帕子,上身赤裸,穿着撕烂至大腿根的牛仔裤。车下,朋友们嬉笑着向他身上喷油漆,余下的是一圈看热闹的,没有人上前劝阻。
根据经验,要洗掉油漆,最好的办法是用香蕉水或者汽油。情急之下,曾凡旺托人去加油站,盛了满满一烧水壶汽油,提着径直跑到租住房的洗手间。“火突然从客厅方向冒到身上,一下子全着了,还有爆炸的声音。”
直到现在,曾凡旺因全身结疤,大面积毛孔受损,汗腺无法正常排汗。温度稍高,汗都在头上。打麻将时,别人总要笑他:“你这是输怕了?”
2010年10月20日,缠满绷带的曾凡旺,将参与婚闹的11位朋友全部告上法庭,引起关注,被一些媒体和律师称作“全国首例婚闹案”。
对簿公堂,婚闹者开始推卸责任。曾凡旺听到有人朝自己嚷:“别人怎么没有受伤,就你伤了?”
法院最后判决:被告每人补偿原告曾凡旺各项损失26396.92元。
海外网评论员孟庆川曾表示,每次低俗婚闹发生后,人们无不谴责参与者的恶劣行为,强调要取消婚闹,让婚礼回归温馨浪漫。抵制低俗婚闹俨然达成了社会共识。然而,每次事件经过舆论的喧嚣后,事件大都不了了之。舆论风头一过,低俗婚闹又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招摇过市。
低俗婚闹屡禁不止,有很强的现实因素。很多受害者碍于情面,对低俗婚闹则采取容忍的态度,即使婚闹者一再做出出格行为,也是听之任之。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低俗婚闹的发生。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低俗婚闹是一种陋习。这便是低俗婚闹一再发生的土壤。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抵制低俗婚闹,道德、法律等也在规范民俗中发挥作用,但只有公众文明意识的彻底觉醒,低俗婚闹才能绝迹。
傈僳族独特婚俗 神秘刮脸通宵"打跳"(组图)
提着彩礼,新娘张小芳的送亲队伍在“哇拿帕”的带领下,排成一条线徒步向20公里外的新郎吉泽荣家走去。跟随同行的,还有浩浩荡荡的摩托车送亲队伍。在小南山村,汽车还不能开到山上。
神秘的刮脸、露天的婚宴、奇异的请拜、通宵的打跳……四川德昌县境内的傈僳族山寨分布在海拔1500-3000米的河谷山坡上,多数以家族为单位居住,结成10-50多户的小村落。
现今傈僳族人仍坚守着传统婚礼习俗。哪家有喜宴,村寨远近亲友身着民族服饰前来庆贺,婚礼过程讲究颇多,场面异常喜庆热闹。
2017年春,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小南山村的张小芳,与幼山村的吉泽荣举行了一场传统的傈僳族婚礼。当地颇有名气的傈僳族婚庆人贺正和他的岳父一道,见证了这一独特的婚俗。
新娘刮脸是傈僳族婚俗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山深处的密林里进行,从不让外人特别是男性看见,充满神秘色彩。刮完脸后,笑靥如花的张小芳在闺房开始化妆打扮,穿上亲人缝制的绣花衣裙,等待送亲喜宴。
小南山村逢这喜事,众乡亲悉数到场帮忙。送亲喜宴流水席一轮接着一轮,小山村里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娘家的婚宴结束,送亲队伍在“哇拿帕”(婚礼中的司仪、主持人)和葫芦丝的引领下,转山绕水走向幼山村的新郎家。
提着彩礼,新娘张小芳的送亲队伍排成一条线,徒步向20公里外的新郎吉泽荣家走去。跟随同行的还有浩浩荡荡的摩托车送亲队伍,很是壮观。
新人拜堂有独特的丢拜钱习俗。新郎、新娘被带到堂屋,面前放一簸箕,用来装拜钱。簸箕里还要放4碗酒。
按照傈僳族的习俗,需由男方家的人先请拜,讲究辈分高低先后,请拜的人只要往簸箕里丢拜钱,不论多少,新郎新娘都要鞠躬答谢。
夜幕降临,屋内请拜喝酒还在进行,屋外响起悠扬的芦笙声,这是婚礼的高潮――通宵“打跳”。葫芦丝周围“打跳”的傈僳族青年,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夜晚。
德昌傈僳族婚俗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身挎火烧麻布的“哇拿帕”、送亲队伍、“请拜”、“丢拜钱”的传统习俗、对歌、露天喜宴、通宵“打跳”等极富情趣的傈僳族传统婚俗古老而独特。
“打跳”是德昌傈僳族婚丧嫁娶、丰收建房和祭祀时举行的一种大型集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