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八字命理 > 婚俗 >

咸阳结婚论八字择日习俗

  • 婚俗
  • 2022-01-22 20:3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咸阳是位于陕西省的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山水俱阳,故而得名咸阳。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文物景点达4951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咸阳城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因此咸阳的风俗习俗也是众多的,下面本文就接着告诉大家咸阳结婚论八字择日习俗。  
一、咸阳结婚习俗传统篇  
(一)婚姻制度  
当地流行的婚姻制度有下列几种:  
一夫多妻一夫多妻制是旧中国的婚姻制度,昔日的封建帝王、官宦士绅大都妻妾成群。除过妻子是法定配偶外,纳妾几乎不被纳入婚礼程序,甚至等同于上街购买货物,故“妾”在封建大家庭中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妾生的儿子因是庶子,家庭地位不可与嫡子相比,在家产继承方面也没有平等的权利。  
一夫一妻旧中国一般百姓大都一夫一妻。建国后,法律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  
招夫养夫指前夫因病不能料理家务或从事劳动,女方可用招夫的形式,再找一个男人入住丈夫家,共同生活。  
招赘为了承嗣需要,采取女婿进门的办法,婚后男子成为女家的一员,一般长子或长女姓氏随女方,次子或次女可仍用男方姓氏,意在使女家香火绵延。现在民间仍偶有存在。  
童养媳旧时家境贫寒人家养不起女儿,遂将女孩自幼许配男家,待成年后举办婚礼,名叫圆房。建国前,境内童养媳现象比较普遍,贫困地区的少女常被寄卖与人,受到公公、婆婆的不公正待遇。建国后基本绝迹。  
冲喜婚或冥婚旧时当男女订立婚约以后,未到结婚年龄,未婚夫病急,便提前择日迎娶,叫冲喜婚。倘若丈夫死亡,女子终身守寡者,可继承家产,也可以寡妇名义改嫁。倘若未婚时男女中一方死去,生者不忍弃约,就用人或物代表死者嫁娶成婚,叫冥婚。女死男娶叫鬼妻;男死女嫁叫抱主、成主或归门守孝。据文献记载,唐代就出现了这种冥婚现象,今天已经绝迹。  
过继婚又叫转房婚。包括叔嫂成婚、兄弟妇婚等,俗称转房。建国前兄死妻归其弟或弟死妻归其兄,尚属多见。现在个别山区家庭为抚养死者遗孤或保证财产不外流的,偶尔也沿此婚习。  
(二)婚姻形式  
包办婚姻一般婚嫁男女未成年时,就由双方父母通过媒妁之言包办订约,待其成年后始行结婚。这种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但也有甘攀大户或只求儿婚女嫁的。至今境内山区边远地带包办婚姻仍很普遍。由于互相缺乏了解,或后来一方身体有病,或双方彼此缺少感情,婚后多数都只是凑合度日,真正情投意合者极少,也有因婚变造成恶性事件的。在经济落后地区,因包办婚姻习惯上不许反悔,否则就要赔偿经济损失,家境贫寒者轻易不敢悔婚。  
买卖婚姻在缔结婚姻过程中收受较多彩礼,这种婚姻形式比较常见。建国前多以粮、棉、布计价,后以现金或衣料、家具等估计。一些偏远落后山区买卖婚姻仍很盛行。多数地区要求男方馈赠一笔数量可观的礼金,女方多半留作家用,少半陪嫁;也有女方不要聘金,却要求家庭现代化的,或将要来的礼金作为陪嫁品再带回新家的。  
抢婚换亲指采用强制手段抢成婚姻或因家贫需要为孩子交换配偶的婚姻方式。多数情况下,“抢”的时间、地点、对象是双方都知道的。礼泉县局部地区讲究天明前娶妻,可能即是一例。  
自由婚恋从20世纪30年代起,境内部分地区推行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的《婚姻条例》,首次提出了男女平等、解放妇女的口号。建国后,两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要让男女青年自主择偶、自主结姻,而且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通婚(如姑舅表婚等)、有严重残疾不宜结婚的人不得结婚等。现在自由婚恋已为城乡青年所欢迎,男女双方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相互熟识,或经过亲朋好友互为介绍,由男女双方自行决定的婚姻已习以为常。  
公开征婚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出现以广告形式征婚或到婚姻介绍所登记择偶现象。多为晚婚、再婚或老龄婚姻者采用,也有因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缔缘的适龄青年参与。  
(三)婚姻条件  
经济条件男婚女嫁,一般多为男方家中花钱操办。女方择偶时,对男方家境生活、工作环境、个人条件均有所考虑。六七十年代,武功一带女性择偶兴趣是:“一工二干三教员,宁死不跟庄稼汉”。“文化大革命”中,干部频频下放农村劳动,一些女性又对干部产生了恐惧心理,故当时民间有这样的说法:  
挑个干部怕下放,挑个军人怕打仗,  
挑个教员不理想,挑个工人最稳当。  
许多地方受贫困条件制约,女性对男方家庭环境、个人条件的要求近乎苛刻,如武功河道乡流行过的歌谣唱道:  
一套家具要新,二老归天要早,  
三转一响带咔嚓,四季衣服要挺,  
五官端正要美,六亲不认要狠,  
七十元工资要稳,八面玲珑要滑,  
酒(九)烟齐戒要省,十分听话要顺。  
显然婚姻活动同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年龄条件从年龄角度来看,习惯上强调男大女小。民谣云:“宁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根据境内发现唐碑记载,唐代女性的婚龄较小。渭城区底张湾出土的景云元年(701)唐《万泉县主薛氏墓志铭》称:薛氏“年十一,有行于豆卢(兴祚)”。薛氏为太平公主次女,武则天外孙女。景云元年(710)死时,才24岁。又乾陵出土的《大唐永泰公主墓志铭序》云:“(公主)以大足六年(710)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永泰公主为唐中宗第七个女儿,久视元年(700)嫁给武则天娘家侄武延基时,年仅16岁。其时崇尚早婚早育,以晚婚晚育为耻。同时,在包办婚姻时代,富裕人家为了早日传宗接代,在男孩幼年时就娶个大媳妇,既当保姆又当妻子。这就是民谣中“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永寿县民间歌谣唱道:  
十七岁姐七岁郎,夜夜睡觉抱上床。  
说他夫来年岁小,说他儿来不叫娘。  
等到郎大姐已老,待到花开叶已黄。  
这是对大妻小夫制的一种控诉。建国后,这种婚俗已被明令废除。  
(四)结婚礼仪  
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六礼告成,方可结婚。建国以后,移风易俗,逐渐兴起集体婚礼。如《咸阳报》1991年元月21日载:兴平县丰仪村21对新婚夫妇举办集体婚礼。由该村党支部书记宣布结婚证书,新婚夫妇与村民委员会签订了尊老敬老协议书、计划生育保证书,拜访了村里的老寿星、五保户和五好家庭,参观了村办企业,共栽了同心树。集体婚礼可节约开销,有利于新婚家庭互敬互爱,相互学习。  
境内婚礼由来已久。从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己恋爱、自由婚配。其基本礼仪,约有下列若干方面:  
送礼向来男女婚嫁,皆讲究赠送彩礼。当男女到婚龄时,先是嘱托亲朋好友瞅对象,选准后请媒人牵线搭桥。旧时讲究先背见,后会面(叫看屋里),通过互赠礼物,确定婚约。双方彼此同意的,就互送见面礼,反之女方饭也不吃,就起身告辞。事成之后,由媒人与双方约定购买衣料,女方亲友陪伴选料,男方掏钱。同时也要给男方买四色彩礼,不拘文具、衣物或鞋帽、日用品,各取所需。此间媒妁之言非常重要,当地人常说:“是媒不是媒,要跑七八回。”民间歌谣中,对媒人有褒有贬。淳化县流行的《谢媒歌》唱道:  
养儿养得满院红,媒人今日把事成。  
百客百主吃过饭,把你红爷都赞念。  
一辈媒人三辈恩,迟早到家看成客。  
而三原民间诗人谢茂公作《秀女结婚》中却说:  
贼媒人,把媒说,他到两头图吃喝。  
进馆子,吃啥家,先吃八宝甜盘子,  
后吃酥肉肘子炸丸子。……  
过去媒人主要是对属相、送庚帖、论八字、定彩礼。男女青年往往“口袋买猫,命由天定”,对媒人的依赖性很强。现在多数情况下媒人只能起牵线作用,男女双方完全可以自主择偶。  
订婚也叫订亲。旧时有些人家在儿女幼年时,便指认订亲。现在一般都待年届婚龄时,先行订婚,便于互相了解,互相往来。遇到四时八节,男方均要带礼去女家追节,而男方家中有事,女方也要过门帮忙,待双方觉得时机成熟时,可择日举办订婚礼仪。一般由男方家中备办几桌酒席,专请自家舅、姑、姐、姨等重要亲戚来贺,女方由媒人和婶婶、嫂嫂、父母亲陪同来做客。吃完酒席后,男方当面送礼,礼品多为先期约定购买的衣物之类。有的也送红封封,内装一定数量的现金,具体数额可提前约定,也可随意给付。媒人坐首席,被款待为上宾。近年来,订婚礼仪日趋常规化,其重要性似不亚于结婚礼仪。  
备嫁过去女方嫁妆包括衣服、被褥、床单、枕头、包袱、门帘、面盆、茶具和餐具等物。有些物品由姑娘自制,有些物品可由亲戚添箱,也可由男方约买。一般情况下,男方提供嫁妆,由女方配齐。民间还有“亮嫁妆”习俗,让亲友知道哪些礼品是谁提供的。至于嫁妆数量,根据双方家庭经济条件商定,也有女方单独出资筹备的。男方为筹办婚礼开销和嫁妆开支,有时要负债备礼。80年代三原县一带流行的结婚条件:  
一套家具要组合的,电视机要彩色的,  
录音机要双卡的,洗衣机要双缸的,  
电风扇要豪华的,电冰箱要双开的。  
同时,男方还要缝制被服,准备住室设施。永寿县讲究缝被时四角装上核桃、红枣,缝制人边缝边唱吉祥歌:  
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娃娃满院跑。  
请媒女家先一天办席,俗称上门筵席,请媒待客。上门筵席当日中午,俗称换服。办酒席时,男家派其姐丈或其他合适人选前往送娶单,与新人开脸等物。永寿一带称为迎女。迎女之人须待开脸完后方可离开,以恐开脸之物不全。同时上午还要派人送衣柜,内装大红礼服,俗称送柜子。中午新娘要修眉整容,捋去汗毛短发,整装待嫁,俗称开脸。而存在于永寿东北一带迎亲仪式中,规定先一天男方要派人携带女方所需陪嫁礼品前往女家,再逮上一只公鸡或母鸡,一条鸡腿上要用红线绑1—2元或5—10元人民币不等。到女方家中解开后,女家还要添上同样数量的价钱,绑在鸡的另一只腿上。迎女的男人当天不必回男方家中,次日才同嫁车返回。迎娶的人到女家后,女方端出三碟馍,每人须将碟中顶部馍抓取收存,俗称抓顶,取意带回儿女。抓顶毕,女家摆出九碗全席。但席中饭菜不能吃,要全部收好准备带走,主人家要另外摆上一桌饭菜才动筷头。  
请执客秦都、渭城、三原、泾阳、礼泉等地在婚前两日晚上请执客。当晚,主人把乡党邻居请至家中,酒肉款待,烟茶议事。先行举荐一名办事干练、熟知乡俗,在村中有威望、有组织能力的人当执客头,由主人委托他安排过事执客分工,选定待客男女仪宾。厨师一般由主人物色确定,其他帮忙人选由执客头决定。执客头又称大总管,总管所有执客。原则上主家的人也要听从调遣。所需烟茶物料,均由主家交付大总管安排。迎亲前一夜烘房,讲究床(炕)不空,必须有已婚男子同新郎共同居住。  
迎亲古代迎亲讲究由新郎亲迎。建国前后,迎亲或坐轿或骑马,或用硬轮席棚车,也有用各式大车挂绸迎娶的。70年代以后或用汽车,或乘拖拉机或骑自行车。迎接新娘时,男方要去一男一女两位娶客,还要带上常规礼品,如大肉2斤、白酒2瓶、莲菜2根、糕点2斤,礼馍油包子各12个(秦都区流行)。礼品一一用红绸子捆扎。女方要有一男一女两位送客,一个或两个压轿男孩,抱着礼盒,内装陪嫁礼物。送亲时,所带礼品有:挂面12撮,大葱2根,还有饺子、蔬菜等。迎亲人马一到女家,烟茶稍待,立即入席。“只吃一口,起身就走”,因为新娘已坐上花轿了。有的地方古风犹存,由女婿亲迎,那就不这样急促了。兴平一带讲究女儿从娘家走出家门(或由弟背上花轿)时,送女的伴娘要搀扶着新娘,手拿一碗,新娘手拿双筷,刚走出门,伴娘将手中的碗摔碎,新娘将筷子朝后一扔,然后再踏干草,过火堆,上花轿。进轿之后,面朝轿尾(一路都要面朝轿尾),放下轿帘,在鞭炮声中起轿,新娘开始哭嫁:  
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  
这根铁链谁制造?紧紧锁我身!  
现在人们的哭嫁内容已有了新的变化,如:  
爸妈从小养我大,今日就要去出嫁。  
丢下弟弟和妹妹,谁来洗衣裳?  
新娘哭嫁,表示不愿离开又不得不离开父母身边,若不哭泣,邻里人会笑话议论新娘“没皮脸,急着去找女婿娃呀!”一般哭嫁到村外即可。到了男家门外,男方要有一个提斗,里面盛放着大枣儿、核桃儿、麸子皮、谷草秕、纸花等物,一边主持放炮,一边唱着《撒帐歌》。其唱词是:  
撒草撒草,俩口子相好。  
百年偕老,生个娃娃满地跑。  
又如:  
一撒麸,二撒料,三撒新媳妇下了轿。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媳妇进了门。  
新媳妇,好手脚,走路好像风摆柳。  
今年娶,明年抓,生个胖娃叫大大。  
现在撒帐已用各色花纸屑代替了。新娘下轿之后,每搬一件嫁妆,女方都要索取红包,讨价还价,十分热闹。  
合卺现在叫结婚仪式。新娘要梳洗更衣,换掉来时的衣裳,仪式地点多在设宴的厅堂或帐篷下。先是鸣炮奏乐,再由证婚人宣读证书,司仪主持拜天地,拜祖宗(现在多为拜到场长辈),再夫妻对拜。并请双方家长或亲戚友人讲话,祝新人恩爱和睦,白头偕老。礼成后宣布午宴开始。媒人和男女双方的舅父要坐上席,男方家长和新娘新郎分别一一敬酒,都得从这一席开始。猜拳行令,热闹非凡。宴罢少坐,女方送亲队伍就告辞回家。彬县义门乡一带婚宴上,讲究由主婚人吟诵《新婚礼歌》。淳化西府一带广泛流传的《席前行礼歌》云:  
天到今日喜临门,张灯结彩迎新人。  
新人带来新气象,这个家庭变新样。  
一对新人拜花堂,红花戴满两胸膛。  
郎才女貌两相当,好比织女会牛郎。  
携手建设新家乡,幸福日子万年长。  
亲朋好友喜洋洋,席前要拉下马羊。  
据汉代王肃《纳征词》曰:“玄纁束帛,俪皮雁羊。”郑玄《婚物替》曰:“羊者,禅也。”然则婚之有羊,自汉末始也。现在境内淳化西府、旬邑土桥一带仍有陪嫁奶羊的习俗,但因有红事不见白的说法,故吃合卺酒之后拉下马羊只是一种象征而已,其主要目的是互相借此形式去联谊。当地司仪唱的《拉下马羊》歌云:  
天上织女配牛郎,有情男女配成双。  
桌前同把喜酒尝,主人要拉下马羊。  
先把羊价折公平,不用亲戚再争竞。  
中国羊,种类多,提出几种比优越;  
铜川羊,尾巴大,走起路来向后蹿;  
新疆羊,毛太密,翻沟过河没力气;  
甘肃羊,尾巴长,远看好像一只狼;  
生产羊,吃草高,一见乏瘦就跌跤;  
二转子,质不纯,拉到集上不惊人;  
此地羊,也不一,山羊绵羊分两级。  
提起山羊真糟糕,不爱吃草光爱跑。  
只有绵羊真正好,一年两料下羊羔。  
羊虽好,价折好,余钱还要敬月老。  
说到此,就算完,请客收了盘中钱。  
一般由司仪用盘子端上三五角钱送至席前,由娘家送女主客收下。据说原来下马羊钱要由娘家人陪送,后来则演变为由婆家承负。故娘家人要致答,所唱《答歌》云:  
你说得真巧,桌面上把羊价折了。  
不管折多折少,并不烦恼。  
袖筒虽小,圈羊的地方,  
收了羊价,实在菲薄。  
主人的酒,客人的手,空里赁个人情。  
你俩跑前跑后,敬你一人三杯酒。  
你站好,我不走,你取盅子我倒酒。  
淳化西部的斟酒习俗,与此相映。  
闹房举行完婚礼的当天晚上开始,左邻右舍的年轻人,新郎新娘的伙伴们,还有那爱凑热闹、贪图开心的自家嫂侄们,三天之内不论大小,齐来闹房。有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点烟叨花、过独木桥等多种形式。武功县代家乡一带闹新房时,还要唱歌:  
种种种,收收收,一收收到山背后。  
山背后,麦还绿,娃他爸也往回走!  
语意双关,寓庄于谐,不失为古俚曲之遗。  
躲节婚礼过后,娘家的女送客带新娘给婆婆敬酒时,顺便商定接送新娘回娘家时间,一般多为躲三、躲五,还有躲灯、躲干、躲炒、躲刃、住十等“九躲”。新娘子要在日出之前,由娘家、邻居或亲戚接走,日落之后送回,用意在于保护新娘身心健康,让其好好休息。讲究新娘“熬对月”,即新娘在婆家住几天返回娘家住相同天数。当地民谣有“九对九,两家有”、“八对八,两家发”之说。  
谢媒婚礼进行前后,许多地方流行谢媒习俗。淳化县西府一带《谢媒歌》云:  
两姓和好,凭的是二位媒人说得好。  
给儿完婚,红帖请到。  
茅庵草舍,百样皆无。  
吃没吃好,坐没坐好。  
喜今日到彩堂,亲朋来宾贺的是新郎。  
一对鸳鸯入洞房,二位媒人跑来跑去,  
今日六礼告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物虽小,情意可见。  
盘子中间你看:  
黑面馍馍八个,粗布一节,  
刀头一方,鞋袜两双。  
论起礼当,实在菲薄。  
千万收了,莫要笑话。  
同时,媒人要即席站起,唱《答谢歌》:  
酒是好酒,肉是好肉,  
连吃带拿,实在不雅。  
心到礼到,盛情领了,  
礼物全部回了!  
再婚旧时,男子可再娶,女子却不可再嫁。寡妇再嫁,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民国时期,妇女改嫁,原夫家要乘机索取重礼。娶亲车辆也是黄昏时到达,天黑后离村,晚上拜堂,不举行宴宾席。建国前永寿一带妇女再婚叫办寡妇,须由寡妇本人做主。也有因子女不从不愿改嫁者,另有带孩子改嫁者。带子女改嫁,一般财礼较大。妇女改嫁后,一般要去亡夫灵前烧化纸钱,哭祭一番,以安慰亡灵。有子者同去。有的地方要求改嫁者头顶黑锅,脚穿铁铧,本人若不贤良,四邻为其身上泼油。上马后村族人家遮道刁难,花钱后方可出村。此俗今已完全废弃。建国后妇女再婚受到法律保护,礼仪不受约束。  
二、咸阳结婚习俗现代篇  
1、定亲,咸阳人也都是自由恋爱的,男方的话都是要有婚房的,否则的话就是很难娶到老婆的。男女双方如果说确定要结婚就要先定亲,要男女双方的父母以及直系亲属一起吃一顿饭,一起认识认识,然后在饭桌上商量彩礼多少,饭局结束后男方家长要送给女方一个见面礼,女方家长也要送男方一个见面礼。  
2、过礼,男方要在领证之前将彩礼送到女方家中去,男方除了要带规定的礼金和三金首饰之外,还要带四样礼,包括心头肉、莲菜、烟和酒。这个心头肉要六斤左右,要挑选新鲜的,带肋条的,五花三层的,还要连皮带肉。莲菜其实就是莲藕,要注意要挑选两根并生的,长势要茁壮的,节要有小枝,枝再生枝,盘根相错,但是不可以有断裂,寓意白白净净,子孙满堂。烟酒的话,烟是美满姻缘,要两条成双成对的,而酒的话是寓意天长地久,也要两瓶成双成对。  
3、结婚当天的礼俗,咸阳人结婚当天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由母亲来喂女儿汤圆,新娘都是会伤感哭的。新娘出门要有福气人来拿着竹匾或者黑伞护其走到礼车,祝福新娘也有福气。新娘上车前还要吉祥的小男孩给新娘送扇子,新娘上车后在将扇子丢出来,寓意不带坏脾气到婆家。  
三、咸阳结婚习俗问答篇  
咸阳结婚习俗:陕西咸阳订婚习俗及礼金  
你直接问下女方,看人家都说什么,来网上问,绝对坑死你!人家想要的你没有,人家不想要的你多来几个,整的是自己,礼金也因地区不同而不一,我觉得最起码上万了,大家都喜欢86之类的数字,大致1.6万以上吧!上次我朋友的礼金1.万,可是也有比较多的,我也见过15万的礼金这个属于偏远地区,没女孩去的地方。  
咸阳结婚习俗:陕西咸阳结婚风俗?真的这么恐怖吗?  
我宁可浪费采纳率,我也要劝劝你咸阳结婚风俗女方家庭说的太过分了,卖女儿的家庭别娶,你问咸阳的人,他们咋娶的。(也许我答晚了)  
咸阳结婚习俗:关于咸阳的风俗习惯  
咸阳民俗风情咸阳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民风古朴、民俗独特、民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民间社火、皮影、剪纸、刺绣、草编和琉璃工艺技术深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各种民间工艺品,都着力刻画了咸阳人的形象,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艺术品,不难看出,咸阳人淳朴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气。近年来这一领域也业已成为咸阳市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民间剪纸民间剪纸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美术形式,是门、窗、墙壁、服装的装饰艺术品。咸阳北部山区剪纸,风格古朴淳厚,南部平原区剪纸线条流畅多变,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旬邑剪纸大师库淑澜的作品,造型粗犷简洁,构图饱满,表现了劳动人民质朴淳厚的思想感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民间社火咸阳民间社火,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季节性、节日性强的民间艺术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幽默风趣。有芯子、高跷、竹马、龙灯、狮子、旱船、花轿、牛拉鼓等,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特征。民间刺绣咸阳民间刺绣品种浩繁,是实用性、装饰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手工艺品,它的特点是色彩鲜艳,构图多变,针脚细腻,气韵流畅。皮影咸阳皮影,是用牛皮、驴皮剪刻雕镂绘而成的民间工艺品,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强烈的夸张性和浓厚的装饰性。配以音乐、唱腔、动作即可演出,叫皮影戏,或灯影戏。咸阳皮影集关中各路皮影之长,造形大,神态生动,雕刻精细,色彩丰富。远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民间编织很早以前,咸阳人民就用勤劳灵巧的双手把随处可见的杨柳、枝条、麦秸、玉米皮等精心编制成各种漂亮实用的日用品和工艺品。在咸阳农村,民间编织工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现代色彩。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